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合集下载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他写诗的执着追求。

相传,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

老妇人有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就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

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此外,白居易在青年时期还与一个名叫湘灵的女子有过一段初恋。

他们相识于白居易11岁随母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时,那时两人都是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

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悲剧收场,白居易的母亲因门户之见没有同意他和湘灵结婚。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恳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这段经历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古代诗人白居易故事文言文大全

古代诗人白居易故事文言文大全

古代诗人白居易故事文言文大全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平易近人,颇受百姓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古代故事,皆以文言文形式叙述,以飨读者。

一、白居易与西湖唐宪宗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一日,游西湖,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遂作诗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传颂一时,西湖亦因此更加闻名。

二、白居易与杜甫白居易与杜甫友善,尝有诗唱和。

一日,白居易得杜甫所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慨万千,遂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和之。

诗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之句,流传千古。

三、白居易与王之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与诗人王之涣相识。

一日,二人同游寒山寺,见景色宜人,白居易即兴作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王之涣亦作诗和之,成为一时佳话。

四、白居易与平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任职期间,多次上书为民请命。

一次,他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于是写下了《钱塘湖春行》一诗,诗中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之句,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五、白居易与东都白居易曾任东都洛阳留守,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

一日,他与友人造访龙门石窟,见石窟中佛像栩栩如生,感慨万千,遂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之句,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结:白居易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白居易,是唐朝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

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

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

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

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

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

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

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

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

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

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

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

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

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

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

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

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

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故事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结婚一年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念金銮子二首》表达悲痛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

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白居易也是这样,经过漫长的六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白居易趣味小故事

白居易趣味小故事

白居易趣味小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

他才思敏捷,才华出众,所以被誉为“诗圣”。

以下是
一些关于白居易的趣味小故事。

1. 白居易的爱猫故事
白居易非常喜欢养猫,他的家里有许多可爱的猫咪。

有一次,
他的一只猫咪不小心跌入了井里,猫咪被困在井底无法自救。

白居
易急忙找来绳子,将绳子系在井口,然后他自己下到井底去救猫。

他成功地将猫咪救出,并带回家中。

这个故事表现了白居易对猫咪
的深厚的爱意和无私的行为。

2. 白居易的喜欢小吃
白居易非常喜欢吃小吃。

他喜欢逛集市,品尝各种各样的小吃,尤其喜欢热闹的夜市。

他经常品尝到美味的小吃后就会写下一首生
动形象的诗来表达他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这让他成为了许多小吃摊
贩和食客们的宠儿。

3. 白居易的举止风趣
白居易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出色的造诣,他的个性也非常风趣幽默。

他经常给朋友写信,信中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语言。

他的朋友们收到他的信后都会开心地笑出声来。

白居易的举止和言谈举止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他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趣味小故事展示了他独特而有趣的个性。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更能了解和欣赏他的才华和品味。

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的小故事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才华,白居易的生平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吧。

一、白居易的童年白居易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白居易的文学才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常常在家中的书房里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

二、白居易的求学经历白居易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常常到书店借书,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阅读。

他还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讲座和讨论会,与其他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通过这些努力,他逐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三、白居易的官场生涯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着辉煌的一面。

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吏部侍郎等。

在这些职位上,他积极推动了许多改革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尊重。

四、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他与杨贵妃之间有着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美丽和才华深深着迷,他写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杨贵妃的爱慕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尽管如此,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情依然流传至今。

五、白居易的晚年生活白居易的晚年生活过得相对安逸。

他退休后,回到了故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写作,并且与其他文学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诗歌作品在晚年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

六、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学习对象。

他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流传至今。

总结: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白居易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

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

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

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

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

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

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

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

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

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

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

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

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风流往事篇一“诗魔”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小就耳闻目染了被俾女侍候的乐趣。

据说,在他官居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储起妓女来,他最宠爱的妓女有两位:樊素和小蛮;曾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曾留下一首春风得意的《宿湖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由此可知,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风流。

即使后来被贬江州,却因聚友豪饮消愁于九江之上,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琵琶行》。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他最看中的是一位艺名叫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

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

时在越州的元稹听说后心里痒痒,为了搞到玲珑,他花了一大把银子,才将玲珑弄来越州。

元稹让玲珑陪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

用今天大款嫖客的话讲,这是“包月”。

才华满腹的白大诗人也难逃纠缠于女人的命运,但世人却也不曾责怪于他与多少个女人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多情的时代,留下如此才气,如此风情,还有那满溢爱情之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恨歌》,还有那羞涩多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行》,为这盛唐的诗坛添了明亮的一笔。

勤学苦读篇二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

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

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居易(772-846),字乐天,号⾹⼭居⼠,⼭西太原⼈。

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

她的诗明⽩⼩畅,通俗易懂。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等。

⽩居易⼩时候就特别聪明懂事。

有⼀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听到门外的街上有⼈在争吵,乳母带他到门外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邻居,抱着⼀只芦花⽼母鸡争执不下,双⽅都说母鸡是⾃家的。

可是⽤什么办法来确认呢? 这时,⼩居易说话了:“你们别吵了,先把母鸡放在地上。

母鸡念旧窝,它会⾃⼰回家的,他进了谁家的门,⾃然就是谁家的了。

”众⼈⼀听,都说这个办法好。

两⼈把母鸡放在地下,那母鸡⼀旦挣脱了束缚,⼀溜⼩跑就进了东家的门。

在众⼈的哄笑声中,西家的⼥邻居脸⾊通红的低头⾛了。

⼤家都夸奖5岁的⽩居易聪明,⼩⼩年纪就能明断邻⾥纠纷。

母亲出⽣书⾹门第,写诗作画也很精通。

从⼩就教居易兄弟两⼈作诗,告诉他们诗词应该讲究的平、对仗、意境、诗眼等基本要领。

没有多久,⼩哥俩的诗词就做的不错了。

有⼀次,⽩居易和⼏个同窗好友到溜沟⼭野炊。

即是野炊,总得有⼈烧⽕做饭吧,于是⽩居易提议,我们做对⼦,谁对不上来,就让谁烧⽕,⼤家都同意。

⽩居易低头沉思了⼀会,抬头说:“我先出个上联,‘⽔⽔⼭⼭处处明明秀秀’,你们注意,我这可是顺读倒读都可以的。

”⼩伙伴们各⾃捧着脑袋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还是⾃⼰对吧。

”“好,我把它到过来,秀秀明明处处⼭⼭⽔⽔,奇奇好好时时⾬⾬晴晴。

”⽩居易这下不⽤烧⽕了。

⽩居易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潘镇割据,民不聊⽣。

未必战乱,⽗母先后把它送到南⽅和北⽅,颠沛流离的⽣活,使他过早品尝到⽣活的艰⾟,了解了许多下层劳动⼈民的苦难,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16岁时,⽩居易初到长安,拜见着名的诗⼈顾况,诗⼈听说他名字叫居易,就笑着说:“居在长安,达官如云,百姓如蚁,柴贵⽶也贵,居⼤不易啊。

”当读到他的五⾔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不⽣”时,顾况⼤为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祖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 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 左赞善大夫, 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又历任杭州、 苏州刺史, 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 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 导者。

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除讽喻诗外,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也很有名。

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

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 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

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 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

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 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 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 有的喊: “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 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 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 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


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 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 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 做衣服给他 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 位老汉的话, 驳得句句有力, 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说得对! 他说得有理啊! ”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 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

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 不好硬顶, 连忙打躬作揖地说: “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 下官有失远迎, 当面谢罪。

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 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 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

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 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 闸,把湖水贮蓄起来。

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 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 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

当看到上面写着: 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少顷田 时, 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 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 感动得热泪滚滚。

大家纷纷议论, 觉得这大老爷不错, 要为他向朝廷请功。

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 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

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 阁。

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 “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 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 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田一百亩。

”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 百亩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 来当柴烧。

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 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 树了。

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 业。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

他们把白居易 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 告发他。

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

白居 易看见了,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难过。

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 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 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 也没看到抬着满箱金银、 满筐绸缎的行列, 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

后面两个佣人抬着两块 天竺石跟随着。

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

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 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

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 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做了十多首诗歌 ,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 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

有的人画了他 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

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 经没了。

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公堤”, 来纪念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