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学书》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学期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学期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

“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

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

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

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

“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

《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

“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

王著教帝学书完整阅读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完整阅读答案

《王着教帝学书》阅读答案太宗朝,,王着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着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着,对如初。

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2分)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又以问着,对如初。

12、你认为王着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9、C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着,王着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文言文《王着教帝学书》的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太宗①朝②,有王着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着,对如初。

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听政:处理政务。

⑥内侍:此指太监。

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

⑨益:得益。

[编辑本段]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着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着看,但每次王着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

《宋太宗学书》原文及译文

《宋太宗学书》原文及译文

《宋太宗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阅读练习】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②又以问著③书固佳矣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参考答案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

(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7.法:方法,窍门。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9.留心:注意,注重。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成语补充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意为已经很好了还求更加完美。

寓意启示本文通过宋太宗喜爱学书并且在王著:“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1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1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I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

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

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

《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

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

钱钟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

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钟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

”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

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

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钟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

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

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钟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宋太宗读书文言文翻译

宋太宗读书文言文翻译

太宗尝曰:“朕每听政之暇,必求古今圣贤之书读之。

所以广见闻,增智识,俾吾民得以安生乐业,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夫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善读之则害心术。

朕常思,人君之德,以明理为本,以养性为要。

明理则政事可理,养性则民心可安。

是以,朕自即位以来,未尝一日废书,虽遇军国大事,亦必先阅书,以究其理。

”太宗曰:“古之圣君,如尧、舜、禹、汤,皆以道德为治,不以权谋为务。

是以,天下归心,四夷宾服。

朕虽德薄,亦欲效法古圣,以道德教化天下。

夫道德之要,莫大于孝悌,其次则忠信、礼义。

是以,朕每读《孝经》、《论语》、《孟子》,皆能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此为吾民之楷模。

”太宗又曰:“夫读书之道,贵在得法。

法者,所以求其义也。

义者,所以求其理也。

理者,所以求其道也。

道者,所以求其德也。

德者,所以求其用也。

用者,所以求其效也。

是以,朕每读书,必先求其义,次求其理,再求其道,终求其德,然后求其用,最后求其效。

如此,则可以无惑,可以无蔽,可以无乱。

”太宗曰:“朕闻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则专心致志,不驰于外;眼到,则细读深思,不苟同于俗;口到,则反复咀嚼,不厌其详。

能如此,则读书之效,自可显著。

”太宗又曰:“朕尝观古之人,读书有得,往往能以所学致用于天下。

如诸葛亮居草庐之中,而能以所学佐刘备,成三分天下之业;王安石居陋巷之中,而能以所学变法,致国富民强。

朕虽德薄,亦愿效法古人,以所学辅吾民,使国家昌盛。

”太宗曰:“夫读书之益,莫大于明理。

明理则能辨是非,明理则能知得失,明理则能识时务。

是以,朕每读书,必以明理为先务。

夫理不明,则政事乱,民心不安。

故朕常以读书为急务,以明理为至要。

”译文:宋太宗曾经说过:“我在处理政务之余,必定阅读古今圣贤的书籍。

这样做是为了拓宽见识,增长智慧,从而使我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书籍就像药物一样,善于阅读它能够治愈愚昧,不善于阅读则会损害心术。

我常常思考,人君的德行,以明理为根本,以修养性情为关键。

[宋太宗学书翻译和原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翻译和原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翻译和原文]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篇(一):有关文言文翻译教案有关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1、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赵普阅读及答案

赵普阅读及答案

赵普阅读及答案赵普阅读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赵普(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 习:② 发:③ 为:④ 明日: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② 闺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③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答:4.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答:参考答案:1.①习:学习,研究,熟悉。

②发:打开。

③为:担任。

④明日:第二天。

2.①太祖皇帝常常劝他好好读书。

②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天。

③赵普的脸色没有丝毫改变,镇定地跪着捡起来退下。

3.①年轻的时候熟读官员官吏制度治理国家方面的书籍,精通选贤任能治理国家。

②深入研读《论语》以其理论来治理国家。

4.太祖皇帝刚开始对赵普举荐的人不了解所以“不用”,后来赵普再次举荐,太祖仍不了解还是“不用”并对赵普有些烦了,最后赵普坚持举荐,太祖由此看出赵普的尽心尽职,且体会到被举荐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阅读答案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阅读答案

太宗朝,, 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2分)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的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听政:处理政务。

⑥内侍:此指太监。

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

⑨益:得益。

[编辑本段]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若遽称善()帝笔法精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或询其意。

13.证明了他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

2分 14.从全文看,宋太宗之所以让王著侍书翰林,是因为:(1)(2) 4分 11、马上、立即极点12、有人询问王著的想法。

(或、其、意) 13、太宗遂刻意临学(或“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 14、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启发”;对人要求严格,不阿谀奉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