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内蒙古地貌类型及成因

山地地貌:
北部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因沿新华夏 方向多次断块倾斜降起而形成。外貌形态特 征为山顶平齐、浑圆。主体为火成岩,以花 岗岩、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海拔1200~ 1600米。南部的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由中 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形成,山项呈浑圆状, 冲蚀沟壑自上而下呈鸡爪状遍布山体,海拔 600~1000米
高平原地貌:
西部高平原地质构造属于锡林郭勒凹陷 带,主要由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岩、玄武 岩组成。其地表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海拔1200~腾旗与郊区交会处,分布有中生 代新老熔岩台地,由第三纪后火山喷发形 成。台地以火成岩、玄武岩为主,海拔 1000-1800米。特征是以火山锥丛为中心的 放射状沟谷,地表为第四纪黄土。
黄土丘陵:
主要分布在七老图山以东、努鲁儿虎山以
北、科尔沁沙地以南的广大地区,地势以 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 黄土覆盖厚度在 3~15米之间。土丘呈峁梁 状,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只有几十米。黄 土多为垂直解理。抗蚀能力差,加之植被 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沟壑密布、地 形破碎
欢迎大家到赤峰玩儿~~
谢谢 ~
低山丘陵:
翁牛特旗南部、郊区喀喇沁旗东部、元 宝山区、宁城县敖汉旗大部,为中生带陆 相地层,特征是山势低缓、起伏绵延,立 体冲沟密布。
沙地平原:
翁牛特旗东部是科尔沁沙地边缘。特点 是沙丘密布,高3~30米,丘间洼地多为甸 子草场和积水湖。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是 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沙地多为灌丛覆盖 ,植被较好,流动沙丘仅占沙地面积的 0.85%。
内蒙古赤峰市
地貌类型及成因
资环 1302
内蒙古赤峰市
地处自治区东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 处。 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
内蒙地层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地层特征简表白音查干凹陷是二连盆地西缘的一个中生界残留凹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15~28Km,面积约3200Km2,凹陷由差异明显的两部分组成,西部受塔拉边界断层控制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洼陷,是凹陷沉积、生烃主体。
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可分为塔拉断裂构造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洼陷带、白音断裂构造带(南部斜坡带)、东部洼陷带和白音查干超覆带五个斜列展布的二级构造带。
西部洼陷的塔拉断裂带(北部斜坡带)受边界塔拉断层控制,形成具有同生性质的逆牵引背斜构造以及断鼻构造,具有圈闭发育早,面积较大,距油源近等特点。
白音断裂带(南部斜坡带)受白音断层及其规模较小的三、四级断层作用形成了以断块、断鼻为主的储油构造。
圈闭特点是断层多、断块破碎,虽然具有大的鼻状构造背景,但被断层切割成许多断块圈闭。
每一断块都是一个独立的聚油单元。
由于沉积特征的差异,且断层多、断块破碎,各个构造带形成的了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岩性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岩电关系。
白音查干凹陷生油岩在纵向上有三套,即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下部和都红木组的二三段。
从有机质丰度指标来看,这三套烃源岩质量均较好,为好~较好烃源岩,从烃源成熟度来看,都二三段烃源岩属于未成熟烃源岩,未进入生烃状态,而阿尔善二段、腾格组下部的烃源岩在都红木组~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逐渐开始了生烃高峰时期,成为了白音查干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平面上,都红木组、腾格尔组烃源岩在桑合地区厚度较大,在翁特、达尔其地区较薄。
阿尔善二段烃源岩在翁特地区最厚、桑合地区次之、达尔其地区最薄。
在西部次凹的南北斜坡带上,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致使储集层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北部斜坡带(即塔拉断裂带)受塔拉断层影响,地势高差大,陡斜坡,近物源,形成了多期扇三角洲沉积。
由于颗粒粗细混杂,搬运距离短,且快速堆积,使得碎屑颗粒分选差,储集层的物性变化大,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一段,腾格尔组上部和都红木组一段,从阿尔善组到都红木组砂体类型有辫状河道砂、水下河道砂、前缘席状砂等。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1.1 地理环境1.1.1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
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
西起97º12´E,东至126º04´E,横跨经度28º52´,直线距离2400km;南起37º24´N,北至53º23´N,纵占纬度15º59´,直线距离1700km;全区总面积1.18×10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km(图1.1)。
东部距海较近,西部则深居内陆。
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由冷到热的纬度地带性与由湿到干的经度地带性的纵横交织,相互作用,结合地貌条件,形成了内蒙古三大景观类型——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和荒漠景观。
三大景观类型中,以草原占优势,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兴安岭林区,是内蒙古最冷最湿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基地。
西部荒漠地带辽阔,戈壁和沙漠分布很广,气候异常干旱。
图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图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因此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的特点。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春温骤升,秋温剧降。
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夏秋多雨;年、日温差大等。
内蒙古地区大小河流很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等,其余多为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和季节性河流。
黄河由宁夏的惠农进大内蒙古境内,经拉僧庙、磴口、包头、托克托至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呈“几”字型。
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古利牙山山麓,河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且全部在内蒙古境内,至嵯岗西边折向东北流去,至大司洛夫卡河口这一段称为额尔古纳河。
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

64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祁永恒,罗 岩(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文章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对其地质构造特征及区域成矿条件进行梳理,大兴安岭地区为我国北疆重要的成矿带,地质构造事件复杂,成矿条件极好。
本文以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为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兴安岭;地质构造;成矿条件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8-0064-2收稿日期:2020-09作者简介:祁永恒,男,生于1990年,蒙古族,青海乐都人,地矿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1 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按板块构造划分,研究区前中生代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带,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属滨太平洋构造域。
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研究区大地构造的划分,研究区整体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之大兴安岭弧盆系,前中生代隶属于额尔古纳岛弧,南邻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
从构造演化阶段来看,研究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阶段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史;晚古生代由于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景观,并对晚古生代的构造格局进行改造;中生代遭受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双重叠加改造,属于大兴安岭岩浆弧,额尔古纳火山-侵入岩带。
1.1 地质构造事件根据研究区地层的属性及彼此间接触关系,分析构造之间切割关系,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事件、构造样式组合,构造形迹间复合关系,变形场特征等因素,研究区共经历12个地质事件和7个地质年代跨度。
D 1-D 2:晚元古代-早寒武世界洋盆裂解、扩张与岛弧-弧后盆地沉积: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伸展背景下接受浅海相沉积,并伴随弱的火山喷发,形成倭勒根岩群大网子岩组陆源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早寒武世的早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形成的倭勒岩群大网子岩组地层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改造,经历拉张剪切、褶皱作用,板理、片理化发育,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局部形成韧性剪切带。
内蒙古东乌旗宝力格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内蒙古东乌旗宝力格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赫跃斌(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3勘探队,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宝力格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一级)、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古生代增生带(二级)、东乌旗—扎兰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型被动陆缘(三级)。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矿床类型多样。
区内划分多个火山机构,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导矿通道、赋存条件。
同时根据有利的物化探条件,系统总结和研究区内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的基础上,进行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研究。
关键词:东乌旗;宝力格;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1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81(2019)07—0022—02宝力格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北东缘,大兴安岭北西麓低山丘陵区。
隶属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Ⅱ级),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燕山期铁、锌、钨、金、铅成矿带(Ⅲ级),博克图—朝布楞钨、铁、锌、铅成矿带(Ⅳ级),朝布楞—查干敖包铁、锌、铅成矿带(Ⅴ级),该带基本呈北东向展布。
1地质概况研究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一级)、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古生代增生带(二级)、东乌旗—扎兰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型被动陆缘(三级);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北侧,内蒙古大兴安岭造山带西坡。
1.1地层泥盆纪沉积了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
在古生代晚期,本区褶皱回返成陆,沉积了陆相火山岩夹碎屑岩建造,并伴随有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和酸性岩浆活动。
中生代时期,由于差异性升降形成一系列北东向断陷盆地。
三叠纪地壳隆升,未接受沉积;中侏罗世喷发-沉积形成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建造;晚侏罗世喷发形成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夹碎屑岩建造,并伴随有酸性浅成侵入活动。
1.2岩浆岩侵入体分布比较集中,方向性明显。
总体呈北东向出露于工作区北西部挤压构造带内。
岩体明显受北东向构造体系的控制;岩石类型亦简单,以花岗岩、正长斑岩等酸性侵入岩为主。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巴根黑格其尔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巴根黑格其尔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大地构造单元属天山-内蒙中部-兴安地槽褶皱系(Ⅰ级),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级),五叉沟复向斜南翼近核部(Ⅲ级)。
区域内古生代地层区划为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兴安地层区,东乌-呼玛地层分区。
中、新生代地层区划为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博克图-二连浩特地层小区。
区域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古生界泥盆系下统前坤头沟组(D1q)、中统下大民山组(D2x);石炭系中统酒局子组(C2jj)、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P1d)、哲斯组(P1zs)、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2l);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组(J3m)、玛尼吐组(J3mn)、白音高老组(J3by)、梅勒图组(J3ml);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五叉沟组(N2w)及第四系全新统(Q4)。
区域上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和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
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超岩石圈断裂走向北东,东段被北北东向大兴安岭主脊断裂所截;大兴安岭主脊断裂带沿大兴安岭主峰及其两侧呈北北东向展布,断裂总体向东倾斜,倾角60~80°。
区域上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剧烈,形成的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ηγ53)、石英正长岩(ξ53)、黑云母斜长花岗岩(γ5)。
是形成矿体的主要热源。
2、矿区地质特征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主要为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第三系五叉沟组及第四系。
白音高老组上部安山质凝灰岩段为赋矿层位。
区内发育北东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北西向四组断裂。
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
发现的矿体与物探异常特征相吻合。
3、矿体地质特征巴根黑格其尔铁铅锌矿赋存于安山质凝灰岩中,其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严格受构造控制,围岩为安山质凝灰岩,矿体与围岩界限不清。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碳酸岩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萤石化。
矿体整体呈北东向展布,倾角40°~71°,矿体特征下表。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呼和乌拉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呼和乌拉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本区位于恩格尔乌苏Ⅰ级构造单元分界深大断裂带及高家窑-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Ⅱ级构造单元分界深大断裂带的南侧,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根据《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报告》,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区(Ⅰ级)-阿拉善陆块(Ⅱ级)-龙首山基底杂岩带(Ⅲ级)。
本区的岩浆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性及多时代性,并且发育较强的变质变形作用。
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地层勘查区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阴山地层分区(Ⅴ3 4),阿拉善右旗地层小区(Ⅴ3-1 4),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浅色片麻岩组(Ar2W.pg)、深色片麻岩组(Ar2W.0g),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Pt2Jxa)见图3-1B,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属阿拉善地层区(2),潮水地层分区(22),见图3-1A。
区域地层划分以《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等为依据。
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深色片麻岩组(Ar2W.og)、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浅色片麻岩组(Ar2W.pg)、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Pt2Jxa)、下白垩统庙沟组(K1mg)及第四系(Q)地层,见下图表1-1。
现就区域地层分布情况及岩石学特征分述如下:图3-1 区域地层分区图表1-1 岩石地层一览表界系统群组段代号岩性组合厚度(m)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p alp砾石层、砂土、亚砂土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庙沟组二段K1mg2紫红色、砖红色及青灰色泥岩、细-粗粒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局部相变为不同颜色泥岩互层或泥岩砂岩互层,局部含少量砾石,泥岩中见钙质结核>1173.48一段K1mg1砖红色细-粗砾岩、砖红色粗砂岩,局部相变为砾岩夹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或砾岩粗砂岩互层,夹少量细砂岩、泥岩,局部见钙质结核及石膏>586.55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Pt2Jxa黑灰色红柱石(堇青石)斑点板岩、钙质板岩、砂板岩、结晶灰岩夹硅质板岩。
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与地层区划对比, 与地层区划对比,华北板块相当于华北地 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 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华 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 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 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 宝音图 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 浩特—盘石地层分区 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 盘石地层分区, 浩特 盘石地层分区,镶黄旗 赤峰非火山型 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 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西伯利亚板块 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 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 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 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 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兴隆地 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 兴隆地 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 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 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 缘相当于东乌—呼玛地层分区 呼玛地层分区; 缘相当于东乌 呼玛地层分区;哈萨克斯坦 准葛尔) (准葛尔)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觉罗塔 黑鹰山地层分区, 格—黑鹰山地层分区,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 黑鹰山地层分区 生带相当于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 马鬃山地层分区. 生带相当于中天山 马鬃山地层分区.
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 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总 体构造特点的不同, 体构造特点的不同,陆缘增生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 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华北地块划分为阴山隆起和鄂 尔多斯坳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尔多斯坳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华北板块北部陆 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 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 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 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 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镶 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黄旗 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 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乌尔其汉火 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 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 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 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
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
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
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
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
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
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总体构造特点的不同,陆缘增生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华北地块划分为阴山隆起和鄂尔多斯拗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其中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
四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板块构造拼合带和一条深大断裂构成。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蛇绿岩带;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分界线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部梭梭头―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一线,向北东延入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位于甜水井―黑鹰山―额济纳旗―雅干一带,为一条深大断裂,目前正在甜水井开展的10幅1:5万矿调分别于绿条山组和白山组中识别出了规模较大的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带的存在。
二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与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的分界,也就是槽台界线,位于巴彦乌拉山北―乌拉特后旗―达茂旗北―化德县―赤峰南一线,为一规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
其它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均由深大断裂构成。
与地层区划对比,华北板块相当于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浩特―盘石地层分区,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兴隆地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觉罗塔格―黑鹰山地层分区,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
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1华北地块 分为鄂尔多斯拗陷和阴山隆起两个构造单元。
前者属陆块内的稳定沉积,地层系统与华北地区一致,没有发生构造运动的改造;后者为基底陆壳出露区,可分为太古宙古陆核,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古生代为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岩沉积,生物组合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
2.1.1太古宙古陆核 由太古代兴和岩群、集宁岩群和乌拉山岩群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表壳岩和ttg岩系组成。
采用不同方法获得2521―3108ma等一批同位素年龄。
其构造特点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大青山以北地区表现为大型穹状构造,代表原始基地的特点;另一种为乌拉山、大青山地区表现为大规模的条带状构造,表明其经受了强平行化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
2.1.2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 由色尔腾山岩群和二道洼群构成,色尔腾山岩群为一套角闪质绿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组合。
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质中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属绿岩带性质。
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
该群获得25亿年左右的年龄值较多。
二道洼群为一套滨浅海相以陆源碎屑及砂泥质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沉积建造,构成一套中压、富铝的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片岩组合。
变质相以高绿片岩相为主,局部达低角闪岩相。
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中零星分布的宝音图群,与二道洼群相当,我们认为这套地层,应为古元古代末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小陆块,呈岛链状分布于中元古―古生代以来的大洋中。
上述两个群已有大量18-23亿年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2.1.3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 中晚元古时期,有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巨厚的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均不整合于太古代老地层之上。
阿拉善地区的原巴音诺尔公群沉积建造与之相当,考虑大地构造位置将其一并划入渣尔泰山群。
两个群均获得了大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白云鄂博群多在1350-1728 ma间,渣尔泰山群在1037-1675 ma间。
上述两个群在华北地块北部边缘呈狭长带状分布,分别构成平行排列的南北两个带。
应为古元古末―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陆块北部边缘由于拉张作用形成的两条巨大裂谷带。
2、2华北地块北部陆缘增生带 2.2.1 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在古元古代末期由于拉张作用,使的华北陆块边缘裂解、分离,形成宝音图群微陆块,中、晚元古时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宝音图群微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形成了大洋,沉积了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与华北地块北部边缘拉裂未被分离形成边缘裂谷,接受巨厚沉积的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属同期不同环境的产物,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套建造。
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原岩以拉斑玄武岩系等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绿片岩组合,夹硅铁质岩、碳酸盐岩及辉长岩等。
尚恒胜等于辉长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642ma①。
上部为各种片岩及石英岩、含铁石英岩夹大理岩透镜体。
温都尔庙铁矿即产于该组中。
据下部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反映出被动火山陆缘的特征。
徐备等于下组绿片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于上岩组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820.8±80.8ma。
白乃庙群:为一套绿泥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
据其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属典型的岛弧型基性火岩熔岩,产有岛弧背景下特有的斑岩型铜矿,即著名的白乃庙铜矿。
(聂凤军等,1991,1994,1995)于该组中采集绿片岩做锆石u-pb谐和年龄1130.513±16.012ma,sm-nd等时线年龄为1107ma和810ma。
2.2.2早古生代地质特征 有早奥陶世包尔汉图群、中晚志留世徐尼乌苏组、晒乌苏组和西别河组。
包尔汉图群: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夹变质砂岩及大理岩。
基性熔岩底部具枕状构造。
玄武岩据其岩石化学研究为初始洋壳。
上部沉积夹层中含笔石。
徐尼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岩及火山岩组合。
含珊瑚化石。
晒乌苏组:为碳酸岩夹碎屑岩组合,灰岩中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时代为中志留世。
西别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灰岩及生物礁。
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等生物化石,其不整合于早中志留世徐尼乌苏组之上。
上述中晚志留世三个组均为浅海相沉积,生物化石完全属介壳相动物群。
中志留世有火山活动,在白乃庙一带形成复理石建造。
晚志留世为氧化环境下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建造,局部为碳酸盐台地,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奥陶纪和中志留世地层之上,构成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增生陆壳上的盖层沉积。
标志着加里东期洋壳的消亡和俯冲作用的结束。
2.2.3晚古生代地质特征 晚泥盆世―二迭纪,这一阶段,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同时代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套地层系统。
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北部区出露为色日巴彦敖包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薄层灰岩。
含珊瑚、腕足、苔藓虫等化石,属滨浅海环境的类复理石建造。
而南部区则出现早石炭世的朝吐沟组、白家店组、石咀子组。
朝吐沟组由变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中酸性熔岩夹绢云片岩及少量石英岩组成,为海相火山―复理石建造;白家店组为一套碳酸岩夹砂岩及板岩组合,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上部板岩夹层中含cordaites sp.等植物化石,属欧美植物群。
晚石炭世:北部区有本巴图组、阿木山组。
本巴图组为杂砂岩、粉砂岩夹安山岩及灰岩透镜体的一套海相地层。
含丰富的?类、珊瑚及腕足化石。
阿木山组为生物灰岩夹钙质砂岩、粉砂岩等。
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其中?类、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属于特提斯型腕足动物群。
而南部区则为酒局子组,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杂砂岩、板岩夹煤层的一套陆相地层。
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主体体现了华夏植物群的特点。
早中二叠世:北部区有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南部区为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
北部区寿山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