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戈夫曼拟剧论

戈夫曼拟剧论
《戈夫曼拟剧论》是美国作曲家、音乐家兼文学家PaulHindemith (保罗欣德密特)所撰写的一部著作,其主要论述了“拟剧”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了他的“音乐剧造美学”。
从保罗欣德密特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来看,《戈夫曼拟剧论》的撰写旨在对当时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活现象加以研究,将音乐剧和拟剧作为个体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析。
保罗欣德密特在《戈夫曼拟剧论》中提出的“拟剧”概念,是他在针对文化的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他看来,音乐剧是艺术形式之一,但不是音乐剧可以简单地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种新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它的功能在于将音乐、舞蹈、演唱和剧本结合在一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作品。
从拟剧的角度来看,存在三个关键性概念:音乐动作、音乐设计和形式设计。
音乐动作指的是创造叙事的音乐概念,如乐句的结构和分解,音调的层次和质素,以及旋律的表现形式等;音乐设计则是围绕这些动作而展开的技巧;而形式设计则是将这些动作和设计以及其他艺术元素(如戏剧、舞蹈和朗诵)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此本书发表开始,保罗欣德密特便一直在为拟剧的发展不断投入心血。
他把这种新型音乐剧形式引入到教学中,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逐渐引发了一种新的拟剧热潮,这种潮流的影响始终存在,至今为止仍被许多艺术家追随着。
总之,保罗欣德密特的《戈夫曼拟剧论》是一部重要的音乐剧造美学,其阐述的拟剧概念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和认知。
它可以帮助我们以思辨性的视角理解艺术,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想象新的艺术方式,在不断探寻艺术创作的壮丽之旅中,以保罗欣德密特拟剧的要求,追求超越固有标准的创作意图。
戈夫曼 镜像效应

戈夫曼效应戈夫曼是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他在社会互动和自我呈现方面的研究对社会学有深远影响。
戈夫曼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之一是“镜像效应”,也称为“反射效应”或“镜子理论”。
戈夫曼的镜像效应定义:镜像效应指的是个体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认识和构建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及其反馈。
主要内容1.自我呈现: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有意识地呈现某种形象或角色,以影响他人的看法。
这种行为被戈夫曼称为“印象管理”。
通过控制和调整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外在表现,我们试图塑造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2.他人的反应:他人的反应是我们自我认知的重要反馈来源。
我们通过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行为和反应来了解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这种反馈帮助我们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自我形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内化他人的反馈,形成对自我的稳定认识。
镜像效应强调了社会环境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子日常生活中的镜像效应:如果一个人经常得到他人积极的反馈和认可,他可能会形成自信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他可能会形成自卑和消极的自我形象。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学生、教师、医生等角色都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他人的期望来定义和巩固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通过知识传授展示自己的角色,还通过学生的反应、反馈来确认和强化自己的身份。
戈夫曼的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戈夫曼的镜像效应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交媒体、职场、家庭等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自我认知过程。
通过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形象和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互动的质量。
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

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思想,这一思想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构建和解读自我形象,以及如何通过“框架”这一认知工具来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戈夫曼的生平背景及其学术贡献,然后重点阐述框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框架的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戈夫曼框架思想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二、戈夫曼框架思想的核心内容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源自于他对社会互动和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
戈夫曼提出的“框架”概念,实际上是指个体或群体如何组织、解读和传达信息,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行动。
他的框架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在不断地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这个过程就是“框架”的运作。
他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解读和判断,形成一定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戈夫曼进一步指出,框架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制度规范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个体或群体的框架。
在戈夫曼看来,框架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他指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灵活地调整框架,以实现自我呈现和社会互动的目标。
戈夫曼的框架思想强调了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揭示了框架在塑造自我形象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这一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三、戈夫曼框架思想的评价戈夫曼的框架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个体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戈夫曼拟剧论应用

戈夫曼拟剧论应用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他的拟剧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传媒学、心理学等领域。
拟剧论认为社会互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戏剧演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和交互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建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以戈夫曼拟剧论的应用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社会学领域在社会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以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表演来维持社会秩序。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和机制。
例如,在研究团队合作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各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演和互动方式。
二、传媒学领域在传媒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媒体表演和公众舞台效应。
媒体被视为一个虚拟的舞台,人们通过媒体表演来展示自己的形象和角色。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媒体表演和公众舞台效应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媒体报道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角色扮演和互动方式,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表演来传达信息和塑造形象的策略。
三、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过表演来维持自己的面子和形象,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社交媒体使用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方式,以及他们在虚拟社交场合中扮演的角色和互动方式。
四、教育学领域在教育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教育场景和教育互动。
他认为教育场景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教育场景和教育互动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课堂互动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教育互动中的表演和互动方式。
戈夫曼的拟剧论

戈夫曼拟剧理论
哎,说起戈夫曼拟剧理论,咱得先从舞台讲起。
你想嘛,社会它就像个大舞台,咱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天天在上面演戏,跟别个互动。
戈夫曼这个加拿大学家,他就用这个戏剧的比喻,来解释咱们的日常生活。
在戈夫曼眼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尽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想给观众留个好印象。
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要表现得专业、认真,这就是你的角色要求。
你下班回家,跟家人朋友相处,角色又不一样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放松点,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戈夫曼还说了,演戏嘛,有前台就有后台。
前台就是咱们给观众看的那一面,要整洁、得体,符合咱们的角色定位。
后台呢,就是咱们休息、准备的地方,是咱们的真实面目。
比如说,你在公司里,肯定要穿得正式点,这就是前台。
你回到家,换个衣服,躺沙发上休息,这就是后台。
他还讲了,咱们在演戏的时候,要处理好跟其他演员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大家都要配合好,才能演出一出好戏。
如果哪个人不按剧本演,或者做了些出格的事,就可能破坏整个表演。
总的来说,戈夫曼拟剧理论就是把社会比作舞台,把咱们比作演员,来解释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
他觉得咱们都在尽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给观众留个好印象。
同时,咱们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这个大舞台上顺利地演下去。
哎,说了这么多,你觉不觉得这个理论还挺有意思的?咱们每天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演戏,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关键是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
goffman's dramaturgical analysis -回复

goffman's dramaturgical analysis -回复什么是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是著名社会学家厄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他将社会交互比喻为戏剧表演,认为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并进行一系列的表演,从而形成了社会现象和交往规则。
戈夫曼的这一理论基于对剧场表演的比喻,他认为社会生活就像一场戏剧,每个人都是演员,社会场景就是舞台,人们的行为和表演则是演出的一部分。
他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交互中的角色扮演和面子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来揭示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则。
在戈夫曼的戏剧分析中,他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和观点,包括前台和后台、面子工作、印象管理等。
前台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演自己的公众角色,即对外展现的形象和行为;而后台则是指人们在私密场合中展示真实自我的地方。
面子工作是指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而进行的努力,包括自我呈现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印象管理则强调了个人在交往中对他人印象的处理和掌控。
戈夫曼认为,戏剧性在社会交互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满足社会期望和达到自身目标。
他将这种角色扮演和表演过程比喻为社会交往的“舞台装置”,认为人们在这个“舞台”上通过各种对话和身体语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角色扮演和表演不仅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也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互动模式。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对于理解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社会交互的一种基本机制,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
通过将社会行为比作戏剧表演,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的行为选择和对他人印象的管理。
同时,这一理论也强调了个体在社交中的自我塑造和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启发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的思考和研究。
总结起来,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
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符号互动论,1945-1951在设得兰群岛实地调查写出本书。
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研究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细节。
分析了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和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
被称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主观评价的社会的自我,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研究的实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一种互动。
他相信,真正意义的自我来自于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种种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的提取。
戈夫曼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
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经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牛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表演者就是个体或群体,包括荣辱与共的同伴或相互竞争的对手; 导演是决策者等;观众可以是周围真实存在并进人情境中的人,也可以是表演者想象中存在的人。
与表演分不开的一个概念就是自我。
关于自我的概念,在该书中,戈夫曼也指出“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
他的意思是,我们自发地想去做某事,与他人所期望我们去做的事不一定是一致的,也许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但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活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主我,而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角色。
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戈夫曼在其著作《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中所提出的观点,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
通过深入分析戈夫曼的理论,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本质,还能够对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更深刻的认识。
戈夫曼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还为我们揭示了自我如何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和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戈夫曼的理论出发,探讨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印象管理以及自我认同等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
二、戈夫曼的理论框架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社会被视为一个大型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表演不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经过精心策划的。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这种表演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内在动机和目标的驱动,也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制约。
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构建的。
个体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以及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自我概念不仅是个体对自身形象和角色的认知,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表演行为和自我构建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交往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的机会,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郭爽201010312222012/5/29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01031222 郭爽【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
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
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
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
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这里的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表演者就是个体或群体,包括荣辱与共的同伴或相互竞争的对手;导演是决策者等等;观众,可以是周围真实存在并进入情境中的人,也可以是表演者想象中存在的人。
表演区域:表演有两个区域:前台与后台。
前台倾向于被选择,而不是由演员创造的。
当行动者扮演某种既定的社会角色时,通常会发现,一种特定的前台已经设计好了。
后台与前台是相对的。
如果有观众闯人后台,那后台就会变成前台,也即成为另一场不同演出的前台。
剧本期望: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
对于个人来说,还要受到其他个人的期望的影响。
其他个人的期望分为其他演员的期望与观众的期望。
2.印象管理戈夫曼认为“我们是为了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而表演”印象管理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
戈夫曼认为印象管理共有四种策略:(1)理想化表演。
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2)误解表演。
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3)神秘化表演。
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4)补救表演。
3.污名“污名”:“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马上就有迹象表明他具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使他可能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种不大值得羡慕的人——总而言之,一种坏透了的,或一种非常危险的人,或一种非常懦弱的人。
他就是这样在我们心目中从一个没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贬低为一个有污点、被轻视的人。
这样一种属性就是污名。
”一个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交往关系中被其他人视为是有缺陷、有污点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三类人容易产生污名:1.生理上缺陷的人2.品质上有缺陷的人3.来自不受欢迎阶层或群体的人二、社会现象分析(一)访谈节目热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大受观众朋友欢迎的欢迎的综艺娱乐节目,不乏一些港台节目,例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爱记歌词,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其中访谈节目以其新鲜的内容大受观众欢迎,访谈类节目是当今电视节目形态的重要一种,在内地比较出名的访谈类节目有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杨澜的《天下女人》,《杨澜访谈录》,李静的《超级访问》和《静距离》。
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推出类似的节目,尤其是台湾综艺访谈节目《康熙来了》,以其麻辣的作风受到两岸各地很多观众的喜欢,运用拟剧理论说明《康熙来了》等访谈节目大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在访谈节目中很大程度上使得明星的后台行为前台化,访谈节目所展示的明星的日常生活,看到明星下了舞台后的个人生活甚至对明星的隐私和很多个人问题也大胆提及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明星粉丝的满足,从内地的访谈节目来看,极少访谈类节目会去揭露丑闻,明星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也是正面的,只有个别的回去尝试。
从这个层面上说,有些访谈类节目应该属于前台行为, 属于展示明星的特定表演。
但是个别干预大胆揭露,干预大胆言辞的的节目就会更受欢迎,例如《非诚勿扰》,《康熙来了》。
另一方面,很多效应并不是明星自身内在性格就是那样,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明星是他自己理想化的形象,那些不利于自身的东西他们会努力掩盖起来,充分符合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中理想化表演的策略2008年天涯社区率先传出艳照门事件的照片,内地,香港舆论一片哗然,抛开艳照门事件背后的社会伦理道德。
单单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明星,被曝出的第一个明星是阿娇, Twins组合之一,先前阿娇的形象是作为玉女形象大力宣传的,粉丝也大多数是欣赏她们的清纯造型。
但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对于阿娇形象,大多数观众心中是震惊。
2009年,日本著名女明星酒井法子涉嫌吸毒、满文军也以同样的罪名被逮捕。
可见,观众心中的明星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明星自己的理想化表演。
当然,对于很多明星来说, 他们在公共场所的理想化表演也属于误解表演,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获得社会的尊重。
暂且不对这种行为做任何评价。
(二)社会污名化在我国社会,被贴上污名的人群有很多,如同性恋,同时一些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也容易被贴上污名,如艾滋病,糖尿病,癫痫,精神病患者,乙肝等等,甚至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污名到达了一种制度化的过程,有美国学者以低教育程度群体遭遇的困境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
“特定阶层和特定种族承担了受教育水平低的责任,而其背后的教育不平等,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却被隐匿起来。
社会歧视、社会不平等被结构性的因素加以强化。
“当教育不平等在一个重视教育价值的社会中被制度化了,缺少教育的人被污名化的环境就被建立起来。
源于社会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等,以及教育所获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教育接受程度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经过教育系统的制度化作用、经过重视教育资历的社会环境的强化,得以凸显。
系统性的问题经由制度化、合理化的过程,便表现为由特定群体个人特征导致的问题。
”1在中国以乙肝病为例,曾经因为歧视污名发生的周一超案的悲剧,中国乙肝病人开始走上了去污名化的道路,戈夫曼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有污名的人会利用各种表演方法技巧,把由于这种境遇所受到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乙肝患者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促使国家立法,国家部委连续发文件,提醒大众不要歧视乙肝患者,他们还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为公众树立良好自强的形象,其实对于被污名化的人群,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他将拟剧理论和污名联系起来,也对去污名化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其实我认为想要去污名化不只是被污名群体个人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进行成功的印象管理,同时我们这些观众的想法对于去污名化的过程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也需要宽容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污名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污名已经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戈夫曼将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引入社会学,用戏剧语言来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互动、交往,认为世界就是个大舞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演戏。
这是他对微观社会学传统研究视角的一大突破。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具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许青霞,《康熙来了》中拟剧理论的分析,中华人文论丛,第二卷第一期2.Gaylene Becker and Regina Arnold: Stigma as a Socialand Cultural Construct,in Stephen C. Ainlay, GayleneBecker, and Lerita M. Coleman ed.:The Dilemma ofDifference: A Multidisciplinary View of Stigma [C]. NewYork: Plenum Press, 1986.3.王林岚,《污名化与去污名化——以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个案》,社科纵横,2011年9月总地26卷第九期4.胡荣林本,影响公民对污名对象态度的诸因素分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五期5.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Gaylene Becker and Regina Arnold: Stigma as a Socialand Cultural Construct,in Stephen C. Ainlay, GayleneBecker, and Lerita M. Coleman ed.:The Dilemma ofDifference: A Multidisciplinary View of Stigma [C]. NewYork: Plenum Press, 1986.6.戈夫曼《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