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A 与倾伏角相同B 比倾伏角大C 比倾伏角小D 与倾伏角无关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范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A 中型、小型构造B 小型、微型构造C 大型、中型构造D 巨型、大型构造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A 平行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C 整合D 假整合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C ab 运动面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5、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A 石香肠构造B 皱纹线理C 矿物生长线理D 交面线理6、褶皱内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A 相似褶皱B 等厚褶皱C 平行褶皱D 顶薄褶皱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2、岩石变形的四种基本方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受力物体的形变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各向异性、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和应变速率(或时间)。

4、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和交面线理5、褶皱要素主要有核部,翼部,枢纽,轴面等。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槽与地背斜;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

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2.优地槽与冒地槽;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

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3.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为沉积间断;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4.地台与地洼;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6.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

7.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8.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9.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

(二)思考题1.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1)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建造为陆相沉积;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最大,基底断裂,岩浆喷溢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均匀变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轭“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_______主应力方位平行,与________主应力方位垂直,________主应力与剪切交面平行。

3、断层碎裂岩是________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________变形产物。

4、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三种。

5、褶皱几何要素包括、、、、等。

1、岩石的变形阶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轭“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_______主应力方位平行,与________主应力方位垂直,________主应力与剪切交面平行。

3、正断层组合形式有、和阶梯状断层。

4、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三种。

5、侵入于褶皱核部虚脱处的侵入岩体称为____ ____。

6、岩石剪裂角(θ)与岩石内摩擦角(φ)关系为:____________ 。

7、小型线理包括有和等。

1、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______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____。

2、共轭“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_______主应力方位平行,与________主应力方位垂直,________主应力与剪切交面平行。

3、小型线理包括有和等。

4、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三种。

5、侵入于褶皱核部虚脱处的侵入岩体称为________。

6、逆冲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包括型、型、型。

7、构造地质学规定应力为正。

二、选择题1、张节理面与垂直。

A.σ1 B.σ2 C.σ3D.σ1-σ3 2、下列不是剪节理特征。

A.切穿砾石 B.沿走向延伸较远C.共轭产出D.节理面粗糙不平3、岩层的真倾角。

A. 大于视倾角 B.小于视倾角 C等于视倾角 D.不一定4、羽状张裂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向。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龙)第一章绪论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 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5.6 km/s,其下为7.8km/s。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莫霍面或M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D层分为D’和D”层。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补)一.单项选择题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

A.走向和倾向B.倾向和倾角C.走向和倾角2.岩层的真倾角()。

A.大于视倾角B.小于视倾角C.等于视倾角3.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A.褶皱B.断裂C.褶皱和断裂4.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A.由新到老B.由老到新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5.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A. σ2直立,σ1σ3水平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6.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A.横断层B.倾向断层C.走向断层D.顺层断层7.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性质相同的断层形成的断层组合是()。

A.阶梯状断层B.迭瓦状断层C.雁行式平移断层D.前面三种都可能8.应力的概念()。

A.所谓应力实际为内力B.应力使单位面积的内力C.应力是外力作用下物体没产生的派生粒子力D.所谓应力是指物体受力之和9.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A.平行不整合B.角度不整合C.整合D.假整合10.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11.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点不具有()。

A.褶皱翼部倾角极缓,构造变形十分轻微,规模很大B.一系列生成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C.整个带内背、向斜呈连续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各区D.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12.主要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的大地构造类型是()。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判断题1、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

对2、对称浪成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底⾯。

错3、泥裂在剖⾯上⼀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

错4、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底⾯⽅向。

对5、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顶⾯⽅向。

错6、粒级层理⼜称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对7、⾬痕的凹坑或瘤状印模的圆弧形顶端总是指向岩层底⾯。

对断层运动⽅向1、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压性结构⾯(如褶皱轴⾯)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对2、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如⽻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指⽰对盘的运动⽅向。

错3、在断层旁侧发育的⽻状剪节理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错4、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对盘运动⽅向。

错5、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运动⽅向。

对6、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般构造背斜,其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的运动⽅向。

错褶皱1、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变形⽽形成的。

错2、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后受⼒断裂⽽形成的。

错3、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下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错4、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对V字形法则1、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对2、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3、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倾⾓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4、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同。

对5、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

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

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褶皱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

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

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

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

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

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

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

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18克拉通: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部分。

19热点:是地幔中位置相对固定和热物质长期活动的中心,它们向活火山提供岩浆20热地幔柱:是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1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

22 造山带: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23 构造事件:在构造阶段中所产生的汇聚事件,一般以不整合面为标志。

24沉积盆地: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其次,沉积盆地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地区,或者说未经过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

25深断裂:是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大断裂,其切割深度可达下地壳,甚至切穿地壳伸入地幔,具有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二填空题1 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太阳系约形成于前100亿年、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2 万天丰(2004)地球非对称性动力学解释:非对称的经向三环地幔对流模式3洋壳的结构:未固结的沉积物、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到5公里的辉长岩层或玄武岩。

4地球脉动说=槽台说,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板块学说,热点-地幔柱动力说=地幔柱学说5可将地台划分为地盾、地轴、台坳、台隆和台褶带等二级的构造单元。

6 复理石建造褶皱回返前奏、磨拉石建造的出现地槽封闭7 我国的地台有: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等地槽有: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8 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9 板三个超级地幔柱:南太平洋和非洲超地幔热柱,亚洲超地幔冷柱。

10 沉积盆地按成因机制可分为重力、热力和应力趋动三种模式11 造山带的类型:俯冲、碰撞、板内12 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13 碰撞造山带一般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14 碰撞造山带,可归并为挤出型、上驮型、穹隆型与底辟型四类。

15 变质核杂岩的四个组成部分:变质杂岩核、糜棱岩带、剥离断层、正断层系16 现代板块构造大阶段在我国分为新构造阶段、喜山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17 扬子(华北)古板块构造大阶段中太古代末、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末;18 华北(扬子)始板块构造大阶段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末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末19 中国陆区的断裂划分的四大断裂系统: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以及贺兰-康滇四个大的断裂系统。

20 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大-秦-祁-阿-昆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和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四大体系21 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类型(并举出实例):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

22 按板块构造的观点,盆地划分为伸展盆地、挤压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四大类型23 碰撞构造环境下盆地包括: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24 裂陷构造环境盆地包括:陆间裂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坳拉谷盆地25板块俯冲的三种类型::包括A型俯冲、B型俯冲和C型俯冲三种类型三简述题1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⑴变形研究:基本构造形迹—造山带、盆地—岩石圈变形—地壳动力学研究⑵地质体成因研究: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⑷地球演化史研究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主要包括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二)力学分析法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三)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根据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组成、结构上的不均一性,在各种物理场上的反映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特征。

在查明深部构造和隐伏构造时,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2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⑴阐述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⑵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⑶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⑷总结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又称地质历史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地质构造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这些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

又叫历史比较法。

(3)构造类比法通过性质相同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的对比,找出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并从中探索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例如,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地台与地槽3布伦的地球分层方案(7层)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4地球起源的非均匀吸积模型⑴由直径大于3000 km的巨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

在吸积、增生的同时,地球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压力增大,放出热量,使地球内部相对均匀的富含镁铁质的硅酸盐发生全部熔融,从而导致物质按照密度的不同,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分异和迁移。

约在44.6亿年前,原始地球基本形成(地核、下地幔、原始地壳),以后则一直比较稳定,大致保持其重力均衡和圈层结构的特征。

⑵由平均直径约为400km的、较小的晚期星子堆积到地球外层,构成镶饰层。

晚期镶嵌堆积的星子主要是C群星子,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L群星子。

它们堆积在冷却中的原始地球表面之后,也产生了分异作用。

根据现今全球上地幔和地壳横向不均匀的特征推断,镶饰层仅发生过部分熔融,没有发生全部熔融。

上地幔补给层以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地壳。

以晚期星子堆积为基础的上地幔—地壳分异系统,自4460 Ma以来一直在起作用。

(1)据估算,地核在43亿年前已经形成了四分之三,地幔也几乎都成为固体;大气圈在44亿年前基本形成,以CO2为主,(2)在格陵兰、北美、加拿大、南极东部、中国华北和法国等大陆上,先后都发现了距今38亿年左右时期形成的古老陆壳,说明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全球的陆壳已经形成。

(3)在中国辽宁鞍山附近发现了年龄为(3804±5)Ma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在冀东迁西岩群铬云母石英岩中发现了年龄为3720~3650 Ma的碎屑锆石,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在始太古代已经存在陆壳。

现在可以说,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地球上就存在陆壳与洋壳的差异,在陆地上已开始出现剥蚀-搬运-沉积的地质作用过程5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6槽台学说及其动力机制?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称为地槽;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称为地台。

动力机制:地球脉动说。

地球膨胀时期: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了大规模的隆起与拗陷、大型裂谷与岩浆喷发;收缩时期: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褶皱山系伴有岩浆活动。

7地槽的主要特征?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2)地槽在发展过程中,其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3)地槽沉积物分布在长条状的拗陷内,有一定的方向性;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都经历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

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5)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也是地槽的重要标志。

6)地槽褶皱带往往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8)地槽常常是地球物理异常带8地台的主要特征?1)地台范围广阔,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2)地台内部起伏较小整体调和较一致,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和高原;3)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