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发展的差异性2.记忆恢复3.形式运算4.亲社会行为5.合作游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和____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____,再____ ,然后是____ 。
3.儿童一般先掌握____,再掌握____。
实词中最先掌握____。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____水平,____阶段。
5.处于____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____。
6. 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____ 和____为依据的。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____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____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____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____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____,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____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2.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3.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16分)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题(20分)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
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
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
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
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
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
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A. 语言能力的发展B. 认知能力的发展C. 社会性行为的发展D. 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阶段?A. 感觉运动期B. 前运算期C. 具体运算期D. 形式运算期E. 抽象思维期答案:E3.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体现在:A. 语言能力B. 规则意识C. 艺术欣赏D. 数学概念答案:B4.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 对自我形象的认识B. 对他人评价的依赖C. 对自我能力的评估D. 所有选项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A. 情绪表达的直接性B. 情绪的稳定性C. 情绪的易受他人影响D. 情绪的易变和短暂性答案:B6.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 亲子关系B. 同伴关系C. 师生关系D. 所有选项答案:D7.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 词汇量的增加B. 语法结构的掌握C. 语言表达的复杂性D. 所有选项答案:D8.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 记忆能力B. 注意力C. 思维能力D. 所有选项答案:D9.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 音乐能力B. 绘画能力C. 舞蹈能力D. 所有选项答案:D10. 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 数字识别B. 数量比较C. 简单加减运算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逐渐形成的。
(正确)2.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语言能力无关。
(错误)3. 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总是直接和真实的。
(正确)4.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社会性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正确)5. 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是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正确)6. 学前儿童的数学概念发展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无关。
(错误)7. 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发展主要依赖于成人的教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50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502)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 岁B.0-3 岁C.0-6 岁D.0-13、 14 岁2.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4.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5.婴儿的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o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6.()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7o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
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8.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道德理想阶段9.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B.智力C.成熟D.教养10.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oA.观察学习B.自我学习C.直接学习D.强化学习二、判断题(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30分)11.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J )12.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J )13.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X)14.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15.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人们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会觉得不愉快,这是()。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正确答案)C.意志过程D.自我体验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几句话是哪位心理学家说的()。
A.高尔顿B.霍尔(正确答案)C.格赛尔D.班杜拉3.人们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会觉得不愉快,这是()。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正确答案)C.意志过程D.自我体验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正确答案)5.看电视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正确答案)D.视感知觉6.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
A.记忆范围的扩大B.记忆广度的扩大C.工作记忆的出现(正确答案)D.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7.“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应了思维的()。
A.间接性B.概括性(正确答案)C.深刻性D.灵活性8.语言是一种()。
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正确答案)C.言语过程D.交流活动9.激情的出现带有()。
A.感染性B.弥散性C.爆发性(正确答案)D.紧张性10.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直接关系(正确答案)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化的特点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1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兴趣、爱好、理想B.气质、能力、性格(正确答案)C.自我体验D.世界观1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A.认识过程B.感觉过程(正确答案)C.知觉过程D.直觉13.婴儿手眼协调的的标志性动作是()。
A.无意触摸到东西B.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正确答案)C.握住手里的东西D.玩弄手指14.下列心理现象属于再认的是()。
A.儿童复述故事内容B.儿童认出护士阿姨以前来过幼儿园(正确答案)C.儿童把老师教的歌曲唱出来D.儿童把教师教的舞蹈表演出来15.我们把别人的话语知觉成连贯的谈话是因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心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A. 生理发展B. 认知发展C. 社会性发展D. 情感发展答案:A、B、C、D2.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A. 开展儿童学习能力B. 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C. 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D. 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答案:B、C、D3. 学前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A. 儿童个体特征B. 儿童的情绪状态C. 儿童的社交技能D. 儿童的学习成绩答案:A、B、C4. 强调儿童自主性、兴趣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A. 针对儿童个体特征的教学活动中B. 通过让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中C. 通过为儿童创设情境的教育活动中D. 通过让儿童互相合作的教育活动中答案:A、B、C、D5. 下列哪种行为符合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发展特点()A. 学会与别人玩耍并分享玩具B. 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并接受他们的礼物C. 不断提高在大班中的声音音量以吸引注意力D. 独立解决冲突并不需要成人介入答案:A二、填空题1. 以下属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答案: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记忆力的增强2. 学前期是儿童人际交往最旺盛的时期,他们表现出很强的()需求。
答案:亲近、依赖、合作3. 学前儿童易受到()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得到及时安抚与关注。
答案:外界环境、家庭、同伴4. 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往往是()的,并具有很强的()。
答案:自主、创造性、想象力5. 学前期是儿童建立()的重要时期,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助于其良好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答案: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友谊关系三、简答题1. 学前心理健康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答案:学前心理健康评估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面谈等不同途径,通过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可以得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人格)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影响、(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02)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02)盗传必究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阶段。
A.自我中心B.他我中心C自我一他我中心D.超越自我中心2.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 )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B.气质C.能力D.性质3.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 )。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独白D.命令4。
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期望的儿童处于( )。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5.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6.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8.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 )。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9.儿童通过多次尝试,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0.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 √ )12. 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 √ )13. 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 √ )14. 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12-13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 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 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即追踪) ,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必须经过一定的控制手段, 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5.直觉行动思维: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她在与谁讲话, 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她讲话, 她或是对自己说话, 或由于跟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8.性别稳定性: 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0.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1.记忆恢复: 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3.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她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4.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它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 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 表示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5.移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 她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6.观察学习: 就是经过观察她人( 范型或称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7.关键期: ( 见简答题)
18.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是对
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20.象征性游戏: 经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 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题
1.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2.社会条件
3.特定的发展阶段
4.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
5.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
6.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7.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8.主试被试
9.年龄偏小年龄偏大
10.听力损伤
11.噪音
12.必要的物质前提
13.1280
14.发展的普遍性
15.六个
16.视觉偏爱
17.依恋-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
型紊乱型
18.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
19.上下前后左右
20.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1.基因
得以协调组织起来
22.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3.幼儿期
24.抽象逻辑思维
25.愿意应该
26.类型好坏积极消极
27.蝌蚪人
28.依从性评价
29.主观情绪性
30.内心品质
31.自我评价
教师
32.身体心理
33.视力
34.适应促进
35.自传体记忆
36.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复述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37.气质
38.语音语法词汇口语表示能力语用技能39.前道德阶段她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40.学习水平
41.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42.母爱
43.使用不当家长本身
44.去自我中心化
45.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46.无意识记
47.4岁
48.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和回答
49.使用不当家长本身
50.色盲
51.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52.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
53.知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