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征伐北汉实现统一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背后,有⼈说是亡国的开始,也有⼈说是开创了宋朝新局⾯,那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出征,费了很⼤劲⼉,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总不⼤踏实。
有⼀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百姓。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
国家混乱,⽑病就出在藩镇权⼒太⼤。
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然太平⽆事了。
”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对宋太祖说:“禁军⼤将⽯守信、王审琦两⼈,兵权太⼤,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 宋太祖说:“你放⼼,这两⼈是我的⽼朋友,不会反对我。
” 赵普说:“我并不担⼼他们叛变。
但是据我看,这两个⼈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的将⼠。
有朝⼀⽇,下⾯的⼈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的额⾓说:“亏得你提醒⼀下。
” 过了⼏天,宋太祖在宫⾥举⾏宴会,请⽯守信、王审琦等⼏位⽼将喝酒。
酒过⼏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
他拿起⼀杯酒,先请⼤家⼲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
但是你们哪⼉知道,做皇帝也有很⼤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在。
不瞒各位说,这⼀年来,我就没有⼀夜睡过安稳觉。
” ⽯守信等⼈听了⼗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皇帝这个位⼦,谁不眼红呀?” ⽯守信等听出话⾳来了。
⼤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当中,有⼈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上。
你们想不⼲,能⾏吗?” ⽯守信等听到这⾥,感到⼤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没想到这⼀点,请陛下指引⼀条出路。
历史趣谈:宋太宗赵光义简介 宋太宗所做的龌龊的事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宋太宗所做的龌龊的事是什么导语: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南征北伐,灭掉北汉,但宋太宗曾经干过几件龌龊的事情。
比如当众强奸小周后等等。
具体的龌龊事件,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南征北伐,灭掉北汉,但宋太宗曾经干过几件龌龊的事情。
比如当众强奸小周后等等。
具体的龌龊事件,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宋太宗(939~997),名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光义的父亲为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为杜太后。
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即位后,于978年收吴越,次年灭北汉。
对内实行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对外采取守内虚外政策。
重视文化建设,关心图书事业。
宋太宗最大的成就是灭掉了北汉,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宋太宗曾经干过一些龌龊的事情,宋太宗当众强奸小周后并画作春宫图。
南唐亡后,小周后随李煜被解到开封。
她每次入宫,都在赤裸后被5个宫人抬持,供太宗当众强奸,并由画工现场作画。
太宗高大黑胖,小周后纤弱娇小,故这种流氓行为,对她精神上、肉体上都造成极大的痛楚。
这就是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口大骂,后主也只能每日以泪洗面的深层原因,也是后主被太宗毒死的原因之一。
《煕强幸小周后图》在宋亡后流传下来,并被金元人多次临摹。
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详细描写。
冯海粟学士题画诗云:“江南賸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认生活常识分享。
北宋统一战争简介

各国情况
● 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十分残暴贪婪,政治黑暗,而且各政权之间也不时出现战争。
● 南唐虽然是南方政权里较为强大的,但是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 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 生,怨声载道。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比较喜欢阿谀奉承。“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其子李煜即位后,南唐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 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 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
● 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 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 南汉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残暴。南汉历代君主都好大喜功,营建的宫殿建筑穷极奢华,金银耗费 数难计,即可见其产量的惊人。刘鋹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 刘鋹政事皆委诸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南汉赋税之重,非常令人吃惊。各州皆有专门 的收税机构一制置务,“江湖及池潭破塘聚鱼之处,皆纳官钱,猪、羊、鹅、鹿、鱼、果并外场 镇课利,岁收铜钱一千七十贯”。不但税种名目繁多,各地收税标准亦不同。南汉后期,旧将先 前多因谗言而被杀,宗室亦遭翦除殆尽,掌兵权的只有宦官而已;楼船战舰、武器盔甲全部腐朽。
战争起因
●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为实现统一, 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 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 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962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 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历史趣谈:宋太宗赵光义是怎样进行宋朝的统一大业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宗赵光义是怎样进行宋朝的统一大业的
导语: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
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同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
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
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
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
但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
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
生活常识分享。
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南北的英明君主

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南北的英明君主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对于统一南北、巩固国力、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作为一个英明君主,在治国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良好的治理典范。
一、统一南北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国势力强大,南方的吴越、楚、南汉等地争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宋太宗赵光义奉行"以经略北方,坚壁清野,以拒敌"的北伐策略,先后攻克了澶州、陈州和鄂州等地,逐渐稳定并巩固了北方的边境。
他深知统一南方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积极采取外交手段,与吴越、南汉等割据势力和解,最终成功统一了南方,使整个大宋王朝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
二、巩固国力统一南北后,宋太宗着力巩固国力,提高北方边疆的防御能力,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他大力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使农村经济逐渐恢复。
同时,他注重发展工商业,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方面,他加强边防建设,修筑了一系列边境军事设施,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
三、推动社会发展宋太宗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书院的建立,鼓励文人墨客的才华展示,在朝廷设立文学、武术等考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
他还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许多医院和药店,推广了农田灌溉和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治理典范宋太宗治理国家时,非常注重法治和政治稳定。
他推行法律平等,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他还不断优化政府机构,加强官员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在外交方面,他着力维护国家利益,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统一南北、巩固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英明君主。
他的才能和智慧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的治理典范不仅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借鉴,也使大宋王朝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为什么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不是很高?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为什么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不是很高?本文导读: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涉嫌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然后窃取了原本应该是属于赵匡胤后代的皇位。
但是我们如果抛开对他的个人道德的评价来看赵光义的皇帝生涯,应该说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绩的,他的主要政绩应该是在开拓疆土方面。
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为帝。
在即帝位之后,他继续致力于完成兄长赵匡胤来不及做的统一全国大业。
在978年的时候,因为他的施压和威吓,占据附件漳州和泉州两州的陈洪进向北宋朝廷投降,割据两浙的吴越王钱俶也宣布归顺北宋。
第二年,他御驾亲征太原,消灭了北汉政权,由此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基本统一了中国南方地区。
在一统南方之后,赵光义又将目光对准了北方,他对于收复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抱有强烈的信念和决心,这不仅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一旦获得这块地方,北宋就可以大大加强对北方政权的防御,而且也是由于这里原本是属于汉人的土地。
于是在979年,赵光义不经准备和筹划,就贸然派兵攻打幽州,意图打辽国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辽国知道之后,立即派遣精锐部队援救幽州,结果宋军因三面受敌而大败,连亲临战场的赵光义都受了箭伤。
自此北宋再也没能收复这里。
应该说赵光义是做出了一番政绩的,不过他在朝政上也犯过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他所犯的错误就对他彻底否定,这是不科学也是片面的评价。
赵光义是如何杀死宋太祖的公元960年,当时身为五代十国中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陈桥这个地方被手下们拥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之后,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被迫退位,于是北宋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的一生是雄才大略的一生,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他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等割据政权,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疆域和统治的基础。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勤勉有为皇帝,却在976年猝然离世,终年五十岁。
宋太宗: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PART FIVE
巩固中央集权:推 行削藩政策,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力
促进经济发展:推 行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文化繁荣:推崇儒 学,设立国子监等 教育机构,促进文 化发展
对外关系:与辽、 西夏等国进行外交 斡旋,维护国家利 益
政治制度:宋太宗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改革,为后世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宋太宗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定《宋刑统》,规范官员行为 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设立谏官制度,监督官员行为 实行官员任期制,防止腐败现象
PART THREE
北汉战争:宋太宗 通过多次征战,最 终消灭北汉,完成 了对中原的统一。
高粱河之战:宋太 宗亲征辽国,虽遭 遇失败,但展现出 其英勇的军事才能。
雍熙北伐:宋太宗 组织了雍熙北伐, 意图收复燕云十六 州,但最终失利。
君子馆之战:宋太宗 派遣军队与辽国交战 ,结果宋军大败,失 去了对燕云的控制。
修筑城防工事 建立地方武装 制定防御战略 重视情报收集
创立枢密院,统领全国军队 推行将兵法,加强军队组织管理 实行募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制定军事法规,规范军事行为
宋太宗对禁军进 行了改革,将其 分为两部分:殿 前司和侍卫司。
汇报人:XXX
PART TWO
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制定《宋刑统》,统一法律 推行官员考核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设立谏官制度,听取各方意 见
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削弱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
制定《宋刑统》,统一法律 与司法审判
宋太宗通过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 科举制度为北宋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 宋太宗在推行科举制度中注重公平公正,使得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

塞北望,弯弓射苍狼!记北宋雁门关保卫战宋代,是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
宋朝军队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与周边邻国的战争中软弱无能,败多胜少,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即便是在北宋时期也同样如此。
尤其是在北宋初期与北方强敌辽国的数次战争中,北宋屡次失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以步兵为主宋军在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作战尤其是野战中,甚至在人数远多与敌方数倍的情况下,也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由此,宋朝军队落下了挨打无能的历史骂名。
然而,就是这支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却在北宋开国初期一次与辽国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战役中,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区区三千兵力,击溃辽国以骑兵为绝对主力的十万大军并斩杀辽军主帅,创造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关保卫战。
而指挥宋军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就是北宋一代名将杨业。
也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杨家将》中著名的“金刀令公”杨继业。
作为北宋时期北方一代名将,杨业正是从雁门关保卫战后开始威震辽邦的。
那么,雁门关保卫战是如何发生的呢?面对强大的对手,杨业又是成功的挫败辽军的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
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
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要介绍雁门关保卫战,灵云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战役的大致起因。
雁门关保卫战发生在公元980年,起因是辽国在这年大举南下入侵北宋。
而这就不得不牵扯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辽燕云十六州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问题直接导致了宋、辽之间30多年的全面战争。
而且正是由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出现,才导致华北长城西线地区的雁门关在北宋整个北方防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幽蓟十六州”。
是春秋、战国时期古燕国所在地。
具体是指位于今天燕山山脉以南、华北大平原地区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以幽州(灵云注:又称燕京,即今北京)为核心,包括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等的十六个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宗征伐北汉实现统一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先后兵不血刃的消灭了南方漳泉、吴越两个割据政权。
大宋的南方基本平定,在统一的道路上只剩下了北汉政权。
作为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立足的割据政权,北汉先后顶住了周世宗、宋太祖的多次征伐。
对宋太宗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他超越太祖的一个绝佳机会。
但是,宋太宗能顺利的拿下北汉吗?
太平兴国四年(979)的正月,大宋的朝堂之上为是否征讨北汉展开了激烈讨论。
讨论的重点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周世宗、宋太祖为什么没有能够攻陷北汉;二是现在征伐北汉是否可行。
枢密使曹彬:“周世宗周世宗征伐失败,是因为把守石岭关的将领史超兵败战死,恐辽军南下这才撤军。
太祖皇帝则是因为在甘草地驻扎,士兵都患疾病才无奈退兵,与北汉是否强大无直接关系。
现在国内稳定,军队精良且民心所向,这个时候讨伐北汉,如摧枯拉朽,轻而易举。
”曹彬的一番话,不仅打消了宋太宗的疑虑,而且坚定了他出征北伐的决心,在太宗的心里,北伐已成定数。
但是也有人反对,宰相薛居正及其他一批朝臣对其有不同看法,认为周世宗没能攻克北汉是因为北汉有辽军的支援,再依靠坚固的太原城,坚守不出拖垮了后周的军队。
第二,先前太祖皇帝把雁门关南面的北汉民众全部迁移到黄河、洛水之间了(太祖伐汉未成顺手做的),北汉政权虽然还在,但是困穷危急没有什么利益可图,这种情况再进行北伐相比之下显得劳民伤财。
虽然薛说的更可观有理有据,但是太宗内心北伐已定。
事实上太宗即位的时候,大宋还在征讨北汉,为了稳固皇位暂时中止了北伐,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说不准北汉早就拿下了。
自古以来统一是分裂的最后结果,当南方的两个政权投降后,征讨北汉实现全国统一就是历史潮流。
如果北伐成功,那么全国最后在太宗的手里实现统一,也是太宗坐稳位置的最重要一步。
在此之前,宋太宗也做了大量的准备。
第一,加紧训练士兵。
在正式出兵前,宋太宗多次视察检阅士兵的训练情况。
此外,还组建了一支数百人队伍的“舞剑队”,从禁军中挑选且经过专门的训练。
辽国的使者来访时,太宗还特意拉出来演练给使者看。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会北戎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噪,挥刃而入,跳蹲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戎使见之,惧形于色。
大意是,数百人一起演练这种剑舞,都能把剑扔到空中,然后跳起来接住,只见空中全是刀光剑影非常惊险,看得使者心惊胆战,目瞪口呆。
据其他史料还记载这支部队在后来攻打太原城的时候经常表演给北汉士兵看,使“望之破胆”。
虽然有点夸大,但是确有威慑作用。
(似我国航母过台湾海峡、战机绕台湾飞行。
)
第二,做好后勤保障。
北方各州响应北宋中央政府的号召大量制造兵器以及攻城的器具,同时疏通漕运,开始向北方运输粮草。
第三,加强远交近攻策略
在太祖朝时期辽国和大宋的关系已经缓和不少,互有使节来往,太宗即位后又加强了两国来往。
从太平兴国三年开始,宋朝新增“送伴使”一职,派专人护送辽国使节。
后来辽国使者回国后说大宋将要攻伐北汉,辽景宗竟一时不信。
在相当
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辽国,使之没有防备。
宋太宗的基本作战方针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围城打援。
围太原城,打辽军的支援。
具体做了五个措施:
一、任命潘美做征讨大元帅(北宋开国名将能征善战,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
二、攻打太原没有主次,四面围攻分命四员大将从太原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围攻,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
三、命其他将领攻打太原周围各州,孤立太原以达围城效果。
四、部署石岭关(此关建于初唐,是历朝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关口)命郭进把守,阻挡辽兵。
五、御驾亲征。
总的来说辽兵不来就十拿九稳,关键还是看是否能阻击辽军切断北汉和辽国的联系。
后晋末年,郭进投靠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时,郭进助其平定河北诸郡;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升任郭进为洺州防御使、西山巡检,他曾与曹彬等进入北汉境内,俘获几千敌人。
北宋两次征讨河东,以郭进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
此人善用兵,从严治军。
郭进在北汉边境驻守了二十余年,熟悉北汉山川地形、辽兵进军路线不得不说太宗选郭进去阻击辽军还是非常正确。
北汉君主刘继元得知宋兵压境,急忙向辽乞求援兵。
辽军前锋日夜兼程至石岭关时,因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阻不等辽军后援到来就率先渡河进石岭关,被在那里等候多时的郭进打了伏击,辽军大败北逃,敌烈战死。
郭进率军一直追赶到与辽国的援军相遇才撤回。
据《契丹国志-萧守兴传》记载:石岭关之役,宋军消灭辽兵一万多人。
刘继元左盼右盼等不来援军,又派密使前往辽国,结果被郭进抓住,送到太原城下,当着北汉军队的面“咔嚓”了。
宋军扫平太原城周围各州府之后,又回拢开始围攻太原。
虽然北汉等不到辽军的援助而感到绝望,但是凭借着太原城的坚固,做困兽犹斗。
史料中明确记载,倾全力攻城的宋军在一个多月里都未能撼动太原。
太宗皇帝在四月底到达太原城下,亲自督战,一面劝降,一面攻城。
据说北汉仅收集到宋军射进太原的箭就有百万,但士卒居民依然苦战不退。
被围困数月的极重的压力之下北汉朝廷内部开始瓦解,有人怕死不敢再战,有人怕攻破后被屠城也想投降,还有人宁死不降。
刘继元一直撑到了五月份,最终选择投降。
如此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小政权被消灭了。
全国大致统一。
因刘继元投降之后宋军还遭到了部分军民的抵抗,让太宗更加恼怒。
为了泄除愤恨,迁走全部居民。
之后竟然毁了太原城,先是火烧,再是水淹,后来又改名降级为平晋县。
古太原城经此火烧、水灌,变为一片废墟。
虽然太宗此做法一是要泄愤,二是要防止再有割据势力依靠坚固的太原城抗衡大宋,但是也消除了一座战略地位非常有利的边防重镇。
因此遭到后人议论他短视、狭隘、不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说宋朝的灭亡和焚毁太原城有关。
虽然太夸张,但也有一些关系,如果太原城不毁,是后来对抗辽国的重要根据地。
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完成了周世宗和宋太祖没有完成的遗志,统一了中原大业并且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为他后来下令伐辽收复燕云地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