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种姓制度的内涵
浅析印度的种姓制度

文_学术探讨326摘要:古印度文明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曾经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几千年来印度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探究其原因,这和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种姓的起源、发展、特征等方面简要论述印度的种姓制度。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起源;特点;发展一、简述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语言中,表示种姓的词语有两个,一个是“瓦尔纳”,另一个是“阇提”。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瓦尔纳最早出自于印度圣典《梨俱吠陀》,本意为“色”。
雅利安人在到达印度之前,是过着一种游牧的生活。
“他们内部原先就存在三种人:一是主持宗教祭祀的僧侣,一种是出征打仗的武士,还有一种是从事放牧的一般牧民”[1]。
但是在当时的雅利安人社会,这三种人的等级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地吸收了当地文化,学习农业生产等,由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
此外他们还开始从事手工业、畜牧业和各种商业活动等。
随着雅利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阶级开始了分化,三个阶级的的差别愈加明显。
在当时的雅利安人部落中盛行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在他们看来宗教祭祀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此外对于巩固部落首领的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主管祭祀和神权的僧侣们,地位逐渐提高,上升为第一等级,成为“婆罗门瓦尔纳”。
部落中原来的武士阶级和军事首领在征服土著民族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战争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随着其势力的增长,武士贵族集团形成,并成为第二等级—“刹帝利瓦尔纳”。
雅利安人中剩余的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一般平民,就变成第三等级,即“吠舍瓦尔纳”。
同时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则沦为奴隶,主要从事各种低贱的、肮脏的服务性劳动,成为第四等级“首陀罗瓦尔纳”。
这样的话早期印度教社会的四大基本种姓就形成了。
二、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血缘的规定。
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生来就被认为属于他父母的那一等级之中。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文化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种姓制度与宗教文化是许多人熟知的特点之一。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体系的核心,它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达拉。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地位,这种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和婚姻关系。
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种姓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和祭司,负责宗教仪式和教育活动。
刹帝利种姓是统治阶级,担任国王、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吠舍种姓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社会提供物质和生活必需品。
苏达拉种姓则是最底层的种姓,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清洁工和污秽处理者。
这种种姓制度是根植于印度教信仰体系中的,它认为人们的种姓是由上一世所积累的善恶行为所决定的。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前世所作的善恶行为的结果。
因此,种姓制度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宿命,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的种姓,遵守应有的社会规范。
然而,尽管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持续存在了几千年,它也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
首先,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歧视。
底层种姓的人们面临着贫困、不公平待遇和限制。
他们往往被迫从事低收入和卑贱的职业,很难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其次,种姓制度还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和发展机会。
由于人们的种姓是通过出生决定的,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具有更低种姓身份的人们往往难以脱离贫困和不公正,无法接受良好教育或从事更有前途的职业。
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正是印度的宗教文化赋予了种姓制度以一定的合理性。
印度教的价值观强调秩序、责任和奉献精神。
种姓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每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婆罗门种姓的学者和祭司为社会提供了宗教和教育的领导;刹帝利种姓的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和公正;吠舍种姓的农民和商人为社会提供了物质和财富;苏达拉种姓的工人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和支持。
浅析古印度法的种姓制度

浅析古印度法的种姓制度作者:沈贾贾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种姓制度是贯穿古印度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发展变化对古印度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又由其悠久的历史根源,其与现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更仍密切相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种姓制度密切相关现代印度作者简介:沈贾贾,西南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36-02一、种姓制度的概念种姓制度,在词典中的解释即依种族、姓氏等将社会区分为各种尊卑贵贱阶级之制度。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则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种姓制度的特点(一)种姓制度存在的历史悠久公元前两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这些征服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高贵地位,并加强对被征服者的严格控制,划分了四种原始种姓并严格规定了各种姓不同的权利义务。
①(二)种姓制度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在法律地位上,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以此类推;在财产所有权方面,前三种姓氏即“再生人”享有私人财产所有权,而首陀罗不享有财产所有权;另外,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氏的借贷利率及还贷方式都不相同;婚姻家庭方面严格实行族内婚,禁止不同种姓通婚,遗产继承方面,因不同种姓女子地位而不同;犯罪与刑罚方面,也是取决于犯罪人与受害人的不同种姓而异,一般来说,上等种姓处罚轻,下等种姓处罚较重。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种姓制度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
②(三)种姓制度与宗教紧密相连雅利安人在征服了土著的达罗毗荼人之后,为维护自己确立的征服者的崇高地位并加强对被征服者的控制,不仅建立了严格种姓制度而且创立了婆罗门教。
由于印度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故宗教典籍更是被各代统治者奉为圣典,而这些圣典所宣扬的神人梵天更是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根据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定义,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群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亚、吠舍昂、大有羽多。
婆罗门是最高种姓,他们是印度的祭司、学者和知识分子。
刹帝利亚是统治阶级,他们是军人和行政人员。
吠舍昂是商人和商人阶级。
大有羽多是農業工人、手工业和低社会地位人群。
种姓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给与了最高的种姓(即婆罗门)特权和权力,包括掌握宗教仪式、祈祷和教育等知识,他们的地位在社会中被鼓励和推崇。
而其他种姓则被限制在特定职业和社会地位中,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与出生的种姓密切相关。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
种姓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不通婚和种姓歧视。
在种姓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机会不仅通过经济状况决定,也受到种姓的影响。
由于出生种姓是决定社会地位和机会的关键因素,这种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人们的生活。
然而,近年来印度种姓制度已经有所改变。
印度宪法中规定了废除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的原则,并采取措施通过正面行动和社会保护来改善贫困和社会排斥。
印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定来保护和促进低种姓群体的权益。
此外,社会运动和啟发也在推动种姓平等和社会公正的领域做出努力。
尽管印度在废除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并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种姓歧视仍然在一些地区存在,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和边缘社区。
种姓制度的剩余影响仍然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中,这给予了高种姓一定程度的优势,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持续存在。
总的来说,印度种姓制度是该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给印度社会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但最近的和努力表明,印度政府和社会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并促进种姓平等。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种姓平等和社会公正,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政法学院法学10903 谭学娇学号200907423 序号19摘要:“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的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在其代表性法典《摩奴法典》中几乎所有的条文都是个各种姓权利和义务的直接规定。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等级关系也没有像印度的等级制度所表现的如此森严、如此复杂、如此持久。
关键词:种姓制度《摩奴法典》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印度种姓制度在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称为“瓦尔那”(Var-na)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
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它产生的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学界通说认为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古印度的土著居民是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陆续涌入印度河游一带,这些移民在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对当地土著居民的武力征服,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终于成为印度的主宰者。
征服者自称为“雅利安”,意为高贵的人。
为了强化其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按照肤色的不同,把居民划分为“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瓦尔那”是“颜色”、“品质”的意思,前者指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后者指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
“瓦尔那”在梵文中就是种姓的意思,可以说这就是种姓制度的最初形态。
后来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从雅利安平民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个特权阶层,即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和次之的刹帝利,平民成为第三等级,被称为吠舍,从事农牧业、商业或手工业;“达萨瓦尔那”和一部分贫困的雅利安人沦为第四等级,被称为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姓之间不可避免的杂婚以及职业分工的细化,四个基本种姓又派生出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地位更低的贱民种姓,贱民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他们住村外,穿死人的衣服,从事屠宰、抬死尸等低贱的职业,他们的影子投到高种姓身上都会被认为是对高种姓的玷污,因此贱民又被称为是“不可触者”。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和社会地位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拥有特定的职责和权益。
本文将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全面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早期印度社会的阶层划分,它最初是基于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
当时,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最高种姓,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贵族和统治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苏达拉(最低种姓,负责卑微的劳动工作)。
这种划分是基于人们的神圣性和分工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角色和义务。
二、种姓的衍生与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分化为更多的细分种姓。
这些细分种姓称为贤者(职责是教育和指导)、士兵、商人、农民、手工艺人等等。
这种细分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劳动分工,同时也加强了种姓之间的差异和地位的决定性。
三、种姓制度的特征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的社会中具有以下特征:1. 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使得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都被严格规定,任何跨越种姓的尝试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2. 社会封闭:种姓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明确的等级结构,并且种姓之间的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通常被限制在自己所出生的种姓中,继承父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3. 职业固定性:种姓制度将每个种姓与特定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只能从事与自己种姓相对应的工作。
这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 婚姻限制:种姓制度也对婚姻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常,人们只能与同种姓的人结婚,与其他种姓的人结婚被社会视为不道德且不可接受的。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不平等: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种姓地位的不同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均分配。
2. 社会团结与分裂: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之间的对立。
深度剖析印度种姓制度

深析印度种姓制度关键字:印度种姓, 制度, 元帅, 雅利安, 教徒印度制度种姓制度的产生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的解释。
不过倘若你同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这么说,他肯定会斥之为胡说八道,因为他们拥有具有久远历史的宗教解释。
既然如此,就先从他们的宗教解释说起吧。
第一种解释来自婆罗门教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据吠陀经,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Brahmans),用手创造出刹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创造了吠舍(Vaishias),用脚创造出首陀罗(Sudras)。
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
我相信这个神话传说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我就不详细解释了。
说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婆罗门教(Brahmanism)和印度教(Hinduism)是一样的吗?我估计大家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大概以为仅仅是翻译形式的不同而已。
其实两者并不等同,婆罗门教可以说是印度教的前身。
最早的婆罗门教是非常封闭的,象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都是开放的,扩张的,它们不断传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而婆罗门教类似犹太教,甚至比犹太教更保守,所有外来的人都不可能加入这个宗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婆罗门教也在不断变化,后来入侵印度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人、匈奴人、西徐亚人都被接纳入刹帝利阶层,许多副种姓(Sub-Castes)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这些都是吠陀经上没有,也无法解释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婆罗门教受到了后起的佛教的严重冲击,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婆罗门教进行了变革,吸纳了许多新的习俗,产生了新的教义和新的宗教经典。
婆罗门教从而演化成现代的印度教,甚至连佛教的佛都给纳入新的宗教体系,成为印度教的神,许多佛的教诲,以及佛教的教义比如非暴力等也成为印度教信仰的一部分。
伴随着新的印度教的产生,对于种姓制度的新的解释也随之产生,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解释。
印度古代社会中的种姓制度研究

印度古代社会中的种姓制度研究印度古代社会中的种姓制度研究种姓制度是印度古代社会中的一大特色。
它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根据人们的出身来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种姓制度在印度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基于信仰体系,它源于古代印度的宗教教义,特别是吠舍教和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认为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种姓,每个种姓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这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人/administrators)、吠舍(商人/农牧)和苏达拉(劳动者/奴隶)。
每个种姓内又有不同的子种姓(贤者),相互之间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婆罗门被认为是社会的最高种姓,在宗教和精神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负责传授宗教知识、执行宗教仪式和祭祀等。
刹帝利则负责行政和军事领域,是社会的统治者。
吠舍种姓包括商人和农民,他们负责提供社会的经济需求。
苏达拉被认为是社会最底层的种姓,他们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行业。
种姓制度非常严格,不同种姓之间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婚姻往往局限于同一个种姓内,跨越种姓界限的婚姻被社会所不齿。
此外,种姓制度也导致了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享有更多权力和特权,而其他种姓往往被剥夺了发展机会。
然而,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提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的运转。
种姓制度也促进了不同职业和技能的发展,每个种姓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种姓制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鼓励平等和包容。
然而,种姓制度仍然是印度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综上所述,种姓制度是印度古代社会中的一大特色。
它是一种基于宗教教义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种姓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社会稳定和秩序,但也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印度种姓制度的内涵
摘要“种姓”的梵文是Varna,意思是“色”,主要指皮肤的颜色,即以肤色作为一种区分种姓等级的外在标志:征服者——雅利安人的皮肤呈白色,自认为是高贵者,而被征服者——土著达罗毗荼人的皮肤呈黑色,则被认为是卑贱者。
关键词印度社会;阶级阶层;宗教文化;种姓制度
关于这种等级制度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瓦尔纳”论、种族论、宗教论、雅利安人家庭制度论、土著文化论等等。
在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经典《梨俱吠陀》中对种姓制度第一次做了宗教解释:“当众神把普鲁沙分割,他们割了多少份?他的嘴是什么?他的手臂叫做什么?他的腿和脚被赋予什么名称?他的口是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他的腿成为吠舍,而从他的脚上生出首陀罗。
[1]”
在古印度,人们认为在一个人身上,最洁净神圣的部位是口,它既是食物的入口,又是赞歌的出口,婆罗门生于神口,所以是最神圣的、等级最高的姓。
而生于臂的刹帝利位置比婆罗门低,属于第二种姓。
生于腿的吠舍因有不洁的俗气,所以属于较低的第三种姓。
至于首陀罗,由于生于肮脏的脚,因而是不洁的、低下的,理所当然的为高级种姓服务,是第四种姓,是最低下的,不可接触的。
四个种姓中,前三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中分化出来的,基本属于同一种族,被称为“再生族”。
第一种姓婆罗门的职业主要是祭祀,地位最高;第二种姓刹帝利主要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一般国王属于这一种姓;第三种姓吠舍是农民,职业主要是从事田间劳作。
前三种姓虽然地位不同,但均可参加宗教事务活动。
第四种姓则是由达罗毗荼人演化而来的,是最低等种姓,被称为“一生族”,不可参加宗教事务,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为其他种姓服务,被认为是“宗教不救的人”。
种姓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内婚制,固定的职业分工和世袭,在饮食、服装、住房、社交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不可越雷池半步。
“种姓制度其实是印度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有序的关系网络。
宏观上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微观是指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规范和符号体系。
从群体类型的角度,指阶级、阶层、民族、职业群体等之间联系的基本状态。
”[2]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印度种姓制度不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分工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印度宗教的教阶制度。
“我们不能不说,种姓制度,至少是该制度的早期形态和核心部分,确实有其符合于特定的社会文明形态、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实际需要的一面,而它主要是因此才能以在印度历史上确立起来和流行下去的。
但是,从其首要和根本的意义上讲,印度种姓制度更是一出意蕴甚深的宗教戏,我们必须首先在宗教生活的物景中,才能真切的把握它的意义。
可以说,印度种姓制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通过宗教教义思想规定社会组织方式,从而进一步支配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典型个案。
” [3]
在今天的印度,你可以单纯凭着一个人的饮食起居习惯,判断出他种姓的高低。
在印度教社会里,人们认为肉是不洁的,因为肉食在炎热的季节里容易变质,只有低种姓的人才吃变质的食物,只有低种姓的人才接触不洁的东西。
所以,高种姓的人一般为素食主义者,相反,吃肉的人属于低种姓,甚至有的婆罗门连鸡蛋都不吃,以保持其种姓的高贵不俗和圣洁典雅。
在今天的印度社会里,印度教里“纯洁”与“污秽”的观念留下的影响在农村表现的尤为明显。
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同住在一起,婆罗门住村头,而“贱民”住村尾,他们不能同饮一口井的水,甚至道路也有分别,婆罗门走宽敞的马路,而“贱民”只能走阴暗狭窄的羊肠小道。
种姓制度对婚姻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主张的内婚制造成了现今出现许多问题。
比如,在2006年一项民意调查数据中显示,有高达74%的印度人反对跨种姓婚姻,即使在医生、教师、律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竟然也有54%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不得不令人震惊。
此外,实行内婚制,使人们选择配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这又造成后代体质弱,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畸形儿,严重影响了民族身体素质。
种姓制度规定的职业分工并世袭的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思想已经在每个人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很难改变。
在今天的印度,高种姓一般从事律师、工程师、医生等职业,而低种姓一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有时候高种姓人失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可供选择,而是他们很难接受低种姓所从事的工作;低种姓有能力所从事的高种姓的工作,则被高种姓极力阻止。
所以,这严重影响了印度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古代独特的印度宗教文化孕育了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姓制度,从古印度的原始崇拜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完善的印度教,始终为种姓制度的产生、完善与发展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养料,尤其宗教教义思想已经渗入印度人民血液,与人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这使得种姓制度可以根深苗壮的茁壮成长,从而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直至今天的印度社会,人们仍然习惯用三六九等的观念看人,这不能不说是这片宗教沃土所做出的“贡献”。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将人们规范在特定的地位和职业上,又从宗教信仰的深度加以制约和限制,使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以此达到正统的管理和社会的稳定。
这对于印度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和谐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伟智.沉沙中的失乐园——古印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2]金永丽.印度种姓制度的阶级阶层分析——印度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N].鲁东大学学报,2008,(3).
[3]欧东明.印度教与印度种姓制度[J].南亚研究季刊.2002,(0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