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事-宋太祖为何传位宋太宗 其中到底有无谋害?
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那么关于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
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据《湘山野录》记载:开宝九年10月20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你来我往,赵光义不时添酒。
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
太祖突然心神不宁,摔碎酒杯,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在寂静的寒夜更是特别的清晰。
一会儿,内侍们又听得赵匡胤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但不明其意。
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
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据《烬余录》记载: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
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
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
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
”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
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注:当时后周世宗柴荣遗下7岁皇儿,无法掌朝,于是赵匡胤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被群臣拥立为帝)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历史趣谈:宋太宗赵光义简介 宋太宗所做的龌龊的事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宋太宗所做的龌龊的事是什么导语: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南征北伐,灭掉北汉,但宋太宗曾经干过几件龌龊的事情。
比如当众强奸小周后等等。
具体的龌龊事件,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南征北伐,灭掉北汉,但宋太宗曾经干过几件龌龊的事情。
比如当众强奸小周后等等。
具体的龌龊事件,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宋太宗(939~997),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光义的父亲为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为杜太后。
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即位后,于978年收吴越,次年灭北汉。
对内实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对外采取守内虚外政策。
重视文化建设,关心图书事业。
宋太宗最大的成就是灭掉了北汉,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宋太宗曾经干过一些龌龊的事情,宋太宗当众强奸小周后并画作春宫图。
南唐亡后,小周后随李煜被解到开封。
她每次入宫,都在赤裸后被5个宫人抬持,供太宗当众强奸,并由画工现场作画。
太宗高大黑胖,小周后纤弱娇小,故这种流氓行为,对她精神上、肉体上都造成极大的痛楚。
这就是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口大骂,后主也只能每日以泪洗面的深层原因,也是后主被太宗毒死的原因之一。
《煕强幸小周后图》在宋亡后流传下来,并被金元人多次临摹。
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详细描写。
冯海粟学士题画诗云:“江南賸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认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的皇帝事迹

宋朝的皇帝事迹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这个长达319年的时期里,共有九位皇帝统治着这个国家。
每位皇帝都有各自独特的事迹,对于宋朝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依次介绍宋朝的九位皇帝及其事迹。
第一位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历史上以他的"陈桥兵败逆旅"著名。
当时,北汉的刘知远率领大军来犯,而赵匡胤仅凭数百士兵于陈桥应战,最终打败了刘知远军队,确立了宋朝的基业。
赵匡胤明智谨慎的治理方法以及他的屈辱之战,为宋朝的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在位时,宋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赵光义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力量。
他重视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使得进士科考试成为提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此举为后来的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赵光义的举措使得宋朝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第三位皇帝是宋真宗赵炅,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赵炅注意财政管理,实行节俭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还兴办了国子监,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中兴之策"以回应外患。
在他的统治下,宋真宗使得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第四位皇帝是宋仁宗赵祯,他的统治期间,遭遇了辽金入侵的压力。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赵祯采取了温和的对外政策,并与辽朝和约。
他还积极开展对内的改革,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军队的建设。
尽管他面临诸多挑战,但赵祯坚持施政,确保了国家的相对稳定。
第五位皇帝是宋英宗赵曙,他在位时候面对了来自西夏的入侵。
英宗采取了多面手策略,一方面加强边防,另一方面与西夏通过婚姻联姻关系来保持和平。
英宗的以和为贵的治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朝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第六位皇帝是宋神宗赵顼,他是宋朝最后一个有实际政治能力的皇帝。
他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推动了科技、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赵顼还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以解决官僚体制的问题,并强化了地方政权。
历史趣谈宋太祖传位时的“斧声烛影”迷案! 赵匡胤之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祖传位时的“斧声烛影”迷案!赵匡胤之死
导语:烛影斧声究竟是何历史之谜?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
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
烛影斧声究竟是何历史之谜?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
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宋太祖死时没有留下传位于太宗的遗诏”,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久成“定论”。
这一“定论”的论据是:“官书正史中未记载过太祖传位遗诏”,“宋太宗即位时未宣布任何遗诏以杜众口之疑”。
本文依据《宋会要辑稿》中首次发现的太祖传位遗诏和宋太宗宣布遗诏后即位的记载,说明上述“定论”在史料论断上存在着根本的失误,而在此基础上的所谓“定论”,也就很难成立了。
同时.以往以这一“定论”为依据而得出的有关宋初政局的若干学术结论,也不能不重新加以考虑。
一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
虽然对这类谜案,学术界目前尚有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但有一点诸家的看法则完全一致,即宋太祖无传位于太宗的遗诏。
最早明确肯定这一点的是清代史学名家、著名的《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
他在叙述太祖、太宗授受之际的这一段史实时,曾注意到,第一,《宋史》中的“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中均未提及宋太祖的遗诏之事;第二,《宋史》中的“王继恩传”则记载太祖死后,王继恩不顾皇后关于命皇子德芳入宫即位的意见,径入晋王府召赵光义(宋太宗)入宫,
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历史大案

宋朝历史大案宋朝历史大案:烛影斧声案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
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事情经过: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
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
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
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
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
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朝历史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由于没有证据,所以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后世猜测真相:弑兄夺位说赵光义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宋朝历史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
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
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
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怕史官引言很多人对于历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镜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过去、理解当今以及展望未来。
然而,有时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纯粹和客观。
历史的记录往往会受到统治者、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宋太祖作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帝王,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对史官的惧怕。
本文将从宋太祖怕史官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宋太祖赵匡胤,即太祖皇帝,是中国宋朝的创立者。
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成功推翻后梁、后晋两个短命的政权,终于建立了宋朝。
然而,尽管宋太祖在政治和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他对历史的恐惧却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特的现象。
原因宋太祖怕史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历史真相的恐惧宋太祖在推翻后梁、后晋两个政权后,建立了宋朝,并将自己的儿子赵光义封为皇太子。
然而,赵光义在位期间表现出了一些不符合皇位继承规则的行为,这引起了一些史官的质疑。
宋太祖害怕历史的真相被揭露,因此对史官产生了恐惧心理。
2. 担心历史评价的干扰历史是可以评价的,而评价往往是主观的。
宋太祖害怕史官的评价会影响到他的威望和统治地位。
他担心史官可能采取批评的态度来记录和评价他的统治,从而影响到后世对他的评价。
3. 对自身形象的焦虑作为一个新兴王朝的创立者,宋太祖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
他害怕史官的记录和叙述可能会扭曲他的形象,让后世对他产生误解。
他想要确保自己被后人视为一个仁义的君主,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宋太祖怕史官虽然是一个相对特例的现象,但它对历史记录和记载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宋太祖的恐惧影响到了史官的工作态度。
一些史官可能会主动回避对宋太祖的负面评价,或者通过软化措辞来避免得罪统治者。
这样一来,宋太祖的形象可能会在史书中被美化,使得真实的历史面貌被掩盖。
其次,宋太祖怕史官还会让后世的历史学家对宋太祖的统治进行深度研究时产生困扰。
历史学家借助历史文献,通过客观的研究和分析,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宋太宗赵匡义杀兄夺位的历史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宋太宗赵匡义杀兄夺位的历史真相导语:宋太宗赵匡义是“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角。
经近几十年的研究,他经过预谋,弑兄夺位,已成为大多数史家的共识。
即使《宋史》一书,因时间宋太宗赵匡义是“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角。
经近几十年的研究,他经过预谋,弑兄夺位,已成为大多数史家的共识。
即使《宋史》一书,因时间仓促,元人多照抄宋代国史,对帝王多为谀词,仍不能不露出蛛丝马迹。
如《太宗本纪》说:“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所说涪陵县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贬而死,以除去他们对皇位的威胁。
宋后则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后,因继位问题和他争吵,故在其死后不按后礼安葬。
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
而宋太祖死于开宝9年,距岁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所以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后批判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可谓一针见血。
下面就是宋太宗夺取君位的几个版本: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是立有太子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打算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
关于宋太宗以不当手段夺取君位的说法,有很多版本:有说他是弑兄夺位;还有说他调戏哥哥的宠妃,当场把卧病的太祖活活气死。
不过,不管掩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这种兄终弟及、而不是由事先册立的太子继位的继承方式,名义上总不是那么正当。
因此,太宗继位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安定内外,巩固帝位。
《铁围山丛谈》载有一事:宋太宗嗣位之初,某日微服出行,在市集上看到一个乞丐向店家乞讨不得,遂倚门大骂,店家不断赔罪道歉,乞丐犹自骂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宋代的宫廷政变

中国历史:宋代的宫廷政变一、宋朝的宫廷政变1、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死。
传有其被弟赵光义杀害之说。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烛影摇红,千古之谜”。
但此事正史不载,后世史家也不取此说法。
近年又有人考证赵匡胤是患脑血管疾病正常死亡。
2、1194年,六月,宋寿皇(宋孝宗)死。
宋光宗不问丧事。
七月,赵汝愚以太皇太后旨,立太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3、1224年,八月,宋宁宗死。
权相史弥远拥立皇侄沂王赵昀,是为宋理宗;以原定皇位继承人赵竑为济王。
史料:《宋史》、《续资治通鉴》二、辽朝的宫廷政变1、951年,九月,辽世宗强令诸部助北汉攻周。
行至归化州(今河北宣化)境内祥古山时,被泰宁王耶律察割杀死。
右皮室详稳(辽官名,相当于汉族政权的节度使)耶律屋质等奉辽太宗子、寿安王耶律璟攻杀察割。
耶律璟即位,是为辽穆宗。
穆宗嗜酒,日中方起,号为“睡王”。
2、1031年,六月,辽圣宗死,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辽兴宗。
兴宗生母耨斤夺取皇太后之位,垂帘听政,是为钦哀太后,旋逼死辽圣宗齐天皇后。
3、1034年,钦哀太后与弟萧孝先阴谋废掉辽兴宗,另立少子耶律重元。
耶律重元告变。
辽兴宗废钦哀太后,释萧孝先不问。
4、1063年,皇太叔耶律重元发动政变,为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所平。
耶律重元自杀,预谋者萧革等被杀。
史料:《辽史》、《续资治通鉴》三、金朝的宫廷政变1、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是为海陵王。
2、1161年,十月,东都留守完颜雍自立为帝,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
十二月,完颜元宜等在瓜州(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发动兵变,海陵王完颜亮被杀。
3、1213年,八月,胡沙虎(纥石烈执中)杀卫绍王,另立金章宗兄昇王完颜珣,是为金宣宗。
史料:《金史》、《资治通鉴》四、西夏的宫廷政变1、1048年,正月,太子宁令哥与野利氏族人浪烈等人入宫刺杀夏景宗。
没藏讹庞杀宁令哥及其母野利后,立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
2、1061年,没藏讹庞父子阴谋杀夏毅宗,夺取皇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故事-宋太祖为何传位宋太宗其中到底有无谋害?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想来很多人都知道。
而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亲弟弟。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般中原皇权的更替,父死子继是基本的传承顺序。
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皇帝无子,近亲中也没有可以过继的。
但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权利交替却十分奇怪,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是有儿子继承皇位。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宋初皇位交替十分感兴趣,做了很多种设想,各执一词。
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世说纷纭。
其实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皇位,说白了就两种可能。
第一,是宋太祖赵匡胤主动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
第二,赵光义的皇位是他夺来的。
随着这两种可能,后世也出现了两种故事。
第一,赵匡胤主动传位给赵光义——金匮之盟。
在这个故事中,宋太祖之所以主动传位给赵光义,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
杜太后临死之前,将赵匡胤召到自己的床榻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儿子之所以能做天下之主,都赖于您老人家积累的慈德。
”
杜太后摇头,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周国幼主当国。
如果周国有年长的国君在的话,你是不可能得到这个天下的。
所以你百岁之后,需得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这样咱们大宋才能避免走周国老路,万世长存。
”
赵匡胤听了之后哭泣答应,随后令赵普写下传位给赵光义的诏书,藏在金匮之中,此为金匮之盟。
第二,赵匡胤的皇位是被赵光义所篡权夺取的——烛影斧声。
大宋开宝九年寒冬十月的一天夜里,正是大雪,当时重病的宋太祖召晋王
赵光义入朝,嘱托后事。
左右之人都被叫着推下,听不清两人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只看见烛光摇曳隐现身影,晋王好似离开席面,有逊避之状。
然后就看见宋太祖拄着斧头,大声的对晋王说:你好为之,不久之后宋太祖就驾崩了。
皇后原本是想将秦王赵德芳来的,但却见晋王率亲信站在外面,于是只能连连说:“我们母子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
”
晋王赵光义哭泣着说:“共富贵,嫂嫂不要担心。
”然后赵光义就继承皇位,此后改名赵炅。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有人说,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被赵光义给暗害了。
皇后原本是急招秦王赵德芳入宫,继承皇位。
不想赵光义早有准备,临到头只能转换求情。
两个说法,其实在后世都备受争议。
金匮之盟,有人反驳没有看见所谓的遗诏。
烛影斧声,则说当时赵光义并不在宫内,哪里去暗害赵匡胤。
争议纷纷,两种说法都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此案只能成为公案。
不过个人认为,赵光义继位非正统可能性更大。
毕竟如果当时他是正统继位的话,南宋之时也不会出现,赵光义一脉不正,需得还位给太祖后嗣的说法了。
毕竟有这种说法不是咱们这个时候,而是南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