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受污染的水体不仅影响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和应用适用于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

首先,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植物的生理代谢和根系吸收作用,能够有效吸收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植物修复具有生态、经济和美观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河湖、污水处理厂、矿山排水沟等水体修复中。

其中,节水植物、浮萍、香蒲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修复中,其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其次,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选种适应水体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分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特点,常用于废水处理、河湖富营养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添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降解有机废水,可以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最后,人工湿地修复是一种集生物、生态和工程于一体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水体处理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湿地保护和河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湿地植物群落和水流通道,可以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保护。

总之,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目前常见且有效的修复方式。

然而,水体修复并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受污染水体的修复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综上所述,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当前常见且有效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用于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水生态修复方案

水生态修复方案

水生态修复方案导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地球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水生态修复方案。

本文将探讨一些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一、湿地恢复与保护湿地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水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洪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全球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方面之一。

1. 湿地的恢复湿地的恢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包括恢复水位、改善水质和水流动力学等。

其次,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通过植被的引种和保护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修复等方法来修复受到污染的湿地。

2. 湿地的保护湿地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现有湿地不受破坏和污染。

这可以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管理和监测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湿地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二、水体污染治理水体污染是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治理水体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群落来净化水体。

例如,可以引入某些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湿地等方法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2. 技术治理技术治理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净化水体。

例如,可以采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等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此外,还可以利用膜分离、活性炭吸附等技术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三、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的方法:1.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包括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和加强水资源监测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价格调控、水资源权益交易等经济手段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建筑论文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刘亚峰(漳卫南运河邯郸河务局河北邯郸056001)【摘要】针对卫河邯郸段水质现状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互动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该河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模式。

选取金滩镇顺道店典型试验区,选取利用氧化塘、生物膜、浮岛、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化水体等修复技术方案,论证了卫河邯郸段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模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水体污染;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TechnologyinHandanReacho fWeiRiverLiuYa-feng(HandanManagementBureauofSouthZhangweiCanalHandanHebei05600 1)【Abstract】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softhewaterqualityandwaterresourcesutiliza tionofHandanreachofWeiRiver,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 ntechnologywasdiscussedfromthewatersystemandecologicalsystempoin tofview.Asatypicalexperimental,thetechnologiesofoxidationpond,biofilm,floatingisland,artificialwetland,aquaticandaquaticplantwereusedinJintanT own.Thetestresultsshowthat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te chnologyinHandanReachofWeiRiverisReasonable.【Keywords】Waterpollution;Ecologicalsuccession-type;Waterrestoration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情势,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

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工艺方法概述水域生态修复旨在恢复受到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促进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文介绍了一种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相关的工艺方法。

方案概要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 评估与规划:对受损水域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修复目标和措施。

制定修复计划和时间表。

2. 生物、物理和化学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治理措施,恢复水质和水环境。

例如,引入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以促进氧气释放和有机物降解。

3. 水体管理措施:实施水体管理措施,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和生物群落,管理水源供应和水流量,控制底泥和污染物的累积。

4.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适当的植被恢复和鱼类引种措施,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5. 宣传与教育:加强公众对水域生态修复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鼓励社区参与和共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工艺方法水域生态修复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生态滤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滤池,利用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

2. 生态恢复网:使用人工生态恢复网,增加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提升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物引种:引种适应性强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食物链的形成。

4. 生态疏浚:结合生物和物理手段,对堵塞的河道进行疏浚,恢复水体的通畅性和水动力特性。

5. 底泥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富营养化导致的底泥积累,减少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结论通过实施水域生态修复方案及相关的工艺方法,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这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许多水体逐渐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侵略,其中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

这些污染物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峻的破坏。

为了保卫水体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人们开展了各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物修复和环境工程手段来改善受污染水体的环境质量,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

一、生物修复技术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的自我代谢和排放机制净化水体的技术。

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的吸附、降解和积累作用来清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直接修复和间接修复两种方式。

直接修复指的是将植物种植在受污染水体中,通过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吸附重金属。

间接修复是将植物种植在植物过滤池、湿地等环境中,通过植物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来净化水体,同时提供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

2.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来清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活性菌群或者增强现有菌群的抗性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厌氧修复、好氧修复和固相微生物修复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易、成本低、效果明显等优势,适用于处理一些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二、生态修复技术1. 流域治理流域治理是一种利用流域综合整治手段来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

通过在流域范围内对水土流失、岸线塌陷、土壤侵蚀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缩减污染物输入水体的量和污染物的浓度,从源头上减轻水体污染。

2. 湿地建设湿地建设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来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

湿地具有优良的水体净化能力,能够通过湿地植物吸附、降解污染物,以及湿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水体。

同时,湿地还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的过渡区,提供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

3. 人工触角带建设人工触角带是一种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来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

触角带是指位于水体岸线上潮汐带上的带状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构造并种植相应的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地下水生态修复工程
地下水生态修复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工 程技术手段,对地下水的水生态系统进 行修复和改善,以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和提升水质。
地下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地下水回 补、地下水净化、地下水监测等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地下水的水质 ,提高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增加生物多
样性,提升地下水的生态环境质量。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目录
• 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水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 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01
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水生态修复的定义
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管 理措施,恢复受损水域的生态系统结 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 善水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的过程。
促进经济发展
水生态修复可以改善水域环境,提高周边土地的 价值,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 济发展提供支持。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成熟阶段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 晚,早期主要集中在自然恢复和简单 的工程措施方面。
目前,水生态修复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 体系,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04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挑战 与前景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挑战
污染严重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生态 修复带来了巨大挑战。
技术局限性
目前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应对复杂的水生态系统问题。
生态恢复周期长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容 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水生态修复的目标是重建或恢复水生 态系统,使其能够自我维持并发挥正 常的生态功能。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
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

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
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前言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财富,是资源,是文明素质和文化底蕴的象征。

离开了水,城市就没有灵气。

乐水亲水、近水而栖,是人类的天性,由水形成的环境美是一种天然美。

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内河及相关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

有关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包括引流、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是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城市内河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 大多数河段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内河水质普遍处于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V类及劣V类之间。

水体恶臭及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泛滥,给城市水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保障宁波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把宁波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市政府经反复论证,提出了以大力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区内河和流域整治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建设,其中以营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水乡风貌为目标的“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预计在今后5年投入资金达100亿元。

为配合宁波生态城市建设,向“千里清水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科学、实用的生态治水方案,开展“河道水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已成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同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

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

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

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

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高度重视,并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与应用,如美国在1972年就研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清除宾夕法尼亚州Ambler管线泄漏的汽油。

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花费约15亿美元进行土壤的生物修复;1991年3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一届原位生物修复国际研讨会使生物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

我国科技部和云南省于2000年4月投入5000万元经费,启动了“滇池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其中2370万由中科院水生所专项应用于滇池蓝藻的生物控制;2002年12月,国家“973”计划正式启动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经费额度达2800万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也分别在太湖、上海苏州河等污染水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物-生态修复试验。

2000年宁波大学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成功控制了宁波月湖的蓝藻水华,该项成果在2001年国际蓝藻控制学术会议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

综观国内外工作,有关生物-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是以应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美国、日本及国内一些生物工程公司的产品已进入应用试验阶段,在局部区域,特别是城市内河治理中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其二是应用高等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位点,由于植物修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易为公众接受;第三是基于“食物链”原理的生物操纵技术,应用罗非鱼、鲢鱼及贝类等滤食性动物的放养及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对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

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

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

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

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

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治理前治理后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

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①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

②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

④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

⑤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1.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2.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3.昆虫的摄饵、羽化等;4.鱼类的摄饵、捕食;5.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6.日光的遮蔽效果;7.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8.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岸边种植的茭白岸边种植的香蒲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荇菜睡莲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