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六(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板溪系)统统都划为印支期的产物? • 称华南是造山带,造山作用时间可以从三叠纪延
续到白垩纪等 ? • 多数学者不同意其上述具体的构造模式,与野外
地质现象不吻合
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 武功山-十万大山一带具有挤压-走滑的特征,沿该带及 其两侧的近南北向张剪性断裂,形成许多同碰撞期花岗 岩侵入
• 云开地块的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发生褶皱与断裂,遂与 扬子和华夏板块一起完成碰撞、拼合(丘元禧等, 1993),上三叠统不整合覆盖在中三叠统及其以下的褶 皱地层之上
李四光: 纬向构造带?
印支期(260-200 Ma)
σ1 南北向(现代磁方位) 西北向(古地磁方位)
Δσ
113-82 MPa
缩短速度 ~ 5.3 cm/a
缩短率 14~50 %
强应力作用时间 2.1~8.6 Ma
应变速率 ε n・10-15/s
2、北秦岭 3、河北承德
4、甘肃靖远 7、四川江油
北京西山 凤凰山向斜东端 东西向直立劈理与 南北走向的层理
• 43个同构造碰撞型花岗岩的K-Ar、U-Pb法年龄主要集 中在290~221 Ma,同期火山岩时代为早、中三叠世 (方清浩等,1988;王庆权等,1989; 廖庆康,1991)。
• 板块缩短速度,浙西地区(12件样品)为4.9 cm/a,
十万大山附近的两广地区(98件样品)为6.0 cm/a。
三、印支期板内变形 构成统一应力场
• 晚二叠世开始-中三叠世(同位素年龄难测) • 同构造花岗岩的年龄:255-227 Ma • 缩短速度为6 cm/a






楔状(wedging)或鳄鱼式(crocodile)碰撞带构造 赵永贵等1992;钟大赉, 1998
秦岭-大别碰撞带
• 北缘:武山–宝鸡碰撞带 - 洛南–方城碰撞带, 被郯城–庐江左行走滑断层带切断后,可与诸城– 荣城碰撞带相连接, 再向东延,又被黄海东缘右行走滑断层带所切断 (郝天珧等,2002),然后与济州岛碰撞带相 连。
扬子板块北部,安徽怀宁 拉犁尖
弱变形 西藏日土
准噶尔
湖北阳新太子庙 印支期褶皱
薄层灰岩, 轴面345º∠ 85º,枢纽258º∠ 8º
湖北阳新太子庙 印支期尖棱、箱形褶皱
湖北鄂城 层间滑脱造成的劈理(S-C组构)
湘南印支期东西向构造 广西印支期东西向构造
淮阳弧形构造带 广西弧形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 淮阳弧形构造带
σ 1 NE向(古地磁) Δ σ= 113 - 82 Ma
Sugisaki, 1976 Lithos,9:17-30
Θ = SiO2 – 47(Na2O + K2O)/ Al2O3
质量百分数
分子百分数
印支期缩短率、缩短量、 褶皱变形所需时间与线应变速率
地区
华南西部 华南中部 华南东部 东北地区
for Qinling - Dabie
Hida
相当于中朝 板块
Hida外带榴辉岩
相当于扬 子板块
Hida外带兰闪石片麻岩
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长期缺乏证据)
• 水涛等(1986,1987)认为绍兴-江山碰撞带是 从晋宁期开始,向西南逐步闭合的;
• 孙明志等(1990)提出绍兴-十万大山带是不同 时期分阶段闭合的,晋宁期在绍兴-江山段,早 古生代末期在中段(武功山一带),印支期在西 南段(十万大山一带)
6.1; 义敦7.2; 羌塘西北6.8; 喀拉昆仑6.9
Gondwana Plate
Eurasian Plate
泰国达府 – 马来亚半岛中部
三叠纪碰撞带
马来亚半岛中部构造混杂岩
若拉岗日-金沙江-红河碰撞带
• 蛇绿构造混杂带、增生楔、前陆褶皱-冲断 构造带
• 同期岩浆、变质作用强烈(三叠系及其下 伏岩系),
1993;李曙光1996;Cong,1994;张 国伟,2001 ) •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勉略-随州花山蛇绿 岩套,洋壳消失(董云鹏,张国伟,1999) • 不是晋宁期, 早古生代(俯冲)或侏罗纪完 成碰撞(古地磁,板内变形)
印支期 主碰撞期
燕山期 近南北向伸展
四川期 <200º, 近东西向伸展
湖北麻城木兰山兰闪石片岩
静压实验
• 柯石英 差应力实验
P:1.3 GPa T: 950-1000°C Δσ:1.5-1.67 GPa ε:75-81% 石英 → 柯石英 深度 ~50km
周永胜等,2005
柯石英榴辉岩、石英榴辉岩 与兰闪石片岩的分布
诸城-青岛剖面
中朝
扬子
中朝
扬子
东秦岭剖面
3D-ind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lision zones in Chinese continent ,
郯庐带南端与淮阳弧形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F3断层,沂水圈里北
K2w
Ar
K2w
Ar
郯庐断裂带F1断层,临沭县新沭河溢洪道
印支期郯庐断裂带
巴音浩特印支期逆掩断层
印支构造体系
以现代磁方位为准,岩石较均一时
• 近东西向(弧形)褶皱和逆掩断层 • 近南北向走滑-正断层和张节理系 • NE和NW向走滑断层和共轭剪节理系
经度
103.5°E 112.5°E 115°E
124°E
统计长度(km) 1000
1000
1000
1125
褶皱平均翼角
30.8°
37°
60°
50.7°
(数据量)
(352)
(402)
(628)
(200)
缩短率(%)
14.13
20.18
50.0
36.69
缩短量(km)
141.3
201.8
500
413
缩短速度(cm/a) 6.7
二、碰撞带构造 形成四条碰撞带
板块聚合、碰撞时期
阿尔泰-准噶尔-额尔古纳带 500-450 Ma
西域板块重新拼合(祁连-阿尔金) 400 Ma
兴蒙(阴山)-天山带
350-257 Ma
秦岭-大别带 (400)
250-205 Ma
昆南-昌宁-孟连(澜沧江),金沙江 250-205 Ma
绍兴-十万大山带
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wenku.baidu.com 绍兴-十万大 山碰撞带-T
皖南-九岭 NP碰撞带
东海
菲律宾海板 块下插板片
琉球
许靖华(1980,1987)首先提出存在 绍兴-江山碰撞带的观点
• 江西九岭-皖南地块在绿片岩系和沉积岩系的界 线附近仰冲到下扬子地块之上?
• 在安徽蓝田一带出现“构造窗”? • 把原来所定的中、新元古代的绿片岩系(过去广
秦岭-大别碰撞带
• 缩短速度(cm/a):北秦岭5.4-6.6; 中 秦岭5.5; 南秦岭5.3; 西秦岭6.2-6.8
• 差应力值: 142-147 MPa • 高压、超高压变质(柯石英, 榴辉岩, 兰闪
石)作用的形成深度及其折返问题(Webb, 1999;钟增球,索书田,2000)
山东诸城 榴辉岩
6.7
5.8
4.9
所需的变形时间 Ma 2.1
3.0
8.6
8.4
应变速率ε 1/s 2.13×10-15 2.13×10-15 1.84×10-15 1.39×10-15
沉积盖层变形量大,流变作用
印支期
• 中国各陆块朝NE向运移 位于特提斯洋北缘
• 近东西向山脉(实际为NWW) P2-T2北方为陆地,南方浅海面积大 • T3大盆地、低山丘陵、河湖沉积
• 秦岭带中部有商丹–桐柏碰撞带; • 南缘:勉略–大巴山–房县–襄樊–广济逆断层,被
错断到苏北之后,再向东延伸,就被黄海所覆, 也被黄海东缘断层带所切断。
秦岭-大别碰撞带 平面展布(Indentation)
大别山木兰山窗棱构造(b线理)
秦岭-大别碰撞带
• 三叠纪末期完成碰撞 • 同位素年龄:240-210 Ma(Ames,
第六章 晚二叠世 - 三叠纪构造演化
印 支 期 260 – 200 Ma
中国大陆块 3/4拼合到欧亚大陆 发育澜沧江、金沙江、秦岭-大别
和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广泛发育板内变形,形成印支构造体系
西特提斯洋开始张裂
Molnar and Tapponnier, 1975,1977,1983 由Q推广到T
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西伯利亚 C
中朝 A 扬子 B 思茅-印度支那 M 保山-中缅马苏 N
Panthalassic Ocean subducted underneath Pangea, Yangtze and Cathaysian collided to eastern Pangea
Paleo-Tethys &Tethys extension
构造层与构造期的划分
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洋底增生阶段
中、新生代每个构造期将讨论:
• 板内构造变形(构造体系) • 构造应力场 •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 周邻板块的作用 • 古地磁构造复原 • 沉积盆地的形成 • 成矿作用 • 对环境及灾害的影响
一、沉积古地理 与古地磁资料
阿尔泰-兴安生物区 华北-西北生物区 华南生物区
印支期构造的动力学机制 特提斯洋中
部分地块朝东北方向运移
西半球开始张裂
• Atlantic Ocean begin to open
印支期矿产
• 与蛇绿岩套相关的铬铁矿 • 与高压变质相关的兰闪石石棉 • 膏盐矿床 • 中、小型内生金属矿床
250-205 Ma
完达山碰撞带
200-135 Ma
班公湖-怒江带
135-52 Ma
雅鲁藏布江带,日本-冲绳-台湾俯冲带 40-0 Ma
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巽它海沟硬碰撞 23-0 Ma
二、印支期碰撞带构造
• 澜沧江(双湖-昌宁-孟连-达府-中 马来亚)碰撞带
冈瓦纳冷水动物群与华南暖水动物群的分界 构造混杂岩带、增生楔、后陆褶皱-冲断带 同期岩浆、变质作用强烈,高潮T2末期 兰闪石和白云母的Ar-Ar年龄:279-214 Ma 临沧花岗岩锆石U-Pb年龄:254-213 Ma 洋壳与残余海消失, 缩短速度(cm/a):澜沧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