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学

合集下载

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

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

80 年代报告文学作品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1.《天堂蒜薹之歌》该作品是由陈忠实所著,记录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调查,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生产方式。

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他们的生活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农村的一些问题。

2.《黄土高原》该作品是由陈村所著,记录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河西走廊》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4.《天涯沦落人》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城市贫民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

作品中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黄金时代》该作品是由王小波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知识分子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作品中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些80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1.概述(1)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作品在极左政治路线的中国 农村的背景下,刻画了木讷、本 分、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
邢老汉养了一条黄狗,却在 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 而邢老汉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 死去。
作品刻画出他精神的痛苦和 孤寂,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 线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控诉 和揭露的同时展现了苦难民间的 情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棋王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北方的河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期 新 是 这 而 为 探 潮的的同一对8险化80文文我时于精涌政年朦0年学学国期文神现治 代 胧代创作政的学。的与文诗文作品治文自特文学、学一来体学身点化的伤是方突制创的。的价痕当面破变作审启值文代是传革带美蒙追学文适统相有建是求、学应僵适许构。反8发0文化应多在文思年展学的的显初学文代过自表思著期在学文程身达想不的主、学中发模变同文题改在的展式革于学和革思重内需需前复形文想要在要要 面兴式 学方部规,决时之方等面分律另定期后面都的。,一的的,都呈主这要方。特迅充现导一求面因点速满出倾时有也而。成了思向,
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巴金、王蒙、茹志鹃等。 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五四精神”的再现。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朦胧派诗人,梁晓声等。 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现实的强烈怀疑和否定,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 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政治机构
书籍出版机构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
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
“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
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
“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
青年一代的“朦胧诗”
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
“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
“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
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
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
发展
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
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暂告结束
1984年,“清污运动”
“人道主义”、“异化”、“现代派”
文学历史的“重写”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
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
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废名、卞之琳、萧乾、朱光潜、李健吾...“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批评
胡风、路翎...“七月派”的理论、创作
“孤岛文学”中的钱钟书、张爱玲、穆旦...“中国新诗”派的诗
鲁迅、茅盾、老舍、曹禺...历史地位无太大变化的作家
文学历史的“重写”的目标"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回到文学自身”
主要体现在“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
义......
受到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话语”的作家、批评家的质疑与责难,并在1983年“清污运动”中列入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名单
文学诸样式概况(80年代文学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p213)诗歌:“朦胧诗”
小说
70年代末,中篇小说剧增 ;80年代,中篇、长篇都很多
长篇:《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古船》(张炜)、《浮躁》(贾平凹)..... 戏剧
"戏剧危机"
高行健 散文:从”戏剧化“模式中解放,摆脱杨朔式的矫情”诗意“
报告文学
两次高潮
文革结束后不久
80年代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