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要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

中国大陆构造由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进行经典划分,包括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和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认为,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

●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总的来说,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到中国大陆的构造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以及这些特征和单元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观下的解释和理解。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情况,主要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化:
1. 前寒武纪时期,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过渡。

2. 古生代时期,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3. 中生代开始,又有块体陆续漂移、相撞、拼合,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雏形,中国西部在强烈的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出现贺兰山界线。

4. 新生代开始,西部青藏高原隆升,东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现象,使得地壳自大兴安岭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盆地地形。

5.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 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这些不同的构造域,塑造了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依据复杂地形而产生的不同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地区的火山区。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Word文档格式样板胡经国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原稿)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

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

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中朝准地台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

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

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

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动也甚为重要。

2、扬子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

它是一个在晚元古代末扬子旋回形成的中国第二个重要地台。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对中国地震分布的影响
揭示地震分布规律
大地构造分区与地震的分布密切 相关,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质构 造和地壳运动进行研究,有助于 揭示地震的分布规律。
预测地震活动
了解不同分区的地质特点和历史 地震活动情况,可以对未来地震 活动进行预测,为地震防范提供 科学依据。
提高抗震能力
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进行分析,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抗 震减灾措施,提高社会抵御地震 灾害的能力。
性。
02
综合分析方法
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 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04
分区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构造特征、地壳厚度、 地震活动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分区 指标体系,为分区提供依据。
02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结果
华北地区
总结词
华北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以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为主要特 征。
详细描述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其地质构造复杂,以断块山地和 盆地为主要地貌特征。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煤炭、石 油、天然气等。
华东地区
总结词
华东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另一个重要区域,以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堆 积作用为主要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征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起伏 较大,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该地区经济发 展较快,人口密集,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
形成机制
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中生代和新生代板 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断层、褶皱 和火山岩浆活动。该地区的地壳活动较为频 繁,如地震、火山等。
华南地区
特征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 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 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第九章中国区域大地
构造概要
重点:
掌握:中国的地势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意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三大构造域;中国区域构造划分的原则;广泛接受的中国板块构造的划分单元及特征;板块构造的一些术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名称及对应的时
代,中国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

了解: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主要观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特征。

板内构造变形动力学机制。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
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4
东西两部分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7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阶梯: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日本
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第四阶梯
(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m以上——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甘肃定西
甘肃镇远黄土梯田
一、中国地势基本特征
四大盆地
四周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
地,东部多沼泽、盐湖一、中国地势基本特征
柴达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雷达影像中的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康滇隆起带龙门山大
巴山
雪峰山隆起带
华莹山
四川盆地成都
龙泉山
米仓山
(3)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我国第二大平原,海拔多在50M以下,地势平坦
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形,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4)第四阶梯:广阔的海域
特征:
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台湾岛
海南岛
崇明岛
东南部大陆边缘
东部大陆边缘
四大近海
32
图3-1 中国海域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
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37
中国及邻域高差等值线图
中国及邻域地壳等厚线图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
65
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图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¾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¾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Q1末)。

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¾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¾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
地幔隆起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中国地热分布图
¾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与西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

¾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
1、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因素;
2、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
的刚性基底,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

3、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部位,
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带上就不易发生地
震。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¾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¾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¾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¾重力异常图:反映岩石圈的密度、结构和物质成分。

一、中国地势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四、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五、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主要观点
六、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三、中国的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古亚洲断裂系统特提斯断裂系统华夏-滨太平洋断裂系
统贺兰-康滇
断裂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