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长资料解读

一、秦岭水文资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陕西秦的地区长度在4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86条,流域面积在l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95条。
这些河流的分布受着秦岭分水脊的控制。
陕西秦岭的分水脊特别清晰,由东向西有:灞河与丹江的分水岭在牧护关,海拔约1200米;西安南面的大峪河与乾佑河的分水岭为秦岭梁,海拔约2300米:石头河与褒河的分水岭是高耸入云的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清姜河与东河的分水岭是煎茶坪,海拔约1430米。
如果把上述分水岭地点相连,就构成一条东西向的分水脊线,这就是陕西秦岭的总分水岭脊线。
陕西秦岭总分水岭的格局,对于河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的流向方面。
以秦岭总分水岭为界,大部分的河流呈南北向奔流,分别属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汉江、嘉陵江和渭河、南洛河[③]四个水系。
在这四个水系中,除了嘉陵江向南流进入四川盆地、南洛河因受断临盆地影响,由面向东流进入豫西山地以外,其余各河分别流入汉江和渭河。
汉江上游穿越山峡,奔腾流急;渭河中、下游婉蜒曲折,水流平缓;汉江、渭河呈玉带状沿陕西秦岭地区的南、北边缘婉蜒东流,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河,最后归宿于东海和渤海。
从表2看出:陕西秦岭地区有70%多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有近3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汉江水系的范围最广,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60%多,渭河水系的范围次之,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将近24%,嘉陵江和南洛河两个水系的范围很小,合计仅占陕西秦岭地区总面积的14%。
陕西秦岭地区水系概况流域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比(%)40公里以上的河流(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条)长江汉江(左岸支流)3349161.353117嘉陵江49088.9915黄河渭河1309623.91948洛南河2947 5.9515总计5444210086195二、秦岭的矿产地质历史上秦岭有几个重要的成矿时期——中新元古代成矿期、加里东-华力西成矿期和中新生代成矿期。
秦岭.pptx

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秦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众多 的神话传说,如“秦岭神树”、“华山论剑” 等,这些神话传说为秦岭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秦岭的深处,还隐藏着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口耳相传,代代承续,成为秦岭地 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秦岭的历 史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 的文化资源。
名人游历记录与诗词歌赋
1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游历秦岭,留下了丰富 的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如李白的《蜀道难》等 脍炙人口的诗篇。
2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描绘了秦岭的壮美风光,还抒 发了作者对秦岭的深厚情感,成为中华文学宝库 中的瑰宝。
3
通过研究这些名人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秦岭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感受 其独特的魅力。
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举措汇报
制定地方保护条例
秦岭沿线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保护条例,细化 保护措施,强化保护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
地方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确保各项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秦岭受损生态系统,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 ,逐步恢复秦岭的生态功能。
05
秦岭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度
秦岭地区已设立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管 理,确保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秦岭保护提供了有力 的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国家将生பைடு நூலகம்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秦岭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受益 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doc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经历了漫长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该过程中壳、幔动力作用和物质交换的物理、化学作用,不仅铸成了现今区域地质的结构、构造面貌,而且也控制了区域外生成矿作用和内生成矿作用,形成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
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仅以陕西地区为例,一些优势资源诸如陕北煤田、陕北天然气和秦岭钼矿床、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闻名的超大型、大型矿床,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华北和扬子地区能源形成与分布煤、石油和天然气构成了世界上不可再生的三大基本能源。
我国中东部的华北地区和扬子地区除发育不同类型金属矿产资源外,能源的产出尤具特色,不仅开发历史悠久,而且更是优势资源。
1.含能源沉积盆地特征和能源分布华北和扬子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含能源沉积盆地分布区(图3-3,图3-4)。
在显生宙的长期地质发展历史期间,华北和扬子地区始终保持了稳定古陆块的基本特征,伴随秦岭古洋盆的形成,古洋盆俯冲消减闭合碰撞造山和中国统一大陆板块形成发展的构造演化过程,它们作为与秦岭构造带造山作用过程密切相关的分隔大陆板块和统一大陆板块,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发育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岩石组合的巨厚沉积建造,并控制了含能源盆地的形成和分布。
图3-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略图(据刘明光,1998改绘)早古生代,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主体是被古秦岭洋盆分隔的陆表滨浅海盆,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的海相沉积建造,形成了第一套含油、气地层组合。
晚古生代-三叠纪,伴随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和闭合,华北区中晚石炭世为陆表浅海盆,二叠纪已发展为大型陆内拗陷盆地,经历了由中、晚石炭世滨浅海沼泽的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向二叠纪-三叠纪河流、湖泊陆相沉积的转化,发育陆源碎屑和含煤地层。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秦岭的概况

秦岭的概况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
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实属中国最大的“挡风墙”;其北坡为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植被、景观分界明显。
由于南北、高低气候温差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称其为“天下之大阻”。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秦岭是我国著名的大山之一,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而十分陡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险滩;南坡较缓,河流受岩性与地质构造控制,宽谷与狭谷交替出现,并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山间断陷盆地。
秦岭东段较低,主要由海拔2,000 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组成,地势向东南倾斜。
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较多。
多数人认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应是秦岭南坡海拔800~1,000 m等高线。
秦岭南坡中高山地(海拔1,000 m以上)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其东段和中、西段在气候、森林分布和林相都有明显的差异。
东段森林复盖率低,林相残败,经济树种较多,中、西段森林覆盖率较高,林相较好,陕西省的主要森工采伐企业均分布在此范围内,是陕西省主要的木材产区。
因此,以柞水县的东界为界线,将秦岭南坡中高山地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划分为中、西段中高山地水源涵养用材林亚区和东段中山地水源涵养经济林亚区。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

中段
陕西秦岭的中段称终南山,主要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和东光秃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 沣河、涝河、浐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的发源地。由秦岭梁向东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广东山,海拔为 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东西向延伸的古道岭、海棠山和羊山,山势低缓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 是月河主要支流——恒河、付家河和蜀河、池河等干、支流的发源地。
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个掀升的地块,北麓为一条大断层崖,形势极为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 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通称秦岭“七十二峪”;南坡长而和缓,有许多条近于东西向的山岭和山间 盆地。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 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 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 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 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 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
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主峰是仁宗庙,海拔为1302米。来自骊山的溪流,有的成为灞河的 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连长江流域的川滇高原。
自东北至西南地势逐渐升高,横贯华夏大地,俯临长江与黄河之间。
整个山脉分为七段,从陕西华阴至四川广元,全程约1000公里。
在秦岭地区西、东部各分布有秦岭和淮河的两个水系,各有一定的河流,除有一定数量的内流河外,还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这得到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证实。
二、地质构造秦岭山脉即为古生代构造抬升出的造山带,核心地带呈南北走向,因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
在构造特征上,秦岭是典型的碰撞造山型山地,是中国国内东西走向的断裂带。
通过滑动构造,使泥盆系的岩层堆砌形成了中泥盆世的泥盆系地层,这种地质造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
山脉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上呈东西走向,顶部宽广,五彩鲜明,是一条以深度和宽度取胜的典型小地形山。
三、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多样,有着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点。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从东到西和从山脚到山顶有着显著的变化。
夏季气候凉爽,适合度假的消暑场所。
冬季则严寒少雪,因而生态垂直地带范围较大。
由于垂直气候的分布,使得山地植被及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四、植被分布秦岭植被种类繁多,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被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0-9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森林植被,低山带主要有与都的森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高山丛林则以落羽松、枫树、松树为主。
在900-18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总体优势尚未明显。
在1800-2400米的山地范围内,高山针阔混交和针叶林逐步成为植被的主导,高山草甸逐渐变成山地林带气候的特征。
这些植被对于保护水源、土壤、气温等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五、动植物资源秦岭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分布区之一。
植物方面,有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地带。
秦岭地区的山地植被对于维护土壤、保持水源、调整气候等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秦岭地理概况秦岭位于中国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四川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总长约1200公里,西起陕西宝鸡,东至河南商丘,东西横贯中部地区。
秦岭山脉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南北自然地理环境截然不同。
秦岭山脉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大部分,整个山脉地势险峻,山峰连绵不绝,最高峰太白山海拔为3767米,这些山峰百姓入云,峰峦叠嶂,气势恢宏。
秦岭山脉的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山脉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青藏高原东边缘三大地质构造单元之间,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山体岩层扭曲变形,喀斯特地貌发育。
秦岭山脉地处暖温带,呈现南北气候差异。
进入秦岭山脉,气温骤降,降雨量显著增加,气候多变。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有明显差异。
秦岭自然生态环境秦岭山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分布有广袤的森林和草甸,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山脉下部气候温暖,有着丰富的农田和植被。
秦岭山脉地处中国南北植物区系的分界线上,南北植被分布明显差异,北部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南部植被以阔叶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丰富。
秦岭山脉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其森林中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稀动物。
秦岭地质景观秦岭山脉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景观丰富多样。
山脉中部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地质景观,如深长峡谷、怪石嶙峋、洞穴奇观等。
秦岭山脉中部地区有许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华山、太白山、兵马俑、水帘洞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秦岭山脉西部地区的岷山地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景观如法门寺、金顶、鸡足山等。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对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岭地理意义秦岭山脉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大气环流的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图2-2 东亚地区现代板块及板内运动状况略图(据丁国瑜等,1987)表2-1 中国及邻区构造旋回划分及大地构造年表(据任纪舜等,2000)图2-3 亚洲构造域简图(任纪舜等,2000)G.冈瓦纳大陆;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拉通;SK.中朝克拉通;T.塔里木克拉通;Y.扬子克拉通;1. 主要缝合线;2. 现代贝尼奥夫带;3. 构造分区界线;4. 劳亚大陆上的克拉通;5. 冈瓦纳大陆上的克拉通;6. 古亚洲构造域;7. 滨(环)太平洋构造域;8. 特提斯构造域图2-4 大西洋(陆)半球构造简图(Dott et al.,1988,转引自任纪舜等,2000)G.冈瓦纳大陆;NA.北美克拉通;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拉通;1.中朝克拉通;2.扬子克拉通;3.塔里木克拉通(二)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依据区域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以及两陆块之间所夹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图2-5)。
图2-5 中国大陆中东部构造单元划分图①商丹板块缝合带;②勉略板块缝合带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分别形成固结于吕梁运动(1 800Ma±)和晋宁运动(1 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盆和陆缘海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初,受秦岭-大别造山作用及其影响,华北陆块由陆缘滨浅海盆向克拉通内的陆相湖盆发展,扬子陆块主体则仍为陆表海盆;中新生代华北和扬子区均转化为复合型克拉通内陆相沉积盆地,分别被称为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同时在其相关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它们作为统一整经历以挤压-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在此背景上,产生了一系列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延展又被东西向构造带分割的中生代末-新生代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
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总体均呈现显著的基底与盖层分明的地壳二元结构,其盖层表现为由稳定性沉积组成,沉积地层基本保持未变质且具弱构造变形的特点,并成为我国煤、油、气三大能源的重要开发基地。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天然分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
造山带内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的侵入。
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
秦岭-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相邻地区上述的地表地质特征及其相关性和差异性,也直接反映在由地球物理资料提供的地壳组成和结构构造方面。
在秦岭及邻区航磁△T异常平面图上(图2-6),秦岭造山带以复杂东西向线状异常为主,并在东西两侧呈发散状,构成哑铃型,其束状紧缩区在西安-宁陕一带。
哑铃型的南北两侧即为华北和扬子陆块的平缓非线性异常区。
重力布格异常图(图2-7)和莫氏面等深度图(图2-8)亦显示类似特征。
图2-6 秦岭及邻区航磁△T异常图(王相等,1996)1.正等值线;2.零等级组成;3.负等值线,单位nT依据遥感(图2-9)和重磁(图2-10)的解释提供,秦岭造山带和邻区的构造特征突出显示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相对稳定性和秦岭造山带的显著活动性,而且秦岭造山带主断裂分布总体亦呈现哑铃型,主断裂呈近东西向延展,并与中国活动断裂分布的宏观格局相吻合(图2-11)。
图2-7 秦岭及邻区重力布格异常图(王相等,1996)图2-8 秦岭及邻区莫氏面等深度图(王相等,1996)图2-9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遥感构造解释图(王相等,1996)1.基底断裂;2.一级断裂;3.断裂;4.线性构造;5.环形构造;6.弧形构造图2-10 秦岭造山带重磁构造解释图(王相等,1996)1.深大断裂构造特征线;2.较大断裂构造特征线;3.中浅层断裂构造特征线图2-11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图(丁国瑜等,1991)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正断层;4.平移逆断层;5.平移断层;6.性质不明、推测及隐伏断层;7.地震断裂或裂缝带①西域断裂系;②天山断裂系;③西昆仑断裂系;④阿尔金断裂系;⑤祁连断裂系;⑥柴达木断裂系;⑦昆仑-秦岭断裂系;⑧河西断裂系;⑨巴颜喀喇断裂系;B10金沙江-红河断裂系;B11班公错-澜沧江断裂系;B12雅鲁藏布江断裂系;B13西藏断裂系;B14康滇断裂系;B15龙门山断裂系;B16河套断裂系;B17汾渭断裂系;B18下辽河-华北断裂系;B19皖、鄂、湘断裂系;B20郯城-庐江断裂系;B21东北-华北北西断裂系;B22苏北-黄海断裂系;B23东海断裂系;B24东南沿海断裂系;B25台湾断裂系;B26南海断裂系(三)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镶嵌构造和立交桥式结构中国地壳结构构造在平面上的镶嵌格局(张伯声,1980;王战等,1996;任纪舜等,2000)和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在三维空间上的立交桥式结构是中国大陆结构构造的基本特征(任纪舜,1991;任纪舜等,1991,1994,2000;张国伟等,1995,1996,2001)。
镶嵌构造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非常醒目的表现为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嵌接带的有机嵌合,并由前述的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共同反映出来,在地表和上地壳层次上呈现为两块夹一山和造山带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导的总体特征。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表现在,若对比观察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地表地质(图2-2、9、10、11)、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变化(图2-12),反映地壳深层地质构造和物质分布的1°×1°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图2-13)和上地幔密度分布图(图2-14)可以发现,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地表、上地壳层和地幔之间存在结构构造的既协调又不协调的关系。
协调关系表现为,中国大陆中东部宏观地貌、地形和地壳、岩石圈厚度变化、重力梯度带的分布及上地幔密度分布均呈近南北向展布,并与区内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和隆起带的北北东-近南北向分布的构造格局相吻合。
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本区大陆造山带的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分布,与上述的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结构构造构成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任纪舜等,1991,1994,2000;张国伟等,1995,1996,2001),这一结构构造特征在秦岭造山带得以精细的解析(张国伟等,1995,1996,2001)。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壳平面上的镶嵌构造和地壳-上地幔在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实质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在古亚洲构造域、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方向的动力学作用下,地幔物质调整,地壳结构构造叠加改造的不同层次耦合、非耦合关系的综合反映,揭示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丰富内涵和特殊过程(任纪舜等,2000;张国伟等,2001)。
图2-12 中国大陆与邻区海域地壳、岩石圈厚度图(黄怀曾等,1994)70~80地壳厚度/km;80~100岩石圈厚度图2-13 中国10×10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殷秀华,史志宏,刘占坡和张玉梅编,引自丁国瑜等,1991)图2-14 中国上地幔密度分布示意图(单位:8/cm3)(冯锐,1985,转引自王相等,1996)(四)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同位素地球化学省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是确定岩石圈构造地球化学省,揭示岩石圈结构、区别陆块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探讨陆块离散、汇聚、拼贴、增生构造演化的有效示踪。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Pb、Nd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张理刚等,1993;朱炳泉等,1993;张本仁等,1995,1998)结果表明,华北和扬子陆块区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地球化学省(图2-15)。
华北陆块区的壳、幔铅同位素组成比扬子陆块区贫放射性成因铅,尤其贫U-Pb;而且前者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上地幔一直处于稳定弱亏损状态(εNd(t)=+2~+3),而后者的北部新元古代的上地幔基本接近原始地幔(εNd(t)=+0.3左右),并自古元古代向中元古代发展显示出愈益亏损的明显趋势(εNd(t)由+4.5增至+7.8)(张本仁等,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