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
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精选)

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精选)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精选)2)参赛各系遵守赛会各项时间安排,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大赛负责人联系,以便协调安排,保证大赛顺利进行。
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主持人宣布,第二个环节——自由辩论。
首先节步青来了个当头炮,下面争辩了起来,只看那李隆鑫理直气壮地反驳,那场面十分壮观。
当一位同学站起来争辩,底下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地倾听,如果听到有些同学说得不恰当、不合适,就站起来立即反驳起来。
辩论会一次次推向了高潮,使我难以忘怀,张础润与陈家祥每一次精彩的争辩,都萦绕在我的心畔,饶有一分“趣味”。
令我难忘的辩论会。
立论陈词正方张君: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
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
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
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
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
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
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顺境中家庭的关爱让我们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而在破碎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多疑。
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姜丰(担任一辩)、季翔(担任二辩)、严嘉(担任三辩)和蒋昌建(担任四辩)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经典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精编】_辩论赛_

经典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精编】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场盛大辩论盛宴,有很多经典的辩词能够让我们有所领悟。
大家想要回顾它精彩的辩论辩词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经典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经典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主席:观众朋友,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
这个国际大专辩论会是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过去的一个星期,辩论会的八支队伍经过四场初赛,二场半决赛之后,其中的六支队伍淘了。
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准将出席我们的大决赛(掌声)。
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队将获得一万元的现金奖,亚军队可获得五千元。
另外,我们也将在过去几场和今天的辩论群英会中选出一位最佳辩论员,他可以获得二千元的现金奖励。
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中国台湾大学和复旦大学。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中国台湾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吴淑燕,政治系二年级;第二位是蔡仲达,会计系二年级;第三位是许金龙,政治系二年级;第四位是王信国,哲学系二年级(掌声)。
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天我们的评判团阵容也特别强大。
五人评判团是由本地和海外专业人士组成的。
他们是:郭振羽教授,他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掌声);第二位是吴德耀教授,他是前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掌声);第三位是查良镛先生,他是香港《明报》创办人,也是著名武侠小说家,笔名金庸(掌声);第四位是杜维明教授,他是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及文明学系教授(掌声);第五位是许廷芳律师,他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
今晚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
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尊敬的评委、观众和各位同仁:很荣幸能在本次国际大专辩论赛中代表我们的学校参赛。
今天我所在的队伍将针对“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作为这个问题的支持者,我们认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必要的,并且我们举出以下几个理由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第一点,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些烟花爆竹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对空气、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的消息。
在我们国内,每年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燃放量之巨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由于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燃放噪音,这也会影响到人们的休息和睡眠质量。
第二点,燃放烟花爆竹会引发火灾和意外伤害每年春节期间,我们经常能看到由于燃放不当而导致的火灾和意外伤害的新闻。
不幸的是,这些伤害并不仅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有发生。
燃放烟花爆竹也被证实是导致大量意外事故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燃放、贮存和运输不当而引发的,而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将大大降低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率。
第三点,燃放烟花爆竹会影响可能存在的动物和植物燃放烟花爆竹并不只是影响到人类,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高噪声和强光,这会影响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中的动物——如鸟类,也会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感到不安和恐慌。
因此,我们认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第四点,新技术提供了更加安全、环保的方案我们了解到,一些新技术已经可以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了。
例如电子烟花,这些烟花不仅能提供类似的效果,而且由于没有爆炸和烟雾,所以也就大大减少了对环境和个人安全的危害。
总结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开始着手阻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这既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植物和野生动物,也能大大减少燃放不当所引发的意外事件,而且还可以鼓励我们使用新技术来代替现有的烟花爆竹,以提供更加安全、环保的庆祝方式。
大专华语辩论赛辩题

大专华语辩论赛辩题对于大专华语辩论赛的辩题,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有争议性和讨论价值的话题,比如“是否应该限制网络直播内容”。
这个话题涉及到网络内容的监管和道德标准,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论。
英文回答:In my opinion, the issue of restricting online live streaming content is a complex and contentious one. On one hand,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of unrestricted live streaming content, such as the spread of harmful or inappropriate material, especially to young audien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rguments for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right to access diverse content online.For example,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live streaming platforms should be more strictly regulated to prevent the dissemination of violent or explicit content. They arguethat this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well-being of viewers, especially children who may be exposed to harmful material.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hose who argue that imposing restrictions on live streaming content would infringe upon freedom of speech and creativity. They believe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ithout unnecessary censorship.中文回答:在我看来,限制网络直播内容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
国际大专辩论会

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1。
比赛日期:1993年8月22日至29日2。
比赛地点:新加坡3。
参赛学校: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剑桥大学、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4。
辩题:初赛一: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大学)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半决赛一:爱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悉尼大学)爱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复旦大学)大决赛:人性本善(台湾大学)人性本恶(复旦大学)(其它场次辩题资料缺)5。
比赛结果冠军:复旦大学亚军:台湾大学最佳辩手:蒋昌健(复旦大学)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1。
比赛日期:1999年8月24日至9月3日2。
比赛地点:北京3。
参赛学校:A组:西安交通大学、马来亚大学、台湾大学、耶鲁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B组:艾因夏母斯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那不勒斯大学4。
辩题:A组:初赛一:网络使人们更亲近(马来亚大学)网络使人们更疏远(澳门大学)初赛二: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耶鲁大学)成功的作品不应该拍续集(台湾大学)初赛三:电脑必将取代书本(香港大学)电脑不会取代书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初赛四: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西安交通大学)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弊大于利(新南威尔士大学)半决赛一: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马来亚大学)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耶鲁大学)半决赛二:发展知识经济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更重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西安交通大学)总决赛:美是客观存在(马来亚大学)美是主观感受(西安交通大学)B组:初赛一: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那不勒斯大学)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艾因夏母斯大学)初赛二:应先成家后立业(京都外国语大学)应先立业后成家(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决赛:爱情是自私的(京都外国语大学)爱情是无私的(艾因夏母斯大学)冠军表演赛:夜晚对人类利大于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混合组队)5。
大专华语辩论赛辩题

大专华语辩论赛辩题正方,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亲爱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我是正方代表,我认为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首先,网络素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教材,网络素材更加生动、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网络素材可以及时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
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而传统教材往往更新速度慢,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网络素材可以随时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最后,网络素材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多更广泛的学习资源,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方,网络素材在教学中不应该被广泛应用。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我是反方代表,我认为网络素材在教学中不应该被广泛应用。
首先,网络素材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实内容。
学生们在获取网络素材的过程中,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误导。
其次,网络素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其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低质量、不规范的教学素材,如果广泛应用,会影响教学质量。
最后,网络素材的使用也存在着版权问题,如果未经授权使用,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导致法律纠纷。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应该谨慎使用,而不应该被广泛应用。
正方,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尊敬的评委老师,我们认为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虽然网络素材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和规范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素材审核机构,对网络素材进行审查和筛选,保证其真实性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材使用指导,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素材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此外,我们也可以加强对网络素材的版权保护,规范使用行为,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只要我们做好管理和规范,网络素材在教学中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辩论词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笑声,掌声。
) 主席:谢谢汤之敏同学。
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也是三分钟。
(掌声)反方姜丰:谢谢主席,谢谢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在了统包一切的地位,还问了我们很多问题。
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温饱,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不论什么情况,都能谈道德,在追求温饱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谈道德。
第一,温饱决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
古往今来,人类尚未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已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加以支持。
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影响和政府倡导三个层面,而且从事实层面上看,人类历史上有衣食之困但仍道德高尚、品德非凡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曾经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样严身律己有理性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不是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不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总理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
因此,对今天的命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
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
而这一点刚才对方同学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的灯;道德是灯,通向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
谢谢各位。
(掌声)主席:谢谢姜丰同学。
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孙学军同学的发言。
时间也是三分钟。
(掌声)正方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还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还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后再谈道德的问题,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不同程度上谈道德的问题。
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和道德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条件。
一个人类社会要繁荣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维持人们的生存。
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
对方似乎还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只要有了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
真是可笑!这是一个做梦的幻想。
我方承认道德之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更深刻地体会到温饱对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
但是,如果你不给孩子吃饭,这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养育,那么,做为父母的过失不就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有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能取得成功。
对方同学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也是有目共睹。
这正是中国政府在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取得的。
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建设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成绩。
谢谢大家。
(掌声)反方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
既然对方还没有能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存在于哪一个阶段,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描述的正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德状况。
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
想必对方辩友对此也了如指掌吧?!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会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决不是必要条件。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就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
——他们有温饱吗?没有。
——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
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
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
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道德,自古至今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和爪子来横攫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漠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的事实听而不闻,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
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
(掌声)主席:谢谢季翔同学。
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
(掌声) 正方吴俊仲:各位好。
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
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做任何答复,只是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深发挥而已。
我们比较一下对方的定义进行思考。
首先,对方把我方所提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扩展到非常饥寒的境地,我们所讲的“饥寒”并不是对方所讲的那个“饥寒”。
如果照对方那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就是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变,甚至死亡。
对方辩友举出新加坡的例子,那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实践的规范不叫道德。
对方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
(掌声)比如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到瘟疫流行的地方去行善行医,大家都去称赞他;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去做,大家都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
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
如果那就是道德的话,那么,今天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了,大家去索马里吧。
所以,道德的起源必须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具有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道德。
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怎么可能产生道德呢?大家抢还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具有,资源价值有,而且分配能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
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
这些是人类学的研究。
从道德与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类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后才产生的。
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是只有在人类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所以谈道德必须以人类温饱为前提。
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
如果在衣食充足的前提之下,我看到街上行乞的孤寡,我会掏出身上的零钱给他。
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收入全部给他。
因为要考虑我的收入允许不允许我去做。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下面再考虑一个饥饿的情形。
如果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他吃不饱,他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
所以,我方说,人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来剥夺他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
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
假如我们现在一个人投票,赞成将对方三辩的财物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这是大家公认的,这样就是对的吗?(时间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