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2.1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精品资料

新 生 代 陷 落 盆 地 中 堆 积 了 一 套 陆 相 为 主 的 红 色 岩 系 。
在 长 江 以 南 地 区 , 从 白 垩 纪 直 至 现 在 气 候 湿 热 , 故 在 中
而 的岩 红性 色比 丘较 陵松 ,软 构的 成砂 了页 江岩 南因 独流 具水 一侵 格蚀 的而 红形 层成 地比 貌较 。低
三、地貌组合
三、地貌组合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 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
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 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
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地
西北区:高山冰雪资源与山前绿洲呼应,
理
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意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西北干
义
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去差异加大。
区域
横断山区:南北走向山脉阻隔了东西向交通,
形成南北向交通效应。
巨大的地势高差形成显著的垂直带谱与景观空间递变。
缓
云 贵 高 原 、 广 形西 成一 喀带 斯古 特生 地代 貌碳 。酸 盐 岩 层 深 厚 ,
地 表 支 离 破 碎 , 形 成 了 塬 、 梁 、 峁 等 地 貌 形 态 。
北 方 的 第 四 纪 黄 土 构 成 了 独 特 的 黄 土 地 貌 区 。
我 国 山 地 常众 构多 成, 崇岩 山浆 峻岩 岭和 、变 危质 崖岩 陡常 壁大 。面 积 出 露 ,
地貌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10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轮廓

Yanshin et al(1984)
陈智梁(1994)称“华夏古陆群”,
潘桂棠(1994)称“古华夏大陆群” 潘桂棠等(1997)称“泛华夏大陆”
P1特提斯分布
A-Alexander; Ab-阿武隈;B-婆罗洲;C-羌塘;CC-Cache Creek;EM-东马来;I-印支; K-Kreios; Ki-北上;L-拉萨;NC-华北;Ok-鄂霍茨克;Omi-Omi-Klyama; OmaOmolon-Kolyma; S-Sibumasu; Sc-华南;So-Sonoma; W-Wrangellia;
Vast deserts covered western Pangea during the Permian as reptiles spread across the face of the supercontinent. 99% of all life perished during the extinction event that marked the end of the Paleozoic Era.
Moho Depth Contour
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厚度并不具有固定的相关关系
厚壳厚幔:青藏地区
厚壳薄幔:祁连山
薄壳厚幔:四川盆地、塔里木、柴达木盆地
薄壳薄幔:华北、东北地区
原因可能是,地壳是由原始地幔经过地质 构造作用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它在物质 成分、构造特征和形成年代上都与地幔存 在显著的差别。
任纪舜称之为“古中华陆块群”(2000)
pre-Pangaean supercontinents
Ur (3.0 Ga) Kenorland (2.7–2.5 Ga) Columbia or Nuna (Hudsonland) (1.8–1.9 Ga) Rodinia (Grenvilleland)(1.1 Ga),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第六章 中国大地构造轮廓

总体看,中国岩 石圈恰处于欧亚板 块、印度板块和太 平洋板块三大板块 交汇的特殊区域, 构成了中国独特的 地球动力学背景, 制约着中国大陆中 新生代以来的板块 运动和板内构造作 用,并控制着中国 大陆南、北有别, 东、西差异显著的 地质结构和构造面 貌。
欧亚板块
太 平 洋 板 块
印度板块
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我国大地构造格 局具以下特征: 1、北部处于古中国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相互作用的地 带,是广阔的古生代地槽褶皱区;
陕北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2000-1000m)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500m)
辽东山地-山东山地-东南丘陵(1000-1500m)
三、中国自北向南有三条近东西向山系:
天山-阴山山脉
昆仑-秦岭-大别山:长江与黄河流域分水岭 南 岭: 南岭由近东西向山地构成,主要包括大余岭 (赣粤边界)、都庞岭(湘桂边界)、越城岭(湘 桂边界)、骑田岭(湘南)和萌渚岭(湘桂粤边 界),是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
地中海带 乌拉尔-国的大地构造分区
本课程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将中国区域岩石圈 划分为27个一级大地构造单位,其中:
地 台 地槽褶皱系 地 块
5个 19个 3个
注意:不同学术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原则不 同,划分结果有差别,需注意。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从全球构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可概括如下: 1、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的广阔区域
1 2
NA
R
S
或位于劳 亚古陆与 冈瓦纳古 陆之间
3
G
大西洋(陆)半球构造简图(引自任纪舜等,2000)
中国构造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
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
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
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
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
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
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
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
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地理意义

1.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地理意义?答:(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二)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2.有关线性构造带的基本特点。
答:(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
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 km左右。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
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
一些盖层很厚的地域内,各类线性构造都不甚发育,如松辽、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
它们是在相当长的地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
大部分活动带与大型线性构造带有关。
在几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线性构造最发育。
3.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答: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二)、内蒙古自治区固体矿产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Ⅱ、Ⅲ、Ⅳ、Ⅴ级)
见《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邵 和明2019.11图。 Ⅱ级:Ⅱ-2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
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 (相当于全国的Ⅱ-2); Ⅱ-3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铅、锌、铂、 钼、硼、石墨、滑石成矿区 (相当于全国的Ⅱ-3); Ⅲ、Ⅳ、Ⅴ级见图中文字。 ※以后以此划分方案为准
(三)、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1.程裕淇划分出五个构造单元: 西伯利亚板块 塔里木-华北板块 华南板块 藏滇板块 印度板块
内蒙古自治区跨 西伯利亚板块 (属准噶尔-兴安活动带) 塔里木-华北板块 (属天山-赤峰活动带)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板块构造略图:华北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块
注:板块缝合线 地台与地槽界线
1.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安地区) 2.塔里木—华北构造域(塔里木华北地区) 3.昆仑—秦祁构造域(昆仑秦岭地区) 4.古华夏构造域(华南地区) 5.特提斯构造域(川滇青藏地区)
中国各地区域划分图
(二)、中国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主要分四个阶段:
1.陆核发展阶段(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早期) 2.陆块发展阶段(新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 3.陆缘发展阶段(新太古代晚期-古生代早期) 4.陆内发展阶段(中生代中期-第四纪)
⑥号,锡林浩特北缘断裂带;
⒆号,若羌-敦煌断裂带;
⑦号,扎鲁特断裂带;
⒇号,阿尔金断裂带;
⑩号,伊林哈别尔-西拉木伦断裂带;
华夏-滨西太平洋型断裂系统:
(41)号,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带;
(43)号,嫩江-青龙河断裂带;
内蒙古主要深断裂分布图(40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 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 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 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 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 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 Yangtze(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 Japan Sea 日本海 Bohai Bay 渤海湾 Yellow Sea 黄海 East China Sea 东海 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 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 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 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 Pamir 帕米尔 Tian Shan 天山 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 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 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 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 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 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 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中国东部(Eastern China)这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包括了东北地区、华北大部分地区、山东江苏部分江淮地区等。
之所以将东北地区也划入中国东部考虑是因为东北及华北地区在地球物理上(上地幔结构)均受西北太平洋的俯冲影响。
图2. 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Li and Niu,2010)东北地区以东北平原(松辽盆地)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板内有火山活动(五大连池和长白山地区),西北为近NS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北段,属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总体上构造运动不是十分剧烈,这里不作详述。
图3-4. 华北克拉通主要构造单元(两图分别来自Chen et al.,2009和An et al.,2009)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NCC)华北克拉通(中朝板块中国境内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保存有38亿年的基底岩石。
NCC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分为三部分:西部鄂尔多斯地块,是一古生代-中生代盆地;中间过渡区(Trans-North China Orogen);东部华北地块,变形微弱。
西部地块(West Block, WB)相对较为稳定,内有银川-河套裂谷系(Yinchuan-Hetao rift system)发育,北部阴山,南部靠近黄土高原。
中部过渡区内发育NNE太行山和吕梁山,陕西-山西裂谷系以及汾渭地堑纵贯其中,东北燕山毗邻东部地块。
东部华北地块(EastBlock)以渤海湾盆地(Bohai Bay Basin, BBB)为中心,东部NNE 郯庐大断裂穿过山东,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构造变质带东段,其西为鲁西隆起(uplift)。
图5. 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构造单元(Zhai and Santosh,2011)Jiaoliao Block (JL), the Qianhuai Block (QH), the Ordos Block (OR,上图中作者表示为ER,可能是错误标记,作者注), the Jining Block (JN), the Xuchang Block (XCH), the Xuhuai Block (XH) and the Alashan Block (ALS)大量研究表明,NCC内各地块在地球化学、岩石学、地球物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差异,其中近年来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NCC岩石圈的演化,尤其是东部克拉通(有时华北克拉通NCC这一称呼也专指东部地块,西部称为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岩石圈减薄特别明显,从古生代时的~200km减少到目前的大约80km,而且目前的厚度也远比中生代时减薄很多。
关于NCC岩石圈减薄机制,有众多的模型,其中较为流行的两种模型分别是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和热机械-化学侵蚀(thermomechanic and chemical erosion);另外关于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幅度,也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难于达成一致的认识。
华南地区(South China)图6. 中国大陆构造单元简图(Chen et al.,2010)华南地区(板块)主要包括扬子板块(克拉通,地台等称呼有一定的争议)和华南褶皱带,是由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包括华南褶皱带和向东水下部分)拼合而成。
四川盆地有时会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而被当作独立的单元。
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华南板块)的陆陆碰撞拼合,是一次特别重要的地质事件,形成了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奠定了现今中国中东部构造格局的基础。
扬子板块内部沉积作用明显(如西南大面积石灰岩覆盖区),构造运动不是很强烈。
而华南地区(华夏地块)的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岩浆岩的出露,是研究岩浆作用极好的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作用被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内在的成因联系(请参考南大周新民老师的研究成果等)(当然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图7. 西南地区构造简图(Wang et al.,2010)西南地区构造较为复杂,地处多个板块边缘交汇处,这里常常被当作印度-青藏高原碰撞形成的“挤出构造”。
东临四川盆地、扬子板块和华南褶皱带,内部主要有松潘甘孜褶皱带、羌塘地块以及拉萨地块的东南分支部构成,西南毗邻印度板块和孟加拉板块,南部是印支板块,周围及内部有多条断裂(缝合带)发育。
西北地区(Northwest China)图8. 中国大陆构造单元简图(Li and van der Hilst, 2010)西北地区以盆山构造体系为特点,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北毗邻哈萨克斯坦,内部南北分别发育准葛尔和塔里木盆地,两者之间为天山。
西部紧邻帕米尔地区,向东延伸至阿拉善地区以及祁连山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昆仑山向东延伸为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地区受印度板块的强烈快速俯冲作用,在过去的50Ma里迅速隆升形成现今的世界屋脊,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大陆的构造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作者学识有限,这里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质构造的时空分布将不作讨论;其内部部分地块以及边界的划分,不同学者可能也有不同的认识。
图9.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构造单元(Kind et al.,2002) MBT (Main Himalaya Thrust), MCT (Main Central Thrust), YZS (Yarlung-Zangbo suture),BNS (Bangong-Nujiang suture), JRS (Jinsha River suture), KF (Kunlun Fault), and ATF (Altyn Tagh Fault).青藏高原北缘和塔里木盆地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北为柴达木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主要为松潘甘孜地块、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这些地块之间分别以金沙江缝合带、班公-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
这些地块内部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可能会再细分为一些微地块,这些(微)地块之间的边界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争议,地块和边界(断裂、缝合带)的名称也会随之略有变化(如图9和10)。
图10.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图(Zhou and Murphy). AKMS, Ayimaqin-Kunlun Mutztagh suture; BNS, Bangong-Nujiang suture; IYS, Indus-Yalu suture; JS, Jinsha suture; MFT, Main Frontal thrust; MBT, Main Boundary thrust; MCT, Main Central thrust; STD, South Tibet detachment; GCT, Great Counter thrust; ATF, Altyn Tagh fault; LM, lithospheric mantle.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加厚的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壳厚度达80km;相关的研究也表明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在空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印度板块的俯冲过程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青藏高原周缘其他板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的流动,关于这一问题具有较多的争议,作者学识有限在此不作讨论,可以参考白登海2010年Nature Geoscience 文章(中科院对该文章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