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专题五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学案0001

【主题】专题五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2012.04.26【情景创设】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对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首先需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
因此,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白质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
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负责血液中O和CO的运输。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以血红蛋白为实验材料,学习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一些基本技术。
【问题设计】1、什么是凝胶色谱法?用这种方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2、缓冲溶液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如何配制缓冲溶液及控制缓冲范围?3、什么叫电泳?用电泳法分离一些生物大分子的原理是什么?常用的电泳方法有哪些?4、简单说说哺乳动物的血液组成及血红蛋白的相关知识,如何对血样进行处理及对血红蛋白进行粗分离?处理后的血样发生了哪些变化?5、简述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及装填操作步骤,如何判断色谱柱的装填是否成功?回答P70旁栏思考。
6、如何加样及洗脱?此过程中需注意什么,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常用的对蛋白质进行纯度鉴定的方法是什么?7、完成课后作业5 。
【达标检测】(必做)1.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大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B、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小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C、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行程等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D二者根本无法比较2. 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过程中,不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A、电荷的多少 B 、分子的大小C、肽链的多少 D 、分子形状的差异3. 一分子的血红蛋白最多可携带的Q分子数和CO分子数分别是()A 4、2 B、4、4 C、2、1 D、1、14. 样品处理中血红蛋白溶液离心后的分层顺序自上而下是:无色透明的甲苯层---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细胞破碎物的暗红色沉淀。
《专题5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血红蛋白的基本性质、提取过程和分离方法,进而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本课时为第一讲,将聚焦于血红蛋白的概念和背景介绍。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血红蛋白的概念、结构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2. 掌握血红蛋白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离心机等实验器材,并了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 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血红蛋白概念及功能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离心机操作、实验器材使用等,评价其操作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分析深度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血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血液中成分的种类和功能,引出血红蛋白的话题。
(二)新课讲解1. 血红蛋白的概念及结构讲解。
2. 血红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功能介绍。
3. 血红蛋白提取的原理和方法简述。
(三)实验操作演示教师演示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血红蛋白的提取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2.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等。
3. 准备下一课时的相关知识预习,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实验操作有了基本的掌握。
2.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在使用离心机时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需要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
3. 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上,部分同学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本课时的学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得到了激发,需要继续保持和加强。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说课稿一、课题背景和意义《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是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的教材内容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来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血红蛋白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它作为氧气的载体,参与了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细胞的呼吸过程。
因此,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对于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了解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 - 血红蛋白的分离方法的操作和技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基(两个α链和两个β链)组成的复合蛋白,每个亚基中存在着一个带有铁元素的血红素分子。
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各组织。
2.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方法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可以使用离心、色谱层析等方法。
2.1 离心法离心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此实验中,我们使用离心机将血液样品进行离心,以将血红蛋白与其他成分分离。
2.2 色谱层析法色谱层析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通过吸附和洗脱分离的方法。
在此实验中,我们使用色谱层析纸将血红蛋白分离。
3. 实验操作步骤步骤一:准备血液样本•取一小量新鲜血液,放入离心管中。
步骤二:使用离心机分离血红蛋白•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血红蛋白。
步骤三:制备色谱层析纸•将色谱层析纸剪成适当大小的条状。
步骤四:将分离的血红蛋白样品滴于色谱层析纸上•使用滴管将离心分离的血红蛋白样品滴于色谱层析纸上。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5.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案设计

专题5 DNA与蛋白质技术课题5.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课题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二)过程与方法体验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严格要求,注意按照操作提示进行相关步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二、【课题重点】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三、【课题难点】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和物。
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
怎样提取蛋白质呢?(二)进行新课1.基础知识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1)原理:(图5-13a)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图5-13b)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1.2缓冲溶液(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1.3凝胶电泳法:(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5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课件 (共41张PPT)

(2)透析的原理是
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将 大分子保留在袋内
(3)透析的目的是
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
透析过程动画演示
3、纯化(凝胶色谱)---去除相对分子量 较大的杂质蛋白
(1)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①取长40厘米,内径1.6厘米的玻璃管,两 端需用砂纸磨平。
②底塞的制作: 打孔 挖出凹穴 安装移液管头部 覆盖尼龙网,再用100目尼龙纱包好。
磁力搅拌器
搅拌器转子
搅拌器正在工作
(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用滤纸过滤,除去 脂溶性沉淀层,于 分液漏斗中静置片 刻后,分出下层的 红色透明液体。
2.粗分离----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1)用 透析
方法进行粗分离,透析袋由半透膜制 成, 玻璃纸、肠衣、膀胱膜 常用 。将透析袋放入 磷酸缓冲 溶液中进行透析。
思考:说出人体血液中缓冲对。 NaH2PO4 / Na2HPO4 H2CO3 / NaHCO3
三、 电泳---血红蛋白的分离鉴定方法
1.概念: 带电粒子在 电场 作用下发生
迁移 的过程。
2.原理: 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
有 可解离 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 负电 或 正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的 与其所带电荷相反 的电极移动。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 以及分子本身的 、 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 带电性质的差异 形状 不同的 大小 ,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迁移速度
杂质
纯度鉴定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 用鸡的红细胞提取DNA,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提取血红蛋白的原因是什么? 鸡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含有DNA,便于进行DNA 的提取;人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结构简单,血红蛋 白含量丰富,便于提取血红蛋白。 2与其他真核细胞相比,红细胞有什 么特点? 这一特点对你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有 什么意义?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一教学案:专题5_课题3_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_word版有答案

一、蛋白质提取、分离(阅读教材P64~66)1.蛋白质分离的理论依据2.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1)概念: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2)分离原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3.缓冲溶液(1)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能抵制外界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2)配制: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的缓冲液。
4.电泳(1)概念: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2)原理①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②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③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阅读教材P66~70)1.样品处理(1)红细胞的洗涤①目的: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
②过程:分离(低速短时间离心)→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如此重复三次)。
(2)血红蛋白的释放①目的:使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
②过程(3)分离血红蛋白溶液:离心(以2 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观察到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从上往下依次为:第1层:无色透明的甲苯层。
第2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白色薄层固体。
第3层: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红色透明液体。
第4层: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将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
2.透析——粗分离过程:取1 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 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 mmol·L -1的磷酸缓冲液中(pH=7.0),透析12 h。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教学课件《专题5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共39张PPT)[可修改版pp

在本课题中使用的缓冲液是:_磷__酸__缓___冲__液,其 目的是: 利用缓冲液模拟细胞内的pH环境,
保证血红蛋白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便于观察(红色)和科学研究(活性)
(三)电泳
1.电泳的概念 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2 .原理:
①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 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一、基础知识--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原理 蛋白质提取与分离的依据--蛋白质的物理化学
性质:
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 亲和力等千差万别。
提取 分离 方法
凝胶色谱法 凝胶电泳法
(一)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1、原理: 大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
过滤
烧杯
离心管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有机溶剂 无色透明的甲苯层 脂类物质 白色脂溶性物质沉淀层 血红蛋白溶液 红色透明液体 红细胞破碎物沉淀 暗红色沉淀物
4、透析(粗提取): 装入透析袋并置于磷酸缓冲液中(PH为7.0)透析。
1mL
1mL 20mmol/L磷酸缓冲液
利用透析袋透析
透析过程
(二)纯化--凝胶色谱操作 1.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2.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3.样品的加入和洗脱
1、红细胞的洗涤:
(1)步骤: 血液+柠檬酸钠→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层血浆→红细胞+5倍体积生理盐水 →缓慢 搅拌10min→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清液→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无黄色
(2)目的是去除杂蛋白。要加入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
柜式离心机
初次离心后的结果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1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课题: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学目标: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
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
怎样提取蛋白质呢?(二)进行新课1.基础知识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1)原理:(见课件图)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1.2缓冲溶液(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 -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1.3凝胶电泳法:(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思考]阅读投影补充材料后,填写下表:(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2.实验设计2.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哪些基本步骤?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严格要求,注意按照操作提示进行相关步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题重点
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和物。
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
怎样提取蛋白质呢?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
(1)原理:(图5-13a)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图5-13b)
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
*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1.2缓冲溶液
(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1.3凝胶电泳法:
(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ks5u思考]阅读教材后,填写下表: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2.实验设计
2.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思考:是否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
不是。
因为蛋白质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分离方法差别很大。
2.2选择实验材料
(1)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中,最好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哺乳动物血液。
因为该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血红蛋白含量高。
(2)请阅读教材,认识哺乳动物血液组成及血红蛋白性质。
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中细胞数量最多,细胞的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该化合物是由和构成的,其中每个亚基中都含有一个能与O2和CO2结合的基团。
2.3从红细胞中分离出血红蛋白的过程为:洗涤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分离血红蛋白、透析。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除去血浆蛋白的杂蛋白,有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
红细胞的洗涤过程为
血液+柠檬酸钠→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层血浆→红细胞+5倍体积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清液→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无黄色
思考:加入柠檬酸钠有何目的?为什么要低速、短时离心?为什么要缓慢搅拌?
防止血液凝固;防止白细胞沉淀;防止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思考:你有什么方法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出来?
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快速搅拌一段时间。
补充: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
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此时,红细胞破碎混合液中不仅含有血
红蛋白,而且还含有细胞破碎物、脂质、甲苯有机溶剂等。
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呢?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科学家采取了离心分离的方法:
红细胞破碎混合液→中速长时离心(2000c/min×10min)→滤纸过滤除去脂质→分液漏斗分离出血红蛋白
2.4如何除无机盐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质呢?。
透析。
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离子和小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
在透析过程中,血红蛋白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不断通过半透膜扩散进入到pH=7的磷酸缓冲液中。
思考:为何使用pH=7的磷酸缓冲液?为什么缓冲液量远多于血红蛋白溶液量?维持血红蛋白的正常特性。
有利于杂质分子充分地向外扩散。
总结:通过以上四个基本过程,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被提取出来。
但其中还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质分子(如呼吸酶等)。
怎样将杂蛋白与血红蛋白分离开来呢?我们来研究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第二个步骤――粗分离(凝胶色谱操作)。
2.5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包括:制作色谱柱、装填色谱柱、样品加入和洗脱。
根据教材图5-19,说出制作色谱柱需要的材料。
橡皮塞2个、打孔器、小刀、移液管、尼龙纱、尼龙网、玻璃管、尼龙管等。
色谱柱的制作过程:准备材料→加工橡皮塞→安装色谱柱
下面进行第二步――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请阅读教材:
色谱柱的装填过程。
样品加入和洗脱。
其基本过程是:
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至此,血红蛋白即可得到粗分离。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红细胞的洗涤:
洗涤次数不能过少;低速、短时离心。
(2)凝胶的预处理:
沸水浴法时间短,还能除去微生物和气泡
(3)色谱柱的装填:
装填尽量紧密,降低颗粒间隙;无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4)色谱柱成功标志: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
课后小结
本课题重在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蛋白质领域的进展,说明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
白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学习一些蛋白质分离和提取的基本技术。
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介绍当前有关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出本课题的学习意义,让薛生初步体会分离纯化蛋白质的过程和方法
课后习题
1.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A. 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
B. 溶解度
C. 所带电荷多少
D.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 凝胶色谱法中所用的凝胶化学本质大多是()
A. 糖类化合物
B. 脂质
C. 蛋白质
D. 核酸
3. 选用红细胞作为分离蛋白质的实验材料,有何好处()
A. 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
B. 红细胞无细胞核
C. 红细胞蛋白质含量高
D. 红细胞DNA含量高
4. 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来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第二层是()
A. 甲苯
B. 血红蛋白水溶液
C. 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D. 其他杂质的沉淀
5. 血红蛋白因含有()而呈红色
A. O2
B. CO
C. CO2
D.血红素
答案:1. D 2.A 3.A 4.D 5.D
板书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基础知识
2.实验设计
2.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2.2选择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