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复习题2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卷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A 与倾伏角相同B 比倾伏角大C 比倾伏角小D 与倾伏角无关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范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A 中型、小型构造B 小型、微型构造C 大型、中型构造D 巨型、大型构造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A 平行不整合B 角度不整合C 整合D 假整合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C ab 运动面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5、线理延伸方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A 石香肠构造B 皱纹线理C 矿物生长线理D 交面线理6、褶皱内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A 相似褶皱B 等厚褶皱C 平行褶皱D 顶薄褶皱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2、岩石变形的四种基本方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
受力物体的形变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各向异性、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和应变速率(或时间)。
4、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和交面线理5、褶皱要素主要有核部,翼部,枢纽,轴面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自然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一、大地构造学: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组成、形成及演化、外动力影响和活动
等一系列过程的地质学分支。
它的对象和方法都是独特的,是物理地质学的基础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具有推理和解释生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地层的变形、堆积盆地的演化以及活动构造的变形机理,以及活动构造的年龄、全程动力学状态等。
3. 大地构造学也对地质资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它提供了针对找矿目标的形态特征、地表表现和深部结构信息,可为挖掘矿产的可行性提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来源。
二、成矿学:
1. 成矿学是研究形成矿床的物质条件、时间背景及其关联现象的地质学分支,为寻找、开发矿床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2. 成矿学分为原始地球化学、热液成因作用及其关联痕迹、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有效地质因素等三个方面。
3. 成矿学要求我们加深对成矿物质组成、构成、形态、形成及演化机理的认识,以及探明矿产形成的物质条件,以及对形成矿床的时间环境的阐述,从而为我们探明地质过程及解释不同类型矿床奠定理论基础。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高二地理总复习练习题

高二地理总复习练习题1. 以下是一些高二地理总复习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和提高解题能力。
1.1 大陆漂移理论是由谁提出的?1.2 什么是地壳构造?1.3 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是什么?1.4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是什么?1.5 给出地球表面的实际海陆分布图。
1.6 描述板块运动的三种类型。
1.7 如何解释地震的发生?1.8 什么是火山?它是如何形成的?1.9 大气环流是如何形成的?1.10 定义和解释“温带西风带”。
2. 简答题2.1 请解释大陆漂移理论的基本原理。
2.2 描述地质作用和地貌的关系。
2.3 解释地震的原因和可能影响。
2.4 描述火山爆发的过程和可能的后果。
2.5 解释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 分析题3.1 通过分析板块边界的特征,解释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
3.2 请分析气候带变化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的影响。
3.3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3.4 通过分析环流系统对气候的影响,解释热带雨林的分布。
4. 应用题4.1 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给出一个自然灾害预防和减灾的计划。
4.2 设计一个旅游路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点。
5. 思考题5.1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5.2 讨论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一些高二地理总复习练习题,希望对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并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祝愿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2、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3、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平面下面。
4、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5、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6、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7、在桌面上模拟船进出港时,可以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
8、18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人类登上太空第一人是(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中国登上太空第一人是(杨利伟)。
10、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清楚的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1、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有(高原、海洋与岛屿、平原、山地、峡谷)等。
12、观察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耕地、平原、森林;黄色代表山地、沙漠;白色代表冰川。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 50-100km石圈厚130-200km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拉张型板块边界、和
挤压型剪切型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
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
和环太平洋。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
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
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
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和。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15、构造活动区的Moho 面一般具有起伏小、清晰和Pn速度高特点。
X
16、中国东部构造线方向以NNE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
17、青藏高原是在上地幔拗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O
18、混杂堆积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
19、碰撞型造山作用以热力作用占主导。
O
20、华北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晚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
O
21、扬子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中生代变质岩系组成。
X
22、稳定大陆边缘以发育深海沟和俯冲带为标志。
X
23、中国西部构造线方向以NW-NWW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
24、渤海—华北断陷带是在上地幔上涌的基础上形成的。
O
25、蛇绿岩套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
26、地壳断裂常作为一级岩石圈板块的分界线X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27、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地台具有显著的活化现象。
O
28、台褶带是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小的二级构造单元。
X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
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
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12、大陆裂谷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终了期。
X
13、印支旋回是指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阶段。
X
14、燕山旋回是指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X
29、台背斜与地背斜均是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X
30、造山带一般是地台发展晚期的产物。
X
三名词解释
地台、地槽
优地槽、冒地槽
地槽迁移、地槽旋回、构造旋回
地槽的对偶性
结晶基底、褶皱基底
地缝合线
转换断层
地台活化
超岩石圈断裂
推覆构造
威尔逊旋回
地幔柱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
沉积建造序列
造山带
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四、总结归纳题
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
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穹型隆起—断裂下陷—陆间裂谷,附示意图)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绘制稳定大陆边缘地质剖面简图)活动区与稳定区Moho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
地台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
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特点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其主要特征
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内部二级构造单元的组成及其差异
中国三大地槽褶皱区的构造迁移规律
秦岭造山带内部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及主要造山期
中国三大深断裂体系及其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