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由于登革热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登革热病例。

一、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其中,发热通常持续2-7天,可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症状,皮疹多出现在发热后3-4天,呈现出红斑、丘疹和斑丘疹等形式。

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尿常规、血常规、血培养、病毒学检测等。

血小板计数在发病早期常常降低,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出血倾向的表现,肝功能检查则有助于了解肝脏损害情况。

病毒学检测包括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可以直接证实病毒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在登革热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必需的,但在部分病例中可以发现一些特征性的表现。

例如,X线胸片可以发现肺部浸润,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腹水等情况。

这些检查虽然不是诊断登革热的关键,但在病情评估和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登革热的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发热病程2-7天;②两项实验室检查阳性;③具有流行病学史。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发热疾病,如流感、疟疾、疟原虫感染等。

五、治疗。

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重症病例,还需要密切监测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因此预防和控制疫情显得尤为重要。

六、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因此预防控制的关键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
对症治疗
➢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萄糖 -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 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 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
a
32
七、治疗
对症治疗 ➢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
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 炎样症状。 ➢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 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 血酶、雷尼替丁等。 ➢ 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 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 子右旋糖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2.出血表现:皮肤粘膜出血、多器官出血
3.血小板减少
4.血浆渗出客观依据:以下三之一项:
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 20%
白蛋白低,或浆膜腔积液
分型: 无休克:登革出血热
出现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
a
43
治疗
病死率:不治疗:50%,治疗:3%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尤其需补液治疗 抗休克:积极补液,扩容,皮质激素 出血:止血、输血及血小板
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
病死亡率高
a
37
二、病原学:Ⅱ型常见
三、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
a
38
四、登革:第二次感染Ⅱ型病毒后,机体大量产 IgG,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大量补体,使血通透
性增高而出血、休克;另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再激活PLT导致DIC。
a
34
治疗提议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 药物。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情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登革热,医生通常会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解读,为大家提供指导意义。

1. 血液检查:在登革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血液中可以发现一些特殊的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诊断登革热。

常见的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在登革热病例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的,而血小板计数则明显下降。

2. 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压积是衡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登革病毒感染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同时血小板功能也受到损害。

因此,患者的血小板压积通常偏低。

3. 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身体在感染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病毒。

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已经接触过登革病毒。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血清中的中和抗体试验。

4. 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病毒的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RNA或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登革病毒的存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登革病毒,还可以区分不同亚型的登革病毒。

5.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一种传统的登革病毒检测方法,通过将患者血液或组织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上,培养出登革病毒。

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毒的亚型,并用于病毒发展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综上所述,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细胞培养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登革病毒,并进一步了解病毒的亚型。

这些结果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防控措施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实验室检查结果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登革热症状的几种类型

登革热症状的几种类型

登革热症状的几种类型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 天。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登革热症状的几种类型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症状【临床表现】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 天。

二、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 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 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 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 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登革热(有哪些症状)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登革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季雨季,是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传染病。

在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和流行地区,如有发热、疼痛、皮疹和出血等症状,就可以怀疑是革登热,需要进一步通过就诊检查来确诊。

1、发热:登革热患者均有发热、起病较急等特征,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以上。

一般维持5-7天后体温骤退至正常,热型多为不规则热,同时还会伴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症状;2、疼痛:表现为骨关节痛、腰痛、肌痛、严重头痛等;3、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以四肢、躯干多见,多有痒感,出现在第1次退热或第2次高热时。

皮疹可持续3-4天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和色素沉着;4、出血:部分登革热患者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等;5、其他症状:如消化道不适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

如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出现以上症状,可怀疑有登革热存在,可就诊后检查抗原抗体。

如果登革热抗原抗体显示为阳性,则能确诊感染了登革热。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登革热的症状,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几大类:1、高热:发热的表现可以持续3-5天的时间或者更长,典型的特点叫做马鞍热,也就是可以出现连续几天的发热,然后出现1-2天体温正常,又出现连续发热,从图表表现成为马鞍热;2、关节酸疼:在一些形象的书籍当中,描述叫碎骨热,也就是关节酸疼的表现,像骨头被敲碎了这样一种酸疼的表现;3、皮疹、淋巴结肿大:皮疹多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斑丘样皮疹,像小疙瘩。

另一方面是出血性皮疹。

还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触痛;4、出血:严重情况下,登革热的症状还会出现,比如大的腔道出血,便血、尿血、呕血等情况;5、神经系统异常:比如脑膜炎、脑膜脑炎的表现,昏睡、昏迷等情况。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登革热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为主。

可以遵医嘱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控制疼痛和发热,口服泼尼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高热不退和中毒症状。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学检测。

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可作为登革热的确诊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时间,初次感染后约3-7天才能检测出IgM抗体,因此在早期可能呈阴性。

因此,需要在病情出现3-7天后复测。

2. 病毒学检测。

采用病毒RNA检测方法,如RT-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病毒RNA,对早期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疑似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即可被诊断为疑似病例。

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确认诊断。

2. 确定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的患者,可被诊断为登革热确诊病例。

3. 临床诊断。

对于无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的患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2.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需要充分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居住史等,以便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实验室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导致误诊。

五、结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登革热的认识,提高对疑似病例的诊断水平,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以上即为登革热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 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 以上者。 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WHO登革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DHF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 小板减少、血液浓缩(HCT变化>0.2; 出现胸腹水或低蛋白血症等) DHF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还有出血; DHFⅢ级:除有Ⅱ级的表现外,还有轻、中 度休克(血压下降、脉压< 20mmHg、 脉搏速弱、皮肤湿冷、 烦躁不安) DHFⅣ级: 除有Ⅲ级的表现外,休克程度深 重,测不出血压和脉搏。
登革休克综合征 (DSS)
DSS通常是DHF发展的结果,具有典型登
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 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 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 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 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
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 一般不出血,浅表淋巴结常肿大, 病程短(1-4天)。流行期间此型 病例较多,容易误诊。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
3-5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 的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 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 内死亡。此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 血热的诊断。

2.登革出血热: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 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 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 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 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 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肝实质脂肪变并 有灶性坏死。肺充血及出血,间质细胞增多。 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 状带脂肪消失,有灶性坏死。骨髓示巨核细 胞成熟障碍。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 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 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 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1/1280 者
有诊断意义。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 4 倍以上升 高者可明确诊断。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诊断
ELISA 法 检 测 特 异 性 IgM 抗 体
阳性。 RT-PCR 检测登革病毒 RNA ,其 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 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清型 鉴别。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登革出血热(DHF)

DHF是DF的一种严重类型,开始表现为典型 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 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 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 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 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 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 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
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 性抗体。 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 统。 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 白渗出。

病理改变
1、登革热:肝、肾、心和脑均有退
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 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 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中小血管 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 浸润。瘀斑中广泛血管外溢血。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 2 天
开始降低, 4 - 5天至最低,至退 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病毒分离、鉴定
1.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2.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 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70-80%。
3.病毒型别鉴定采用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 体 4.RT-PCR进行基因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发热、全身毒血症状、
皮疹、出血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 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 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 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或便秘等。

隔离期
从发病日起5-7天。 热退后3天。
登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登革热 (dengue fever) 和登革出血 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 是 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 传染病。前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 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 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死率低;后者以 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 病死率高。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 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 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 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 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形成第二 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
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 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 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 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 血倾向。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Leabharlann 床病例 确定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
鉴别。
并发症 最常见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 乏症)。 精神异常 心肌炎 肝肾综合征 中毒性肝炎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