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与生态旅游系统
旅游生态学试卷

-.名词解释1•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综合2•生态环境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人类生存的大地,包括各种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每个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3•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是指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原本自然生成的,它基本上未受人类干扰或很少受人类干扰。
4•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指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气候坏境、山水环境、社会文化坏境等空间场所的功能。
5•生态旅游规划: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发展目标、旅游开发项目和产品、旅游活动和路线纳入生态旅游这一总体理念中,并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目的在于推动生态旅游地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所进行的规划设计。
二•填空题1•生态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学)和(旅游学)基础上,是指导和促使生态旅游得以开展的理论。
2•结合生态旅游的定义,总结出生态旅游至少有四个功能(环境保护功能),(旅游发展功能),(社区发展功能),(环境教育功能)。
3•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下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4•绿色饭店时指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酒店。
5•生态旅游产品系统是指生态旅游区开发的对生态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吸引物的体系,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设施)等有形实体的设置和(社区形象),(民族文化)等无形吸引的挖掘。
6•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有(生命周期理论),(区位理论),(生态理论)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7•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侧重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不足,(扶贫功能)有待完善和忽略(坏境教育)功能四个方面。
8•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类型。
生态旅游概述

(三)生态旅游的理念
回归大自然 保护 社区参与 环境教传统的大众旅游忽视了对旅游对象的保护,生态旅游的主要贡献是 在规划时注重保护,实际上是注重目的地的管理。
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重点应该突出其环境教育功能,通过旅游活动和游客对 旅游产品的认识,达到其唤醒民众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功能,开展生 态旅游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和方法。不仅教育游客, 也教育所有的旅游受益者如开发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最终目的是提 高全民的环境素养。
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
生态旅游概论 1.知识点 1.知识点 (1)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及标准; (2)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及要求; (3)生态旅游与其它形式旅游的关系; (4)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2.教学要求 2.教学要求 本篇重点介绍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基本特 征、理论基础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征,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及 研究现状,了解生态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的关系, 掌握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可持续发 展理论。
生态旅游
闫守刚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 (一) “生态旅游”一词的提出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经过一定的学术酝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经过一定的学术酝 酿,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 酿,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 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来 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来 的。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的定义很多,有100多种,各自从不同 生态旅游的定义很多,有100多种,各自从不同 角度出发:有侧重于旅游的、有侧重于旅游开发 的、有侧重于旅游管理的、有侧重于旅游业的等。 正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所以很难说清孰是孰 非。
3第三章_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四、生态旅游系统
(一)旅游系统
1.六要素说
1 吃
2
3 4 5 6 娱 行
住
游
购
四、生态旅游系统
(一)旅游系统
媒体:媒介物
客体:旅游资源 或旅游吸引物
2.三体说
主体:旅游者
四、生态旅游系统
(一)旅游系统
本地市场 政策法规
客源市场 系统
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
支持系统
环境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
交通
4.游憩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绝对保护区
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自然风景观光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娱乐区
加 拿 大 班 夫 公 园 功 能 分 区
旅游城镇区
“生态旅游系统”则是生态旅游的研 究对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活动,从 系统的角度出发,我们根据生态旅游 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出了 “四体生态旅游系统”。
四、生态旅游系统
(二)“四体”生态旅游系统
1.生态旅游系统的四体模式
载体(生态旅游环境)
主体(生态者)
媒体(生态旅游业) 客体:生态旅游资源
载体(生态旅游环境)
原始适应
三个阶段Βιβλιοθήκη 顺应改造理解要点
1 2
3
4
人是 自然 演化 的产 物
依附 适应 自然 阶段
顺应 自然 阶段
改造 自然 阶段
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
(二)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 1.自然对人类的价值
创 造 性 价 值
生 存 价 值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演示文稿

可以看出,解决旅游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 效的途径,应该是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 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此基础 上形成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环境伦理规范。只 有从价值观上摆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动中的位置, 在旅游者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伦理情 谊关系,旅游者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 然,旅游者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过程中, 才可以真正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实现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生态学系统地介绍旅游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组成、结构及其服务功能,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和 旅游科学的基本理论,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 游者的影响,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影 响,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及其规范化建设,旅游生态管理、旅游可持续发 展以及旅游的生态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尔斯岩(AYERSROCK)是领略北领地之神 秘的首选地,这个地区的得名源于一块石 头。这块石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块不 可分割的单体巨石。由于被土著人赋予了 图腾的含义,被当地人誉为象征澳大利亚 的心脏。
据说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长3.62公里,宽2 公里,高348米,岩面上镌刻着无数平行的 直线纹路,形状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岩石 色泽赭红,光溜溜的表面在太阳下闪着光芒, 在空寂无物的广袤沙漠上突兀挺拔,直刺苍 穹,既雄伟壮观又神秘莫测。
思考题: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
经验?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连续的和持续的发 展”的新概念之后才逐渐形成理论的。
生态旅游学第2章 生态旅游概述

“为了解当地环境、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 的的到自然区域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 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 展机会,自然资源的保护能够使当地居民受益”。
民族风情文化游
民族风情文化游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 此外,生态旅游具有以下五个主体,扮演着他们 各自的角色,分别介绍如下。
• (1)有准备的旅游者 • (2)接受训练的当地居民 • (3)生态旅游经营者 • (4)研究者 • (5)政府
– 在历史上,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思想根深蒂固,生态旅游为这种保护思想提供 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为模式和获利方式。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 一、生态旅游的缘起
– 生态旅游始于一个未经验证的想法,许多人希 望这个想法能够有利于全世界自然资源的保护。
– 20世纪70年代对肯尼亚的研究表明 (Thresher,1981)野生动植物的旅游经济效益 远远超过捕猎(这项活动已于1977年在肯尼亚 被禁止)。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 负责任的旅游需要有四个支撑要素,即:(1)环境影响 最小化;(2)目的地文化影响最小化;(3)目的地居民 经济利益最大化;(4)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娱乐” 需求。 ——黑策(Hetzer)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 一、生态旅游的缘起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的户外旅游兴趣和环 保意识的增强,以自然地为基础的国际商业活 动逐渐繁荣起来,为野营和徒步旅行配备极好 的新的户外装置,从而对这种旅游方式起到了 激励作用。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探讨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明确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然后,将回顾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
接着,本文将重点梳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目的地选择、游客行为、环境影响、社区参与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本文旨在揭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将展望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为深入研究和实践生态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旅游的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
从地理范围来看,生态旅游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在旅游方式上,生态旅游强调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体验,倡导游客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游览,如徒步、观鸟、摄影等。
生态旅游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鼓励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全球环境问题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10年后,(1972年)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 杜博斯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 环境的认识引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 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 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 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 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 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 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 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2、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传统的发展 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以 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的目标和原动力,因而它往往片 面强调发展的经济指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数 量,而忽视生态保护,忽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忽视污染防 治,因而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繁荣的发展 方式。
谢谢大家!
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绝对变动性——在短 时期内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存在优先幅度的波动;在 长期内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则是显著变化。环境承载 力理论以整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3、可持续发展与旅游 ❖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有密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旅游业提供 了理论基础,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这些 基础条件如果得以破坏,旅游业就不可能持续的发展,这就同样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天然景观 农田景观
城市景观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管理景观 城郊景观
景观的有关概念
二、景观的概念 1.景观定义概览 ① A.C.Troll—德国植物学家1939年:
景观是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 景观生态学研究控制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与生物的水平关系。
② Zonneveld—荷兰学者1979年提出:
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应限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阈值范围内,以保证代内 不同地区的人和代际不同辈的人能够享受到共同的资源。
3、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
生态旅游开发者——注意保护特色和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旅游决策者——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统筹协调; 生态旅游开发投资者——资金投资、资源投资--资源有价、知识投资--知识有价; 生态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的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1)宇宙飞船理论 19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认
为,科学家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的空间和它 所携带的装备和生活必需品,在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 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 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如此循环不已,构成一 个宇宙飞船中的良性生态系统。
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
1987年布伦兰特夫人
环境与发展会议
1
《我们的共同未来》
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
2
5
理解要点
发展应该 受到限制
3 4
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 需要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发展是一 个综合的
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6
• 第二节 生态美理论 • 1、美 • (1)“美”字探源 • 甲骨文
• A-“羊大为美”,认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 羊大为美” 认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 羊吃起来味很美。 康熙字典】 说文》甘也。 羊吃起来味很美。 【康熙字典】:《 《说文》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 羊大则美,故从大。 羊大则美,故从大。 • B-汉字是黄帝命史官仓颉发明的,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汉字是黄帝命史官仓颉发明的,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而造字者总是从统治者的观点出发造字。 而造字者总是从统治者的观点出发造字。“美”是帝王 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 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
•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与生态旅游系统
1
•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 • 第二节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 • 第四节 生态旅游系统
2
•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 1、人与自然关系的阶段论
3
4
• 后工业文明 • 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是丹尼尔·贝尔。 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是丹尼尔 贝尔 贝尔。 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是依据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和后工业社会 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 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 • 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 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 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 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 。( 汽机出现之前)。 汽机出现之前)。 • 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 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 经济增长为轴心 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 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 • (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 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 20世纪70 应用之后)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 理论知识为中轴 应用之后)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 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 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 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16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ory)
17
• 1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 (1)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 关怀-莱切尔•卡逊 关怀-莱切尔 卡逊 • (2)从“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中受 增长极限问题” 罗马俱乐部” 到启发 -“罗马俱乐部” • (3)国际化于世界环发大会 • (4)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 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 100 醒 • (5)从警醒开始付诸行动 • (6)思想认同后的实践分歧
9
• (4)美的本质(美是什么?-柏拉图) 美的本质(美是什么? 柏拉图) • A 西方观点: 西方观点: •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如:柏拉图、 柏拉图、 黑格尔、休莫、康德…… 黑格尔、休莫、康德 • 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如:亚里士 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多德、荷加斯、 多德、荷加斯、博克 …… • 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18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 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 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可 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 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 化意义是1992 1992年 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 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 大会上,来自世界178 178个国家和地区的 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 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 世纪议程》 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 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 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 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 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 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 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 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19
• 2 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 概念
• (1)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较早的时候, 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 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 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 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 (Intecol)和国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 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 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 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 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 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 发定义可持续发展, 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 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 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 得以持续。 得以持续。
14
• 3 生态美 • (1)内含 • 生态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 生态美是一种价值 • 生态美是一种世界观 • 生态美是一种伦理观 • 生态美是一种教育观
15
• (2)功能 • 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 和导向 • 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 • 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生活方式向健 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康和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途径 • 对于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对于传播生态文明, 了生动的手段和感人形式。 了生动的手段和感人形式。
10
• B 中国观点
• 形象美 •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 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 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 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 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比德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 比德说”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
• •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人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控 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 或者说, 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 或者说, 它取决于人类的 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 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人们的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2) 从人类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历史看, 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从人类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历史看, 着明显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 对立统一关系: 着明显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 类天生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类天生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不 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为所欲为; 否则, 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为所欲为; 否则, 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3) 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自然价值是其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 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所谓自然的 外在价值” 自然的“ 一,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所谓自然的“外在价值”, 是指自然界的事物 可以作为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可以作为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能满足人和其他生命生存和 发展的需要; 所谓自然界的 内在价值” 自然界的“ 发展的需要; 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是指自然界是自我维持的系 它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和演化。 统, 它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和演化。人类中心主义的诞生和今天所出现 的生态危机与人类割裂自然界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的生态危机与人类割裂自然界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片面强调其外在 价值而不考虑其内在价值直接相关。 价值而不考虑其内在价值直接相关。
20
• (2)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 展
•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 1991年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 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可持续生存战略 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 (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 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 人类的生活质量” 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 这九条基本原则中, 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 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 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 130个行动方案 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 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 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 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存战略》认为, 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 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 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 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 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 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 人权的环境, 发展” 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 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到改善,才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