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对比

合集下载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地理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地理学派进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理论。

1. 传统地理学派 vs 现代地理学派传统地理学派注重地理的分类和区域划分,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地域特点。

代表人物有伦宝、哈特和道金斯等。

他们通过系统研究地理中的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要素,提出了一系列地域概念和理论。

传统地理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为基础,强调对地理环境的客观认识。

现代地理学派则更加注重地理过程和地理模型的研究,强调对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的理解。

代表人物有休斯特、霍布斯堡和哈维等。

现代地理学派采用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通过建立假设和验证来推断地理问题的答案。

他们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人地关系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2. 自然地理学派 vs 人文地理学派地理学不仅仅研究自然环境,也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

因此,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派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派着重研究地球的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和描述。

自然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环渤海学派的郝书全教授和孙楚等。

他们通过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研究,深入探究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和互动。

人文地理学派则更加关注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和利用,以及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代表人物有曼森、弗里德曼和波尔等。

人文地理学派主要从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地理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人文地理理论和模型。

3. 定量地理学派 vs 定性地理学派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地理学派注重利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代表人物有提拉菲尔斯、丘基尔和惠特林等。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9.3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地质力学 地洼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第第一一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 二三十分。
9.3.1 地质力学
•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它是用力学原理 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 边缘科学。
• 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大体平行,构成挤压带或冲断带;断裂内 经常出现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和糜棱岩;断层带内,往往有次 生的云母滑石绿泥石等鳞片状矿物,以及角闪石、绿帘石等柱 状矿物,这些矿物沿挤压面平行排列,构成片理和页理。
第第十十五五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点 二三十分。
呈舒缓波状的压性结构面〔左〕 呈波状的压性结构面 〔右〕
和流劈理面及一局部节理面等。
• 张性结构面:

张性结构面又称张裂面。这类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它的走向垂直于张应力作用方向,或平行下压应力作用
方向。如一局部正断层面、张节理面等。
第八第页,八编页辑于,星编期五辑:二于十星一点期三六十分:。十二点 二十分。
• 扭性结构面:
• 扭性结构面又称扭裂面。这类结构面是剪切破裂 面,它的走向与压应力或与张应力作用方向斜交。如 一局部平移断层面、x节理面、破劈理面等。
第十第四页十,四编辑页于,星期编五:辑二于十一星点期三十六分:。 十二点 二十分。
压性结构面的主要特征
• 在平面或剖面上,断裂面一般均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更为明显。 因而,断裂面的产状不稳定;主要断裂面上常出现大片擦痕、阶 步。擦痕与断裂面的走向垂直,阶步与断裂面的走向平行;断裂 面附近常形成一个挤压破碎带;断层面两侧的岩层产状较陡,有 时直立甚至倒转,有时出现牵引褶皱、分支断裂等。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台区和过渡区
2、地台区 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其运动 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和变质 作用都比较微弱。地台区的外形不太规则,直径可达数千千米。 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① 褶皱基底(结晶基底),由早期地槽形
成的古老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② 沉积盖层,由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构成。
一、槽台说
槽台说是根据陆壳上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发展上的差别,将陆
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 1、地槽区 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长可达数千千米, 宽为几十至几百千米。其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 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地槽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坳陷)运 动为主,接受巨厚沉积。并伴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第二阶 段以回返上升运动为主,岩层强烈褶皱、断裂、变质,并伴有大量酸 性岩浆侵入,地槽区的各个部分先后隆起,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
海底扩张说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新 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 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层,造成物质循环。洋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 质的热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学者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刚性的岩石圈分 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现代板块的边界由连续的地震带当作划 分标志。 ①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 ●离散型边界(板块生长边界) 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裂谷)为 代表。 ●汇聚型边界(板块消亡边界) 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 特殊的汇聚型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转换断层 是一种特殊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 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它 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一、地 槽 — 地台学说 二、多旋回构造与地洼学 三、地 质 力 学 学 说 四、板 块 构 造 学 说


地壳运动学说(又称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 科学的重要理论。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 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 模,以及地完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 各种问题,因而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有 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主要有: 收缩说、膨胀说、均衡说、对流说、波动说、 大陆漂移说等等。 下面简介四个重要的地壳运动学说
多旋回学说的形成和我国构造域
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写成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从地槽一地台 角度区分了稳定区和活动带并比较了它们与欧美 的地槽-地台的异同。1959完成“中国大地构造 图”,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 本特征,不象欧美的地槽那样只经过一次造山就 回返了。 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 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地槽多旋回发育是一个普遍 规律,甚至板块活动也是多旋回的。

与槽台说针锋相对的另一派,是“活动论”。 活动论实际主要是从空间研究地壳构造的分布规 律,其作用力主要是水平作用力,认为地壳运动 使大陆发生了漂移,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水 平论”或“漂移说”。活动论者认为过去大陆是 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了,所以才有这种现 象。这种观点很容易为人所接受。 实际上,活动论与固定论,隆起说与漂移说, 历史学派与力学学派,都是指两个对立的学派而 言,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世纪中期固定论占优 势,目前活动论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派从本世纪开始争论,根据许多事实来 看,活动论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
第二阶段:强烈上升为主的阶段(回返阶 段)。当地楷下降达到极限时,就开始上升。 上升也是不平衡发展的。一般从最活动的—— 地向斜开始,由于地向斜上升隆起,叫做“中 央隆起”,在中央隆起的两侧相对发生拗 陷.称“边缘拗陷”,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 中间,形成“山间拗陷”。 伴随地槽的上升而发生海退,陆地渐增。 沉积物由碳酸盐类沉积变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理 的碎屑沉积。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情况,主要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化:
1. 前寒武纪时期,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过渡。

2. 古生代时期,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3. 中生代开始,又有块体陆续漂移、相撞、拼合,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雏形,中国西部在强烈的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出现贺兰山界线。

4. 新生代开始,西部青藏高原隆升,东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现象,使得地壳自大兴安岭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盆地地形。

5.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 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这些不同的构造域,塑造了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依据复杂地形而产生的不同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对比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0-0210-01
摘要:中国本土大地构造学发展至今已有60年历史,本文介绍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分别从学派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还有矛盾机制方面对这五个学派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研究内容学派对比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决定的。

从大范围讲,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结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从就其本土范围讲,地势、地形也有独特之处。

老一代地质学家开拓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之路,记录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过程,各学派也因此林立繁荣。

一、研究方法的对比
1.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着如何正确地认识地壳运动问题。

为此,地址力学有它自己的特征。

他要求把综合的
地质构造现象作为对象,依据力学原则,严格的程序,一定的逻辑步骤,逐步进行分析和研究。

根据构造体系所反映的地应立场,运动的方式、方向和发生时期,从而进一步探讨地壳运动的起源和动力的来源问。

2.多旋回构造:
该理论用地质历史分析法来研究地壳与地幔物质不断
的运动、变法和发展过程。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大地构造研究也是同样,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发生、发展和转化,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断块构造、波浪状镶嵌构造:
研究构造地质学的方法,是地质历史和地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

力学分析是基础,历史分析是综合的串联。

这在断块构造和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研究方法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4.地洼构造:
地洼说才用的是综合分析法,即吸取地质历史以构造应力分析两种原有的方法的有点,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它是以地质发展史的差别作为主要依据,也同时考虑到应力场的异同。

二、运动模式对比
地壳运动有连个运动方向,一种是经向的水平运动,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运动,这种运动形成全球性的纬向构造带;另一种是从东向西的纬向水平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布均匀,就使陆块彼此靠拢或分离,这样就形成东西向的挤压或引张,并产生沿东西方向的平错。

南北向或东西向的运动不平衡时,就产生扭动,形成各种扭动构造。

各种扭动构造体系都可以看作是纬向构造或经向构造的变种。

2.多回旋构造:
多回旋构造空间分布上是不均一的,每个会选甚至一个回旋中的某次构造运动都不是同时在广大地区中发育,往往是从一点开始,然后有规律的向其他地区迁移。

各种构造变动、岩浆活动、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的现象就成为构造迁移,即在一定的时限与空间范围内构造沿一定轨迹运移。

3.断块构造:
断块构造观点认为断裂是形变的关键点。

断裂形成一般常由剪切开始,由拉张发展完成。

由于受力方式和便捷条件以及变形体物理力学性质不同,断裂常构成不同的型式组合,称之为断裂体系,它们还可以组成复合形式,其活动方式可概括为纯挤压、纯拉张、纯剪切、挤压―剪切和拉张―剪切。

它们不仅限于水平方向,在垂向上也同样出现,具有立体型式。

地洼说提出了一个关于地壳发展一般规律的新认识――动“定”转化递进说:1.活动区和相对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地洼区即是地台区转化为新的活动区的统称;2.地壳发展是多阶段的;3.地壳发展是不平衡的,当有些地区已进入地台甚至地洼阶段时,另一些地区仍处于地槽阶段。

5.波浪状镶嵌构造:
镶嵌构造的运动方式是相邻的地壳块体相互做整体差异运动或错动,在它们之间的构造带或面就成了相对错动的带或面,它们不分大小都认为是比较“稳定”的,而在相对位移额地壳块体之间不分宽窄的错动带或面都认为是比较活动的。

三、理论演化的哲学思考
1.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发展和繁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的自身要求
从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了现代地质学,涌现出了一批大地构造学家,随后即是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繁荣林立,这并非巧合,而是社会自然发展的需求。

首先,地质科学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都需要地质科学的积极参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提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

其次,要真正解决一些深层次的关键的科学问题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要求有一定的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也在逐步加大,更加促进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2.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也在推动着理论自身的发展
大地构造理论是人们关于大地结构成因的理解和论述,是通过对大地容貌事实的观测和推理得出的结论,理论的发展是由理论与事实之间矛盾性以及理论自身的自洽性共同推动的。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一个基本动力,当理论不足以解释事实,甚至与事实相悖之时,这种看起来很糟糕的结果反而会推动理论去更改、修正,甚至是推翻自己,建立新的体系。

这即是发展和进步。

自洽性即是指一个理论本身能够自圆其说,自己至少可以证明自己不是矛盾的或者错误的。

而当理论与事实冲突即有矛盾之时,其理论本身已经不自洽,依然需要通过更改和修正使自己可以自圆其说。

参考文献:
[1]云金裹,庞庆山,方德庆.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
[2]雷援朝,段联合,彭建兵.地质学的思维[M].西安:西
安地图出版社.2000.
[3]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杨巍然,杨光荣.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J].地质论评,2000,(1).
[4]吴凤鸣.博采众长百家争鸣――中国的大地构造学[J].国土资源,2008,(1).
[5]李迎家,陈宝国.从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形成看学术繁荣[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