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卫生院登革热处置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卫生院对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卫生院对登革热疫情的预防、报告、隔离、治疗、消毒、宣传教育等应急处置工作。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科学规范,确保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卫生院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指导等工作。
2.2 领导小组组成(1)组长:卫生院院长;(2)副组长:卫生院副院长;(3)成员:卫生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等。
2.3 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1)制定、修订、完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预案;2)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监督检查应急处置工作的落实情况;4)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及应急处置情况。
(2)各科室职责:1)预防保健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登革热疫情的预防、报告、隔离、治疗、消毒等工作;2)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登革热病例的诊疗工作;3)护理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登革热病例的护理工作;4)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登革热疫情的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工作;5)后勤保障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的物资保障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3.1 监测(1)对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进行监测,重点关注有蚊媒接触史、居住地有登革热疫情等情况的病例;(2)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2 报告(1)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后,立即向区疾控中心报告;(2)接到疑似登革热病例报告后,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确认病例;(3)确诊登革热病例后,立即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并按照要求进行病例信息报送。
四、应急处置4.1 隔离(1)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实施医学观察。
关于登革热应急预案

一、前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地区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3. 各级卫生、疾控、教育、公安、交通、市政等部门成立相应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登革热防控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环境整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疏通排水沟,消除蚊虫孳生地。
3. 灭蚊: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开展蚊虫灭治工作。
4. 蚊虫监测:定期开展蚊虫密度监测,掌握蚊虫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 防蚊用品:推广使用蚊帐、蚊香、防蚊液等防蚊用品。
6. 疫情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做好病例调查、隔离和治疗工作。
四、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2. 病例调查: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开展病例调查,确定病例诊断。
3. 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5. 临时隔离点设置:在疫情严重地区,设立临时隔离点,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6. 疫情宣传:加强对疫情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财政加大投入,确保登革热防控工作所需资金。
2.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如蚊帐、防蚊液、消毒剂等。
3. 人员保障: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4. 联防联控: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形成防控合力。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本地区登革热防控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社区应急预案登革热

一、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社区居民的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社区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监督落实登革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3. 成立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登革热防控措施。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2. 开展蚊媒密度监测。
定期对社区蚊媒密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蚊虫滋生地。
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清除蚊虫孳生地,减少蚊虫滋生。
4. 实施化学灭蚊。
根据蚊媒密度监测结果,适时开展化学灭蚊工作,有效降低蚊媒密度。
5. 加强病例监测。
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及时报告、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四、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2. 疫情调查。
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活动轨迹,做好隔离观察。
3. 疫情控制。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封锁疫区、开展大规模灭蚊等。
4. 疫情评估。
定期对疫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控策略。
五、后期处理1. 疫情解除。
当连续14天无新发病例时,可解除疫情应急状态。
2. 疫情总结。
对整个疫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责任追究。
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六、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
组织培训专业防控队伍,提高防控能力。
3. 物资保障。
储备充足的防控物资,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修订。
医院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南太平洋、南美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登革热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日益增加。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在医院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院对登革热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及时、有效、有序地应对登革热疫情。
3. 最大限度地减少登革热疫情对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影响。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设立医院登革热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职责:(1)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院登革热诊疗工作,制定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质量。
(2)护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院护理工作,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院感科: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消毒和监测。
(4)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宣传教育工作。
(5)后勤保障中心:负责医院环境卫生、消毒、防蚊灭蚊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医院各科室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医院登革热防控办公室。
(2)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判断,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2. 疫情处置(1)病例隔离: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
(3)消毒与防蚊灭蚊:对疑似病例的病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并对医院周边环境进行防蚊灭蚊。
(4)宣传教育:加强医院内部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3. 应急物资储备医院应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隔离病床、防护服、消毒剂、防蚊灭蚊药品等,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登革热处置应急预案

一、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登革热防控工作。
2.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登革热应急处置工作。
3. 成立现场处置小组,负责疫情现场的防控、隔离、消毒等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发现(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 现场处置(1)隔离疑似病例: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开展环境消毒: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消除蚊虫滋生地。
(3)开展灭蚊工作:对疫区进行大规模灭蚊,降低蚊虫密度。
3. 防控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群众清理垃圾、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
(3)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疫情。
四、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3. 资金保障: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及时到位。
4.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五、总结与评估1. 疫情结束后,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防控合力。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调查和处理登革热疫情。
2. 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3. 保障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3)消毒灭蚊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灭蚊消毒工作。
(4)医疗救治组:负责疑似病例的隔离、救治和转运。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保障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疫情监测,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立即报告。
(2)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3)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2. 预防与控制(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3)定期开展灭蚊消毒工作,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
3. 疑似病例处理(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毒传播。
(2)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疫情。
(3)对疑似病例进行救治,必要时转运至定点医院。
4. 后勤保障(1)储备充足的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2)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为师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疫情监测组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并向领导小组报告。
3. 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应急处置措施。
4. 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

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的发病率与季节、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为确保2024年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
一、加强传染病监测
要做好登革热的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监测网络,加强疫情信息汇总和分析,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做好防控准备。
二、宣传教育
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区居民传达防病知识,引导大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登革热。
三、环境治理
要加强对蚊虫孳生地的环境治理工作,清除积水容器、消灭蚊虫孳生源,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要利用化学或生物防治手段,避免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
四、医疗救治
建立相应登革热病例应急救治机制,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响应能力。
及时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检测和隔离治疗,减少疾病传播风险,降低病死率。
五、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邻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情流行时,要及时向相关国家通报情况,互相支持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威胁。
以上是2024年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全力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共同努力,共同抗疫,共同战胜登革热。
学校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高发区域。
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登革热疑似病例。
2. 加强校园蚊虫控制,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
3. 提高师生防蚊、灭蚊意识,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学校登革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各班级设立防控小组,负责班级内的防控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班级每天进行晨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学校防控办公室。
(2)学校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3)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待确诊后及时送医治疗。
2. 环境卫生整治(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理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2)定期开展灭蚊、灭鼠、灭蟑螂等除四害工作。
(3)对校园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及时清运。
3. 师生防蚊、灭蚊教育(1)通过班会、校会等形式,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2)指导师生正确使用蚊帐、蚊香、防蚊液等防蚊用品。
(3)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灭蚊活动,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4. 应急物资储备(1)学校防控办公室负责储备应急物资,如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
(2)确保应急物资充足,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5. 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
(2)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隔离、消毒、疏散等。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学校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各部门、班级要按照预案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3. 学校防控办公室负责对本预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预案有效执行。
六、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进行修订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试行)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
该病起病急、传播快、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
在我市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
自1978年发生建国以来首起较大规模的疫情之后,我市陆续出现多起局部暴发疫情。
我市发生了一起近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我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及时做好我区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该预案。
二、总则(一)目的为规范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对登革热散发、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三)适合范围本预案适合在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疫情处置工作。
三、人员分工与职责(一)成立领导小组、疫情监测小组和疫情督导小组:1、疫情监测小组职责:(1)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监测各医疗机构疑似病例、监测传染病报告网络情况及周边疫情情况;(2)定期到各医疗单位开展主动病例侦查工作,督导医疗单位对达到送检条件病例及时进行采样送检;(3)每月收集蚊媒监测点监测结果并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情况及周边疫情变化及时预测我区登革热疫情趋势。
发现疫情时及时开展现场核实,开展危险因素评估,报告领导小组。
疫情监测小组人员名单: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XXX、2、领导小组职责:根据疫情监测评估报告的情况,对控制的级别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部署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向上级报告疫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3、疫情监督小组:当出现疫情时,负责对疫点、疫区蚊媒密度监测、入户调查处理、疫区灭蚊及宣传效果进行定期督导、质量控制及评估。
组长:XXX、副组长:XXX、XXX、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员,必要申请各医疗单位派医务人员支援)。
(二)根据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当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或多个输入性疫点时,需要启动全单位人员开展专项、全面的登革热防控时,单位人员具体分工与职责如下:(1)流调组:负责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疫区调查及划分,制定疫情防控指引,分析疫情防控效果及疫情发展评估。
组长:XXX、组员:XXX、XXX、XXX、(2)消杀组:根据流调组提供疫点资料,负责疫点室内的消毒指引工作、疫点媒介快速评估、蚊媒应急监测,负责培训辖区内参与蚊媒监测、入户调查处理、灭蚊防蚊技术培训工作。
组长:XXX、XXX、组员:XXX、XXX、XXX、XXX、XXX、(3)检验组:开展病例的检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开展采样、检测工作。
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XXX、(4)后勤组:协调做好相关物资、车辆的保障及社会宣传工作。
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XXX、XXX、(5)督导组: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大小,将疫情督导小组分成若干分组,按要求对指定辖区内居委、楼盘物业管理人员开展蚊媒消杀效果、入户调查处理结果、居民宣传效果等情况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及评估,保证疫点、疫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各项指标要求。
其他人员根据领导的安排进行人员工作的调整。
四、疫情分类与防控措施(一)关键定义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
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疫点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活动区域中,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区域范围。
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根据蚊媒活动范围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有时疫点范围可能涉及多个村或居委会)。
4、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
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出现较多病例,疫点和预警区范围出现重叠时,疫情处置不能仅限于疫点范围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范围,用于指导灭蚊和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
5、预警区预警区是指登革热疫情发生早期,根据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
通常以核心区周围的半径4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
6、监控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划定除疫点及预警区之外的区域为监控区。
(二)疫情监测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诊断标准按《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执行),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登革热暴发疫情报告。
1周内,一个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内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另外,在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也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三)疫情处置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有效监控,控制扩散;追踪索源,管理传染源等四大防控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职责到位,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减少危害。
1、发生本地疫情。
(1)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
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体,必要时进行登革热核酸检测。
对疫情早期发现的病例还应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
捕捉伊蚊(成蚊)送上级实验室检测。
3)病例搜索。
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内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
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
③病例搜索,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
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5天内(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出现,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
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4)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疫情分析。
分析疫情的流行特点、发展趋势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疫情的形势适时调整防控措施建议。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
为了解疫点、疫区范围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
每3~5天进行一次。
若疫区涉及范围较大时,可抽取有代表性的3~5个点进行布雷图指数调查,评估整个疫区的清理孳生地效果。
要求调查员要由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组成,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能客观反映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成效。
(4)蚊媒应急监测。
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
选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疫点及周围区域环境,共布放50-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3~5户或每25~5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于家庭环境的庭院、阳台、天台的花草树荫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绿化带、灌木丛下,连续布放4天。
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并分类鉴定。
将蚊虫收集到螺口采样管,置于液氮罐内或-20℃冰环境,送市疾控中心检测蚊虫携毒情况。
疫点每4天监测1次,警戒区每15天监测1次。
(5)指导镇(街)、村(居)落实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
疾控机构要会同爱卫部门指导各镇(街)、村(居)组织开展清理伊蚊孳生地工作,确保工作成效。
做到工作前有培训,工作过程有记录、有质量控制,工作结束后有评估。
对工作不达标的镇(街)、村(居)坚决要求重新组织入户,直至合格为止。
对反复多次评估仍未达标的镇(街)、村(居),要及时将情况向其上级行政部门反映,建议其启动问责程序。
(6)工作督导。
要求采取媒介控制措施后,疫点范围内,在发现病例后一周内布放的诱蚊诱卵器不能发现伊蚊或卵;疫区一周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在督导过程中重点查阅入户记录,查看蚊媒孳生地清除情况并记录,居民是否有翻盆倒罐意识。
(7)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新发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
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8)健康宣传和培训积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2、发生输入性疫情时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落实清除孳生地、蚊媒密度调查、卫生宣教、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做好传播风险评估,及时向相关地区通报疫情情况。
其防控措施可参照发生本地疫情时。
3、疫情终止判定最后1例登革热病例发病后25天无新发病例,且疫区布雷图指数连续两周维持在5以下,可认为本次疫情结束。
五、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一)标本的采集(见附表1、2)。
1.采样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