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鉴别诊断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
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
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
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
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
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
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登革热诊疗指南

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
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
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 极期的开始。
三、临床表现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 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
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
三、临床表现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 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 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 “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 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
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三、临床表现
(二)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
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临床表现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
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
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
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
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 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 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
九、治疗
4、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
(1)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
应卧床休息,持续低中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畅,限
制静脉输液及输液速度。存在房性或室性早搏时,给
予倍他乐克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生心
衰时首先予利尿处理,保持每日液体负平衡在500ml
至800ml,其次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30mg或 60mg。
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登革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层次。
疑似病例需要符合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病例的条件,并且有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的条件,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如果无法达到以上任一标准,则无法确诊为登革热。
同时,要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疟疾等。
登革热

4个血清型,有交叉 反应
病毒的理化特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 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 -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 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 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 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病毒血症期很短,产生IgG抗体的时间很快, 在发病第2天即可检测到,并迅速上升到远高 于第一次感染时的水平,此后缓慢下降,可以 维持终生。
IgG
抗
体
出现症状
水
平
出现症状 IgG
病毒血 症期
病毒血症期
IgM
IgM
HAI 1:2560 IgM临界值
初次感染
二次感染 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示意图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DHF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
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 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 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 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病毒的酚提取物仍然具有感染性。
免疫反应规律
首次感染的病例中,从发病第5天起血清 中即可检出IgM抗体,1~2周内达高峰, 此后缓慢下降至消失,可在体内维持2~ 3个月。检测到IgG抗体的时间在发病的 第14天左右,14~21天达到高峰。
第二次感染时抗体产生时间完全不同于首次感 染。
IgM抗体在发病后1~2天内达到远低于第一次 感染的水平,然后很快消失,“一闪即逝”。
常规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病程第2天开始降低,第 4~5天降至最低点,可低至2×109/L,至退热后1周才 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也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可 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可呈 阳性。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重症登革热
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同登革热 发热数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快速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退热或许
就是重症的开始!) 死亡率较普通登革热大幅增高 重症登革热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 增强病毒对靶细胞的吸附 • 免疫细胞过度释放促炎细胞因子 •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靶细胞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二)临床表现
1、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 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2、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3、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 4、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 臂试验阳性。 5、乏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6、浅表淋巴结肿大
1、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 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 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诚信为本 敬业为民
(二)实验室检查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 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 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 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 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 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 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谢 谢!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 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
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一、引言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可导致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重症登革热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标准1. 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如高热(体温≥39℃)、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等)。
2.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
3.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超过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级标准,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出血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等。
4. 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如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抗体阳性等。
5.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如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病因可以解释。
三、注意事项1.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对于疑似重症登革热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3. 确诊为重症登革热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四、总结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一级标准、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以及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尽早进行治疗。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