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三次伐辽

合集下载

宋代天庆观 (1)

宋代天庆观 (1)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宋代天庆观研究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吴莉学号120214061指导教师张显运教授完成时间2016年3月15日宋代天庆观研究吴莉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号:120214061指导老师:张显运教授摘要:宋代天庆观是宋真宗以“神道设教”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下令各地修建的。

它属于地方道教宫观,用以供奉赵姓始祖“赵玄朗”,从而抬高赵氏统治者的地位与威望,以希达到“镇服海内,夸示夷狄”的作用。

其数量颇多,是官方与神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观内经常举行宗教、祝寿以及奏告“圣祖”和报谢活动。

官方对其也颇为优待,除赏赐土地、额外拨赐外,还经常对其出资维修,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但也由于广而修建,使百姓不堪其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至元一代,元成宗于元贞元年(1295)下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元妙观,撤没太祖(宋赵匡胤)神主,自是称元妙,而天庆之名革夷。

”本文试对天庆观建立的原因、基本概况及其管理和作用,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删去)关键词:宋代;天庆观;天书降;圣祖临;内部结构;优待赵宋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上,民族矛盾尖锐。

为安抚民心、巩固统治,道教为宋朝统治者所青睐,尤其为宋真宗所崇尚。

因此,天下普建天庆观为宋一朝所独有,且极受官方重视。

它的建立,兴起了崇道高潮,促进了道教的长足发展,对民间信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天庆观的研究,有利于详细了解道教在宋一代的实际发展状况。

但目前历史学界对其研究比较稀少,更多的是关注宋代大型宫观。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重艳《从(宋人佚简)看天申节》一文对天庆观和兴化禅院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从天庆观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进行综合论述。

一、天庆观的建立契丹族于唐末王室衰威之际建立辽国,势力渐长,觊觎谋取中原地区。

宋王朝建立后,欲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宋朝的经济相对其他古代王朝而言是很发达的。

其财政收入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就达到1.5085亿贯。

宋朝的人口也是远多于西夏、辽、金的;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北宋户数为971万户,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户数达到了2088万户,此时总人口已经过亿。

宋朝的军队规模也是远远大于西夏辽金的;宋仁宗时,宋朝军队总数最高达到140万,后来即使是经过裁减,总数也不低于80万。

这么有钱、这么多人口、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为什么宋朝却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呢?其实,国家有实力是一方面,但是能不能使用出来、敢不敢用出来才是重点。

宋朝被周边的辽、夏、金欺压,主要是制度问题和宋朝立国思路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国力不行。

宋朝的军事制度设计:分权、牵制、皇帝总揽大权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篡夺了天下,他们心里很清楚:五代政权更替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军阀搞政变。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宋朝身上重演,他们对军事和政治制度做了很大改革。

首先,宋太祖进行了重大军事制度改革。

总共有四大方面。

一是禁军由"三衙"分掌。

宋朝继承了后周制度,主力军队称为禁军。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大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都被废除,禁军改为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分统禁兵,互不统属。

"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都只对皇帝负责。

二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三衙"虽然分别统率着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

调兵权和发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则只有发兵、调兵权,不直接掌握军队。

调动军队的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三是使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之为"内外相维"。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边疆纷争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也不例外。

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太宗与辽西夏的战争,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边疆纷争。

一、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的背景宋太宗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重视边疆安全,致力于巩固国家的疆土。

而当时北方辽西夏两国虎视眈眈,对宋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威胁。

辽国是一个强大的北方王国,夏国则是辽国的附庸。

他们对宋朝的北方边境频繁进行侵扰,给宋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困扰。

二、宋太宗采取的对策面对北方辽西夏的威胁,宋太宗采取了多种对策来维护国家的边境安全。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的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雄伟壮观的城墙,如河北的多处边境要塞。

这些城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边境的安全。

其次,为了对抗辽国的侵略,宋太宗还大力发展了海军力量。

他修建了许多军船,招募了许多水手。

宋太宗认为将海防作为对抗辽国的一种手段:他相信,只要打垮辽国的海军,在海上对辽国进行封锁,便能够迫使辽国屈服。

这一策略使得宋朝在辽国与北方国家的战争中占据了优势。

三、边疆纷争的影响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对于两国的边疆纷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宋太宗的边境防线建设,宋朝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疆土,减少了被辽夏侵略的次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其次,宋太宗的海军发展使得宋朝在军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增强了国家的海上实力。

边疆纷争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使得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边疆战争也造成了两国人民的苦难,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四、结语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是宋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这场战争对于宋朝的边疆纷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对策来保护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张云筝【摘要】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10)003【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张洎;宋初;对外思想;消极防御【作者】张云筝【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张洎(934-997年)旧字师黯,改偕仁,滁州全椒人(今安徽全椒人),历任南唐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中外之务一以谘之”[1]9208,参与机密,恩宠第一。

南唐归宋后,宋太祖朝时张洎官拜太子中允,迨太宗朝,洎凭着才华横溢而平步青云,又成为宋朝皇帝的宠臣,先后擢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与寇准同列。

张洎在雍熙至端拱年间,是宋政坛上的耀眼“明星”。

在北宋有着强烈的收复幽云之心,契丹不断骚扰宋界的形势下,张洎作为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政治家,几次上奏言边事,提出了防守勿攻和弃地妥协的对外思想,其思想在太宗朝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直接影响着宋太宗朝的外交思想。

宋统一战争有着血雨腥风,不论是统一者还是被统一者,都曾经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战争中一帆风顺的胜利,能鼓舞人的士气,越战越猛,而如果出现接连失利,甚至溃不成军,将产生畏战心理,进而丧失进取精神。

南唐主李煜与张洎的亲密关系,造就了洎在南唐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南唐的覆亡与张洎的防御思想有着一定关系。

宋围攻金陵,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南唐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甚至在战争降临之时,张洎与南唐国主还在“兄弟宴饮,作妓乐” [1]9208。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

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

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

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

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

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

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

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

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

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

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

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一年
就收回了
本文导读:
中原地区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展开了四次军事行动。

第一次,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前期迅速收复了三个州,占领了多个关口,可惜后来柴荣病重,这次行动失败。

第二次,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易守难攻,宋朝失败。

第三次,宋太宗再次伐辽,兵分四路,但西北军被耶律休哥打的节节退败,所以再次失败。

第四次,宋金订立“海上之盟”,两国联手打败了辽国,金国也归还了一部分地区。

可是后来金国转而攻打宋朝,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213年,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元朝。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汉人手中。

为什么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其实主要是因为宋朝建立的时候根基不稳,皇帝的军事领导力不高。

我们有杯酒释兵权一说,赵匡胤为了不重蹈覆辙,弱化军事,注重文学方面,重文轻武。

中原地区的作战能力本来就不如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皇帝又不重视训练军队,自然是打不过。

而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宋朝也是打不下来的。

那朱元璋是怎么成功的呢?第一,时机成熟。

元朝后期皇帝暴政,
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北方政局动态不安。

第二,朱元璋身经百战,带领的军队也是作战迅猛,他们的实力是重文轻武的宋朝比不上的。

所以,皇帝不仅要有领导能力,也要有军事实力,政治能力。

【知识解析】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资料卡片

【知识解析】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资料卡片
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
次数
第一 年
986 年
1004 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
战况
宋的目的是夺取
宋太宗认为辽“主
辽军大举南征,以
幽云十六州。在幽州 幼国疑”,决定再次出 图北宋,由于宋朝军民
的高梁河畔展开激战, 兵取幽云十六州,兵分 的顽强抵抗, 辽军提
结果宋军大败,宋太 三路。三路大军虽取得 出议和,最后签订“澶
宗身中数箭,后化装 一定胜利,但最终由于 渊之盟”,双方罢兵。
乘驴车南逃。
配合不力而再次失败。
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
绝食三日而死。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第七章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北宋辽西夏(960—1127)一、北宋的中央集权1.北宋的统一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

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

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

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

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宗三次伐遼
1.公元979年, 太宗親征, 與遼軍大戰於高梁河﹐宋軍大敗,太宗亦為流矢所傷。

2.公元980年,遼師南侵,太宗再次親征,又敗於瓦橋關。

3.公元986年,太宗命楊業、曹彬及潘美分道北伐,初傳捷報,後因曹彬貪功冒進,軍糧不繼,大敗於歧溝關。

宋初的中央集權為何造成地方貧弱:
1.因重文輕武:地方軍事多由文人出掌;冗官又多,責任不明,政治不振。

2.頭重尾輕:大權集中皇帝手中,地方官員有責無權。

3.除必要開支外,各地收入須由轉運使解送京師﹐地方經濟疲弱,無法進行建設。

4.行更戍法,軍隊常調動,浪費人力物力及財力,加上官兵間少聯絡,質素又差,致國防力弱。

北宋行變法的原因:
1.對內:重文輕武,官吏太多,支出龐大
2.對外:遼和西夏交侵,文人掌兵,戰場失利,更要付出大量歲
幣求和平
P.68 北宋:研討問題
為甚麼北宋以歲幣換取和平?及其造成之影響?
原因: 1. 宋太宗三次伐遼失敗後,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野心
2. 重文輕武令戰爭屢次失敗
後果: 1. 為此宋室要加緊向人民剝削,加重人民的負擔
2.此政策根本不能消除外患,終致滅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