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区别对比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是指19世纪90年代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它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主要举措有:1、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2、改革身份制度;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3、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
4、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比较及分析同是变法,为何两者结局却截然不同?正所谓,历史的精髓在于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才更能得出结论。
首先说说两者的相同点:1、历史背景相近: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3、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相同点: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
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
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
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何以迥异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
这两次维新有著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历史背景相近、时间相隔不远,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两个东亚前现代国家。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非常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
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是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光绪被幽禁,维新人士遭屠杀,改革新政全成泡影。
中国不但没有阻挡住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而且在半殖民地深渊里越陷越深。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何以走入了迥异的发展路径?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维新势力能否掌握政权。
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这一变革。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日本维新者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夺取藩政实权、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他们同腐败的门阀保守势力反复较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倒幕的武装力量和基地。
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集中力量打击幕府,符合日本民众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社会心理要求,以结束当时国内由 260 多个藩的割据造成的分裂局面;顺应日益高涨起来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以结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适应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舆论,具有极大号召力。
1868 年初,维新势力以天皇名义宣告“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幕府旧势力当然不肯自动交出政权,由此日本历经了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最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中国百日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历史上,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比日本强。
19世纪末,两个国家同样是封建社会末期,同样面临西方列强,同样实施了变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呢?我们以前把原因过多的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光绪没有实权,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全面。
其实,当时两个国家有很多环境是不一样的。
1. 民族的同质性。
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人,亦称“和人”,约占总人口的99%以上。
日本集中的少数民族就两个,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据统计,日本现在约有2.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北海道的胆振、日高等地。
在日本冲绳县,也就是琉球群岛,还有大约120万琉球人。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华侨和朝鲜人。
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众多强悍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古代史一直伴随少数民族的入侵与民族融合。
清朝的满汉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单一的民族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思维,习惯,传统,行为,认同感等都比较一致,更容易共同去完成一件事。
2. 善于学习的民族。
在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上,19世纪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也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自大的心理。
中国很早就称自己是“华”,把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称作“夷”。
我们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中,把出口叫做赐予,把进口叫做纳贡。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去侵略,殖民,赚钱,而是去显示一下中国的强大和富。
长期的自大心理惯性使我们直到多次被别人用武力教训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反观日本,长期以来就知道海的对面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民族心理是谦虚的,进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的南朝刘宋密切交往,到了唐朝达到高潮,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达13次之多,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先后大概有六七千人出使中国。
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拓展典例:“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成败:清朝:可以说完全失败,变法目的几乎都没达到日本:基本成功,但留有大量封建残余,导致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性质:清朝: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历史背景:清朝: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同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摘录)日本: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史称德川幕府。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
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明治维新历史背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区别与联系1

中国清朝的”百日维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成败意义上有什么区别?1。
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
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
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
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
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
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
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
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作文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向西方开放的一系列改革,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状态,经济发展迟缓,国家力量弱小,面临着外部压力,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改革行动,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明治维新的宗旨是:改革全国政治体制,创立君主立宪制,全面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科学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改革军队,实行全民兵役制,强化军事力量;改革传统习俗,改变封建传统,促进社会进步。
明治维新的成果十分显著,不仅使日本受到外部认可,而且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成为20世纪初经济和军事强国。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日本1930年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强化国家的权力,实行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统一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实施国家主义教育、实行财政改革、制定新的政治结构、实行经济计划、以及强化军事力量等。
百日维新的成果是:使日本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统治者从君主立宪制向专制统治转变;使日本社会更
加团结,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使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全民兵役制实施,使日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百日维新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会失败纵观世界近代史,19世纪无论对于东西方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方,从19世纪初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到中期的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内战,再到70年代的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先后统一。
而且,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更是在19世纪末期完成。
而在东方,则有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然而,位于世界东方的自称“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中国,却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了一段屈辱史和灾难史。
一次次的战败,一款款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同时伴随的还有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的一次次的救国图存的尝试,和一次次的失败。
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1889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在我看来,中国的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彻底打破旧的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而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弹丸小国——日本,却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先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的过程。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由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其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之后,明治政府分别在军事,经济,文化层面上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是日本在短期内走上强国之路的根本。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又名戊戌变法、戊戌维新,是清光绪年间有光绪皇帝领导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拔维新人才。
这项决议是当时维新派和顽固派冲突最严重的一项,而由于顽固派势大,这项决议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 响 与 结 果
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资本主义发 展潮流,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
领时代新风。
THANK YOU!
背 景 差 别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 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 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 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 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 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的主张。“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内 容 差 别
明治维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
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提倡 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内 容 差 别
百日维新: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 倡开办实业;修筑 铁路,开采矿藏; 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明 治 维 新
百 日 维 新
背 景 差 别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 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 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 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 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 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 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维新 创造了条件。
意 义 区 别
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摆脱外来压 迫;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 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 治。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 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 本主义)道路的转折点。
意 义 区 别
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 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爱国救 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意识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 中国人民的觉醒。
影 响 与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 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 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
义国家;
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 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 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 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 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 意义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