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一、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换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的热交换过程中。
在使用管壳式换热器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标准尺寸,以便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尺寸通常是按照壳体内径和管道外径计算的。
一般标准尺寸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以下规格:1. DN25/25,壳体内径为219mm,管道外径为25mm;2. DN32/25,壳体内径为273mm,管道外径为25mm;3. DN40/25,壳体内径为325mm,管道外径为25mm;4. DN50/25,壳体内径为426mm,管道外径为25mm;5. DN65/25,壳体内径为529mm,管道外径为25mm;6. DN80/25,壳体内径为630mm,管道外径为25mm;7. DN100/25,壳体内径为720mm,管道外径为25mm;以上标准尺寸仅供参考,实际情况还需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进行选择。
三、注意事项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之前,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确定换热器的流量和热载荷;2. 确认换热器的使用压力和温度范围;3. 根据流体特性和腐蚀情况选择合适的材质;4. 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防腐形式。
以上是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并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规格1. 壳体尺寸壳体尺寸一般以壳体直径和长度表示。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壳体直径从50mm到5000mm不等,长度也有所不同,最长可达20m。
2. 管束数量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热交换的效率。
国家标准中规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数量应在1到12根之间,具体数量可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来进行选择。
3. 温度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受制于材质、管束数量以及流体性质等多个因素。
国家标准中对于常用的曲率半径、沸点温度、加热量及换热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规定。
4. 压力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其主要由管束和外壳两部分组成。
其中,管束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管子组成,而外壳则是将这些管子包裹在一起的结构。
通过这种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可以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二、工作原理1. 热媒流动原理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介质A和介质B分别通过内部的管子和外部的壳体进行流动。
其中,介质A通常为高温流体,而介质B则为低温流体。
当两种介质在内外两侧经过时,由于存在温度差异,会发生热量传递。
2. 热媒传递原理在介质A和介质B之间进行热量传递时,主要有三个过程: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
其中,对流传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3. 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高温流体通过内部的管子进入到换热器中,并沿着管子表面流动。
同时,低温流体从外部的壳体进入到换热器中,并沿着管子外表面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之间进行了热量传递,使得高温流体的温度降低,而低温流体的温度升高。
三、结构特点1. 管束结构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管束中,许多平行排列的管子被固定在两个端盖板上,并通过密封垫圈与外壳连接。
由于管子间距离较小,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加热量传递面积。
2. 壳体结构外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由两个半球形或长方形壳体组成,并通过法兰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外壳起到保护内部管束不受损坏的作用。
3. 密封结构为了保证介质A和介质B之间不发生混合,在管壳式换热器中需要设置密封结构。
这种密封结构通常采用密封垫圈或波纹垫片等材料制成,可以有效地防止介质泄漏。
4. 清洗结构由于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垢和腐蚀物,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洗。
为了方便清洗,管壳式换热器通常设置有进出口和排污口等结构。
四、应用领域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领域中。
在这些领域中,管壳式换热器可以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由壳体、管束、管板、管箱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面将从换热原理、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原理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壳两侧的介质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一个介质在管内流动,被称为"壳侧流体",另一个介质在管外流动,被称为"管侧流体"。
壳侧流体通过壳体流动,而管侧流体则通过管束流动。
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壳侧流体和管侧流体之间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进行。
二、设计要求1.热量传递效果好:要求在换热器内两种介质之间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以满足工艺要求。
2.压力损失小:为了保证介质流动的稳定性和降低能源消耗,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小换热器内的动能损失。
3.适应不同工艺条件:换热器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动。
4.安全可靠: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少故障率。
三、结构设计1.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壳体的选择应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并采取相应的增强措施。
2.管束:管束是由多根管子组成的,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
管束的设计要考虑到介质对管材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到换热面积的要求。
3.管板:管板位于管束两端,起到支撑和固定管束的作用,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管板的设计要考虑到壳侧和管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合适的孔洞布置,以保证流体的均匀流动。
4.管箱:管箱是安装在管板上的设施,主要用于集流壳侧流体并将其引导出换热器。
管箱的设计应考虑到壳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流量等参数,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以确定壳体、管束和管板等部件的尺寸和选材。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和使用条件的要求,进行热交换面积的计算和确定。
第十章管壳式换热器

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章管壳式换热器第⼀节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学习⽬标】学习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了解该标准适⽤范围及相关定义、规定。
了解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法。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适⽤范围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规定了⾮直接受⽕管壳式换热器(已下简称“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换热器型号表⽰⽅法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第3章“总则”中,规定了换热器型号的表⽰⽅法。
1、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GB151图1)图10-1 AES、BES浮头式换热器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9-补强圈;10-壳体(部件);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换热器型号的表⽰⽅法采⽤碳素钢、低合⾦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Ⅰ级管束——采⽤较⾼级、⾼级冷拔钢管;Ⅱ级管束——采⽤普通级冷拔钢管。
⽰例:a )浮头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6MPa ,公称换热⾯积54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4管程,单壳程的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6546.1500----AES Ⅰ b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 ,管程设计压⼒2.5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200m 2,碳素钢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9m ,4管程,单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型号为:42592006.15.2700----BEM Ⅰ c )U 形管式换热器封头管箱,公称直径500mm ,管程设计压⼒4.0MPa ,壳程设计压⼒1.6MPa ,公称换热⾯积75m 2,不锈钢冷拨换热管外径19mm ,管长6m ,2管程,单壳程的U 形管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196756.10.4500----BIU f )填料函式换热器平盖管箱,公称直径600mm ,管程和壳程设计压⼒均为1.0MPa ,公称换热⾯积90m 2,16Mn 较⾼级冷拨换热管外径25mm ,管长6m ,2管程,2壳程的填料函浮头式换热器,其型号为:22256900.1600----AFP Ⅰ三、换热器部分定义及规定GB 151标准许多定义和规定是与GB 150⼀致的,以下内容摘录了⼀部分不同于GB 150的规定。
管壳式热交换器

2.5.2 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
• 在换热器设计中加热剂或冷却剂出口温度需由设计 者确定。如冷却水进口温度需依当地条件而定,但 出口温度需通过经济权衡作出选择。在缺水地区可 使出口温度高些,这样操作费用低,但使传热平均 温差下降,需传热面积增加使得投资费用提高,反 之亦然。根据经验一般应使∆tm大于10℃为宜, 此外若工业用水作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不宜过高,因 工业用水中所含的盐类(主要CaCO3,MgCO3,CaSO4、 MgSO4等)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若出口温度 过高,盐类析出,形成垢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因此 一般出口温度不超过45℃。所以应根据水源条件, 水质情况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水源严重缺乏地 区可采用空气作为冷却剂,但使传热系数下降。对 于加热剂可按同样原则选择出口温度
一、管、壳程介质的配置 有利于传热、压力损失小。具体如下: 1、流量小、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较好。 2、温差较大时,K大的流体走壳程。 3、与外界温差大的流体走管程。 4、饱和蒸汽走壳程。 5、含杂质流体走管程。 6、有毒介质走管程。 7、压降小走壳程。 8、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流体走管程。
2.5.1 流体在换热器中内的流动 空间选择
管程变化对阻力影响
• 对同一换热器,若由单管程改为两管程, 阻力损失剧增为原来的8倍,而强制对流 传热、湍流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只增 为原来的1.74倍;若由单管程改为四管程, 阻力损失增为原来的64倍,而表面传热 系数只增为原来的3倍。由此可见,在选 择换热器管程数目时,应该兼顾传热与 流体压降两方面的得失。
– 见公式2.21
2.3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 • • • • 一、热力设计任务 1.合理的参数选择及结构设计 2.传热计算和压降计算 热力设计:设计计算,校核计算。 设计计算:已知传热量Q,换热工质工作 参数(进、出口温度),求F和结构形式。 • 校核计算:已知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某 些参数来核定另一参数。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后封头
L型后封头:和A型前封头相同 M型后封头:和B型前封头相同 N型后封头:和N型前封头相同 U型:U型管束,管束可移动,壳侧容易清洗;热膨胀处理优秀,经济无法兰; 缺点是管侧无法清洗,更换管束困难,弯头部位容易冲刷损伤, P型封头和W型封头已经被淘汰,不在使用, S型封头:其尺寸特点是其后封头要比壳体的直径大,优点是可以解决换热 器设计过程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消除换热器的热应力,二是换热器的管
造遵循标准:国外TEMAASME国内GB151、GB150
换热器封头选取原则
1、管壳侧是否需要清洗; 2、是否需要移动管束; 3、是否需要考虑热膨胀; 前封头类型:A、B、C、D、N 后封头类型:L、M、N、P、S、T、W 后封头又分为固定式、浮头式以及U型管,相对于固定式,浮头式造价更高、 需要更大的壳径、低的换热效果由于泄漏流C的存在,优点则是一端具有自 由度可以处理好热膨胀问题,
温度,
5、设备结构的选择
对于一定的工艺条件,首先应确定设备的形式, 例如选择固定管板形式还是浮头形式等,参
螺纹管性能特点
在管子类型中,螺纹管属于管外扩展表面的类型,在普通换热管外壁轧制成 螺纹状的低翅片,用以增加外侧的传热面积,螺纹管表面积比光管可扩展 1.6-2.7倍,与光管相比,当管外流速一样时,壳程传热热阻可以缩小相应的倍 数,而管内流体因管径的减小,则压力降会略有增大,螺纹管比较适宜于壳
K型壳体:主要用于管程热介质,壳侧蒸发的工况,在废热回收条件下使用,
X型壳体:冷热流体属于错流流动,其优点是压降非常小,当采用其他壳体 发生振动,且通过调整换热器参数无法消除该振动时可以使用此壳体形式,
其不足之处是流体分布不均匀,X型壳体并不经常使用,
在化工工艺手册中,I型壳体类型可EDR软件中的不是同一种壳体,其形式见 I1,它的使用方式仅有一种搭配,就是BIU,U型管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
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可以将管壳式换热器分为四种类型:固定管板式、浮动管板式、固定管束式和浮动管束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类型。
它由一个壳体和多个平行排列的管板组成。
管板上开有管孔,通过这些管孔将管子固定在板上。
流体通过管子流动,进行换热。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适用于一般的换热任务。
然而,由于管子固定在板上,清洗和维修时比较困难。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是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它的管板不再固定,而是可以上下浮动。
这样,在清洗和维修时,可以通过松开法兰螺栓,将管板抬起,方便清理管道内部。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稍复杂,但具有清洗方便、维修简单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容易结垢、结焦的工况。
固定管束式换热器是将管子固定在壳体内部的一个管束上的换热器。
管束通常由多个平行排列的管子组成,管束两端通过管板与壳体连接。
流体在管束内流动,进行换热。
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热效率高,适用于对换热效果要求较高的场合。
然而,由于管束固定在壳体内部,清洗和维修时比较困难。
浮动管束式换热器是在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它的管束可以上下浮动,方便清洗和维修。
浮动管束式换热器的结构复杂,但具有清洗方便、维修简单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容易结垢、结焦的工况。
四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分别是: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浮动管板式换热器清洗和维修方便;固定管束式换热器热效率高;浮动管束式换热器清洗和维修方便。
每种结构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结构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维护成本,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标系列型号
CP, A 100, C 100 ... C 500
始终贯彻客户的要求: • 客户企业的技术要求 • 工程公司的技术要求 • 国际设计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的组成:
1 换热器壳体 2 连接管箱 3 导流管箱 4 换热管
5 管板 6 折流板 7 密封装置
风凯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势:
• 按照所有重要的国际技术法 规和标准进行生产(如PED, ASME, TEMA, API, GB)
高品质的管壳式换热器
在管壳式换热器领域内,风凯公司能够按照机械与设 备工程的要求,提供各种特殊型号的成熟产品。最大化的满足 产品的质量要求和顾客至上的原则,塑造了风凯的这一品牌形 象,同时它也是我公司始终如一的追求。因此,风凯可以制造最 高工作压力在350bar以内的客户定制过程气体冷却器,也可为 客户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标准系列产品,以便于满足机械与设备 工程行业的国际普遍要求。我们给客户的产品在壳体直径和管 壳长度上都是按照特定等级标准制造,并经过热力学核算优化 后的产品,可在短时间内按照合同进行产品交付。
2
基本技术参数(基于设计)
工作温度
-30°C - 400°C
工作温度
-196°C - 400°C
工作压力
最大350bar (35Mpa)
风凯管壳式换热器 • 直管/ U形管/安全型换热器 • 所有常规的结构类型 • 适用于所有常用液体和气体介质
碳钢 不锈钢
标准系列型号
TDW, BCF, CCFA, SWF, CPS, WRA 200 标准化设备外形提供: • 短期交货时间 • 完美的报价/性能比 • 成熟的结构保证了 产品的可靠性
3
产品型号 BCF / P, CCF / P, SSCF / P 应用广泛
标准系列产品
技术说明
该系列产品应用广泛,可适用于模块化的集成系统中。其换热 面积从0.11 m²到2000m² 不等。 产品具有110种不同的规格尺寸,涉及的主材材料有三大类(碳 钢、不锈钢及铜合金)。产品结构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及浮动管 板式。上述差别便于进行最佳的换热器选型。
结构与功能
管壳式换热器由两个独立的承压腔(即管程和壳程)构成,且不 能用火焰直接加热。流体介质被换热管管壁分开,分别走管程和 壳程。过程中由于温差原因两种介质不用接触混合即可相互 进 行热交换。如图所示,一种介质流经壳程,另一种流经管程。壳 程中的流体被折流板隔挡,进而在换热管间尽可能多地交叉流 动。折流板的形状与间距根据运行工况来确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标准文件
(参见TDW产品介绍的第6页)
其它的特殊类型
• 折流板间距类型B,区别于 O 型和W型 • NPT螺纹连接 • SAE法兰
验收
我公司这类型的换热器符合欧盟承压设备指令97 / 23 / EC (PED) 以及ASME,中国压力容器世界三大体系的要求。
特殊情况:
对于BCF(卧式安装)的管壳式换热器,需要EC类型的批准测 试,按照压力设备指令97 / 23 / EC 的B模式,依据它可以获得CE 认证。
技术应用
风凯公司的换热器能满足目前工程领域内所有的工艺要求。根 据操作介质和工况的要求,上述类型的换热器通常用于油 、水 或其他液体介质的冷却。运行介质之一为水蒸汽时,蒸汽只能流 经壳程且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污染的介质通常流经管程。如需 介质达到较高的流速时通常需采用多管程的设计形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包括单流程,双流程和四流程等多种形式。 而浮动管板式换热器仅有单流程和双流程两种形式。从热交换 和压力损失的角度考虑,风凯的O型和W型管束形式为客户提供 了优化的技术方案。O型管束中折流板间距小。粘度低的流体流 经此类管束时既可以得到较高的换热系数又可以得到较低的压 力损失。W型折流板间距大,当介质粘度高时可兼顾合适的压力 损失与预期的换热效果。由于管束结构符合流体工程学,这种 型号尤其适合黏性流体介质。所有标准型号的产品都可提供立 式和卧式两种。 当内管使用了 CuZn28Sn1As (CW706R),CuZn20 Al F34, CuNi30Fe F37 and SF-Cu这些材料,作为标准换热器的管束, BCF, BCP, CCF and CCP这几种类型都通过在换热器内部设 置牺牲阳极来延长设备操作和服务使用的寿命。锡制牺牲阳极 装置设置在管箱内,其正常工作时 管箱上的丝堵为密封状态。 该丝堵处有冷却水流出时意味着牺牲阳极装置已失效需更换。 该系列产品的图纸为标准图纸,产品制造图纸通常不随货提交 给客户
管壳式换热器
标准系列及客户化的解决方案
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风凯公司是高品质换热器开发和生产的领跑者,生产的换热器热交换面积达到8000 m²,产品包括管壳式换热器,可拆卸式 和钎焊板式换热器,油/空气冷却器和油预热器。同时,风凯可给不同行业的客户和几乎所有应用领域提供经过最佳热力计 算的解决方案,这在全世界的换热器生产厂家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 提供非标解决方案和成熟的 标准化产品,利用国际领先 的选型计算软件进行的最优 化设计(如HTRI)
• 对于极端介质,同样能够提 供优异的设备运行可靠性
• 高温高压条件下运行时优异 的可靠性
• 优化的流场设计,较低倾向 设备结垢的可能性
• 设备安全性能高,有效防止 介质混合
• 稳定而高质量设计方案 • 较低的设备初始投资,较低
的运行及维护费用 • 易于拆卸和清洁
管程数会影响管程中流体的传热效率、流速和压力损失。忽略 热辐射的损失,输入和输出热量值应该相等。只有温差足够大的 时候,才会有高效热量交换。而且温差越大,所需的换热面积越 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由两种介质的对数平均温差、换热面积 和传热系数所决定。传热系数主要取决于介质的流动特性,介 质的流动特性则主要取决于换热器的内部结构。
此外,换热器的供应商必须具有丰富的应用及技术方面的知识, 包括某些特殊介质在特定的压力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能。同样也 要熟悉污垢系数和材料适用性方面的问题对换热器性能的影 响。风凯换热器的热力选型计算和强度设计始终与现代化的计 算软件保持同步,比如运用世界领先软件HTRI (美国传热研究 学会)和风凯公司自有软件。风凯公司自有软件同样也在国际上 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