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判定
登革热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特异性
检测时机
登革热不同诊断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信性
直接检测
可操作性
间接检测
病毒分离 核酸检测 NS1检测
可信性
IgM检测
IgG检测
登革病毒结构
细胞间病毒(未成熟)
细胞外病毒(成熟)
包膜糖蛋白
前M
(双体) 基质蛋白
核衣壳蛋白 (C蛋白)
登革病毒基因组结构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登革病毒分离
细胞
昆虫细胞: C6/36、AP61 哺乳动物细胞: Vero、BHK21
YF PRNT 80% 减少 DV抗体用捕获法化学发光
接种17D疫苗后黄热和登革抗体
登革病毒感染后的黄热和登革抗体
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的试剂比较
真核rEIII蛋白MacELISA法检测早期登革病人血清
OD Value
3.5
dengue virus patients sera
3.0
hantan virus patients sera
登革分型实时PCR
登革抗体检测方法
检测IgM MacELISA、免疫层析(ICT)
检测IgG 间接法ELISA、GacELISA、IFA、 免疫层析(ICT)
中和试验 特异性高,可以用于分型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乙脑、黄热和登革热的抗体交叉反应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中和抗体和登革病毒抗体
NS1为50kD的糖蛋白 以300kD的六聚体形式分泌到血液中
DHF患者血清中NS1明显升高 激活补体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全 血管通透性增加
NS1抗原特点及其应用
一、分泌性表达,易于检测 二、出现早,发病或发病前即可检出 三、浓度高,可达50 ug/ml 四、持续时间长,初次感染可持续9-12天 五、大量临床应用验证 六、NS1抗体可能用于血清分型 七、再次感染不易检测,在发病5-7天后很少能检出 八、高浓度NS1患者发病较重 九、可检测蚊子中的NS1抗原,用于监测
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

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
登革热病例的爆发通常与气候条件、病毒传播途径以及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相关。
了解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对于及时采取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进行探讨。
一、流行区域登革热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判断登革热是否爆发的第一个标准是确定该地区是否为登革热的流行区域。
在非流行区域,即使有个别病例发生,也不能判断为登革热爆发。
二、病例数量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病例数量的增加情况。
正常情况下,某地区的登革热病例数量应该是较为稳定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病例数量显著增加,且超过了正常水平,可以初步判断为登革热爆发。
三、病例的时空分布登革热病例的时空分布也是判断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登革热病例通常会出现聚集现象,即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区的病例数量明显增加。
此外,登革热病例的空间分布也很关键,如果某一地区同时出现多个病例,甚至形成传播链,那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为爆发。
四、骨干指标骨干指标是判断疫情爆发大规模流行的重要标志,对于登革热爆发的判断也非常有用。
骨干指标包括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次、登革热病例的入院人数和就医率等。
如果这些指标在一段时间内显著增加,并且超过了正常水平,可以初步判断为登革热爆发。
五、场所感染登革热爆发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场所感染。
登革热病例通常由病毒携带者传播给蚊子,然后再由蚊子传播给其他人。
如果在某一特定场所,例如学校、工厂或医疗机构等,出现多个病例感染,且这些病例之间没有直接的传染链,可以判断为爆发。
六、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登革热病例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也是判断爆发的重要参考因素。
登革热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成人身上,而且男性易感染程度更高。
如果在某一地区,特定年龄段或性别的病例数量显著增加,可以进一步判断为登革热爆发。
综上所述,登革热爆发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区域、病例数量、病例的时空分布、骨干指标、场所感染以及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等。
关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

关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在一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登革热的确诊标准成为了研究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关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我们需要从浅入深,逐步探讨这一主题。
一、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病原检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和出血症状。
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传染病相似,因此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实验室确诊则可以通过检测病毒RNA、抗体或抗原来进行判断。
二、实验室确诊标准的变化和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最初主要依靠病毒RNA的检测,而现在也会结合抗体及抗原等进行综合判断。
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也在不断调整确诊标准,以提高对登革热的准确诊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我认为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对于该疾病的确诊标准也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特别是在一些疫情高发地区,准确的确诊标准能够更好地指导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
我也认为在完善确诊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健康需求。
关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议题。
通过深入了解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病原检测和确诊标准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主题。
个人观点和理解也能够为该议题的研究和讨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断探索中,加深对于登革热的了解,并为控制该疾病做出更多的贡献。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在一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登革热的确诊标准成为了研究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关于登革热的实验室确诊标准,我们需要从浅入深,逐步探讨这一主题。
一、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病原检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和出血症状。
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传染病相似,因此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
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
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
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
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
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
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登革热在大多数地区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在广东省,由于气候和环境特点,登革热疫情的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为了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本诊疗指引。
二、诊断1、临床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升至39℃或以上,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
此外,登革热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也是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3、预防性治疗:对于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1、消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2、防蚊灭蚊: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播能力和危害性的传染病,对于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诊疗指引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登革热,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我们也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
登革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登革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层次。
疑似病例需要符合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病例的条件,并且有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的条件,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如果无法达到以上任一标准,则无法确诊为登革热。
同时,要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疟疾等。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一、引言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可导致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重症登革热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标准1. 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如高热(体温≥39℃)、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等)。
2.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
3.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超过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级标准,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出血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等。
4. 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如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抗体阳性等。
5.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如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病因可以解释。
三、注意事项1.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对于疑似重症登革热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3. 确诊为重症登革热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四、总结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一级标准、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以及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尽早进行治疗。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判定
(一)疑似病例:
1、居住于流行地区,或曾去过流行地区有被蚊虫叮咬史,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衄、出疹、淋巴结肿大者。
2、出疹为斑疹,一般在发热4—5天热退再起时出现,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
少数病例可有烦躁,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等中枢神经症状。
3、高热下降而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或有注射部位局部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自发出血、血压下降者。
(二)确诊病例
1.居住于流行地区,或曾去过流行地区,5—9天前有被蚊虫叮咬史。
2.束膊试验阳性,自发性出血。
3.脉愽微弱,出现休克。
4.病毒分离阳性,并鉴定为登革热病毒。
5.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6.恢复期血液IgG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1与2或1与2与3。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或5或6。
三、治疗原则及方法
1、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发热期卧床休息,蚊帐隔离。
高热、食欲不振和呕吐引起脱水,应口服补液,必要时可静脉输液。
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和使用解热止痛药,醋氨酚,忌用阿斯匹林。
重度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2、治疗方法
高热使用解热止痛药醋氨酚口服,成人:0.25—0.5g/次,每日3—4次。
儿童0.2g/次,每日3—4次。
重度烦躁还不安者可用镇静剂水合氯醛口服(10%溶液),成人剂量:催眠5—10ml/次,睡前服;儿童剂量镇静:4—10mg/kg/次,催眠:10—15mg/kg/次睡前服。
水合氯醛灌肠(10%溶液)抗惊厥成人量:10—20ml/次;儿童用于镇静剂量:4—10mg/kg/次,抗惊厥量:1ml/岁,极量10ml/日。
严重脱水伴酸中毒者,静脉补液所用的液体量和组成与腹泻中度脱水相同,采用平衡盐液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补液须适量,避免过量引起心力衰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