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这些关键词,正能够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我看唐代人对唐代人的诗歌评论,也是推崇尽气的精神。

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

”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说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

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

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假如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

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使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

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能够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

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假如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

所以,我认为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假如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能够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

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

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

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

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

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

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

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盛唐诗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盛唐诗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盛唐诗歌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众多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以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

盛唐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首先,盛唐诗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

在盛唐时期,中国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繁荣。

这种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也体现在诗歌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描绘了国家的辽阔和壮丽,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自豪感。

盛唐诗人们通过描绘国家的繁荣和壮丽,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

其次,盛唐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奋斗精神。

在盛唐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族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但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国家的动荡和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盛唐诗人们通过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奋斗精神。

此外,盛唐诗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操与人文关怀。

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用诗歌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木的生死变化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盛唐诗人们通过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操与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盛唐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坚韧与奋斗精神,以及崇高情操与人文关怀。

盛唐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代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诗词文化的长河中,诗歌文化的影响力最为突出,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唐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优美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的传统唐代的诗歌,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形式多样,艺术表现精湛,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唐代诗人崇拜自然,追求自由,以生命之力为表现对象,以生命之美为来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受到了古诗宋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

唐代的诗人大多有政治理想和宏大的抱负,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世界贡献了许多不朽佳作。

二、唐诗的创作特征唐代的诗歌风格优美、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诗的常见题材有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抒情爱情等,写作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唐代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语言技巧,即“韵律音调,咏史怀古”。

唐代的诗歌表达着对自然、生活、人民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注,反映出唐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唐代的诗词文化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中,玄学派、山水田园派和咏史怀古派是唐代诗歌的三大流派。

玄学派诗人主要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灵魂的奥秘,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深邃、玄妙和神秘感,具有很高的哲学思考和审美价值。

山水田园派诗人主要是以写风景为主,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宁静、恬淡、无奈、悲伤等情感。

咏史怀古派诗人则以古代历史和文化为素材,反映唐代的历史事实和时代变迁。

四、唐诗的影响和价值唐代的诗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全人类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上,更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上。

唐代的诗人通过借古喻今、咏史怀古、描写人民生活等多种方式,反映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类精神的共同追求。

唐宋诗词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探索

唐宋诗词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探索

唐宋诗词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探索人文精神生动地反映了每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

在中华文化当中,高尚品德、人性提升等特点被放大突出,特别唐诗宋词饱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古代文人是诗人有股深沉的人伦情怀,超洒脱的人格精神魅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和视死如归的人生价值追求,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本文将探索传统诗人的人伦情怀,人性生命意识以及人生价值追求。

一、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源远流长。

千年来艺术的光芒闪耀无比,渲染真挚的情感不胜枚举。

浪漫豪放的李白、宁静致远的孟浩然、沉郁顿挫的杜甫、婉约凄美的李煜、清婉雅静的李清照、阔达豪放的苏东坡……他们的精神游走在字里行间与我们对话,向我们“说出”他们的际遇、人格、风骨、精神和追求,感受诗人们的人格的独特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

二、从唐宋诗词中体验人伦情怀《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学派人文教育中的要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黄炎子孙崇友尚道珍惜人文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在唐宋诗词当中,人伦情怀没有空间时间之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持久而高尚。

李白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其中可以看出一种自豪的情感,李白认识孟浩然而自豪,为拥有这个朋友知己而觉得骄傲,所以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这一位朋友,让别人明白孟浩然好的品德。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示只要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相互鼓励。

诗人的博大胸襟,诗人的高尚品德无一一不记录在纸上,无不渗透于字词句篇中。

唐代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南歌子》)和宋朝范成大的“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车遥遥》)都显示了对钟意之人的爱意深厚。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直接抒发难分难舍思念难忘之情,吐露生死相隔的辛酸。

中国古代的诗人重视情感,原因是他们明白情感是人们存在的基本方式。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唐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自由开放精神、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融会古今兼蓄中外的包融精神及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边塞诗更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王昌龄得《从军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

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

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

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篇不胜枚举,爱国是一个人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更是我们小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故今日……。

唐代诗词与人文精神

唐代诗词与人文精神

唐代诗词与人文精神唐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系列卓越的文学巨匠在这个时代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光芒。

他们的诗词不仅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代的情感,更是载体和传承了唐代的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唐代诗词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中国的大唐盛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代政治稳定,民生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宽容开放,多种文化思潮活跃并存。

另外,隋代的文艺复兴和经济发展为唐代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代的文学家们创作出了许多篇文豪万古的诗篇。

二、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1.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唐代诗人在创作中时常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如杜甫的《登高》中“天接云涛连晓雾,山接石廪弹清泉”表现了对祖国壮美景色的赞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现了对中华大地的感悟和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

2. 抒发人性的感受。

唐代的诗人们往往关注人性的深层次的感受。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物是人非的哀婉;李白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是在抒发饮酒畅游的人生乐趣。

3. 弘扬人文关怀。

唐诗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类问题的关怀。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疾苦的关注;崔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去年天气旧,亲朋又相逢”,表现了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感慨。

三、唐代诗词与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

唐代诗词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贡献了很多珍贵的篇章,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人们通过学习、传诵、赏析诗词,了解唐代的精神文化,在传承中收获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2. 养心强身。

唐诗中的文学精神、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对人的精神生活、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地学习和体味唐代的诗词,不仅能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写作水平,还能改善身心健康,充实精神世界。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情感,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体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首先,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可体现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上。

这些古代诗人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将鲜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思念之情的深切,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寄托了对自由、宽容的向往。

这些杰出的艺术成就使唐诗宋词成为了一扇窥探当时社会面貌的窗口,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瑰丽风采。

其次,唐诗宋词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这些诗词向世人展现了古代文人士人的情怀和境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唐诗宋词大量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咏史抒怀,描绘了社会的变迁、官场的险恶、民间的苦难,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哲学观点。

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

同时,唐诗宋词中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国、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文关怀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情感从诗人的笔端流淌而出,引人共鸣。

进一步探究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我们不得不提及其背后的文化基础。

这些古代诗人往往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深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以及道家的隐逸求真,这些思想都为唐诗宋词赋予了文化的内核。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唐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诗歌中渗透着一丝对解脱和超脱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内心安宁和世俗烦扰的反思。

总结起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与人文的精神。

它们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与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智慧与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

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

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

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

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

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

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

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

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

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

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

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

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

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

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

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

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

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

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

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

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

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

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

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

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

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

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

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

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

我有一天看了女儿买的几米的《地下铁》,也觉得好,有点唐诗的味道。

你看那个小女孩,那样的瘦弱,背着那样大的书包,在空荡荡的地铁里走着,没有人理她。

她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在现世的化身。

那样的敏感,那样的多情。

我想起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在日本时,也写过地铁。

他说人在地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本来有目的,却被人推着往目的走去。

二是地铁车厢里,本来是人与人距离最近的地方,却又是人与人离得最远的地方。

所以,“地铁”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心与人心不相通的一个空间象征。

所以我讲唐诗的好,总是要对现代生活有一点回应。

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从爱女性、爱小孩、爱老人、爱孤苦无告者做起,人人都关心他人,人人都有意去点点滴滴地营造仁义社会开始做起。

所以,结论是:尽才尽气、尽心尽情,正是唐诗整幅的特点。

现在,如果让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

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解说的困难。

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破译这个秘密的方法说来也很普通,人人都能接受。

就像数学解题一样,有这样几项条件:全诗由九首七言绝句组成(每四句一换韵);九首可分为上四首、下五首两个部分;春、江、花、月、夜五字中,月字最重要。

天上的月与人间的月,正是划分上下两部分的依据;第一部分:宇宙中的月亮。

月代表着永恒超越的美;第二部分:人心中的月亮。

月代表着永恒普遍的爱;秘密:表面上看,全诗通过月亮的流行,将上下两部分组成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深层的精神内容,却是一种类似诗化的信仰:人心与自然的一幅大和谐,人性与宇宙本性的相互成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