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大地构造(第四章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法PPT参考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第四章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法PPT参考课件
Asperatopsephospaera sp.(糙面球藻) Leiosphaeridia sp(光面球藻)
Buedingiisphaeridium sp(布丁球藻)
Ophiceras sp.(蛇菊石)
龙什更公玛混杂岩地层剖面
19
20
运用大地构造相方法,进 行包括生物古地理、构造古 地理、古地磁、古海盆演化 分析,将造山带内之各种构 造岩片,恢复到原位原态。
变质岩系是在一定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 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建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经 受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区 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 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 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 关系等进行综合,获取有关区域大地构造演 化中的热历史和热动力过程信息。
7.Turbidite
formation of oceanic basin in A'nimaqing and subsidiary oceanic basin in Kuhai
8.Volcanic rock formation of volcanic arc
in north eastern-Kunlun
2 、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 列,为研究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3
无序地层—构造混杂岩系研 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从整体上查明“构造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 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 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 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 (块)赋存的“基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 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构造混 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 相、时代、构造过程、变质过程依据。 14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PPT【精美版】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PPT【精美版】

随堂训练
D 3.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C.是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知识网络

划分的依据
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堂训练
1.正常年份,夏初呈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景象的
地区是(D )
A.甲区域的呼伦贝尔草原 B.乙区域的黄河下游地区 C.丙区域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 D.丁区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B 2.下列关于图中四大地理区民族风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区举办那达慕大会 B.乙地区过年时家家户户做米糕 C.丙地区迎送宾客献哈达 D.丁地有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新知2 地理差异显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读图 你能说出哪些
两地区生活和文 化等方面的特点?
新知2 地理差异显著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0℃或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800㎜以下
800㎜以上
主要地形 河流冬季结冰(有无)
气候因素 夏季风

西北地区
Text

地势因素

青藏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退出
1. 中 国 古 代 诗歌之 所以需 要有音 律,是 因为诗 歌有其 特殊性 ,诗歌 主要用 来抒发 绵绵不 尽的情 感,表 达含蓄 隽永的 兴致, 语言就 是情感 的缩写 ,而诗 歌的韵 律正可 以传达 这种缠 绵不尽 ,往而 复返的 情感。 2. 诗 歌 和 散 文相比 ,诗歌 更难翻 译,这 是因为 诗歌偏 重于音 律,而 散文偏 重于语 言的意 义,诗 歌的音 律不容 易翻译 ,它和 感情有 必然的 联系, 只要翻 译出来 就已经 变成了 另外一 回事。 3. 诗 歌 的 情 趣和意 象是千 变万化 的,诗 人都需 要用有 限的诗 词形式 加以规 范,所 以诗歌 的形式 和实质 未必都 有绝对 的必要 关系, 否则每 首诗都 必须自 创一个 格律了 . 4.为 了 能 够 尽 快赶 上课程 ,成为 清华物 理系的 正式学 生,钱 伟长早 起晚归 ,废寝 忘食, 成了全 校最勤 奋刻苦 的学生 ,结果 仅用一 个学期 物理就 及格了 。 5.抗 日 战 争 期 间,负 责庚子 赔款留 学的英 国人公 然无视 中国人 的抗日 热情, 包括钱 伟长在 内的一 批留英 公费生 对此表 示愤慨 ,毅然 放弃了 出国留 学的机 会。 6. 从 理 论 上 来说, 诗与散 文的区 别要同 时在实 质与形 式两方 面比较 ,“诗 为有音 律的纯 文学” 这一定 义就是 基于这 一认识 而下的 。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中国区域构造教学文案

中国区域构造教学文案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我国近代的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美国
庞培勒(R.Pumpelly)、维理士(B、Willis)、德国李希霍芬 (F、 V、Richthofen)等都曾对我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研究。
鲁迅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地质略论》(1903)中简要地介 绍了我国各时代地质特点及地质构造发育历史。
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又重新恢复,1978年中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977年陈国达 指导,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 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张伯声主编的1:400万 《中国锒嵌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锒浪状嵌构造》 (1980);张文佑主编的1:400万《中国断块构造图》及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1974);1980年黄汲清 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等编的1:400万《中 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中国区域构造轮廓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第三节 前震旦系古中国板块的形成 第四节 古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形成 第五节 中新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增生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说 四、断块构造 五、地洼构造说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1978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值得提出的 是马杏垣等(1979,1981)在前寒武纪和重力构造两方面,李 春昱等都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被广大地质工 作者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需要,对板内构造作了 大量的研究。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522016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学分:2.5学分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一课程目的与要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一)课程安排绪论――2学时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特征;第三章扬子地台(扬子板块)――4学时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第二节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的构造轮廓;第三节震旦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特征;第四章华南褶皱带与南海-印支地台(古板块)――3学时第一节南海-印支地台概述;第二节华南褶皱带构造演化特征;第三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特征;第五章塔里木地台(古板块)――3学时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第二节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的构造轮廓;第三节震旦纪-二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第四节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

解读中国大地构造-20131028

解读中国大地构造-20131028

我们关于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和划分方案继承了前人提出的岩石构造组合 的理念,同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又进一步丰富了大地构造相的内容, 第一,在空间尺度上,不仅限于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的研究,特 别是扩展到陆块区形成过程中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 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两种大地构造单元组成、结构、演 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 第二,在时间尺度上,太古代陆核和新太古代以来的岩浆弧、弧盆系、 裂离地快、增生杂岩带等的划分,对地球整个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大地构 造相的分析; 第三,在动力学机制上,强调在板块水平运动的基础上,结合垂向运动 为主的软流圈底侵和地幔柱上涌的动力学机制来研究大地构造环境; 第四,強调洋-陆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综合地质记录作为 大地构造相划分基础,而不仅依构造变形样式作为大地构造相分类的基 础;
10)弧后前陆盆地相 (retroarc foreland basin) 11)弧弧或弧陆碰撞带相 (arc-arc or arc-continent collsion zone) 12)碰撞后裂谷相(post-collision rift)
13)基底杂岩相 (basement complex) 14)古岩浆弧相 (ancient magmatic arc) 15)古弧盆相 (ancient arc basin) 16)古裂谷相 (ancient rift)
2、 以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与地学界专题研究等资料和成果 为主,此外,参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完成的各省地质志, 参考引用前人完成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图件及研究成果:
3、按中国三大构造演化阶段编制十个断代大地构造分区
图:
※前南华纪(820Ma) 中国太古宇-早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820ma以前)大地构造分区图 ※南华纪(820)-中三叠 中国南华纪-震旦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泥盆纪-中二叠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晚三叠世-新生代 中国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地构造分区图 通过基本构造格架重建、岩相古地理 中国晚白垩世-古近纪大地构造分区图 恢复和陆块聚散过程研究,从全球构造视 中国新近纪-第四系新构造图 角重塑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历程。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PPT优秀课件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PPT优秀课件
1 区域划分的依据
我国地域辽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划分四大地理区域?
自然条件
经济活动
地理位置
人文 地理景观
一、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2 四大地理区域
活动探究1
读图和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 任务: 1.说出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并说出 其分布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省区,完成表格。 2.在图上画出各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并说说 其主要划分因素。
答案提示: 分别属于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我家在云南,这里四 季鲜花盛开,昆明是 名副其实的春城。
活动探究2
一、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2.说说你的家乡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地区?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地形
合肥
气候
水源 土壤
答案提示: 合肥属于南方地区;我们可以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 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项目
说出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并说出其分布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省区,完成表格。
名称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大兴安岭以东、 位于秦岭-淮河以 大高原以东,青藏高原以北 西,昆仑山和
临渤海、黄海
临东海、南海
祁连山以南
东北三省、黄河中 下游各省全部或大 部,甘肃东南部和 江苏、安徽北部
0℃
秦岭
淮河
800mm
答案提示: 主导因素是气候。
一、四大地理区域
3 秦岭——淮河一线
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说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吗?
秦岭
淮河
1.1月份0℃等温线
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二(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地形 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二(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地形 教学课件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准噶尔盆地 内蒙古高原
塔里木盆地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 地势特征
东北平原
由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组成,
华北平原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海拔500米以
下。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沿海大陆架 沿海大
陆架是大
陆向海洋
渤海全部
黄海全部
的自然延
伸部分。
东海大部
南海一部分
三.对中国地形评价
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2.华北平原 也称黄淮海平原,其中黄河是塑造华北
平原的主力。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
西到巫山,东至海滨。我国第三大平 原,东西呈狭长形,地势低平,典型 “水乡”和“鱼米之乡”。
沃,是我国主要的农业
区,也是我国人口稠密, 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 地区,但面积仅占全国 总面积的12%,主要分
填出下列地形区或各行政区之间的界线名称:
大兴安岭 内蒙古 高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黄土 高原
东北 平原
雪峰山 江南 丘陵 赣
云贵 高原
华北 平原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甘 青 祁连山
武夷山
写出下列地形单元的名称:
大巴山 横 断 山 四川盆地 阿尔金山 祁连山
巫 山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
考点2 地形的分布
主要山脉
东西向
东北--西南向 西北--东南向 南北向 弧形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大--太--巫--雪、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横断山、贺兰山 喜马拉雅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

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

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

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

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

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

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学(structural geology andtectonics, SG&T)是地球科学中带有上层建筑性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组构和导致地壳及其表层变化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从地震破裂、海水进退、造山作用一直到洋、陆转换,大陆和大洋成因、地壳演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是地学工作者世代传承、持续攻关的永恒课题。

由于岩石圈组成和地质作用的不均一,世界上没有两个地方的地质情况完全相同,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组构、演化和资源特色。

大洋生命周期的威尔逊旋回、大陆山系的生成以及克拉通化作用等理论都是在全球区域地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

它们也是上世纪前半叶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