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作者:靳辉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3期〔作者简介〕靳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永贵等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上做了新探讨。

该著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该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

该著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发展的基石,展现了其鲜明特色,是指导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

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理念和“灌输”理论,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

毛泽东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新的实际,对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学说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该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和阐释。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精髓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等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想,开启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新征程。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与马克思共同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

尤其在晚年,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恩格斯晚年的学术著作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他的主要贡献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首先,恩格斯在晚年通过学术著作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危机。

他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作品,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家庭和个体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的矛盾。

这些著作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矛盾关系,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行动指南。

其次,恩格斯在晚年积极参与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

他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与马克思一起创建了第二国际。

恩格斯以积极奋斗的姿态,不断地为无产阶级争取权益,同时也高度关注国家机器对工人阶级的欺压和打压。

他在政治实践上以国际主义的精神,努力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不断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恩格斯的晚年意识形态斗争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具有现实启示。

首先,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提醒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批判现实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恩格斯对晚年积极参与斗争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无私奉献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人民争取权益发声。

同时,恩格斯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我们要善于凝聚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为拥有美好未来而奋斗。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需要以恩格斯的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和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我们应有的权益。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的精髓 主要包 括他 们对 意 识 形 态 含 义 的科 学 阐释 ;
形态》 的公开发表和 12 9 9年卡尔 ・ 曼海姆 《 意识形 态与乌托邦》 的出版 , 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 , 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
人们 认识 的深化 , 识 形 态 这个 概念 不 断 发 展 和演 意 变, 并逐 渐成 为一 个 内涵 丰 富 、 杂 多 变 、 义 丛生 复 歧
的概念 范畴 。直 到今 天 , “ 识形 态 ” 词 含 义 的 对 意 一
对 意识 形态本 质特 征 的深刻 揭示 以及 对 意识形 态功
能的全面阐述等 , 重温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
态思想 理论 能给 我们许 多 新 的启 发 。


马 克思 恩格斯 对 意识 形态 内涵 的科 学阐释
次 人 才 培 养 工 程 ” 项 课 题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专

方法 来分 析和 界定 意识 形态 。意 识形 态一 直也 是 国
来 确认 的 、 与物 质前 提 相 联 系 的物 质 生 活 过程 的必
内哲学、 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
学术 界一 方 面是大 量 介 评 西 方 的 意识 形 态 理 论 , 另
识学 , 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 、 其 宗教神
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 , 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 认识 的界 限及认 识 的可靠 性 , 而 去改造 社会 。 进
爿 本文 系国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 经济全球化与我 国社 会主流意识形 态建设研 究” 项 目编号 :5 K 03 和江 苏省“ 3 ( 0 A S0 ) 33高层

著《 意识形 态原理 》 有 的翻译 为 《 想 的要素》 ( 思 、 《 意识形 态 的要 素 》 ) 10 等 (8 1—10 85年 出 版 ) 中最 早 提 出 了 “ 识 形 态 ” 词 , 把 它 引 入 西 方 哲 学 意 一 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解剖和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旨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不同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机构的支配。

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它通过明确社会利益的驱动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社会矛盾,控制和操纵人民,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现象,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觉察和批判能力。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意识形态既是权力机构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支配阶级意识和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被社会主义思潮所推动下,往往会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的讲解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试图露出这种伪装,并敦促人们超越表象,挖掘现实。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解读大规模宣传、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讲解方面。

再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积极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潜力。

意识形态不仅是权力机关的统治工具,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动力和工具。

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揭示其阶级本质,更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推动社会自由平等的实现。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运动和群体抗议就是通过揭示统治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和合理性,发出对社会主义、人权和民主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需要我们从苛求与全盘否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理论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变异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田恒国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原理,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40-008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消滅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解放全人类,当然也就必然要求消灭维护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对意识形态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需要运用的共同规律。

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无法人为消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

只不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作者:王永贵徐凯翔来源:《阅江学刊》2022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局,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界研究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议题,为该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体来看,既有研究具有跨学科与多层次相贯通、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问题性与对策性相联结、兼顾国际国内两个视野等特点。

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完善与创新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与研究方法,为新时代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①,但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转捩和社会思潮汹涌激荡的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我们有必要对此命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呈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究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动向及未来趋势,为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一、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新时代以来,综观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研究明晰命题的内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进行解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架构来考察其内涵。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吕红【内容摘要】“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当作一种虚假的理念从而成为批判的对象。

其实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深刻的产生根源。

在新时代强调意识形态,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新时代【作者简介】吕红(1995 ),女,山西吕梁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阅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其实是偏向消极意义的。

他们在书中,对意识形态的描述,是认为其是一种虚假的、欺骗人的思想,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谓一些人自我幻想的成果。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对“意识形态”,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又十分具体的反驳。

黑格尔哲学最明显的特点和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他将一切自己可以解释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归结到“绝对精神”或者是“绝对观念”。

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即便后来他的学生分裂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他们也都是仅仅肤浅地围绕一些庸俗的问题展开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予了法国大革命相当高的评价。

马、恩认为其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德国的思想家都只是着眼于在精神领域进行思想批判时,法国人民举起了武器,向传统的政权和权威发起进攻,实现了真正的实践中的反抗,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意识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并不是靠着几个德国的玄学家坐着苦思冥想、胡乱捏造出来的东西。

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

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一提到“意识形态”,很多人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认为这种东西就像是封建迷信,就像是宗教神学一样控制人思想,影响人行为的一些可怕的东西。

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

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

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2No.1Jan.2021[文章编号]1004—5556(2021)01—0011—04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闫恒,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重大成果,也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赋予了意识形态崭新的内涵并描述了其含义与特征,指出了意识形态主要影响因素,即物质利益、社会生产方式、人的活动及思想认识、世界历史性交往与普遍联系等。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持续散发着巨大的理论魅力,而且对当代意识形态领域也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511[文献标识码]A Vcl:10.0999/j.isss.1004-5556.0021.01.003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于1546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首次在这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巨著中提出并使用。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也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4但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上,影响重大。

因此,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意识形态的含义及其特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指的是“分别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施蒂纳以及各式各样的先知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2]P44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其二,是从广义上理解的“意识形态”,它是阶级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维系其统治地位而炮制的特殊性概念,即“观念上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

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

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

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

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

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

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

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

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方法来分析和界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直也是国内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一方面是大量介评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基本含义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做过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

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强调他们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从而揭示了他们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

他们强调,“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

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1](P1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剥削阶级的歪曲的意识,这当然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基于一定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掩蔽自己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真正的动机,为自己的思想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辩护,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及社会的真实基础而为统治阶级服务。

这种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虚假的”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

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构成要素,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2](P7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发展的新境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不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性,更重要的成果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石,使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和特征,认识这些本质特征对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最本质的特征。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肯定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可见,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认可、接受的思想观念。

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必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要求和利益,并为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服务。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2](P98)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天经地义”的。

2.系统的理论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5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从范围和内容上讲,它是由政治、法、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正像恩格斯所强调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P732)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连接并构成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在与经济基础的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

3.强烈的实践性。

意识形态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

意识形态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表明,毫无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以及毫无实践内容和行动策略要求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以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预定目标。

4.相对的独立性。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即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立性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前提的,社会意识的性质、取向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当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滞后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有的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反映可能迟钝,落后于社会变化,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二是“先导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领先和超前于社会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