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题库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A 与倾伏角相同B 比倾伏角大C 比倾伏角小D 与倾伏角无关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范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A 中型、小型构造B 小型、微型构造C 大型、中型构造D 巨型、大型构造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A 平行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C 整合D 假整合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C ab 运动面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5、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A 石香肠构造B 皱纹线理C 矿物生长线理D 交面线理6、褶皱内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A 相似褶皱B 等厚褶皱C 平行褶皱D 顶薄褶皱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2、岩石变形的四种基本方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受力物体的形变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各向异性、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和应变速率(或时间)。
4、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和交面线理5、褶皱要素主要有核部,翼部,枢纽,轴面等。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大地构造

六、主要的地球动力学假说
1、地球收缩说2、地球膨胀说3、地球脉动说4、地球自传说5、重力分异与重力作用6、地幔分异与对流7、层块构造热涌说8、热点—地幔柱说9、星际作用
七、地槽地台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地槽:沉降阶段 (下降初期:硬砂岩沉积建造;强烈下降:细碧角斑岩组合
5、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上,如传送带一样运动。
九、大陆漂移的基本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大洋,前者叫泛大陆(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叫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破裂,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晚期阶段:地台整体上隆发生海退, 发海退,内部出现差异升降,形 成断陷盆地,开阔褶皱及地堑.
八、海底扩张的基本论点:
1、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与洋壳的增加而增大
三,地球起源 :均匀聚集模式 , 非均匀聚集模式
四,地球圈层构造
答: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
五、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地球动力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补)一.单项选择题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
A.走向和倾向B.倾向和倾角C.走向和倾角2.岩层的真倾角()。
A.大于视倾角B.小于视倾角C.等于视倾角3.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A.褶皱B.断裂C.褶皱和断裂4.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A.由新到老B.由老到新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5.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A. σ2直立,σ1σ3水平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6.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A.横断层B.倾向断层C.走向断层D.顺层断层7.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性质相同的断层形成的断层组合是()。
A.阶梯状断层B.迭瓦状断层C.雁行式平移断层D.前面三种都可能8.应力的概念()。
A.所谓应力实际为内力B.应力使单位面积的内力C.应力是外力作用下物体没产生的派生粒子力D.所谓应力是指物体受力之和9.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A.平行不整合B.角度不整合C.整合D.假整合10.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11.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点不具有()。
A.褶皱翼部倾角极缓,构造变形十分轻微,规模很大B.一系列生成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C.整个带内背、向斜呈连续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各区D.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12.主要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的大地构造类型是()。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1

大地构造名词解释:1、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2、活动大陆边缘:指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3、被动大陆边缘: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
4、中央造山带:指横亘中国中部的东西向巨型造山带,将中国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分成南北两大不同区域,构成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
5、地台:是指北美平原那样的稳定区,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来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
6、克拉通: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7、大陆增生:板块构造说认为在主动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的现象。
8、洋壳: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
9、大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
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
10、角度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的接触关系。
11、大洋中的12、岛弧: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到一定深度后因温度升高而局部熔融,熔融体上升到地表的产物。
13、陆缘弧:直接建造在大陆型地壳的火山弧。
14、中盆地:15、俯冲带: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带。
16、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17、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18、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判断题1、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
对2、对称浪成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底⾯。
错3、泥裂在剖⾯上⼀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
错4、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底⾯⽅向。
对5、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顶⾯⽅向。
错6、粒级层理⼜称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对7、⾬痕的凹坑或瘤状印模的圆弧形顶端总是指向岩层底⾯。
对断层运动⽅向1、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压性结构⾯(如褶皱轴⾯)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对2、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如⽻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指⽰对盘的运动⽅向。
错3、在断层旁侧发育的⽻状剪节理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错4、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对盘运动⽅向。
错5、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运动⽅向。
对6、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般构造背斜,其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的运动⽅向。
错褶皱1、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变形⽽形成的。
错2、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后受⼒断裂⽽形成的。
错3、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下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错4、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对V字形法则1、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对2、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3、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倾⾓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4、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同。
对5、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构造地质学试题

名词解释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真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差异应力:σ1、σ3的差值应力轨迹:各个应力状态的连线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线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
剪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发生改变的变形叫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未发生改变的变形叫非旋转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叫做非共轴递进变形。
增量应变: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为蠕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题库《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 地槽与地背斜; 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
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2. 优地槽与冒地槽; 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
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3. 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 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为沉积间断;构造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4. 地台与地洼;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 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
6. 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 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 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7.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8. 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构造层: 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 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
(二)思考题1.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1)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 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建造为陆相沉积; 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 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最大,基底断裂,岩浆喷溢 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5)磨拉石建造,陆相(主要为山麓相、河流相等) ,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分选差,磨圆度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和波痕,相变急剧;与下伏建造常为不造山运动后期。
褶皱山脉的形成; 整合接触,代表(2)地台型主要沉积建造类型及构造沉积环境 1)石英砂岩建造:以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磨圆度高,多为滨海相或河流相 2)粘土,铁质建造:多由砂质粘土沉积和与之共生的铝土岩、铁质岩等沉积岩组成,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浅海碳酸盐建造:主要由较纯的灰岩或白云岩组成,浅海相 4)含煤建造:主要由砂页岩和灰岩组成,发育于地台的近海或湖沼地带(3)地洼型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华夏式建造) 1)厚度大,可达数千至上万米,反映了地洼区地壳差异升降幅度大; 2)建造内不整合面多,陆相火山建造常见,说明地壳运动强烈和频繁; 3)韵律清晰,为陆相类复理石型 4)碎屑岩以复矿砂岩、砾岩、长石砂岩为主,分选磨圆差,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将今论古,历史(纵向)比较法以河流作用为例河流形成条件: (a 有水的存在;(b)有允许水体流动的地形条件河水流动的原因:重力对水质点的作用将今论古方法的应用:现代河流沉积(已知),现代河流水环境(已知) 古代河流沉积(已知),古代河流水环境(未知) ;前提:重力对水质点的作用古今不变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1)单旋回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壳中存在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即地槽和地台;前者为活动区,后者为稳定区( 2)地壳的纵向演化是地槽到地台(地台一旦形成,地壳即趋向稳定( 3)地槽横向演化是地台面积的不断扩大((2)多旋回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槽带的发展从海洋开始到完全封闭,一般经历多个构造旋回及与其相应的沉积旋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地台形成后,可以转化为地槽,即地台和地槽可以互相转化,活动带与稳定区可以互相转化。
(3)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 1)地壳演化在时间上不平衡,动“定”交替;2)地壳演化在空间上不平衡,即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地壳演化阶段; 3)演化方式是递进而不是重复——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沉积岩的成因模型,及阐明了沉积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槽盆地沉积物来自隆起区岩石的风化剥蚀; 沉积物深埋后,经压实成岩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新的沉积岩经造山作用形成山脉,再次遭受风化剥蚀,成为沉积物的新源区,如此循环。
(2)阐明了地球内、外营力的关系;即内营力造成地球表面的起伏,外营力有将地面夷平的趋向;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运动,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3)建立了“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5、华夏式建造的主要类型(亚建造)(提纲外)从下至上: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形成于地洼的初期(初动期),表明地壳开始活动,构造地貌反差增大,海水逐步退出,形成海陆交互相;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含陆相火山岩的红色建造或陆相火山建造,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期激烈期地壳活动加剧,出现大量断裂,岩浆沿断裂喷出)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期(激烈期),断裂大量发育,形成断陷盆地,地温高。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表明地壳活动逐渐减弱,沉积物逐渐变细。
5 泥炭,膏盐建造:形成于地洼活动晚期余动期表明地貌逐渐夷平,湖相沉积发育。
(一)名词解释1.俯冲带与缝合线;俯冲带:与裂谷相反的,较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较高的大陆板块形成的区域带,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向运动,且拼贴在一起后,分划为原来两大陆块的界线,通常以规模巨大的断裂出现;2.板块与地体;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缝合线)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体。
地体:“由于板块运动而拼贴在一起的古板块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陆块。
” 两者的区别:板块可由洋壳和大陆碎块组成,或单纯为洋壳,而地体一般为大陆碎块;板块一般前缘为汇聚边界,后缘为扩张边界,而地体的前缘和后缘均须为汇聚边界——缝合线;地体一旦形成,即与板块脱离关系,并成为古俯冲代之上的被动陆块的一部分,而未脱离原驮载板块的陆块仍为原板块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地体。
3. 转换断层与裂谷;转换断层: 指横切洋中脊且由于海底扩张而使两盘的水平位移发生了性质转换的平移断层。
裂谷:两侧板块作背离运动的板块边界,两侧以高角度正断层为边界的窄长线状凹地,也称离散边界4. 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大洋盆地的边上,发育的一种有海沟,岛弧和边缘海盆地的大陆边缘,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两个亚型,一是安第斯型,有海沟而无岛弧和弧后盆地。
大陆以深海沟直接与洋盆接触。
二为岛弧型,特点是沟弧盆发育齐全。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沟弧盆地体系的,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5.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地史时期大陆块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6.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或裂谷系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7.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深部地幔物质由于热量增加、密度减少而形成热流上升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岩石圈与软流圈; 岩石圈: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 100 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其下面是软流圈。
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部分一般深度在 60,400 千米之间,其地震波速在此处显著降低,故亦被称为低速层。
9. 岛弧与弧后盆地;岛弧:又称岛链、弧形列岛,是海洋中呈线形分布的列岛。
大多位于大陆与大洋的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弧后盆地:又称边缘海盆地,是板块消减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二)思考题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P63板块说系统包括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和地体说,板块说是本系统的核心,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是板块说的阶段性理论;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则是板块说的部分性理论。
2.试述喷发大地构造的核心模型及其所引起的主要环境学,动力学效应核心模型:大洋玄武岩的成因及地幔物质循环; 主要环境学,动力学效应: 大洋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海陆格局的形成;板块运动;全球四大地震带3.试述 Wilson 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将大洋盆地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代表了板块说对大洋盆地发展历史和山脉形成的基本认识 1幼年期:东非裂谷为代表;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并产生张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青年期:红海-亚丁湾为代表;陆间裂谷,海水涌入,产生新洋壳,碳酸盐和燧石沉积(碳酸盐建造) 3成熟期:大西洋为代表;大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洋壳有增生无消亡(细碧角斑岩建造) 4衰退期:太平洋;洋壳在大陆边缘折断,形成俯冲带,洋壳有增生也有消亡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衰亡期:地中海;大洋中脊停止活动,洋壳不断消亡,古洋盆逐渐闭合成为陆间海 6残留疤痕期(缝合线) :喜马拉雅山;古洋盆闭合,两侧大陆碰撞,前缘隆起形成褶皱山脉(磨拉石建造阶段)4、板块说的基本论点(提纲外)1)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的岩石圈板块组成。
2)板块的边界有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三种;离散边界处形成海洋或大陆裂谷,汇聚边界处形成山脉或岛链。
3)地幔物质从洋中脊涌出,向两侧扩散,在俯冲带回到地幔。
4)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5)洋壳不断更新,洋壳全部更新时间为 2-3 亿年5、板块的边界有哪几种,特征, 离散边界:两侧板块作背离运动的边界以裂谷地貌为特征,汇聚边界:两侧板块作相向运动包括俯冲带和缝合线转换断层:两个板块沿其相对滑动的界线;横穿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而改变性质的平移断层(一)名词解释1.花岗岩层: 由壳内重熔岩浆层固结而成的花岗岩,在地壳横断面中的展布也必呈层状或似层状2.花岗岩体:壳内岩浆层上界面(重熔界面)的凸起部位3.重熔界面:是壳内岩浆层的上界面,或者说是壳内固、熔二相界面,其上为固体,其下为熔体;是壳内两种热流模式的分界面,界面之上为热传导,界面之下为热对流;是壳内温度的突变界面;4.复式岩体;5.花岗岩层序:多次重熔产生多层花岗岩,花岗岩层的层序上老下新 (二)思考题1. 试述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有关花岗岩成因的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