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V字形法则:①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真实的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②直立岩层的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③对于倾斜岩层: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等高线的弯曲曲率大于地质界线的弯曲曲率。
相同相反: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地层界线的弯曲曲率大于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h=Hcosα;视厚度: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底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埋藏深度: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岩层厚度、岩层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大地构造复习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的地壳或者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2、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各种地质体的形成与背景。
3、地槽: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或者两个大陆之间,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巨厚沉积物形成的巨厚沉积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的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4、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不再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这种地区岩层产状平缓,故称为地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地加盖层)5、地台的基本特征:①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多为平原、高原和台地;②地台具有双层机构:由显生宙岩系组成的盖层,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的基底;③盖层的沉积物成熟度高,多由滨、浅海分选较好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成。
④地台的岩浆活动微弱;⑤地台盖层一般未受到区域变质作用;⑥构造变形相对微弱;⑦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
6、地盾:是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处于相对上隆,少有沉积盖层,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平面形态呈盾状。
7、地质建造:泛指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可以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8、大地构造单元:是根据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的基本特点而划分的各种类型的大地构造区,是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
9、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广义上是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化学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狭义上的指: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壳隆起、坳陷和各种构造形态形成的运动。
10、造陆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大型地貌特征,基本上是大面积缓慢的垂直升降运动,表现为巨大的隆起和坳陷。
11、造山旋回:构造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指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原来的活动带通过前造山幕、造山幕和后造山幕演变称为的稳定造山带。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1.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人类离不开资源,而各种资源都赋存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2.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3.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5.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6.证据(南北不对称):(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7.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一10余km。
其中软弱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
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
盖层纵波速度在2.0—5.5km/s。
(2.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大地构造重点

第一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的含义: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大地构造学研究内容:(1)变形研究:研究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通过成因研究探讨其形成的力学过程。
(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壳由各类地质体组成,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包括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
对于地质体的研究也是近代大地构造学的基本依据。
(3)地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地球的动力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对流,因此,对壳幔结构和组成要有深入研究,要了解其动力学机理和运动规律。
(4)地球演化史研究: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天体科学,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认识,将来的演化方向引起人们关注。
3、何谓历史分析法?包括哪几方面内容?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资料入手,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演化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沉积特征分析:分析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组合系列,分析岩相古地理、海侵还退、岩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分区等,从而研究各地质时期沉积区和剥蚀区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构造分异,以及地史上出现大规模大陆分裂和碰撞,大洋的扩张和消亡;2)岩浆活动分析:分析岩浆活动出现的时间,岩浆岩岩性、产状、活动方式、活动规模、岩石系列顺序等,以了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合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再造消失的海洋,确定不同性质的大陆边缘和大陆裂谷带;3)构造变形分析: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间,从构造形态组合特点分析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当时动力条件,从变形分布、走向等方面分析大陆碰撞带的位置、碰撞时间;4)变质作用分析:根据变质岩的岩性、分布、时代确定变质岩类型、强度及其形成的构造意义,重塑大陆边缘性质、造山带分布以及地缝合线位置。
5)成矿作用分析:结合矿产类型、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研究各种矿产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大地构造条件和找矿方向;6)地球物理分析:通过深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磁力法了解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特征及其结构。
复习-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概念: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
大陆边缘概念: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即从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大陆边缘分类: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包括:岛弧型(沟-弧-盆体系型)——弧后盆地(边缘海)、岛弧、弧前盆地、海沟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火山山弧、弧前盆地、海沟异常上地幔:由于存在介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正常值之间的低Pn速度层(Pn =7.2-7.7公里/秒),莫霍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而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它可能由高热和具有低Vp的岩石引起。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地槽的概念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强烈拗陷,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晚期则是地槽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
地槽的主要特征(8点):1、地槽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大陆之间。
因此,一般都具有狭长的形态,呈带状分布。
2、地槽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后,在地形上通常形成一系列大致平行的线状山脉。
3、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巨大。
发育特有的沉积建造:硬砂岩建造:(1)碎屑岩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
(2)形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代表地形起伏大,迅速剥蚀、搬运和堆积的条件下形成的。
(3)多出现在地槽形成的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硅质-火山岩建造:(1)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有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伴生。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板块边界类型根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及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边界三种基本类型离散型边界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汇聚型边界是现代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地带转换边界截断大洋中脊的断层是由于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层,被称为转换断层。
其特点一:大洋中脊轴部两侧随着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二: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大洋中脊轴部之间的段落上。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1. 历史-构造分析法2. 将今论古法3. 构造类比法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1.地球物理依据:主要是地震2.宇宙地质依据:例如陨石3.地质学依据:喷出岩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它们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纵横波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
横波(S):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软流圈: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地壳(A):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地幔:是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
低速高导层:中地壳的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常成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在地表断裂构造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和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常发育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地球动力学5大系统重力系统、膨胀-收缩与脉动系统、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收缩说•主要动力: 受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影响:地球早期(炽热气体)——从内向外逐步冷却(熔融状态)——进一步冷却(形成铁质核及硅质幔)——幔部冷却向外凝固、传导冷却——上部地壳为保持平衡而褶皱形成山脉•由于大陆和大洋收缩量差异,任何造山效应都是在大陆大洋交接部位表现最为突出•收缩说存在问题:固定论、认为全球应力场都相同、无大规模水平运动膨胀说•基本动力因素:地球不断在膨胀•基本原理:假定地球由若干圈层组成;顶层——地壳,下部为膨胀层,造山作用发源于膨胀层,所产生的应力使得地壳屈服——解释岛弧和海沟形成及造山要素之间联系•地球膨胀的动力学机制:• 1)热效应• 2)气球内部物质化学变化或相变• 3)万有引力常数减小膨胀说存在问题:地球膨胀能量——地球内部无法满足万有引力系数减小——获得的能量也不足膨胀动力学机制无法解决!——不可能有大的膨胀兰康提出深地幔对流说机制:地幔高温的热物质,由于地幔内部存在密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固态物质也可以发生流动。
传送带模式•机制:板块的运动取决于深部地幔的对流环;板块被冷的、重的、向下运动的地幔所带动而产生俯冲作用;在热的、向上运动的地幔影响下造成洋底板块扩张;上部地幔的水平运动带动了板块的水平运移。
传送带模式的弱点:岩石圈板块每年运移几到十几厘米;运动速度很小的地幔不能带动速度较快的板块移动。
热点:是热地幔向上运动、局部熔融在地表的表现地幔柱:是指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激起软流圈的水平运动,从而可将地幔柱当作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洋岛玄武岩:洋岛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可较好反映地幔柱化学成分。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早期也称陆台。
地槽:地壳上的槽形坳陷。
北美、欧洲学派对立欧洲学派位置——大陆之间沉积岩——深海沉积蛇绿岩在大洋基底沉积速率≠沉降速率现代地槽实例:印尼群岛北美学派位置——大陆边缘沉积岩层——浅海相蛇绿岩为造山期侵入岩沉积速率=沉降速率现代地槽实例:墨西哥湾的海岸平原地槽地台的特征地槽区的特征1.巨厚的沉积建造2.强烈的构造变动3.频繁的岩浆活动4.显著的变质作用5.丰富的矿产资源地台区的特征1.厚度小的沉积建造2.不强烈的构造变动3.较微弱的岩浆活动4.不显著的变质作用5.较丰富的沉积矿产复理石建造:由海相砂质与泥质岩相间形成,常为巨厚层,可达百米—千米,而单个韵律层很小,以厘米计。
地槽说认为复理石建造是地槽回返初期阶段的产物。
硬砂岩建造:硬砂岩是海相的,代表造山带的产物,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通常没有硬砂岩。
蛇绿岩套:在优地槽型地向斜中,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
蛇绿岩的出现作为古板块缝合线位置的标志。
磨拉石建造:它是地槽发展后期阶段的产物,由于地槽的褶皱隆起,使山脉受到剧烈剥蚀,因而在山前和山间的坳陷中形成了快速堆积。
槽台学说缺陷①对海洋构造无能为力;大陆地壳分区的经典理论②将地壳划分为地槽、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不足以概括全球地壳的构造类型;③用槽台转化模式解释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不能解释各地质时期动力环境的多样性;④在分析地壳运动时,多数学者只注重垂直运动而忽视了水平运动,学术思想体系基本属于海陆固定论;⑤各级构造名称繁杂,使地槽的概念陷于混乱。
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①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②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③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④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裂谷的类型大陆裂谷:东非;陆间裂谷:红海;大洋裂谷:大西洋A型俯冲“陆-陆”碰撞(A型俯冲)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聚敛运动,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块在聚敛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
碰撞造山的表现往往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这种俯冲作用成为A型俯冲。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聚敛运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两种大陆边缘①主动大陆边缘也称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貌特征是发育有弧沟系主动大陆边缘类型西太平洋型:发育弧、盆、沟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 无弧盆沟体系,大陆边缘山脉直接与海沟相邻的主动大陆边缘②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
其地貌由陆架,陆坡和陆基(陆隆)单元所组成。
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无俯冲作用的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为一体。
威尔逊旋回幼年期 (例:东非裂谷)青年期(例:红海和亚丁湾)成熟期(例:大西洋)衰退期(例:太平洋)衰亡期(例:地中海)残留疤痕(缝合线)期(例:喜马拉雅山)板块构造学说遇到的主要问题1.大陆软流圈不具全球性问题2.非威尔逊旋回演化问题3.大陆垂向增生和消减问题4.大陆结构的多层性及耦合与非耦合性问题5.大陆构造变形力源的多元、多源性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困惑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或驱动力问题尚未解决对于地幔对流的具体动力学过程有分歧:一种认为地幔对流囊括整个地幔;一种认为对流仅局限于上地幔软流圈,下地幔粘性太大,不足以引起对流;还有一种双层对流模式,认为对流分别在上、下地幔两层中进行,因为在650km 深度存在的不连续面可能是物质的分隔界面。
②板块内部地质现象对于解释大陆板块内部为什么会有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出现?大洋板块内部为何出现了火山链?等诸多板块内部发生的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就显得力不从心。
古板块、始板块两种超大陆的形成时期罗迪尼亚超大陆在新元古晚期形成潘基亚大陆在晚古生代末形成板块边界的识别地缝合线----板块构造的最直接证据1、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古洋壳残片2、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3.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岛弧附近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4.深大断裂:两个板块碰撞接触界线,表现为一个又深又大的断裂带,它切割岩石圈,进入上地幔,长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
如我国的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
5.古大陆边缘的识别: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沟- 弧-盆;陆架、陆坡、陆基6. 岩浆组合分析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的类型具有不同特点:大洋型:拉斑玄武岩组合;•火山岛弧、安第斯山型陆缘带:钙碱性火山岩•稳定板块内部:溢流玄武岩喷发•拉张裂谷盆地:玄武岩和流纹岩共生的双峰模式7. 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有序分布可帮助恢复古板块可以利用陆表、陆棚海—边缘海—岛弧海沉积组合的有规律分布趋势,推测板块俯冲带或地缝合带的可能位置。
大火成岩省大火成岩省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相伴生的侵入岩、被动火山边缘、海底高原、大洋盆地溢流玄武岩以及火山链等,是规模巨大的岩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极高的喷发速率,覆盖范围也类似。
地幔柱研究意义(1)大陆裂解(2)板块俯冲地幔柱促使俯冲板片的密度减小,从而使俯冲作用难以进行。
(3)地磁效应地幔柱来源物质的喷发可以影响地磁场倒转的速率。
(4)其他地幔柱理论在解释海平面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大灭绝、海底大滑坡等许多地质现象方面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幔柱假说的困惑①幔柱源区问题地幔柱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热界面层,与热界面层间的热扰动有密切关系。
②热源问题热源可能是来自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但是这种衰变热似乎不足以产生地幔柱;目前认为热源最可能来自地核一侧的不均匀加热作用。
③热点和大火成岩省问题有证据表明不是所有大火成岩省都与热点有明显的联系,特别是一些被动边缘。
我国地表地势的高低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大地构造格架三横: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祁连-大别山、南岭两竖: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贺兰山-龙门山两个三角:柴达木-祁连、松潘-甘孜中国大地构造思想1. 一个分界:即以印支期为界;2. 两条锋线:特提斯域的锋线、太平洋域锋线;3. 三次变革:羌塘与塔里木碰撞、冈底斯与羌塘碰撞、印度与冈底斯碰撞;4. 四条转换断层: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在四条南北向转换断层之间发育成长5. 五幕演化史1)前寒武纪:华北、扬子、印支、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原特提斯洋出现2)古生代:陆核逐渐发展,形成块体,并在古生代末期结合形成古中国大陆3)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中国大陆经受严重挤压、改造4)晚白垩世-中渐新世:板缘聚敛,板内拉张,地壳减薄,陆相断陷盆地出现5)晚渐新世以来:板缘俯冲,板内沉降三大巨型断裂体系古亚洲断裂体系是一个元古代-古生代活动的深断裂体系华夏-滨太平洋断裂体系是一个中新生代强烈活动的、复杂的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大地构造位置中国位于西伯利亚、冈瓦纳和太平洋三个古板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