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概述、荒漠化成因
一﹑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 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
石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在我国西 南喀斯特地貌区(贵 州、云南、广西)表 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 “次生盐碱化”,在我 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 华北地区。
红漠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 江南丘陵以红色 砂岩为主的地区。
3、 现 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续发展
使土壤中水分和 养分进一步流失
2、 发生地区 荒 本质 漠 化 形成原因 概 念 表现形式 内 涵 类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 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 积分布
1、河流流向及河流水系特点。 2、现代绿洲向河流上游迁移。原因是河流下游水资 2、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源短缺,甚至发生了断流,使荒漠化面积扩大。
问题探究:我国荒漠与世界热带地区有什么不同?
我 国
热带地区
热带荒漠
分布纬度 荒漠带类型 形成原因
北纬35°~50°之 大多分布在南北纬 间的内陆 15°~35°之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保护

, 1 /  ̄ 19 " 0
西 部 地 区 生 态 环 境 昀 破 坏 其保 护
◎王 美霞 高海清 z
摘 要 :环境 问题是 2 世 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处理好西部生态环境保 护和西部 经济发展 的关 系是 1
生态环境 保 护措 施
*
西部经济发展 的重 中之重 ,也是我 国实现可持 续发展 战略 的关键 ,保 护好生态环境是 为 了西部 经济更好 的发展。
关 键 词 :西 部
“ 西部 ”是一个特殊经济概 念 ,相对于经济意义上 的东 、 战略,这种战略固然曾经给西部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也严 中部而言 ,地理概念上包 括蒙 、陕、宁 、甘 等 l个 省区市 , 重制约和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 2 土地面积 约 6 s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 的 74 8 1%,人口 3 7 . 6 二、造 成 西部 环境 问题 的原 因 亿 ,约 占全 国总人 口的 2 . 8 %。在我 国西部地 区,由于人 口的 6 西部地 区的生态极为脆弱 ,自我平衡能力很差 ,生态功能 增长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原因 ,使 西部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持续下降,一旦破 坏将面临不可恢复的难题 。追究其 原因,主 破坏 。发展经济是西部发展的根本 ,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的好 要有 : 大开发和 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 果 。所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 洞道泥沙淤积 ,磁. 游 坏了生态平衡 。 境建设 因为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生态投资效益较差 ,生态恢
2 、风 沙灾 害频繁 ,水污染加剧 。农业 失去 生态屏 障的黄 复和建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 土高原北部靠 近西北干旱 区 、半湿润 区 占 3 %,半干旱 区 占 3 3 、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 所谓环保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知 6 %,干旱区 占 7 0 %。最主要的问题来 自半干旱 区 ,黄河每年 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 l 6亿吨 的泥 沙量 ,有 8 9来 自半干旱 地区 。半干旱地 区是生 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 陡,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 06 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气候比较干燥 ,沙漠遇到大风 ,还会形 护的行为上 。 目前我 国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现状缺乏清 ” 成沙尘暴,不仅污染当地 ,也会使其它地区受到污染 。黄河流 醒 的认识 ,据调查 ,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态度 中庸 , 域的污染 已经从支流发展到千流 ,千流的水污染 范围从原来的 无敏感 陧, 对许多根本性I 环境 问题缺少 了解 ,甚至根本不了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2版人教版地理检测-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2020贵州贵阳高二上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为(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2020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所示)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近地面输沙量B.高空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4.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削弱风力B.稳固沙土C.适应恶劣环境D.减少水分蒸发(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上月考)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
阅读资料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亿m3流入民勤地区年均径流量/亿m31957年13.31 4.642000年13.030.985.民勤地区成为沙尘暴沙源地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活动不合理B.降水不足C.植被覆盖率较低D.热量不足6.针对民勤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A.在山体上撒草木灰,增加融雪量B.适当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C.培育耐旱作物D.跨流域调水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有(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题组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020四川达州高二下期末)位于纳马夸兰沙漠南部的小纳马夸兰(以奥兰治河为界)生长着近3 000种植物,每年雨季(8—9月)时生机盎然,游客云集,被戏称为“最不称职的沙漠”。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现状,从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要采取的一些对策,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一、前言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
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
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Geography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Geography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理 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位置
Geography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 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 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小结: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Geography
干旱的气候特征 + 气候异常
?
Geography
0.7%工程施工
9.6%
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利用不当
32.7%
26.9%
过度农垦 过度樵采
30.1%
中国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Geography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Geography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经纬度范围: 大部分位于73°E至123°E, 37°N至50°N 自然界线:
荒
漠 化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本质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Geography 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 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小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放
超载
牧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6 & 性循环。可 见, 土 地荒 漠化 是一 个生 态 学过 程, 且 是 生态平衡失调、逆行演替的产物 ( 图 1) 。
西部地区以广 阔的 空间和 丰富的 资源 成为我 国 21 世纪建设 的重 要战 略基 地, 但是 以土 地荒 漠化 为代 表 的一系列 环境 问题 日趋 严重, 制 约着 西部 生态 环境 保 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 展。因而遏 制生态环 境的恶 阶段的首要 任 务 。目 前, 虽 然对 土 地 荒漠 化 的 成因及其 防治 对策 的研 究 较多 , 但 是 从生 态学 的 角 度来探讨 这一 问题 还很 少有 人报道。 本文 通过 分析 我 国西部地 区土 地荒 漠化 的现 状, 阐述 了土 地荒 漠化 产 生的生态 机制, 并提 出了 防治 的生态 措 施, 旨在 为 荒 漠化的有效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水的变化。水是生态系 统中最活 跃的非 生物因素, 水在荒 漠化 的形 成、发展 与逆 转 ( 治 理) 过 程中 起着 决定作用。由 于人 类不 合理 的经 济活 动导 致地面 植被 的破坏, 直 接引 起植 物吸水 下降, 因而 其蒸 腾和 蒸发 量下降, 地 面的 裸露 使地面 蒸发 大大 加强。 同时 裸露 的地面, 由于 土地 风蚀 导致 沙化 或由 于水 侵蚀导 致水 平径流 增大, 地 表水 下渗 减少。 另外, 过度 践踏 不仅 影响植物 的正 常生 长, 也使 地表 的硬 度增 大。地 表变 硬后, 不仅 使雨 水渗 漏减慢, 而且 地表 水也 很快 被无 效蒸发掉, 这样进一步使得土壤水含量降低。 土壤的变化。土壤 的变 化主 要表 现在: ( 1) 土壤 退化, 区域 内由 于水 资源的 再分 配, 一 些地 区水 源条 件劣 变, 土 壤 风蚀 和 侵 蚀 加剧, 营养 物 质 急 剧 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2) 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或次生 盐渍化。因 为土 壤缺 乏降水 的淋 洗作 用, 又 由于 热力 蒸发所造 成的 水分 上行过 程占 优势, 将下 层的盐 分带 到土壤上层和地表。 2 2 2 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变化 ( 1) 植被 性质 的变 化。随 着水 分的 短缺 和土 壤的 退化, 植被 的退 化随 之产生。 程晓 莉等 人研 究了 鄂尔 多斯草地 荒漠 化过 程与植 被特 征的 变化, 结果表 明在 荒漠化 的产生 过程中, 植物群 落从 本氏针 茅群落 ∋ 油 蒿群落 ∋ 牛 心朴子 群落, 优 势种的 生活 型变化 为多年 生草本 ∋ 半灌 木 ∋ 多年生 草本。植 被水 分生态 类型的 变化则从 中旱 生 ∋ 典 型旱 生 ∋ 强旱生, 反映出 其土壤 因子旱化 和沙 化的 过程。植 物群 落中 优势 种的衰 退是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标志之一。 ( 2) 生物 多样 性降 低。生 物多 样性 将影 响到 生态 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 生态 系统存在 一个多 样性阈值, 低于这一阈值, 生态系统功 能将受到 损害而 逐渐丧失。 生物多样 性大 幅度 降低 的原 因是: 栖 息地 的 缩减、片 断化和 隔 离; 栖 息 地 环 境 质 量 的 恶 化; 资 源 过 度 开 发!3∀。人类活动和自 然 因素 使物 种栖 息 地发 生变 化或 缩小, 使一些 物种 的生 存基 质片 断化 和出 现分布 上的 岛屿现象, 大大 的减 少了种 群的 分布 面积。 植物 多样 性的降低 是导 致生 物多样 性降 低的 重要 原因。在 自然 因素和人 为因 素中, 人 类过 度放 牧和 破坏 对群落 的影 响远远超 过了 水分 梯度变 化的 影响, 鄂尔 多斯高 原自 荒漠化草原至 草原 化荒 漠灌 木类 群多 样性 指数呈 递减 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4∀。 综上所述, 自 然和 人为 的过 度干 扰 造成 了生 态系 统的基 本成 分 变 化, 系 统 的 反馈 机 制 发生 了 不 协调, 负反馈机 制受 阻, 而 正反馈 过程 占优 势, 致 使系 统呈 现无限增 长或 衰退 状态。良 性生 态系 统的 崩溃及 其植 被第一性 生产 力的 过度减 少或 丧失, 使生 态系统 逐渐 退化, 土地更易受到侵蚀, 两者相互作用, 最终形成恶
作者简介 : 李桃 源 ( 1969- ) , 男 , 广 东 龙川 人 , 主 要 从事 资源循环利用工作 。
廖咏梅等: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表1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状况
各省或区面 积( 万 km 2 ) 960. 00 689. 13 166. 49 72. 23 122. 00 118. 30 6. 64 45. 43 20. 56 48. 56 39. 40 占各省或区 占全国荒漠化
& 45 & 2 2 1 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的变化
土地荒漠化 面积 ( hm 2 ) 全国 西部 新疆 青海 西藏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陕西 四川 云南 262 233 579. 2 256 782 171. 8 104 374 905. 3 16 727 557. 8 43 566 249. 5 65 913 773. 3 2 871 608. 9 19 862 914. 8 3 016 005. 7 234 449. 4 214 707.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 年第 3 期 ENV IRONM 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 3, 2006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廖咏梅 王 琼 (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 , 四川 南充 , 637002)
摘要 我国西部地区空间广阔 , 资源丰富 , 但是 以土地 荒漠化 为代表的 一系列 环境问 题日趋 严
1 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我国是荒 漠化 大国, 土 地荒 漠化 面 积占 国土 面 积 城市环境, 节省淡水资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地表 水和地下 水极 为缺 乏, 发展 雨水 集流 储存 提高 降水 利 用率。就 城 市 来 讲, 雨 水利 用 对 于 补充 涵 养 地 下 水, 降低城市雨洪危害及增加城市备用水源具有现实意义。 3 5 跨流域调水 作为解决水资 源时空 分布 不均 的有 效措 施便 是 跨
流域调水工 程 和在 有 条件 的 流域 内 建 造水 库 的 实 施。 跨流域调 水是 实现 水资 源优 化配置 的重 要手 段。我 国 水资源 # 南富 北贫∃ 的特 点, 为实 现水 资源 的跨 流 域 调节提供 了可 能。通 过全 国范 围的跨 流 域调 水, 从 新 合理配置 水资 源, 有 利于 缓 解与 解决 北方 地 区 %% % 资 源型缺水 的问 题, 在 一定 程度 上缓解 水 危机。而 在 有 条件的流 域内 建造 水库 能调 节河水 流量, 可将 丰水 期 多余水量 储存 库内, 以补 充枯 水期的 不 足。同时 还 可 以为防洪、发电、灌溉和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务。
注 : 数据来源 : 曹家骧 . 中国荒漠化警示录 . 新华文摘 , 2000, 6.
水蚀、盐渍 化和 冻融 荒漠 化均 存在。西 北地 区以 风 蚀 荒漠化为 主, 如青 海省 风蚀 荒漠 化类 型土 地面 积占 其 荒漠化总面积的 70 8% 。
2 荒漠化产生的生态机制
对荒 漠 化 的 成 因 观点 较 多, 如 环境 论、 人 为 论、 二元论和 综合 论, 它们 均是 根据 气候 变化 和人 为活 动 的单一或 综合 作用 而划 分的。本 文认 为自 然和 人为 因 素共同作用造 成的 生态 平衡 失调 是土 地荒 漠化 产生 的 根本原因。 2 1 荒漠化产生的因素 干旱、高温 是荒 漠化 产 生的 生态 主 导因 子。西 部 地区深居 内陆, 受海 洋湿 润气 流影响 较 小, 下沉 气 流 使得气 候干 燥、太阳 辐射 强 烈, 降雨 稀 少; 青藏 高 原 的隆起阻 挡水 汽进 入西 北地 区; 另外 西部 地区 特别 是 西北地区 处于 西伯 利亚 和内 蒙古高 压反 气旋 中心, 其 频繁的强 风为 风蚀 荒漠 化提 供了动 力。这 些恶 劣的 条 件是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 产生的 自然因 素。过 度放 牧、 毁林毁草、 垦荒、乱 砍乱 伐和 不合 理的 灌溉 等人 类 不 合理利用 资源 的行 为加 剧了 土地的 荒漠 化。当 人为 破 坏和自然破坏力叠加时, 荒漠化将急剧扩展。 2 2 荒漠化产生的生态机制 生态系统 有 两大 部 分 ( 生 物 成 分 和 非生 物 成 分 ) 和四种 基本 成分 ( 生产 者、消费 者、分 解者 和非 生 物 环境) , 良性的生态系统通过 正负反 馈使各成 分能相 互 协调、自我 维持, 系统 处于 一种 动态 平 衡, 即生 态 平 衡。在荒漠化 的发 生 发展 中, 生 产 者、消 费者、 分 解 者和非生物 环 境的 变 化超 出 了生 态 系 统的 调 节 范 围, 系统便向无序方向发展, 生态平衡失调, 荒漠化发展。
!2∀ !1∀
的 27 32% , 而西部 地区 是我国 土地 荒漠 化的 集中区, 该地区土地荒 漠化 具有以 下特 点: ( 1) 面积 大, 扩展 速度 快。 西 部 地 区 土 地 荒 漠 化 面 积 竟 高 达 256 782 171 8hm 2, 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 97 92% , 占该地区总 面积的 37 26 % 。新 疆、内 蒙古、宁 夏 和甘 肃 4 省区 的荒漠化面积占各省区 面积的 43% 以 上见表 1。另外, 荒漠化问 题的严重 性还在 于: 其年扩 展率达 4% 以上, 治理速度远小于荒漠化的扩展 速度。 ( 2) 分 布范围广, 存在不 均 衡性。 西部 12 省 区中 9 省区 都 有荒 漠 化土 地, 荒漠化面积最大的 3 省区为 新疆、内蒙 古和西藏, 这 3 个 自 治 区 的 荒 漠 化 总 面 积 占 全 国 荒 漠 化 面积 的 81 55% , 荒漠化面积最 小的是宁 夏回族 自治区。占全 国荒 漠 化 面 积 比 例 最 小 的 是 四 川 和 云 南, 分 别 为 0 09% 和 0 08% 见表 1。( 3) 荒漠化类型多样, 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