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复习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沉积大地构造1.2.=3.-4.。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5.6.组合特征。
1.11(23岩浆喷溢4521:2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3431234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以河流作用为例)a) b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112321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互相转化。
3123——动“定”转化递进律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12的结果。
35(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中期(激烈期)((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二喷发大地构造1.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块体。
两者——缝合3.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4.弧盆发育齐全。
5.(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6.,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7.,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一般深度在604009.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性理论。
2.核心模型::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Wilson成的基本认识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2)-3)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5)6)成褶412边界处形成山脉或岛链。
3452-3亿年5,,包括俯冲带和缝合线移断层三熔融大地构造1.状或似层状2.3.4.5.1.1异导致岩浆层雏形逐渐形成。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1.

大地构造名词解释:1、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2、活动大陆边缘:指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3、被动大陆边缘: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
4、中央造山带:指横亘中国中部的东西向巨型造山带,将中国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分成南北两大不同区域,构成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
5、地台:是指北美平原那样的稳定区,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来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
6、克拉通: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7、大陆增生:板块构造说认为在主动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的现象。
8、洋壳: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
9、大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
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
10、角度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的接触关系。
11、大洋中的12、岛弧: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到一定深度后因温度升高而局部熔融,熔融体上升到地表的产物。
13、陆缘弧:直接建造在大陆型地壳的火山弧。
14、中盆地:15、俯冲带: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带。
16、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17、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18、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1.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人类离不开资源,而各种资源都赋存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2.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3.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5.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6.证据(南北不对称):(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7.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一10余km。
其中软弱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
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
盖层纵波速度在2.0—5.5km/s。
(2.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大地构造:以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为研究对象(如造山带、地台、褶皱带、大陆裂谷、岛弧、边缘海、洋中脊等),是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没有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地槽:地表强烈下降并逐渐被沉积物所充填的拗陷(也称地向斜),是地壳上最活动的构造带。
正地槽:出现在地台的边缘,呈线状延伸,具有比较强的活动性;准地槽:出现在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弱,发育不甚完全。
优地槽:远离克拉通,以强烈的火山活动为特色,特别是以发育基性熔岩和蛇绿岩为特点。
在造山运动中地槽内有岩浆活动,岩石也受到变质。
冒地槽:靠近克拉通出现,没有或几乎没有火山活动。
地台结构:显著呈双层结构,下构造层呈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为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
两构造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结晶基底:地台的双层结构中的下构造层有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称为基底;岩石受到中、深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比较普遍的基底为结晶基底。
褶皱基底:只受到浅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不发育。
主动大陆边缘: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环太平洋沿岸的大陆边缘属于这类构造环境。
俯冲型造山带:通过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形成的板块汇聚的产物,分为西太平洋型(岛弧型,即有弧后盆地发育)和安弟斯型(无弧后盆地发育)两类。
陆内造山带:发育在大陆内部、远离同时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
它发育在前期已稳定的克拉通盖层基础之上,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但是缺乏蛇绿岩套及其他指示洋盆存在的深水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微弱。
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都是陆内造山的典型实例。
走滑盆地:当走滑断层旋向与斜列或弯曲向相同时,形成局部拉张作用可产生的盆地。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在冲断负荷作用下克拉通地壳因挠曲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前陆与腹陆,可分别称为前陆盆地、腹陆盆地。
前陆盆地代表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南侧印度的恒河盆地、北阿尔卑斯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的挠曲盆地,如安弟斯地区、北美晚中生代—新生代落基山盆地。
前陆盆地的一般特征(1)前陆盆地以克拉通边缘为基底。
(2)盆地内沉积表现为向造山带前缘加厚的楔形棱柱体。
(3)下伏前陆变形带或以前陆冲断带与造山带相邻。
(4)向造山带不但沉积变厚,也变形加强;而向克拉通一侧沉积厚度小、变形弱,常出现前陆隆起。
(5)盆地内以碎屑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是造山带,部分来自克拉通。
特征沉积组合为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深海沉积少。
(6)沉积速率大。
有利于油气富集。
反转构造:构造低地转变为构造高地,指的是控盆地断裂性质的转变而使盆地发生变化。
由正断层活动转变为逆断层活动称为正反转,由逆冲层活动转变为正断层活动则称为负反转。
转换断层:由洋中脊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是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磨拉石建造形成:在地槽发展后期阶段(造山后阶段)形成,由于地槽的褶皱隆起,使山脉受到剧烈剥蚀,形成的补偿性拗陷,因而在山前和山间的坳陷中形成了快速堆积。
混杂岩形成:混杂堆积是俯冲板块上被仰冲板块刮下来的沉积物,多是浊流沉积和远海沉积及部分蛇绿岩套,也可混入陆壳物质,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是汇聚板块边界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
另外还有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蛇绿岩:蛇绿岩套——包括超基性岩、辉长岩、岩墙群、枕状岩流和硅质岩等一整套规则层序的复杂岩石组合。
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
形成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
现在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
走滑型盆地:大型走滑断层活动而造成的盆地,称为拉分盆地或走滑盆地。
走滑型盆地成因当走滑断层旋向与斜列或弯曲向相同时,形成局部拉张作用可产生拉分盆地。
(1)叠覆叠覆或称侧接是大致平行的两条平移断层之间的不连续部位,这一部位可以出现拉张状态,从而形成拉分盆地。
随着拉分的继续,叠覆量增大。
盆地多经历过S型至菱形盆地的发育。
(2)断弯作用:由于走滑断层的弯曲,局部会产生拉张作用,从而形成拉分盆地。
(3)离散断层段的扭动:走滑断层发生离散时,也会在主断层弯曲部位、撒开部位和与其它断层斜接和交汇部位产生拉张作用而形成拉分盆地。
剖面上表现为负状构造。
(4)由逃逸或挤出及块体旋转而引起的拉分。
区域性挤压中,块体的逃逸或挤出往往沿一条大型平移断层发生,会造成逃逸或挤出块体的后方形成拉分盆地,也会在这一边界走滑断层上形成拉分盆地。
走滑型盆地主要特征(1)沉降速率快。
拉分盆地在形成的初期常因快速沉降而形成早期非补偿深水盆地(2)常从S型向菱形盆地演化(3)沉积中心、沉降中心及相带沿边界断裂朝一定方向迁移(4)大型断裂活动下,可以有岩浆活动,高的热流背景。
两种拉分盆地:拉分盆地:右阶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岩桥区或左阶左行走滑断层的岩桥区;a、对称式发展的走滑拉分盆地;b、不对称式发展的走滑拉分盆地。
a b板片断离诱发的地质作用:1、碰撞型造山带中,俯冲中大陆岩石圈板片与原相连的大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快速抬升。
2、在自重下,会发生俯冲的冷地幔的断离而沉入软流圈中。
同时上部岩石圈因突然失去了重的支撑物而增大地壳的浮力,加之软流圈的补充上涌,会导致地壳的上升,从而在此拆沉造成了造山带的隆升和旁侧高原的形成。
而随后的软流圈的上涌,又造成后造山伸展。
中国碰撞造山带:1.天山—兴蒙造山带:包括天山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蒙古造山带、大兴安岭造山带、吉黑造山带等。
总体上围绕西伯利西板块南缘分布(塔里木、中朝板块之北),由西向东呈弧形展布,为古亚洲洋闭合的产物。
造山时间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造山带内包裹着巴尔喀什、准噶尔、雅干、锡林浩特、松辽、佳木斯等大小不等的许多地块,所以整个造山带平面上呈支离破碎。
2.秦祁昆造山带:包括东、西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大致呈东西向延伸,为秦岭洋或古特提斯洋闭合中形成的,但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南(华南板块之北),横贯中国东部,也称为中央造山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造山带主要是加里东造山带;东昆仑、秦岭、大别、苏鲁则是印支期造山带,部分人认为加里东期有造山,地貌上多高山。
3.青藏—滇西造山带:由北向南包括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唐古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喜马拉雅及滇西的横断山(三江)造山带,总体上呈围绕印度板块向NE突出的弧形,由北向南造山时代变轻,巴颜喀拉造山带为印支期,唐古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带为燕山期,喜马拉雅造山带为喜山期,横断山是一个复合造山带,主体为印支期,在喜山期强烈活动,这些造山带后期隆升强烈,出现了世界屋脊。
4.西太平洋造山带:主要展布在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上,为喜山期造山带。
东北地区中生带晚期出现其内带。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晚期所表现的活动大陆边缘可能为外带特征。
总体为NE向延伸。
弧后盆地形成: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由于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岛弧裂离大陆或岛弧本身分裂而形成弧后盆地。
弧后硅铝层上的裂陷盆地、边缘海盆地及弧间盆地等就是这种弧后扩张的产物。
另外,弧后的剪切应力作用则可形成加利福尼亚型的弧后转换断层盆地。
洋壳与陆壳区别:,陆壳一般要厚于洋壳,洋壳一般要新于陆壳。
洋壳即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②固结的沉积物,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
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镁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
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
主动裂谷与被动裂谷区别:主动裂谷指地幔隆起导致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上表现为先有火山活动,后有盆地大量沉积发生;被动裂谷地壳或岩石圈伸展减薄引起盆地及随后的地幔隆起,特征上表现为先有大量盆地沉积、后有裂谷火山活动。
伸展型盆地:(1)裂谷型盆地: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变薄,呈正的重力异常、高热流值和显著的火山活动。
代表为东非裂谷。
(2)被动陆缘盆地(陆缘伸展型盆地)——是指被动陆缘上伸展而形成的盆地。
相当于裂谷盆地的进一步发育.被动陆缘起源于大陆分裂,下部为陆相裂谷期沉积层序,上部为裂谷期后浅海相沉积层序,大西洋型被动陆缘伸展盆地一直被作为被动陆缘的代表(3)陆内伸展型盆地或克拉通盆地.陆内伸展型盆地相当于被动陆缘的远程效应,地壳并非单向蠕动或减薄,与被动陆缘盆地呈过渡,没有截然界线。
其最大特点是常可横跨不同的构造单元、切过造山带。
陆内伸展盆地的伸展活动可以是深部热柱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板缘活动的远程效应、或岩石圈减薄成因。
中国大陆主要板块:中国的板块或地台有华北板块(中朝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
华北板块北为兴蒙造山带,南为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由于华北板块在朝鲜半岛的具体延伸还有争议,所以中朝板块名词不够准确。
华北板块形成时代最老,18.5亿年(吕梁运动)经褶皱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地台基底,且变质深,含早太古代陆核。
扬子板块北为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南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与东南沿海(华夏)褶皱带。
由于加里东期与后两者的拼合,也统称为华南板块。
扬子板块基底是经8.5亿年的晋宁运动而形成基底,一般变质浅,少太古代岩石出露。
后造山伸展:发生在造山带演化晚期,挤压造山之后紧接着发生的伸展构造作用。
后造山伸展可以出现在碰撞造山带中,也可以出现在俯冲造山带中。
1.发生机制:(1) 在造山中,岩石圈加厚,形成山根,下部加厚的岩石圈在重力上不稳定,最终拆沉而沉入软流圈中,通过软流圈对流而去除。
随之软流圈上涌,相应岩石圈伸展变薄。
(2) 当两个大陆碰撞中,陆内俯冲使冷而重的上部地幔沉入热而轻的下部地幔。
在自重下,会发生俯冲的冷地幔的断离而沉入软流圈中。
同时上部岩石圈因突然失去了重的支撑物而增大地壳的浮力,加之软流圈的补充上涌,会导致地壳的上升,从而在此拆沉造成了造山带的隆升和旁侧高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