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二)(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明]王士性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

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

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

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

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石咬水处,为白莲池。

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

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

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

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

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

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注释】①浮图:佛塔。

②窦:洞。

③龂腭(yínè):像露齿的样子。

④钜坂:坚硬的坡石。

⑤轮囷(q ūn):盘绕高大。

⑥碧落:天空。

⑦槎:木筏。

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唐]张籍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

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8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或曰浮图下[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1)墓不当在其下[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龂腭益奇[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3)要以秋月为胜[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4)(填序号)8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中考-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分析-试卷

中考-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分析-试卷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作文分析一、作文整体分析今年,写作部分再一次彰显了近年来北京中考语文命题追求“大气”的风格。

整张试卷都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为线索,布局均衡,脉络清晰,试卷最后这两个习作题目的设置则起到了完美的点睛收官效果。

二、试题分析题目一:看到这个题目时,真是有些激动,希望这种题目的出现能唤起学生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希望能更多的看到课堂上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仪式感内容的呈现。

历史不只出现在书本上,更蕴含在历史遗迹里,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平时要学好历史,多多阅读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目,而且还要更多的“走出去”,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去真实的接触,亲身的感受这些文物古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精髓。

这个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补全题目。

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所选择的古迹或文物的具体特点,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进而表达内心生发的敬意。

此题目对素材内容的选择方向上有一定限制,有一定难度。

题目二:想象类作文已经连续出现了几年,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近年中考中想象类作文题目的设置旨在训练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希望孩子们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考。

题目要求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三个词语的设定以及“在幽深的峡谷里”的开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三个必须出现的词语,对作文的相关内容的设定以及中心主旨的方向进行的限制和引导。

行文过程中“集体”“合作”“坚持”“心灵成长”等元素均可涉及,可以结合准备过的成长类感悟类励志类等方面的素材,进行合理想象,合理布局,科学的安排故事的波澜起伏,完成文章。

三、对比两年的半命题作文模式,形式逐渐灵活,需要同学们平时注重写作能力,拓充作文素材,才能在考场中灵活应对。

想象类的方向主要以情景想象为主,设定想象的空间或者方向,再结合丰富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想象,基本要求不变。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权威解析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权威解析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权威解析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整份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一、基础知识考查全面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非常全面,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修改、文言文阅读等方面。

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二、注重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部分,都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现代文阅读选取了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结构,赏析语言特色。

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用法,以及文言文句式的翻译方法。

三、强调写作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是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的写作题目,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写作题目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

四、体现“双减”政策要求2023年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二年,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减量”“提质”“增效”。

通过优化题目设计,减少机械刷题,增加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综上所述,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是一份注重基础、强调能力、培养素养、体现“双减”的优质试卷。

它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础·运用基础·运用部分的试题以调查博物馆之城发展情况为情境载体,以小组关于调查报告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新时期北京市博物馆的发展情况,重新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加深对于北京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古都的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调查报告的写作样例,引导学生关注实用类文本的规范写作。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迸(bèng)发夹(jiā)杂风驰电掣(chè)白雪皑皑(ái)B. 桎梏(kù)信笺(jiān)咄(duó)咄逼人怙恶不悛(quān)C. 毗(pí)邻愤懑(mèn)刚愎(bì)自用拈(ni ān)轻怕重D. 谥(shì)号埋(mán)怨锃(zèng)光瓦亮苦心孤诣(yì)2. 下列词语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蔓延不胫而走披星戴月沽名钓誉B. 候鸟按步就班事必躬亲仗义直言C. 精粹察言观色坚苦奋斗别出心裁D. 偌大各行其事老马识图出人头地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端午节最令人期待的食物是粽子。

包粽子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放进滚水里煮熟。

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浇上糖稀,甜糯可口。

①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压紧②再翻过个儿包上③用五彩丝或马莲草绑上④把包粽子的苇叶卷成角形A. 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 《标准汉语》的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C. 考古学者称,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5.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含试题)

2015-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含试题)

年号
13年
1
2 3 4 5
6
14年
读音(2分)
15年
读音(2分)
读音(2分)
错别字(2分)错别字(2分) 错别字(2分)
7
成语运用2分 成语运用2分 词语运用2分 病句选择2分 病句选择2分 病句选择2分 文学常识和 文学常识和 标点符号2分 名句8分 名句8分 概括新闻3分 扩展语句3分 文学常识或 名著4分 仿写句子3分 仿写句子3分 名句名篇8分
成语辨析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2015年) (1)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 中心隆重开幕。 24日下午,全国共有34个省(区、市)和地区的代 表团报名参会,912家企业前来参展。 (2)一名独腿流浪大叔近日走红浙江金华,他耗时5小时用粉笔在地上 画出一幅6平方左右的《蒙娜丽莎》, 的画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惊叹不已。 (3)毕淑敏说,参加“成语大会”的节目录制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在我最近的写作中,成语的使用 地比以前多了,就像和老朋友见了 面,对成语更有感情了。 A.截止 栩栩如生 不由自主 B.截止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C.截至 惟妙惟肖 不由自主 D.截至 栩栩如生 情不自禁
2015-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题型分析
临沂近三年中考试卷涉及到积累运用、 文言文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及作文四 个部分。 试卷分为四大板块,20-23道题,能力 层次考查从识记到理解到综合运用,逐层加 深形成合理梯度,全卷分值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可以发现: 试卷结构:试卷分积累运用(约占23%) 、阅读(约占35%)、写作(约占41%) 三部分。满分120分。 题型有选择题、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 简答题和作文等。容易、中等、较难题比 例为6:2:2,试卷难度系数约为0.65。

2024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整体分析

2024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整体分析

2024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整体分析2024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整体分析2024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注重基础、强调阅读理解、关注实际应用的特点。

本文将从试卷难度、命题形式、知识点覆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重点剖析试卷中的难点与亮点,同时结合个人感悟,对本次考试进行全面解读。

一、整体难度总体来说,2024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没有出现过分偏、难的题目。

试卷命题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有一定的拓展延伸。

对于阅读理解部分,试卷选材广泛,涵盖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考察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而在实际应用部分,试卷则突出了对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如作文、口语表达等。

二、命题形式在命题形式上,2024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采用了多种形式,如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写作题等。

这些题型既充分覆盖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又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选择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填空题则关注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题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领悟能力,写作题则考验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重点难点本次试卷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

阅读理解题目涉及的素材多样,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和散文,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写作部分,除了对作文主题的理解和素材组织外,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词汇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亮点与思考本次试卷的亮点在于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比如在古诗文阅读题中,试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还通过设置与古诗文相关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这使得语文考试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贴近现实生活。

此外,本次试卷还在写作部分进行了创新尝试。

比如在作文题目中引入了时下热议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他们在写作中结合社会现实,提高了作文的实用性和思想性。

五、个人感悟通过本次试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语文命题趋势正逐步从注重知识考察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 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 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

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 。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

书籍,能描(huì)▲ 浩瀚天地间千恣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 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

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弛骋古今,经天(wěi)▲ 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一脉相(chéng)▲ ②描(huì)▲③(màn)▲ 长④经天(wěi)▲ 地(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①▲ 改为▲ ②▲ 改为▲2. 默写古诗文名旬,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②▲,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长河落日圆。

(王维《▲》)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精品解析: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26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 辨析与修改。
“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属语序不当,可把“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与“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调换位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注意结合“植物保护理念”,用上“学习”“探索”“贡献”三个词。
2.检查文段,你发现了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两园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所以“整合”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制订全面、长远计划”的意思,所以“规划”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全面安排结构、格局”的意思,所以“布局”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园中的植物繁盛多样”的意思,所以“烦多”中有错字。
故选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光彩夺目:色彩鲜明耀人眼目。本处指沙漠玫瑰色彩耀人,符合语境;
B.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多指恶行。本处指芦荟为了扩大生存范围拼尽全力,不符合语境;
C.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本处指王莲让人赞叹不已,符合语境;
D.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本处指牡丹仪态万方,符合语境;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综合实践体现育人功能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稳中求进。

全卷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为依据,积极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要求;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突显语文学科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今年语文中考总分数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小题数量为28个。

整体难度与以往持平。

试卷既检测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又为他们即将进入新学段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中考试卷中的语料既是呈现学生语文能力表现的素材,又是学生阅读的对象。

学生答卷既是考试的过程更是学习过程。

因此,试卷中的语料不仅要能呈现出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其价值观的导向。

试卷选用的素材突显中华传统文化,勾勒出华夏民族延续的主脉。

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试卷中语料展现出来的是厚重的中华文化。

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认识过程:从《出师表》《旧唐书魏征传》岳飞的《五岳祠盟记》,到“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的情境。

整份试卷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从圆明园的历史到“为国尽忠”的美德,从博物馆介绍到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到记叙历史古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对华夏民族历史上那些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且能够引发出这种认识于今天乃至未来的更深入的思考。

“基础·运用”板块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突出对人民英雄的敬意与缅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强调基础运用,突显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题目引导学生把平时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呈现出来,把平日学习积累的经验与方法迁移过来,把前一阶段学习积淀下来的情感认识与价值观表现出来。

试卷整体上实现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综合,体现了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综合。

例如,阅读板块中第17题,在提取信息基础上综合梳理,最终以概括的方式呈现阅读结果。

类似这样的题目,体现了语文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能力点之间的相互综合。

实践性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试卷题目涉及到汉字读音、笔顺、标点符号、修辞等方面,但并不是考查静态知识。

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运用的能力。

如第3题考查标点的,将准确表达句意作为使用正确标点的基础与条件,将标点放在语段的理解中去考查。

三、关注学习体验,强调学习中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考查“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将阅读过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试题引导学生呈现阅读与思维过程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的真实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力求使多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试题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现出来。

例如阅读《信天游》,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问;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

这些试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

取材文化古迹,立足核心素养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基础?运用版块命题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

这个板块以参观圆明园为主线设置情境,这一主线的选取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主题,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导向。

书法试题取材“《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既呼应了试题情境中的“缅怀先烈”的活动主题,也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圆明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基地,以此为情境依托,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这些活动情境以及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贴近,同时也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

景点介绍、历史介绍、观看书信、欣赏邮票等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字音、笔顺、字形等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发言稿填入标点、结合发言稿修改语句、结合感想判断修辞等试题则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采用对联、修辞、成语等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试卷中继续考查笔顺和书法等小学要求掌握的内容,贯彻了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积累考出来”的指导思想。

整个基础?运用版块考查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笔顺、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等应知应会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设置了许多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灵活多样的考查语言表达试题,这些试题即达成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是今年中考的新板块。

分为:默写、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部分。

古诗文默写考查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

课内古诗文默写,考查了古代民歌和古文;课外古诗文默写(在古诗词阅读部分),考查了古诗,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课内强调落实,课外强调拓展。

古诗词阅读作为独立板块第一次进入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本次考试选取的是学生课内学过的《次北固山下》,让学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画,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考查方式灵活。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课内的《出师表》与课外的《魏征传》(节选)、岳飞的《五岳祠盟记》(节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今年是将文言词语和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更要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

理解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从而对文言和现代汉语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翻译句子的考查,第一次没有让学生背诵译文,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句。

这是对今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学生学习的是文言文,不是翻译出来的译文。

这更符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过去考查文言文是把文字翻译和文章理解分做两道题。

今年把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更符合语文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2018年北京中考试题,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板块的选材和命题,体现了“育人”“能力”“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现代文阅读选材角度分析,多文本阅读关注了北京馆藏文化,故宫、国博、科技馆等素材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学习和北京馆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考查的是学生所知所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浮现自己日常的学科学习和实践生活;记叙文阅读板块选用了刘成章的散文《信天游》,发挥了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在陶冶和熏陶学生情感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考场上近距离熟悉“信天游”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对语文课堂中的安塞腰鼓、吆喝、胡同文化等产生相关联想,真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议论文阅读围绕“读书”立论,对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法、路径并引领学生体悟。

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需要,体现出了时代感、人文性和适读性,使之成为北京考生初中课程的“最后一课”,也为实现整张试卷“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从现代文阅读命题角度分析,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尊重考生阅读过程的真实体验,这在记叙文阅读题的先后顺序和难易度设置上尤其有体现;现代文阅读命题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记叙文阅读,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再如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现代文阅读命题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结合具体语境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运用,记叙文阅读考查中要求学生圈画重要词语,议论文阅读中结合相关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等,多文本阅读中将图表的比较与对文本的理解相结合,利用图表比较和图文转换的不同形式,考查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能力;现代文阅读命题还关注学生的阅读表现,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读书,今年的试卷在“多读书”方面加大了力度,记叙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摘抄语句”,考查的就是阅读方法。

总之,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考查关注到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积极引导,文化立意,关注语言实践能力考查,稳而灵活,以情境化和任务驱动方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体验和规范表达。

【作文】传承文化立足成长2018中考作文命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文化、历史、时代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这样的题目,展现考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追求,同时也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文题目一,启发学生从“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中产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敬意,进而启迪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承担历史责任的使命感。

此题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的参与和日常的学校学习,属于生活化的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写作内容既有限制又有较大的自由,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较为广阔。

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并真正表达有个性的见解和感悟。

这一个题目引导考生还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在“真实”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

这就提示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写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真正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题目二属于想象作文。

“请你用上‘伙伴’ ‘困境’‘成长’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题目自拟。

”这一题目看似简单,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思维方法和思想深度的考查和区分,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这一题目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完成写作。

此题考查考生讲故事的能力,重点落位在成长的主题上,包括团队的成长,也包括团队中个人的成长。

题目二重在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结果。

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导向清晰明确,一线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传统文化的落实。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探寻生活,表达生活;关注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保护和训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