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一)补充简答题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
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
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
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
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
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
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
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
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
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
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
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
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
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
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地质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地质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暖层。
B、平流层;C、中间层;D、对流层;正确答案:D2、下列属于化学风化的产物的是( )。
A、倒石堆B、岩石碎块C、土壤D、铁帽正确答案:D3、裸蕨植物繁盛的时代是()A、寒武纪;B、志留纪。
C、泥盆纪;D、奥陶纪;正确答案:B4、下列岩浆中温度最高的是()A、基性岩浆B、酸性岩浆C、超基性岩浆D、中性岩浆正确答案:A5、岩浆矿床是( )。
A、变质矿床B、外生矿床C、内生矿床D、多成因矿床正确答案:C6、下列属于按照平面形态进行褶皱分类的是()A、水平褶皱B、穹隆构造C、平卧褶皱D、倾斜褶皱正确答案:D7、下列不是矿物的是()A、石英;B、自然金。
C、煤;D、冰;正确答案:C8、沉积岩的成分成熟度高,表明下列哪个矿物含量的相对增加()。
A、石英B、辉石C、角闪石D、橄榄石正确答案:A9、倾斜岩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岩层,当岩层厚度不变且地形水平时,岩层出露的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倾角,倾角越大,出露宽度()A、越宽B、越窄C、不变D、要考虑其他因素正确答案:B10、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A、三叶虫。
B、笔石;C、珊瑚;D、半淡水鱼;正确答案:A11、下列矿物中不能用钢刀划动的是()A、金刚石B、石膏C、滑石D、方解石正确答案:A12、地层的走向为120°,倾向为50度,倾角为35°,用符号表示该地层的产状为()。
A、120°∠50°B、120°∠35°C、50°∠35°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C13、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A、逆断层B、正断层C、地堑D、平移断层正确答案:B14、下列属于基性岩的是()A、科马提岩B、橄榄岩C、金伯利岩D、玄武岩正确答案:D15、下列不属于影响岩浆岩的结构的因素是()A、时间B、温度C、压力D、粘度正确答案:A16、下列矿物中属于单质矿物的是()A、石英B、石墨C、钾长石D、黑云母正确答案:B17、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A、7B、6C、5D、8正确答案:A18、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所控制,水平运动是次要的,是下列哪种学生的基本观点。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历年博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自然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一、1大气雾霾形成条件及机制(15,14);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是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的,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由于雾和霾外在表象比较相似,而且常常同时存在,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所以统称“雾霾天气”。
所以形成雾霾现象无非两点:足够的颗粒污染物物、使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的气象条件。
不同地域颗粒物的来源有所不同。
京津冀地区燃煤、机动车和扬尘是主要污染因素。
其它地区秸秆焚烧可能是某个时间段悬浮颗粒物增加的主要因素。
天气条件是一方面是水平方向的静风,另一方面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
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因无法扩散,污染物积聚形成雾霾。
雾霾的危害a雾霾影响人体健康雾霾首先危害到的是人体的健康。
可吸入颗粒物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容易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雾霾天气会使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
b雾霾天气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负面效果是影响交通出行。
低能见度会导致飞机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交通堵塞。
c雾霾还会影响农业生产。
一方面植物会吸附空气污染物,当空气污染物过多,植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雾霾天气时,空气流动性差,同时遮住了阳光,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
d雾霾等大气污染还会对我国周边地区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糟糕的空气也会影响其它国家的对华投资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及机制(14年)1.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地球科学综合知识题库与答案(最新版)

地球科学综合知识题库与答案(最新版)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试题1、【单项选择题】在地形平缓,轴面近直立的情况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端的地层界线的弯曲形态大致可以反映()。
A、地层层序B、褶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的形态C、岩层厚度D、层面产状本题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名词解释】底辟构造本题答案: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本题解析: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3、【填空题】岩浆岩原生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除原生流动构造之外,还有()和()。
本题答案:原生塑变构造;原生破裂构造本题解析:原生塑变构造;原生破裂构造4、【单项选择题】同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张节理与剪节理面的交迹的方向,代表主应力()的方向。
A、б1B、б2C、б3本题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问答题】逆断层一般特征,组合形式及其地质背景本题答案:一般特征为:逆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为本题解析:一般特征为:逆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为30度左右,倾角十分低缓的推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大逆冲断层称为推覆构造,逆断层常显出强烈挤压。
还出现劈理化,节理化,剪切带或复杂揉皱,这些常呈带状或交织状穿插,两侧岩层有强烈变形特征。
几何特征和扩展方式为:通常概括为台阶式,由长而平缓的断坪和陡面短的断坡交替构成,逆断层一般成叠瓦式:有前展式和后展式两种。
组合形式有:叠瓦式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背冲式逆冲断层,楔冲式逆冲断层。
地质背景:逆冲断层及组合分别产出于不同地质环境中,一般为区域挤压的结果,常与强烈抗议褶皱伴生,区域性伸展和重力作用也可形成推覆构造。
6、【填空题】根据安德森模式,()断层的б1是直立的,而()断层与()断层的б1是水平的。
本题答案:正;逆;平移本题解析:正;逆;平移7、【单项选择题】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A、石香肠构造B、皱纹线理C、矿物生长线理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单项选择题】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A.视倾角B.斜倾角C.真倾角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单项选择题】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是()A.倾伏角B.倾伏向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单项选择题】在地形地质图上,同一层面与同一高程的等高线的相邻两交点的连线代表岩层的()。
中国科学院构造地质学历年真题总结

目录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析: (6)2)构造岩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6)3)逆冲推覆构造其形成的主要大地构造环境: (6)4)试述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6)5)伸展拆离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6)6)判别剪切指向的主要标志: (7)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构造意义: (7)8)蛇绿岩及其就位: (8)9)前陆褶皱冲断带forelandthrust-foldbelt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作用: (8)10)活动大陆边缘activecontinentalmargin的主要构造单元: (8)11)碰撞造山带collisionorogenicbelt的时限标志: (8)12)碰撞造山带的极性标志: (9)13)碰撞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前沿问题: (9)14)试述前陆盆地(forelandbasin)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9)15)侏罗山式褶皱(Jura-typefold): (10)16)阿尔卑斯式褶皱(Alpinotypefold):基本特点: (10)17)试述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主要因素: (10)18)岩石破裂准则(重点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aximumeffectivemomentcriterion)): (10)19)弗林图解(Flinndiagram): (11)20)判别断层(剪切带)剪切指向的主要标志 (12)21)剪节理 (12)22)分别写出三个国内外著名构造地质学家的姓名,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12)23)双重逆冲构造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13)24)韧性剪切带 (13)25)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区别 (13)26)侏罗山式褶皱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13)27)糜棱岩 (14)28)确定地层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14)29)剪切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
(14)30)断层活动时间确定 (15)31)剪切作用引起的各种破裂。
(15)32)褶皱的识别 (15)构造地质学考试题一、名词解释●A线理(Alineation)★★★: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固定论与活动论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理论差别所谓固定论是指主张大陆固定、大洋永存,或虽然大陆与海洋位置曾有互换,但也是原地垂直运动的地壳运动观。
与此相对,活动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
固定论的代表是槽台学说,基本思路是在早起地壳强烈下降,接受沉积,后期褶皱、抬升成山,且升降运动频繁,故形成一套有韵律性的复理石建造。
地槽从接受巨厚沉积,伴随着蛇绿岩的形成,再经褶皱抬升,伴随着中酸性岩浆活动,最后经长期演化侵蚀转变为地台,这一演化过程成为造山旋回。
但是槽台学说并没有阐明地槽的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地壳上会出现长条状的活动带及其间的大面积稳定区。
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的自身发展,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
最重要的是在现今地球上,不能确定地槽到底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质环境。
活动论的代表是板块构造。
固体地球上层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
侧向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在地幔物质对流、洋中脊推挤、重力滑脱及下行板块的拖拽的作用下,板块发生俯冲消亡形成一系列的沟、弧、盆等构造单元,在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又生长出来。
发生更新的主要是洋壳物质,陆壳也会通过拆沉作用发生小规模的消亡,再通过岩浆底垫或板块俯冲发生垂向和侧向上的增生。
各类板块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将板块边缘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次板块相背离开。
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当两侧板块拉开,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又称分离型边界或建设型边界。
以洋脊为中心,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且沉积物厚度逐渐增大。
洋脊新生成的岩石,在海水的作用下发生蛇纹石化。
在大洋中脊顶部,地震集中在极窄的地带,宽度通常不到20公里,这里集中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浅源地震。
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当于海沟及年轻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对而行。
汇聚型边界也可以与板块的运动方向斜交,但相邻板块之间必定包含一定的汇聚运动分量,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板块边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
由于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故一般总是大洋板块俯冲与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亦称环太平洋型汇聚边界。
碰撞边界,相当于年轻造山带,为大洋闭合,大洋碰撞接触的地缝和线,亦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汇聚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边界,在俯冲地区发育沟弧盆体系、I型和S型花岗岩,洋壳上的沉积物和海山在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拼贴在活动陆缘形成增生楔等。
碰撞边界发育前陆褶皱冲断带、磨拉石盆地以及前陆盆地等。
汇聚型板块边界地震较发育,全球80%的中深源地震均发育在这些地方。
通常根据震源由浅及深形成一个向活动陆源方向倾斜的贝尼奥夫带,这是由俯冲板块不同深度发生脱水引起的上部地幔楔部分熔融所致。
平错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通常既没有板块的增生也没有板块的破坏。
地球化学特征未写碰撞造山带各个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质与构造特点造山带是指在造山旋回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生地带,一般认为造山带是洋盆闭合的产物,是借助于板块间的相互俯冲—碰撞而完成的,俯冲碰撞引起洋盆的闭合,地壳缩短,岩层褶皱、断裂、逆掩而隆起,俯冲的岩层当达到地壳深处或地幔中时,因发生脱水反应或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混合而形成一种钙碱性岩浆,在其上涌过程中就引起板块下部的深变质及混合岩化、中层的中浅变质与塑性变形以及上层的褶皱与隆起,岩浆亦常常喷出地表造成广泛的火山活动。
碰撞造山带分为三大主要的构造单元:仰冲壳楔、俯冲壳楔和中间的构造混杂带。
仰冲壳楔又划分为刚性基底和活化基底两部分,两者区别在于后者经历过新的变质作用的改造而形成新的构造岩石组合。
仰冲壳楔由活动陆缘演化而来,在洋盆闭合后经仰冲隆起,发育逆冲断层,在活化基底中还叠加后期的脆—韧性变形。
主要由成分相当于英云闪长岩的条带状灰色片麻岩组成。
构造混杂带:含蛇绿岩的构造混杂带代表了两个陆块之间的大洋岩石圈或陆块与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大洋型岩石圈碰撞后的残留体,被看作是缝合带的标志。
弧前混杂带由形成于开阔大洋中脊并在碰撞过程中卷入造山带的大洋板片形成,主要由蛇绿岩和浊积岩组成,往往只含有碳酸钙补偿深度之下的深海红色粘土和放射虫硅质岩块。
弧后混杂带以含SSZ型蛇绿岩为特征,也含有浊积岩。
可能出现弧后张裂是的碱性玄武岩或双模式火山岩套。
俯冲壳楔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活化盖层、活化基底和刚性基底五个部分。
前陆褶皱冲断带是指在碰撞造山带中,俯冲的陆块或弧地质体前缘,原来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棱柱体受到冲断和褶皱变形形成的大地构造单元。
俯冲陆块最前缘是没有变质的褶皱冲断带,带内以叠瓦状逆冲席、冲褶席和各种尺度的推覆体为特征。
由于只要是盖层变形,岩石主要由碳酸盐、浅海碎屑岩和浊积岩组成。
距缝合带稍远的地方,冲断作用强度逐渐降低,由冲断层较稀疏分布的近于连续褶皱变形的盖层取代,主要由浅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系组成,变形以隔档式褶皱为主。
由于加厚的楔形棱柱体的载荷作用,使得被动陆缘地壳因挠曲作用形成盆地,称为前陆盆地。
盆地内发育磨拉石建造,由于造山带快速隆升快速剥蚀充填所致。
俯冲陆块的沉积盖层俯冲至仰冲板块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活化盖层,后经冲断作用出露于地表,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片岩和大理岩。
各类沉积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盆地是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沉积盆地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另一层含义是:它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的地区,或是未经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这与造山带之前的盆地区分开来。
根据沉积盆地的成因类型将盆地分为伸展型、挠曲型和走滑型三大类。
伸展型盆地是指在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发育的盆地,一般以地壳变薄、负布格重力异常为其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裂谷型盆地,被动陆缘盆地,陆内伸展盆地,克拉通盆地。
伸展盆地虽然多表现出断、挠相结合的构造样式,但因初始原因不同,进一步可将伸展盆地分为裂谷型和一般伸展盆地。
前者起因于热力驱动,多由地幔热柱上涌导致。
而一般伸展盆地起因于重力滑动,常表现为向一个方向伸展量不断增大的斜坡状凹陷,通常指被动陆缘盆地。
挠曲型盆地是地壳挠曲变形所形成的盆地,不仅仅发生在前陆地区,大洋盆地也是地热沉降导致上层挠曲变形的结果。
挠曲型盆地又分为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多发育于前陆与山前凹陷地带,受上覆载荷作用挠曲而成。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
一是走滑拉分盆地,可出现在任意类型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一组离散型走滑断裂有关;二是滑脱型盆地,指因滑脱而导致的拉张断陷,主要出现在造山带中。
蛇绿岩及其就位在混杂岩中有一类特殊的岩石组合,叫“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
这是一种岩石组合,而不是一种岩石。
世界上已知最大最完整的蛇绿岩是中东的阿曼和塞浦路斯。
按照一般的定义,有序的蛇绿岩从底到顶依次出现: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榄岩,有时含铬铁矿)、堆晶岩(具有堆积结构或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暗色辉长岩—辉长岩)、席状岩墙群(主要是辉绿岩、辉绿辉长岩,相当于基性岩脉)、枕状玄武岩(主要为玄武岩和细碧岩,具枕状构造)、含放射虫化石的深海硅质岩(红色的叫碧玉岩,有时混入少量泥质,形成硅质板岩)。
蛇绿岩通常形成于大洋中脊,以及弧后盆地中脊,通常认为蛇绿岩代表了板块缝合带。
蛇绿岩就位方式:仰冲于被动边缘;阻断的俯冲带仰冲于活动边缘。
俯冲带蛇绿岩产于海沟陆侧坡的俯冲带杂岩体中。
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大洋地壳会遭受断裂而破碎,洋壳碎块特别是洋壳沉积层可能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添加于海沟的陆侧坡,它们与仰冲板块的岩石跟沉积物混在一起,构成俯冲带杂岩,其中混入的洋壳碎片既是俯冲带蛇绿岩。
当俯冲活动停止,在地壳均衡的作用下,海沟向上浮升,俯冲带混杂岩体和蛇绿岩可抬升至陆上。
构成俯冲带蛇绿岩的洋壳碎块,其原生环境可以是洋中脊(以及大洋岛);也可以是边缘盆地;或者曾是组成海沟内壁或弧前地区的洋壳。
逆冲蛇绿岩:有时,巨大的洋壳段落逆掩仰冲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之上,较重的洋壳反而上冲覆掩于较轻的过渡型或大陆型地壳之上,这种作用称为逆冲作用,是蛇绿岩的另一种就位机制。
在逆冲蛇绿岩中有时可以见到比较完整的蛇绿岩层序。
原生年龄给出构造侵位的下限,覆于蛇绿岩之上的岩层则提供了构造侵位的上限。
前陆褶皱冲断带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作用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上的浅海盖层沉积,在造山变形中受到来自内侧碰撞带方向的推挤而形成指向相邻克拉通方向的叠瓦冲断构造。
造山带构造几何学特征是造山作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构造极性则是连接两者的枢纽。
在造山带中发育宽阔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是承受构造变形的主要地带,具有明显的构造极性,即构造变形向前陆方向逐渐减弱,从而制约造山带结构和运动学模式。
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内部构造极性的研究可以判断沉积环境的沉积方向和应变强度的变化方向,变形前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由深变浅方向,如闽西南三叠纪造山带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后应变强度由强变弱方向,如浙西北三叠纪前陆褶皱冲断带。
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构造单元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这种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从洋到陆,活动陆缘包括海沟、弧沟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
其中海沟是俯冲洋壳开始下插的地方;从它上面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和洋壳碎片组成混杂堆积,聚集在上盘板块并形成外弧;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上升到浅部而成为火山弧。
如果火山弧是叠加在大陆边缘之上,像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情况,则称为陆缘弧;若位于大洋内,则成为岛弧,如琉球弧、菲律宾弧等。
岛弧与陆缘弧的区别在于它与大陆之间还隔着弧后盆地,如日本海、南海等。
在地质体中准确识别古俯冲带、混杂体和岩浆弧的展布、配置、时代和演化等,对重建地质时期板块构造格局有重要的意义。
碰撞造山带的时限标志上限标志:1、逆冲韧性剪切带的最早变形年龄。
洋壳消亡发生碰撞伊始,即发生逆冲推覆和剪切作用,在主要剪切带中使矿物发生重结晶或产生新生矿物。
其最早年龄可作为上限。
2、垂直造山带张裂隙脉体的最早年龄。
造山作用挤压应力场引发的垂直造山带的张裂隙脉体的生成年龄略晚于碰撞事件的年龄。
3、各种磨拉石盆地中最早的磨拉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