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整理
最全大地构造图集

最全大地构造图集本文含四种大地构造图,分别为:•沉积古地理图•构造演化图•古地磁构造复原图•其他构造图一沉积古地理图中国大陆早、中寒武世(543~510 Ma)沉积古地理图中国大陆中、晚奥陶世(465~435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中国大陆早、中志留世(435~425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中国大陆中泥盆世(386~372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中国大陆晚石炭世(320~295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中国大陆早、中二叠世(295~257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中国大陆中三叠世(240~230 Ma)沉积古地理略图二构造演化图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构造格架中朝板块华北地区太古宙陆核分布与深层磁性界面等深度图中国大陆各陆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的时期中国大陆中元古代(1800~1000 Ma)构造略图中国大陆青白口纪(1000~800 Ma)构造略图中国大陆南华纪(800~680 Ma)构造略图中国大陆震旦纪(680~513 Ma)构造略图中国大陆祁连期(513~386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图中国大陆天山期(295~257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大陆印支期晚期(230~205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大陆燕山期晚期(175~135 Ma)构造事件略图华南地壳内部滑脱与岩石圈厚度变化中国大陆四川期晚期(96~52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大陆华北期(52~23.5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大陆喜马拉雅期(23.5~0.78 Ma)构造事件略图中国大陆新构造期(0.78Ma至今)构造事件略图三古地磁构造复原图古生代西伯利亚(SB)-印度(ID)-澳大利亚(AU)板块的古构造复原与运移古生代中朝(SK)、扬子(YZ)和华夏(CA)板块的古构造复原与运移寒武纪(520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奥陶纪(460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志留纪(420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泥盆纪(380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石炭纪(306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二叠纪(250 Ma)中国大陆及周边板块的古构造复原示意图印支期晚期(205 Ma)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燕山期晚期(135 Ma)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古太平洋地区的侏罗纪以来的古构造复原图四川期晚期(65 Ma)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华北期晚期(23.5 Ma)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喜马拉雅期晚期(2.5 Ma)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新构造期(0.78 Ma至今)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四其他构造图东亚及邻近海域地壳厚度分布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厚度分布华北燕山期地壳滑脱与岩石圈厚度变化潘基亚(Pengea)泛大陆裂解前(200Ma)的火成岩活动与地幔羽侏罗纪中期以来古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地幔羽侏罗纪中期南大西洋地区地幔羽加勒比和亚澳微玻璃陨石的分布资料整理自《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End -。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大地构造整理

一、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2.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3.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三.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包括:沉积特征分析,岩浆活动分析,构造变动分析,变质作用分析,成矿作用分析,地球物理分析四.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
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地球圈层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分为地壳,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2,中地壳3,下地壳4,上地幔的刚性层(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六.南北不对称证据: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第九章 第五节 我国的大地构造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说,说明 了:地幔对流驱动大陆运动。
(二)、海底扩张 (美,Dietz,1961) )、海底扩张 美 (三)、板块构造说(美,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 Hess,1962) )
板块构造的含义: 板块构造的含义 :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许 多巨大的块体—板块 板块( 多巨大的块体 板块 ( plate) , 它们驮在 ) 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 致使相邻板 块相互作用, 块相互作用 , 板块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 强烈的地带, 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 强烈的地带 , 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 、 地震活动、 构造变形、 地震活动 、 构造变形 、 变质作用以及深海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 。 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 得多可视为相对稳定区。 得多可视为相对稳定区。
(3)转换型边界 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 表现为转换断层,这里没有物质的增加和消减。
全球地壳板块构造
三、地质力学
1.纬向构造体系 . 2. 经向构造体系 3.扭动构造体系 .
第五节 我国的大地构造
一、 槽台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德,wegener,1915) 大陆漂移说( )
大 西 洋 两 岸 的 地 形 、 地 质 吻 合
2.4亿年前的地球亿年前的地球
1亿年前的地球
霍 尔 姆 斯 的 地 幔 对 流 说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三种: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 界、转换型边界:
(1)离散型边界 在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区,板 块在这里向两侧分离,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地幔 的岩浆从这里上升沿着拉张裂隙侵入或喷出。 (2)汇聚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两侧岩块相向运动, 形成强烈的挤压,其结果表现为俯冲型边界和碰 撞型边界。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时,通常密度较 大的大洋板块会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 当两大陆板块相遇时,两者相互挤压,以变 形缩短和岩浆作用为主,并最终“焊接”在一起, 在板块结合处形成一系列山脉。
总结 大地构造

绪论大地构造概念: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特别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演化历史、运动规律及动力、成因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各种构造现象的本质,建立地球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规律。
大地构造学分哪几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指18世纪晚期以前,萌芽阶段。
人们对于地震、火山、海岸线变动等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活动性的表现,只有一些粗浅而朴素的认识(2)第二阶段从18世纪晚期到20中叶,假说阶段。
随着对地质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地构造假说,旧的假说相继被淘汰,假说有隆起说,收缩说,脉动说,地球膨胀说,地幔对流说和槽台学说等等,可是,这些构造假说基本上是抽象的、定性的,缺少定量的计算和精确的预测能力,通常也不具有普遍适用于全球的性质。
(3)第三阶段指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盛行的阶段。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的兴起标志了这一阶段的开始。
它发端于!912年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就:1、1926年以前,以外国人为主研究大地构造的阶段。
2、1926年-1955年,中国大地构造的开创奠基时期这一阶段代表性的事件有:1926年,翁文灏,泛太平洋构造会议上,中国的燕山运动的报告;1939年,李四光在英国出版《中国地质学》,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思想;1945年,黄汲清出版《中国主要构造单位》,利用地史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多旋回造山运动”3、1955年-1976年,大地构造学派各家争鸣的阶段:陈国达(1956)提出地洼学说(地台活化说);张佰声(1962)提出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黄汲清提出的地壳多旋回活动说;李四光提出的地质力学;以及张文佑的断块构造学说等。
4、1976年以来,板块构造盛行的时代新地球观的主要认识:1、地壳垂直运动为主还是水平运动为主2、地球和地壳的演化发展是渐变的过程还是事件性的灾变过程3、活动带与稳定区之间的转化4、地壳构造发展的旋回性和继承性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复习-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概念: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
大陆边缘概念: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即从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大陆边缘分类: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包括:岛弧型(沟-弧-盆体系型)——弧后盆地(边缘海)、岛弧、弧前盆地、海沟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火山山弧、弧前盆地、海沟异常上地幔:由于存在介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正常值之间的低Pn速度层(Pn =7.2-7.7公里/秒),莫霍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而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它可能由高热和具有低Vp的岩石引起。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地槽的概念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强烈拗陷,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晚期则是地槽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
地槽的主要特征(8点):1、地槽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大陆之间。
因此,一般都具有狭长的形态,呈带状分布。
2、地槽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后,在地形上通常形成一系列大致平行的线状山脉。
3、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巨大。
发育特有的沉积建造:硬砂岩建造:(1)碎屑岩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
(2)形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代表地形起伏大,迅速剥蚀、搬运和堆积的条件下形成的。
(3)多出现在地槽形成的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硅质-火山岩建造:(1)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有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伴生。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沉积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盆地是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沉积盆地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另一层含义是:它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的地区,或是未经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这与造山带之前的盆地区分开来。
根据沉积盆地的成因类型将盆地分为伸展型、挠曲型和走滑型三大类。
伸展型盆地是指在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发育的盆地,一般以地壳变薄、负布格重力异常为其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裂谷型盆地,被动陆缘盆地,陆内伸展盆地,克拉通盆地。
伸展盆地虽然多表现出断、挠相结合的构造样式,但因初始原因不同,进一步可将伸展盆地分为裂谷型和一般伸展盆地。
前者起因于热力驱动,多由地幔热柱上涌导致。
而一般伸展盆地起因于重力滑动,常表现为向一个方向伸展量不断增大的斜坡状凹陷,通常指被动陆缘盆地。
挠曲型盆地是地壳挠曲变形所形成的盆地,不仅仅发生在前陆地区,大洋盆地也是地热沉降导致上层挠曲变形的结果。
挠曲型盆地又分为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多发育于前陆与山前凹陷地带,受上覆载荷作用挠曲而成。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
一是走滑拉分盆地,可出现在任意类型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一组离散型走滑断裂有关;二是滑脱型盆地,指因滑脱而导致的拉张断陷,主要出现在造山带中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一、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概述1)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形成演化阶段(Ap-m陆核孕育阶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结晶基底形成);2)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沉积阶段);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陆内构造阶段(或“地台活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活动阶段)二、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①古陆核形成迁西期(Ae-Ap)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阜平期(Am)经历了2.9-2.8 Ga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五台期(An)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吕梁期Pt1经历了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
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1.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在空间上的构造分异也很明显,三个裂陷槽表现了一定的活动性,诸如大幅度差异式的沉降和同沉积的火山活动,而克拉通主体山西-鄂尔多斯和鲁西地区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隆起状态。
晋宁造山运动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2.古生代:早古生代:(O3-C1)华北板块主体隆升为古陆;中晚古生代:C-P(北半球主要成煤期)华北板块从海-陆交互相滨海转为陆相湖盆地3.三叠纪—印支运动印支期是中朝板块(包括整个中国东部)从南北分异的构造机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机制转换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构造稳定向活动转换的过渡时期。
4. 中-新生代活动构造发展阶段•燕山期早-中侏罗世:南北持续会聚-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构造域开始活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构造域活动高潮,褶皱、断裂、岩石圈拆沉-剧烈岩浆活动早-晚白垩世:郯庐断裂走滑•新生代( 喜马拉雅期)古近紀,伸展拉张-裂谷盆地发育:K2-E时,由于太平洋板块转为高角度正向俯冲,中国东部大陆发生岩石圈上隆与拆沉,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伸展活动新近紀,弧后盆地出现:西太平洋以日本海盆形成为代表的弧后扩张正是发生在中新世,与中国东部转变为挤压活动同时发生。
中新世构造转变期,郯庐断裂带上出现了最强的玄武岩喷发,幔源包体指示断裂带已切穿了整个岩石圈。
第四纪,现代地貌形成【前寒武纪构造】P recambrian tectonics显生宙以前的构造及其演化。
地球在46亿年前生成,有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到近6亿年前的显生宙才出现,因此它代表地球85%的历史。
整个前寒武纪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①从46亿年前到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38亿年英云闪长质岩石露头之间,地球形成的最初8亿年没有地质记录存留下来,被称为地质历史的黑暗时期,一般认为当时有强烈而密集的陨石撞击有关。
这一时段的历史可从月球浅色高地上44亿~40亿年的斜长岩及其他火成岩中间接推断。
②38亿~25亿年太古宙阶段的情况表现在全球各主要克拉通的早前寒武纪基底杂岩中,科马提岩等独特岩类在其中产出、普遍的深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以及构造变形图式等都提示当时有一个更热和更薄的岩石圈,地表的物理环境和后来有很大不同。
南非克拉通的记录表明陆壳最早的克拉通化在30亿年前出现(见非洲地质条目)。
③元古宙(25亿~5.43亿年)属晚前寒武纪,是从早前寒武纪向显生宙的过渡阶段,条带状含铁建造(BIF)消失,标志含氧大气圈形成的叠层石碳酸盐、冰碛岩和红层的出现,以及预示生命大爆发的伊迪卡拉后生动物群等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又可以18亿年为界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晚期的晚前寒武纪世界陆域已广泛发育有未变质的沉积岩系,它们广泛地不整合在早期的晚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之上;这一阶段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已和显生宙基本相似。
早前寒武纪构造,因结晶基底由以深变质英云闪长岩类为主的花岗片麻岩和不同变质深度的花岗岩绿岩带二者组成,需要以构造热事件标志演化史序列,对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及同位素年龄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应该指出,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已有30亿年龄值的由陆壳形成的古老克拉通,故有的学者认为自新太古代起已具板块构造基本演化模式,并使克拉通区残块留存至今,但这种看法还未得到公认。
戈德温(Godwin,1981)用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地壳不可逆的前进演化。
【克拉通】craton,kraton,kratogen地壳形成之后(至少自显生宙以来)保持稳定状态、极少经受强烈构造变形的构造单元。
这个词汇的原意包括大陆和大洋。
但以后积累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证实,克拉通【华北地台】North China Platform间,范围包括华北、东北南部、渤海湾等地。
因它包括朝鲜半岛,黄汲清(1945)又称为中朝地台;鉴于它的面积较世界上其他地台小得多,且活动性较大,又以中朝准地台称之。
有些学者则叫做中朝克拉通(Sino Korea Craton)。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台,冀东迁西群和辽宁鞍山群有38.4亿年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约25亿年前的阜平运动,23亿年前的五台运动和18亿年前的中条(吕梁)运动分别形成了该地台基底的三个组成部分。
中条运动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地台基底。
其上的中元古代以来的沉积盖层都未经变质。
它的地台阶段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中—新元古代是地台早期裂陷阶段,沿蓟县—左权、豫陕边界和银川—磴口有三个伸向地台内部的坳拉谷;②古生代是地台最稳定的时期,寒武纪—中奥陶世主要为从南向北超复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地台整体抬升、沉积缺失,中石炭世—中三叠世为一套从滨海沼泽相和陆相煤系沉积到红层的碎屑岩系;③晚三叠世开始华北地台解体,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其东成为亚洲东部生褶皱并生代的湖相地层至今仍保持近水平产状。
中生代末地台东部转化为伸展拉张环境,渤海、华北平原等盆地就是这时形成的。
华北地台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煤炭主要生产基地,前南华纪的鞍山式铁矿、山东的黄金和金刚石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辽河、胜利、任丘、中原等油田的产量在中国油、气资源生产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1)地槽和地台的概念关于地槽的理解:①地槽的概念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②时间上指古生代以来曾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③地槽主要位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大陆内部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具有明显双层结构的地区。
(2)复理石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的涵义及其揭示的大地构造意义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泥灰岩、灰岩。
单个韵律厚度较小,仅为0.5m-2m,韵律底部较粗,向上顺序变细,顶部韵律常有大量的各种象形印模和沉积物的滑动痕迹。
岩层中几乎不含化石,层理一般很好,但岩石分选性差,显然没有遭受波浪的再造作用和再沉积作用。
形成复理石建造的构造环境是在地槽处于褶皱回返前奏的构造运动,当时地槽分裂成几个槽型盆地,其间有岛屿和岛列隆起,正在隆起的山脉遭受强烈的侵蚀,泥砂碎屑物质在陡峻的斜坡上,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重力滑动的扰动,巨大的沉积体被卷入浊流,不断地冲流到槽型盆地中,每一次扰乱的浊流按粒级分选堆积,形成复理石韵律。
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盆地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建造物质组成中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边缘坳陷是一个不对称的坳陷盆地,近地槽褶皱带的一侧下陷快而幅度大,发育大量砾岩,时夹砂岩,这些沉积物大部分是快速水流搬运和沉积的河流相、洪积相,所以它们具有明显的流水层理—交错层,沉积厚度大,变化快,自几百米到几千米。
向外他们就迅速变为红砂岩和泥(页)岩,夹蒸发岩沉积,再向外随着远离山系,颗粒就变得更细。
优地槽:以坳陷过程中伴有强烈的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为特征。
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这些沉积岩系遭受了晚期的强烈构造改造,并叠加有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
当优地槽与冒地槽共生时,优地槽总是位于远离大陆的一侧冒地槽:以缺乏喷溢火山岩的巨厚沉积岩系为特征,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占优势。
在造山过程中,缺少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变质作用也不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