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案例及反思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这是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句导入: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
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
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
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
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
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㈡解析“中举”: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能力目标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范进中举》教后反思6则

《范进中举》教后反思6则范例一:记得每次上公开课,之前准备的那段时间总是内心充满了焦虑,惟恐把课上砸了。
于是一边焦虑,一边备课:熟悉教材,构思创意,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语言,还有揣摩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临时情况。
一遍一遍的准备,往往是越备到最后,越是心里没底。
因此,那种惴惴不安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上课。
这次上完了《范进中举》后,长舒了一口气,为的是终于完成了任务,了却一桩心事,课堂虽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也没有料想的糟糕。
沉静下来,反思这节课,希望总结得与失,为以后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
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
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二: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这节课上,在分析人物时,我没有按照教前的设计,而是询问学生想要分析哪个人物,学生说要分析胡屠户,我进而要他们讲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探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学生参与很积极,探根寻源,对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彻。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人物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目的达成也很顺利。
三:搭桥铺路,巧妙引导。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时,注意问题安排的梯度,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
在上课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注意到问题的深度,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设计篇四一、复习巩固二、讲授新课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是喜极而疯。
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讽刺。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
”“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

《范进中举》的教案《范进中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的教案篇1第二课时重点、难点: 的主题和写法(一)明确目标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教学片段】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须苦读后经科考后才能成为“人上人”,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烦,先初试取得资格,再乡试、会试而殿试。
师:的确。
但仍有不少读书人对此趋之若骛。
让我们今天看看本课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将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快速浏览,教师巡视。
)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处最好笑,说一说再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笑范进的猥琐,笑胡屠户的粗鄙。
师:作者只是要笑范进、胡屠户吗?
生:不是。
是要我们认清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迫害。
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师:对。
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
那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可取。
生:他也让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读,家里又不支持他,无经济来源还坚持到最后,终达目标。
师:请大家把范进、胡屠户、张乡绅所说的话分三组仿一仿,中间再结合点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过程略。
)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动作?各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范进中举是悲哀,他会成为封建统治忠实的维护者。
生:胡屠户说话虽尖酸刻薄,但他是长辈,说话难听了些,目的是为了激励范进。
这是在教育孩子。
不过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长可不这样教育孩子。
生: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
师:大家再想想,范进中举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态?
生:跷二郎腿、钓一支香烟、写文章……
生:会体察民情,为百姓做点实事……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
请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老师巡视。
)
师:大家写的下课交上来。
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吗?
生:学以成才,报答父母。
生:考大学,将来为国服务。
生:出人头地,做事方便。
师:好。
通过本课学习,大家收获不少: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也知道描画人物的方法,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
希望我们大家摆好心态去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奋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
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
今后一定加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