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概念资料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生活的规则体系,主要涉及政治权利如何分配以及社会秩序如何维护等问题。

二、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形式。

4、国家机关体系。

5、其他具体的政治制度。

(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三、第一部不成文的宪法: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四、宪法的基本原则: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法治”原则。

4、分权与制衡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五、民主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1、代议民主制。

其主要特点是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就其形式来看,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政治理念。

2、行政集权民主制。

它是以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为特点的。

3、共同参与民主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个人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当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要求以民主的分配方式分配政治资源,采用以民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民主制。

六、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七、国家元首的权限:1、公布法律权。

2、发布命令权。

3、召集和解散议会权。

4、外交权。

5、任免权。

6、军事权。

7、司法权。

8、国家荣典权。

八、美国总统的主要权力:1、广泛的行政权 2、握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3、司法权 4、军事权 5、外交权 6、以政党领袖身份握有的权力。

九、法国总统的权力超过美国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以上六个,还有三个特殊权力,即 1、解散国民议会权 2、举行全民公决的权力 3、紧急状态权。

十、选举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含义: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选举制度的作用: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2、有助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一、直接选举原则: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产生议员或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选举方式。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要点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要点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比较政治制度: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个性进行对比,借此,发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个性和共性。

(3)宪政: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家政府、公共领域与社会生活、公民、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宪政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4)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7)代议民主制: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8)法治:就是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完全受法的约束,政府机关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一切公民都是权利的主体,并受法律的保障。

(9)国家结构制度: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国家结构制度则不仅包括国家整体与部分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处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包括这种关系模式的制度安排及具体形式。

(10)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11)司法: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

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一个是统治阶级,哪一个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政体:所谓政体,也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指的是国家权力如风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

3、三、三制参议会制:所谓“三三制”,就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正式提出“三三制”原则,要求革命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参议会制政权,并在陕甘宁边区部分区县首先试行。

(抗日战争时期)]4、代议制: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行使的制度,是的形式。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所以代议制又称。

中国的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5、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按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分配议员席位的制度。

6、单名选区制:又称小选区制,指在每个选区只选出 1名代表。

7、国家元首:指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者。

8、总统制:它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9、内阁制: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

)10、委员会制: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

11、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12、地方立法权:是指、、、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的权利。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上主要是指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2、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最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维护其政治利益而结合成的政治组织。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而且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代议制政府之后在比较广泛推行普选权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政党。

3、政党政治,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

4、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

5、议会党团:是由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或几个利益观点相同的政党组成的政党集团,也有一个政党的议员分别组成几个议会党团的。

6、选举制度: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主体、客体、原则、程序等规定的总和。

7、司法: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8、司法审判权:司法机关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各种法律纠纷依法裁决的权力,为司法审判权。

主要审理各种民、刑事案件,有些国家还包括审理行政案件。

9、司法审查权:司法审查亦称违宪审查,是通过司法程度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宪的一种基本制度,是司法、立法、行政三机关“制约与平衡”原则的体现。

10、行政裁判权:指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履行职务中,因行政行为违法或侵权、失职等引起的诉讼案件,以及各种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等进行裁判的权力。

11、多数代表制——候选人只要在一个选区获得多数选票就可以当选的制度。

12、相对多数代表制(简单多数):候选人或者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需要取得相对多数的选票,即可当选或者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的选票计算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2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2

比较政治制度一.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3.国家: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时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组织的一类形式。

4.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根本法,它是一定政治斗争的终点和起点,(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5.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政治文化的认知性成分,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评价性成分。

6.议会党团:议会党团指由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

但也有同一政党的议员分别组成几个不同的议会党团,或几个政治纲领相近的政党的议员组成一个政党联盟的议会党团。

7.代议制度:代议制度,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代议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核心,是现代民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主要行使立法职能,其权力受到行政机关的制约。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

比较政治制度(2)

比较政治制度(2)

比较政治制度(2)第一章绪论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一)政治制度的涵义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运行的一系列制度。

鲜明的阶级性是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特点。

政治制度通常由一国的法律尤其是宪法(包括宪法性文件及宪法惯例)来反映和确认,它受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二)政治体制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又由政治体制表现出来。

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14世纪末——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完善的阶段(1)以资产阶级两党制、多党制轮流执政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2)文官制度的形成(3)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建立2、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德、意、日等国走向法西斯的阶段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的阶段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一)“主权在民”原则君主主权论——议会主权论——人民主权论(二)实行代议民主制(三)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四)政治统治和管理方式实行法治(五)人权原则四、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一)西方政治制度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共同性:1.经济基础 2.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 3.民主制多样性决定因素:1.阶级力量对比因素的影响2.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3.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4.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以政治权力主体的设置为标准:1.二元君主制2.议会君主立宪制3.议会共和制4.总统共和制5.半总统共和制6.委员共和制(也称委员会制)五、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一)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目的(二)比较研究的原则(三)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代议制度比较一、代议制度的概念(一)间接民主形式与代议制实现直接民主形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小国寡民。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规程,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组织以及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规则,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决策过程等。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和体现。

中外政党制度在性质、功能、作用、特征和运作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异同,并在政党与政权、政党与军队、政党与社团和政党与政党的关系等方面显现出来。

科学地比较研究中外政党制度,对于扩大我们的政治视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参考国外政党制度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方法、组织、程序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民与代表的关系、选举经费的开支以及处理选举诉讼等等。

选举制度是各种选举法律规则的总称。

宪法、选举法、组织法、选举习惯与惯例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务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代议制”。

●简答一、西方国家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代议制度在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选举权资格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各国代议机关任期不同,但都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时限,到时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一、基本范畴普选制: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实行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就是普选制。

在选举中,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由选民选出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尔后由他们去投票选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

一党霸权制:一党霸权制是指那种允许合法存在多个政党,却通过立法来限制其他政党的生存和活动空间,禁止其他政党挑战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政党制度。

一党霸权制属于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在政党制度分类中是一党制的亚类型,表现为以一个党为中心而围绕着若干个次级小党的状况。

居于中心的政党被称为“霸权党”,霸权党不容许正式的或事实上的权力竞争,其他政党只被允许以次级的、经特许的资格生存。

一党优势制: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里一党长期执政、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难以撼动其执政地位的情况称为一党优势制(或译作一党优位制)。

它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的一种,与只允许一党合法存在或者法律规定单一政党执政地位的真正的一党制有着制度性的差别。

后者属于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一党优势制在本质上属于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党优势制都只是在历史上某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存在,在法律和理论上,也都存在向多党制转型的可能,并且这种转型在意大利、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政权党:“政权党”起源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坛,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强总统、弱政党,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对峙,只存在以是否支持总统、支持政权为划分标准的“政权党”和非“政权党”。

这种以政权党为显著特征的政党政治,其特点如下:总统具有不受任何党派约束的巨大权威无论是当代俄罗斯还是中华民初的政治活动,总统都具有不受任何党派约束的巨大权威,可谓名副其实的政治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政治制度概念(186个)1.政治制度2.《雅典政制》3.比较政治制度4.国家形式5.政体6.国家结构形式7.单一制8.联邦制9.宪法10.宪政11.《人权宣言》12.《独立宣言》13.《大宪章》14.行政集权民主制15.共同参与民主制16.钢性宪法17.柔性宪法18.成文宪法19.分成文宪法20.钦定宪法21.民定宪法22.协定宪法23.宪法性惯例24.宪法性判例25.政治文化26.《比较政治体系》27.《公民文化》28.“村民型政治文化”29.“臣民型政治文化”30.“参与型政治文化”31.历史继承性32.“新”的政治文化33.过程34.政治过程35.政治制度的结果36.政治制度运作37.儒家伦理38.亚洲式民主39.庇护关系40.主权41.人民主权42.卢梭43.代议民主制44.《代议制政府》45.保护少数原则46.人民代表制47.巴黎公社48.分权制衡49.波里比50.议会主权51.三权分立52.第五共和国53.“议行合一”54.民主集中制55.法治56.《汉谟拉比法典》57.《摩奴法典》58.《宪法精义》59.直接民主60.间接民主61.选举制度62.普选制63.差别选举制度64.复数投票制65.强制投票66.秘密投票选举67.选区划分68.大选区制69.小选区制70.选民登记71.候选人提名72.竞选73.直接投票选举74.间接投票选举75.公开投票选举76.当选制度77.多数代表制78.相对多数代表制79.绝对多数代表制80.一轮多数联盟制81.两轮多数联盟制82.多轮多数选举制83.比例代表制84.选举监督85.选举诉讼86.选举人团制度87.混合选举制88.政党89.托利党90.辉格党91.“和谐时期”92.执政党93.在野党94.体制内政党95.体制外政党96.政党政治97.政治制度98.一党制99.两党制100.多党制101.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102.合法政党103.非法政党104.执政方式105.保卫新共和联盟106.基督教民主联盟107.绿党108.自民党109.人民行动党110.专业集团111.国大党112.“大会议”113.“小会议”114.西门国会115.三级会议116.两院制117.一院制118.议长119.非平衡的两院制120.平衡的两院制121.常设委员会122.特别委员会123.两院联合委员会124.议会党团125.立法权126.道阁权127.质询权128.财政权129.调查权130.弹劾权131.法定人数原则132.一事不再议原则133.“三读”程序134.搁置否决权135.“口袋否决”136.国家元首137.贵族院138.终身贵族139.实位元首140.国家元首141.元首制度142.个体元首143.集体元首制144.虚位元首145.二元君主制146.内阁制147.1955体制148.总统制政府149.超级总统制150.半总统制151.委员会制152.行政权力153.政府企业机构154.政府155.企业型政府156.政府决策157.独裁制158.相容与不相容原则159.文官原则160.总理原则161.威权政治162.法系163.大陆法系164.英美法系165.印度法系166.中华法系167.伊斯兰法系168.司法169.司法独立170.司法监督171.审判机关172.检查机关173.诉讼制度174.庭审制度175.陪审制度176.陪审团177.法官制度178.律师制度179.司法审查制度180.行政裁判制度181.巴黎公社型182.苏维埃制183.代表团制184.人民代表大会制185.议会共和制186.总统共和制比较政治制度概念答案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就是一定的统治阶级围绕国家权力的运用、分配和调控而形成的规范与组织体系,它是社会政治领域中各项制度的总称2.《雅典政制》为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宪史搞的调查和研究,是西方最早的一个比较政治制度著作。

3.比较政治制度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个性进行对比,借此,发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个性和共性。

4.国家形式即统治阶级用来组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分为国家政体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前者是解决的是国家权力在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归属问题,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特别是全国性政府与区域性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

5.政体(见国家形式)6.国家结构形式(见国家形式)7.单一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全国性政府(中央政府)。

8.联邦制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由全国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根据宪法分享,双方均不是单方面改变宪定权利分享格局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9.宪法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一定政治斗争的终点和起点,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0.宪政存在各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宪法和政治制度的一种关系。

11.《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

其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权原则,构成了法国宪法的原则基础,并对现代西方国家宪法原则构成了重要影响。

12.《独立宣言》17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由美国政治家杰弗逊等人撰写,并由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政治纲领,其中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13.《大宪章》又叫《自由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颁布,英国最早的一个宪法性文件。

是贵族与国王斗争的产物。

中心原则是限制王权。

其中不少原则依然作为宪法原则而被沿用。

被看作是英国宪法之母。

14.行政集权民主制是保留民主基本形式外衣下的行政首脑的权力扩张和权力的集中的一种体制。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构成了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15.共同参与民主制当代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直接民主制,即由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挽救代议政治危机的一种补救办法。

16.钢性宪法刚性宪法即需要特殊机构和特殊程序才能创制和修改的宪法。

采用刚性宪法的目的是体现宪法的神圣性和保证宪法的权威性。

17.柔性宪法柔性宪法是指创制和修改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不需要特殊的规定,只按一般法律程序即可,由此产生的宪法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的效力相同。

18.成文宪法成为宪法是指一个国际用名称为“宪法”的成为法典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宪法。

如美国宪法,法国宪法等。

19.分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是指一个国家没有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其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通过一般法律文件表现出来,英国属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20.钦定宪法钦定宪法即由君主自上而下的钦赐的宪法。

君主通过制定宪法主动地将部分主权赐给臣民分享。

21.民定宪法是基于人民主权思想,由民选代表制定的宪法,如目前不少民主国家的宪法。

22.协定宪法由君主与民选代表协商制定的宪法,如瑞士1809年宪法。

23.宪法性惯例指没有书面的成文法律规定,而是经过历史长期形成的,包含宪法原则的习惯成规。

24.宪法性判例是英国法院,特别是英国高等法院对某些案件的判例和解释。

这些判例或结实具有宪法性的意义,对后来的各级法院法官的判决具有宪法性原则的知道和约束作用。

25.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这些心理层面的内容聚集、凝结,形成一定的政治文化,并具体体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

26.《比较政治体系》为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与他的同时共同合作撰写的著作。

该书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就政治体系的“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27.《公民文化》。

该书对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墨西哥公民进行心理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28.“村民型政治文化”一种对部落和村庄高度认同且结构分散的政治文化,属于一种传统的政治文化。

29.“臣民型政治文化”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和认同于一种高度民主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

30.“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认知和主动的政治文化,公民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形成了民主制度。

31.历史继承性是指人们在前一代人的经济、文化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新的历史活动。

32.“新”的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与后继的相对先进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政治心理取向模式。

33.过程一连串的相关行动或操作。

过程是指活动、运动和急剧的变化,它与较平稳或较缓慢的结构变化因素不同。

34.政治过程即一连串具有一定前后逻辑联系的政治活动,有前后顺序。

35.政治制度的结果所谓政治制度结果是指政治制度在个人或组织的政治行为中得到遵守或排斥的状态。

36.政治制度运作政治制度运作是指政治制度作用于个人和组织,对合乎规范或不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支持或限制的过程。

一般通过信息的获取、传送、处理、利用和控制。

37.政治转型,只指发展中国国家权威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化过程。

这种过程一般也称为“民主化”进程。

38.亚洲式民主亚洲式民主主要是指保留亚洲传统文化精华为基础,以一定的社会庇护关系和新权威主义为内容的威权民主,主演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新加坡为代表。

39.庇护关系庇护关系是东亚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庇护关系以权威对被庇护人的保护和被保护人对庇护主人的忠诚和服从,形成了一种人际之间的、非制度化的和互惠的关系。

40.主权。

即国家的最高的统治权力,表现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军队统帅权、货币铸造权、税收权、财政权、文化领导权等诸多方面。

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国家具体权力上具有不同的分工。

41.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近代国家的一种政治理论,同时也是现代国家创建的基本原则。

作为理论,主要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创立。

主张人民主权至高无上、统一不可分割,由人民集体行使。

作为原则,构成了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监督政府和限制政府权力的依据。

42.卢梭18世纪法国重要启蒙思想家。

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其学说对近代国家宪法原则和近代国家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43.代议民主制作为一种理论主要产生于19世纪密尔思想中。

强调民选议会的统治地位,有三个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会议和公务公开原则。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体现为议会由民选代表构成,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为西方议会制国家一种体制。

44.《代议制政府》为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作者发挥了英国法学家边沁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原则,以“好政府”为中心,提出好政府一要促进公民的美德,另一是依法行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