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劝谏宋太宗

合集下载

赵普文言文带翻译

赵普文言文带翻译

【原文】赵普字则平,吴郡人。

幼孤,母抚育之。

及长,好学,不事产业。

尝游京师,遇宋太祖,太祖奇其才,荐之,授秘书省正字。

普勤于职事,谦以自牧,未尝以才自矜。

太祖尝曰:“赵普,朕所荐也,可试为之。

”普应命,果能以文辞华赡,敷陈治道,时人称为“文华之臣”。

太宗即位,普迁左谏议大夫。

时天下初定,政事繁多,太宗以普才干,委以重任。

普居相位,务求安民,减赋税,兴学校,崇儒术,以安民心。

太宗尝曰:“赵普,朕之股肱也,其勉之。

”普对曰:“臣虽不才,愿竭尽忠诚,以报陛下之恩。

”一日,太宗问普:“天下何事为急?”普对曰:“陛下,天下之事,莫急于用人。

”太宗曰:“朕知之。

”普曰:“用人之道,在于任贤使能,不宜以私情用人。

”太宗深然之。

普又言:“陛下,古之圣君,莫不务求贤才。

陛下若欲致治,必先求贤,然后使之居相位,以辅陛下。

”太宗曰:“朕非不欲求贤,然贤才难得。

”普曰:“陛下诚欲求贤,当广求于天下,不拘一格,必能得之。

”普居相位数年,政事修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普性刚直,不阿谀奉承,故多所犯颜。

太宗虽知其忠直,然亦不能容。

一日,太宗怒,欲罢免普。

普知之,乃上疏曰:“陛下,臣虽有过,然臣之忠心,未尝一日离陛下。

陛下若罢免臣,恐失天下贤才之心。

”太宗览疏,感悟,遂不复言。

普卒,谥曰“文忠”。

其子赵昌言,亦以文学知名。

普虽生于乱世,而能以忠诚事君,以智慧治国,实为一代名臣。

【翻译】赵普,字则平,吴郡人。

幼年丧父,母亲抚养他长大。

长大后,喜好学习,不经营产业。

曾经游历京师,遇到宋太祖,太祖认为他有才华,推荐他,授予秘书省正字的职位。

赵普勤于职事,谦虚地自我修养,从未因为自己的才华而自夸。

太祖曾经说:“赵普,是我推荐的,可以试试看他的能力。

”赵普接受命令,果然能够用华丽的文辞,阐述治国之道,当时的人称他为“文华之臣”。

太宗即位后,赵普升任左谏议大夫。

当时天下刚刚安定,政事繁多,太宗因为赵普有才干,委托他重任。

赵普担任相位,致力于安抚民心,减少赋税,兴办学校,推崇儒术,以安定民心。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出处】出自宋太宗大臣赵普的奏折。

宋朝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

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的初衷是努力争取民心,如果没有民众支持,政权也不会稳定。

【“攘外必先安内”含义】是想要抵御外来的入侵必须先把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抚平,如果说一个国家内部不团结、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烽烟四起再加上外来的虎视眈眈,首先做的是先把内部的斗争和纷争安定下来,然后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犯之敌!【“攘外必先安内”的个人理解】就是内部团结是第一位。

一个团队只有团结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而要去跟外部作战,要是连自己内部都不团结,不统一意见,怎么能够去获得胜利,所以内部的安定团结是对外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何评价“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点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将攘外悬为政策的基本目标。

汪精卫在回答人们对该口号的责难时,就曾振振有辞地从语意上辩解:“攘外是目的,不是手段。

若以为必攘外,然后可以安内,那无异以攘外为安内的手段了。

”也就是说,先安内的判断,是和攘外的目标相联系的,要攘外必须先安内,攘外是目的,安内是基础。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错误的呢!我认为,错的不是这句话,而是蒋介石。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烈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发起的一场反对帝制、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震惊了世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度,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文言文_《赵普》翻译

文言文_《赵普》翻译

赵普,字则平,河内人也。

少孤,事母至孝,弱冠有文武之略。

宋太祖即位,普以布衣入见,太祖奇其才,擢为右谏议大夫。

普以直道事君,政事有缺,必极言其非,故时人号曰“铁嘴”。

及太祖崩,太宗即位,普迁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之初,天下初定,政事繁多,普以勤劳王家,日夜不懈,屡有建白。

太宗嘉其忠诚,赐第于城东,号“铁嘴府”。

普在朝,以直道事君,不避权贵,屡劾大臣之过,人皆敬服。

太宗尝谓左右曰:“赵普忠诚正直,朕赖以安社稷,宜加优礼。

”普居相位,严于律己,勤于政事。

一日,太宗问普曰:“朕欲求一贤臣辅佐,何人可当此任?”普对曰:“陛下欲求贤臣,须先去贪官。

”太宗曰:“去贪官,非难事也。

然,何谓贤臣?”普曰:“贤臣者,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勤劳王家,为百姓谋福利者也。

”太宗曰:“善。

”遂以普为贤臣之典范。

普在相位,屡次上疏言事,其中以《十疏》最为著名。

疏中言:“陛下宜崇俭约,去奢华,薄赋敛,以安百姓;宜广开言路,任贤使能,以振朝纲;宜亲贤臣,远小人,以固社稷。

”太宗览疏,嘉纳其言,遂施行之。

普居相位,廉洁自守,不营私家。

一日,有士人求见普,欲通关节。

普拒之曰:“吾为相,以清正为本,岂可营私家,通关节?”士人愧而退。

普居相位,屡次上疏,言朝政之失,太宗皆嘉纳之。

普以直道事君,不阿谀奉承,故人皆敬服。

太宗晚年,普以老病请退。

太宗曰:“赵普忠臣也,朕赖以安社稷,岂可退?”普曰:“臣年已老,愿陛下以国家为重,勿以臣为念。

”太宗乃允之。

普退归乡里,年八十二而终。

赵普一生,忠诚正直,廉洁自守,勤于政事,为宋太宗所倚重。

其言事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言朝政之失,太宗皆嘉纳之。

普居相位,以直道事君,不阿谀奉承,人皆敬服。

故后世称赵普为“铁嘴”,以示其忠诚正直之品格。

赵普之贤,在于忠诚正直,廉洁自守,勤于政事。

其言事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言朝政之失,太宗皆嘉纳之。

普居相位,以直道事君,不阿谀奉承,人皆敬服。

故赵普之贤,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一代贤臣之典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龙源期刊网 “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来源:《月读》2014年第01期“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常与《论语》的意义相伴而行。

那么,这句话出自谁之口?《论语》这本书真有如此大的作用吗?1. 从宋太宗与赵普之间的一段对话说起“我听说你一生所读只有《论语》这部书,果真如此吗?”面对宋太宗的问话,宰相赵普实情相告:“臣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出《论语》的范畴。

过去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佐您把天下治理好。

”这段君臣对话出自南宋罗大经的笔记《鹤林玉露》,后人据此衍生出“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赵普之口。

然而,赵普真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这种惊世骇俗的事情,在正史中理应提及。

然而,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说明:赵普在晚年才手不释卷地读《论语》。

罗大经笔下所写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根本不符合史实。

可见,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并没有可信史料来佐证。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后世学者为了宣扬儒家思想而“杜撰”出来的。

2.换角度解读:以《论语》作为从政指导思想然而,不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否是赵普所说,若将其理解为赵普重视《论语》,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从政思想,则是合理的。

从《宋史》的记载来看,赵普晚年读《论语》后,其政事处理得非常顺利流畅。

可见,《论语》在为政处事方面确实给了赵普以指导。

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论语》从修身入手,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了一条根本又切实可行的道路。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稍显夸张的话,也并非毫无根据吧。

北宋名相赵普的简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名相赵普的简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键入文字]北宋名相赵普的简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是当时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个宰相,在朝堂之中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世芳名。

赵普独自一人当了十年的宰相,在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丰功伟绩,因此一直被后人们所赞扬。

当然了,北宋赵普这个宰相,也是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爬上去的。

赵普世当时的幽州蓟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津市蓟县,字则平,922 年生,于992 年去世。

后来在洛阳长住。

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在后周的时候,曾经是赵匡胤幕僚,掌书记。

他的一生可以说非常的辉煌,陈桥兵变大家应该都知道,北宋赵普就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

他在964 年开始被任命为宰相,在位十年,一直掌握着大权。

曾经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而且还罢免了当时的禁军宿将兵权。

最让人觉得难得的是,他一手实行了更戍法,改革官制等重要的政治措施,可以说当时北宋的繁华,有这个宰相的很大一部分功劳。

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都愿意让他从事宰相一直。

只是再厉害的人才,都躲不过生老病死这一关。

在992 年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赵普辞退了宰相这一职。

被封为魏国公。

也就在同年,赵普因病去世。

去世之后,谥号被封为忠献。

他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国家,贡献给了百姓,虽然书读的少,却有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胸怀宽大,容忍天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赵普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宰相,他曾经独自一人当了十年的宰相,而且非常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宰相。

很多人都说赵普治理天下非常厉害,但是赵普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的说法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切合实际。

1。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三一文库()〔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半部论语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第1页共4页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妙对宋太祖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24。

《赵普》出自《宋史》

《赵普》出自《宋史》

探 访 赵 普 1.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2. 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 语吗?
3. 从课文中所写赵普的事迹中, 你得到了那些启:为国勤奋读书 (阖-启-取-读)
培根“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 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释:放下 户:门
私第:自己的住宅 启:开 箧:书箱
阖:关 竟:整
(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
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 打开箱子取出书,整天读它。
次日:第二天 临:处理 决:决断 既:……以后 薨:死 发:打开 之:它,代书箱里的东西 则:原来(是)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 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 看它,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深沉:沉着 岸谷:严肃刚正 而:但是 忌克:忌妒刻薄 以……为:把……当作
赵普性情沉着而严肃刚正,尽管 对人常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 作为自己的责任。
龌龊:过分谨慎 其:他,代赵普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 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赵普却刚 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尝:曾经 为:担任 明日:第二 天 复:又,再 亦:也,还
毅力超人,意志坚定,刚毅果断执著
(颜色不变-跪而拾之- 事例2:为国奏荐人才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尝奏荐
复奏其人
又以其人奏
复奏如初
不用
亦不用
怒,碎裂奏牍掷地
乃悟,卒用其人
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 箧”“读之竟日” ——勤奋学习 “处决如流”——学以致用(读书 有效)
补缀:修补连结 复:又,再 乃:才 悟:醒悟 卒:终于

赵普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赵普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
赵普,字则平,真定人也。

少孤,事母至孝。

尝从宋太祖游,太祖曰:“吾欲行大事,子能从我乎?”普对曰:“死生以之,敢有异志!”太祖大悦,遂与之谋,定策于卧室内。

及太祖即位,以普为相,封魏国公。

普勤于政事,孜孜不倦,屡进直言,以匡救时弊。

时人谓普为“真宰相”。

译文:
赵普,字则平,是真定人。

年幼丧父,事母极孝。

曾跟随宋太祖游玩,太祖说:“我想做一番大事,你愿意跟随我吗?”赵普回答说:“无论生死,我都愿意跟随你,不敢有其他想法!”太祖非常高兴,于是与他共谋大事,在卧室内定下计策。

等到太祖登基,任命赵普为宰相,封为魏国公。

赵普勤于政事,不知疲倦,多次进言直谏,用以纠正时弊。

当时的人称赵普为“真正的宰相”。

答案分析:
1. “真定人也”中,“真定”指地名,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

2. “事母至孝”中的“事母”指侍奉母亲,“至孝”表示极其孝顺。

3. “吾欲行大事”中的“行大事”指成就大业。

4. “死生以之”表示无论生死都愿意。

5. “定策于卧室内”中的“定策”指制定策略,“卧室内”表示在私密空间内商议。

6. “以普为相”中的“以”表示任命,“相”指宰相。

7. “封魏国公”中的“封”表示授予爵位,“魏国公”是赵普的封号。

8. “勤于政事”中的“勤”表示勤奋,“政事”指国家政务。

9. “孜孜不倦”表示勤奋不懈。

10. “以匡救时弊”中的“匡救”指纠正、挽救,“时弊”指时代的弊端。

以上翻译及答案对赵普生平事迹的文言文进行了详细解读,展现了赵普的忠臣形象及其在政治上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赵普劝谏宋太宗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9年第13期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

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北宋雍熙三年春,宋太宗赵光义为雪高梁河失败之耻,发动了一场旨在收复辽统治下的幽蓟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上疏谏阻太宗,建议迅速下诏回师,认为像这样征发百万军队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告诫太宗“战者危事,难保其必胜”,不能不三思而行,并以上古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滞,理贵变通”进行劝诫。

于是,宋太宗采纳了赵普的固守防御战略,从此眼光向内,转而采取“守内虚外”政策,这也成了宋辽和战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自此以后,北宋统治者虽然口头上还要收复幽蓟,但直至宋徽宗末年与女真缔结“海上之盟”也没有付诸行动。

赵普的建议对北宋战略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是非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他关于古之圣人“心无固必,事不凝滯,理贵变通”的谏语,却堪称富有哲理的箴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