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四川大学课程中心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发展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发展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是在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伦理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于改善医疗质量、保护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医学伦理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医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
《黄帝内经》中强调医生应当“大爱无私,以生为本”,并提出了“医者父母之道”的观念,即医生应当像父母一样关爱患者。
这种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开始受到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的医学伦理学理念和方法,如个体权益、自主决策以及伦理委员会的设立等。
这些思想的引入,标志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现代化起步。
1949年后,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发展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和医疗服务的普及成为中国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点。
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患者的权益保护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
此外,医学伦理学还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问题,如生命起源和生命终结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学伦理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1980年代,中国开始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加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建立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培训体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伦理学组织的活动,提升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变革,新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
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等,给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同时,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实践,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仍然是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任务。
中国医学伦理学经历了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到现代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引入,再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医学伦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医学伦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医学伦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医学领域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通过制定准则和规范,引导医务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和伦理决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也在不断演变并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一、从医学技术导向向患者权益导向转变过去,医学伦理主要侧重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生命延续、器官移植等。
然而,随着社会对患者权益的关注不断增强,医学伦理开始转变为强调尊重患者权益和个人自主决策的导向。
患者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医务工作者需要更加尊重患者的意愿,并确保在决策过程中患者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医疗伦理的观念和准则也会有所差异。
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意味着各国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的发展会呈现出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伦理观念交融,促进了医学伦理的发展。
三、关注医学伦理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医学伦理的研究和决策不再仅仅由医务工作者和专家来完成,而是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公众的权益和意见被纳入到医学伦理的决策过程中,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同时,医学伦理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相互借鉴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医学伦理准则。
四、面临的新挑战: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伦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对基因改造道德边界的争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到隐私保护和责任分配等伦理问题。
这些新技术和应用给医学伦理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规范制定,以保证医学伦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在演变与发展中呈现出医学技术向患者权益导向转变、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以及面临新挑战等趋势。
这些趋势的出现既体现了社会对医疗伦理关注的深度和广度,也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只有在不断完善医学伦理准则的基础上,医学伦理才能更好地引导医学实践的发展,保证患者权益和社会公正。
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发展演变

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发展演变医德与医学伦理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以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医德和医学伦理的理念和实践一直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回顾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医德与医学伦理观念的形成在古代社会,医德和医学伦理的理念多与宗教、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古埃及,医学伦理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神圣的原则,医生被视为神的仆人,其使命是治愈病痛和保护人类的健康。
在古希腊,伦理观念由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他强调医生应该持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谦虚和尊重患者的权利。
二、中世纪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变革中世纪时期,医学伦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宗教信仰在这个时期对医学伦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医疗实践由于受到宗教教义的限制,医生无法进行解剖、手术等实质性治疗,导致医学伦理的发展放缓。
此外,医疗技术的匮乏和病痛的普遍性使得医生不得不在患者的治疗上寄托更多的希望于宗教信仰。
三、现代医学伦理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以后,医学伦理开始逐渐从受限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医学的快速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采取更为先进的治疗手段,并面临着更多的伦理难题。
在这个时期,医学伦理的概念逐渐扩展,不仅仅涉及到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还包括了病人的自主权、隐私权和公正分配资源等方面。
此外,由于医学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学伦理委员会和伦理法规也开始出现。
四、当代医学伦理面临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复杂化,当代医学伦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伦理原则和法规无法与之相适应,例如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需要更加严谨的伦理框架来指导。
其次,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成为医学伦理面临的重要议题。
如何公正地分配医疗资源,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对个人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改变人类的进 化方向、加剧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全球健康与医学伦理
全球卫生治理的伦理原则
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应遵循公平、正义、尊重人权等伦理原则,确保各国人民都能获得 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国际合作在医学伦理中的作用
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卫生问题至关重要,如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控等。同时,国际组 织也在推动医学伦理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对全球卫生挑战的伦理考量
在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 素,尊重当地人民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义务论认为,医生应该遵循医学道德规范,履行对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包括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保护患者的隐 私和尊严、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等。医生的行为应该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或情感。
效果论
总结词
效果论强调道德行为的后果和效果,认为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带 来最大的幸福和利益。
01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如基因编辑、辅助生 殖等,医学伦理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02 如何平衡科学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成为生物 医学伦理学的重要议题。
02 生物医学伦理问题涉及到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 人类未来的福祉,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 探讨。
全球医学伦理的融合
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医学伦理学在相互交流和借鉴中 逐渐融合。
02 儒家思想中的医学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责任,认为医者应以仁心行 医,对患者负责,同时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
03 印度医学伦理
医德与医学伦理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医德与医学伦理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与前景展望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伦理规范和原则的学科,旨在引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行使职业道德与伦理责任。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伊波克拉底就强调了医生的道德和伦理要求。
然而,真正将医学伦理学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的学科进行探讨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的。
最早提出医学伦理学概念的是美国的卢茨,他在1972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医学伦理学中心,并出版了第一本伦理学教材。
从此,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成长。
二、医学伦理学的现状目前,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医学伦理学主要关注医疗伦理、生物伦理和研究伦理三个方面。
1. 医疗伦理医疗伦理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领域,主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疗决策、医患关系以及医疗机构的伦理规范等。
例如,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权益、处理医疗纠纷、隐私保护等都是医疗伦理学的研究重点。
2. 生物伦理生物伦理主要研究与生命和生物相关的伦理问题,如生物科技的应用、生育伦理、生命伦理等。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殖技术等领域的突破,生物伦理学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敏感。
3. 研究伦理研究伦理主要研究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人体实验伦理、伦理审查、研究中的伦理风险等。
在科研中,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成为研究伦理的重要议题。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还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学伦理方面的立法和伦理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专业伦理委员会也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设立,起到了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三、医学伦理学的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医学伦理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 技术进步的伦理考量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会给医学伦理学带来新的伦理考量。
第三章 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_PPT课件

(2)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目的
皇甫谧:“夫爱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 魂耳。”
许道幼:“为人子者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谓孝乎?
2021/3/6
王云岭 wangyl@
9
III Evaluation on medic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a
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 自淡矣。”
2021/3/6
王云岭 wangyl@
10
III Evaluation on medic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a
2、It was influenced by Taoism
老、庄认为,顺物必无己,忘怀一切,乃得天 道。故应以“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这 样就可以“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 众美从之。”
(3)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喻昌:“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
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
(4)“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我欲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
2021/3/6
王云岭 wangyl@
8
III Evaluation on medic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a
(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a 1、 It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ulture.
第三章历史上的医学伦理

第三章历史上的医学伦理评价——局限性1、对私利金钱的崇尚,淡化了医学人道主义2、部分医务人员逃避责任,庸医出现第三节现代医学伦理一、概况二、基本内容三、评价一、概况反思:二战时期医学界国际化理论化机构化二、现代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一)诞生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二)形成社会主义医学道德(三)出现生命伦理学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1949年采纳《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69年修订《日内瓦宣言》1949年《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学道德守则》1964年采纳,在1975年、1983年、1989年、1996年、2000年、2008修订和完善《赫尔辛基宣言》1968年《悉尼宣言》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续)1975年《东京宣言》1977年《夏威夷宣言》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续)1996,国际人类基因组(HUGO)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委员会《遗传研究正当行为的声明》1997年11月《关于DNA取样:控制和获得的声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9年3月,国际人类基因组(HUGO)的伦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克隆的声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1892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医亦救人之术”。
秋瑾译《看护教程》:“看护为社会之要素……健者扶掖病者,病者依赖健者,斯能维持社会安宁。
”“如何对待中西医学”、“中国医学如何发展。
1926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法典》。
宋国宾《医业伦理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纪念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印度人,1938年8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月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热情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
后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病逝。
柯棣华她是谁?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发明,却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她并未得过什么国际奖,可是国内外都尊敬她;她也没有子女,但千千万万的产妇、儿童都叫她妈妈、奶奶…林巧稚教授永远的白衣战士——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卫生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 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 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 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 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 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 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 对同事如兄弟, 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公元一世纪, 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
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 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等等。
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 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 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 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
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 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 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 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 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 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
但到了20世纪末, 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 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 一切应以病人利益为转移。
《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案例3-1]长桑君收扁鹊为徒,是经过“出入十余年”的观察,发现“扁鹊非常人”,“非常人”是指有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人,也就是说扁鹊具备学医的条件,长桑君才收他为学生,并把全部秘方传授给他。
公乘阳庆为西汉名医,轻易不收授学徒,但当他看到淳于意酷爱医学,对待老师又很恭敬,便破例收他为学徒。
金代名医李杲,为将医术传授于后人,遍访亲朋好友,寻求品学兼优的学生。
有人讲罗天益“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
当他第一次与罗天益见面时,劈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直到罗天益回答说:“亦传道耳”,他才收罗天益为徒弟。
(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52-53)[案例3-2]北宋名医唐慎微,医术十分高明,治病有“百无一失之誉”。
病家有请,不分贵贱,立即前往,且往往“不取一钱”,只须告诉一两条民间验方而已,或为其在经史子会议集中抄录有关方面的内容即可。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唐慎微治愈了大批病人,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素材,终于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全书总结了北宋以前的本草成就,至今还是研究古代药物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讨论:1.古代名医收徒给我们什么启示?2.北宋名医唐慎微有哪些可贵的医德品质?医学从来就不单纯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随着人类医学活动的发展,医学伦理也在丰富和发展。
研究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医德传统,而且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之医学,保障医学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古代医学伦理古代医学伦理,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
这一时期的医学处于经验医学阶段发展阶段。
一、古代医学伦理概况(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茹毛饮血、构木为巢的生活,经常受到毒蛇猛兽的侵袭和因采食野生植物而中毒的威胁。
人们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步掌握了原始的治疗伤病的方法与经验。
如烤火以抗风湿,按压以治疼痛,裹敷以救外伤,草药以疗内疾等。
当时人们的医疗活动大都是从自身尝试开始,对各种药物进行人体试验,这种为积累治病知识而自我献身的精神,是古代医学界的优良道德品质。
“神农尝百草”就是这种以自体作试验的原始典范。
人们行医采药的目的就是为了“令民知所避就”,“以拯夭枉”,体现出自我牺牲、勇于探索和自发地以自己的医药经验为他人治病,为氏族、部落、人群尽义务的精神。
尽管神农氏、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医学伦理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萌芽了。
原始社会末期有了社会分工,产生了专管祈祷和祭祖的“巫”。
巫参与政事、占卜吉凶,同时又以“神”的代言人身份出现,通过与鬼神相通、占卜、祈祷、诅咒等方式为病人治病。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可见,在当时巫、医是不分的。
到了奴隶社会,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并将其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礼·天官·医师》写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这段记述中不仅包含了对医疗技术的评价,也包含了最典范、最古老的医学道德评价。
2.古代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国医学伦理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伦理理论和实践已显现出传统医学道德的基本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巨大的社会变迁,造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
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医学问题,同时在医学道德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灵枢·师传篇》专门叙述了医师的责任和良心。
《素问·疏五过论篇》将五种行医过错列举出来,作出专篇讨论,以警告后人行医。
《素问·征四失论篇》,将医师在临床中容易犯的四种过失指出来,以示惩戒。
这两篇关系医学道德的专论,是后世医师的必修课。
《黄帝内经》的问世,哺育了许多医学世家,并经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我国古代医学道德传统。
可以说《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而且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名医扁鹊,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俗而变,他为了满足不同病人的治病需要,学了各种医疗技术,周游列国,深入民间,热心为病人解除疾苦;二是谦虚谨慎,人们称颂他为“神医”,但他却谦逊地说,我秦越人并不能使死者回生,这是他本身能够活过来的,我不过使他恢复起来罢了。
三是反对迷信,坚持科学态度。
他曾提出“六不治”的行医准则,“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关于六不治的论述可分为三层意思:(1)主张早期发现病情,早加治疗;(2)担忧医生有限的治疗方法;(3)提出医生行医的准则:医生应当不做什么。
1“六不治”是医师在医疗实践中进行伦理抉择的依据,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以义务论为核心的医学伦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以其巨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体系。
不仅如此,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继承了前人的医德思想,结合本人的行医实践,阐发了济世救人的从医目的,谴责了当时医学界中因循守旧、敷衍塞责、“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不良风气。
该文对于医德的论述堪称一篇杰作,一直为历代医学家所称颂。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医技高超,品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一心为百姓治病,对病人关怀备至。
曹操曾要他当侍医,但他宁死不依,最终惨遭曹操杀害。
稍后的医学家董奉看病从不收诊金,凡重病冶好后,请病人在他的房屋周围栽杏树五棵,轻病治好后,请病人栽杏树一棵。
这样,他的房前屋后杏树蔚然成林,他还用每年收获的杏子资助那些远道来求医的穷人。
“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典故来源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佛教等各种社会思潮给医学和医德以深刻的影响。
但就总的发展情况来看,是先进的医德思想促进了医学实践的发展;医德本身又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的长期战乱,使人民陷于战乱、饥荒和疾疫之中,加之宗教迷信盛行,给医学带来繁重的社会责任。
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德活动,主要不是表现在医患之间的个体关系上,而是突出地反映在医学承担着的“拯救夭亡”的社会道德义务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医家怀着神圣的医学道德使命感,立志于医,精研于医,济世救人,使祖国医学传统的医学人道精神得到提倡和发扬。
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就是这一时期的名医。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科学文化十分发达,医德理论也进一步发展。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是我国医德传统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潜心研究历史上许多医学著作,集各家之长,编著了《备急千金要方》。
开卷序例论的《大医习业论》和《大医精诚论》等,是中国医德史上的光辉文献,对后世医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全面地论述了医师品德、专业学习、对病人态度、与同道的关系等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如他认为“大医”(名医)要“精”,即医术要精湛;要“诚”,即医德要高尚,只有具备“精”和“诚”条件的医师,才能成为名医。
两宋时期的医德发展,一方面,是传统医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许多新的医德观念建立起来。
如医学家吴简、杨介更新了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学家宋慈(1186—1249年)在《洗冤集录》一书中确立了法医检验的道德规范,另外由于对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的重视,确立了环境卫生1张大庆.“病有六不治”:中国最早的医学伦理准则[J],中华医史杂志,1998,28(3):131-134.建设的道德观念。
这些医德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对传统医德有些突破和新的发展,起着对传统医德观念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金元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医学道德,除继承前人“济世救人”的人道传统之外,主要表现为:关心人们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意无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立论著说、遵古而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
其代表医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医学史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他们的医术成就和医德思想,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明代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开阔了一些医学家的眼界,各种学术著作中关于医学道德的论述更加广泛、深入和完善。
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实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对我国当时的医学道德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就医师的专业实习、思想修养、举止言行、服务态度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十分详尽具体的医学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教育中既浅显易懂又实用的教材,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学道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哲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
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龚廷贤(1522—1619年)的《万病回春》,李梴(?—1619年)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李中梓(1588—1655年)的《医宗必读》等,都对我国的医学道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对祖国医学道德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喻昌(1585—1664年)。
他编著的《医门法律》一书,突破了以往医家箴言式的说教方法论述医学道德原则的传统,切实结合临床四诊和治疗来谈论医学道德,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治病时易犯的错误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
这样,就把医学道德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学道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外的空洞说教。
所以,后人称赞它是“临床伦理学”,在我国医学道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概况1.古希腊医学伦理阿斯克雷皮斯(Asclepias)是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著名医神。
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阿斯克雷皮斯是一名医生,为了丰富自己的医术,他经常不畏艰难险阻,采食植物,冒着生命危险,辨尝各类药物,总结各类治疗疾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