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 第一章 小专题大智慧 专题专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有关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B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范围会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D各种天体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2(2011海南海口高一期末,1)”神舟七号”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如右图),轨道舱还要在太空停留一段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留在太空的轨道舱属于( )A自然天体B人造天体C陨星D小行星(2011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1— 3)2011年1月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一直存在,仅今年就将有约10颗小行星运行至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之内,但不会撞上地球。
结合以下两图完成3— 5题。
图1图23图1中不包含在内的天体或天体系统是( )A太阳B地月系C银河系D月球4小行星带位于图2中哪两颗行星轨道之间( )A3和4 B4和5 C5和6 D6和75距离图2中位置3行星的最近的一个恒星是( )A太阳B哈雷彗星C织女星D火星6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2)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相同。
(3)流星体所属的天体系统是图。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是。
(2011山东兖州高一检测,1 —2)2011年2月14日18时,经历了256天漫长的”飞行”之后,在俄罗斯参加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的两名志愿者首次踏上”火星”表面,把中国的五星红旗、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和欧洲空间局的旗帜插上”火星”,并进行了”火星”表面采样等模拟活动。
据此完成7— 8题。
7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①总星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地月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火星在下图中的位置是( )太阳系示意图(部分)9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其他行星的轨道,并用箭头画出行星的公转方向。
高中地理 综合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综合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以下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3.该城市自)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
据图回答以下2题。
5.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6.若图中所示工业均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则其中受市场区位影响最明显的是( ) A.①B.②C.③D.④7.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是:()A鲁尔区 B“第三意大利” C美国“硅谷” D中国香港8.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8倍的人口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③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来养活新增加的人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2题。
材料一下图是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薰衣草的商业栽培,主要是要取得薰衣草的花来提取薰衣草精油,薰衣草精油可以作为杀菌剂和高级香水、香料的添加剂等。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小专题大智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八页,共8页。
第三页,共8页。
如图:
第四页,共8页。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fēngxiàng):沉积物 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所以颗粒 大的一侧为上风向(fēngxiàng)。
如图:
第五页,共8页。
2.河流流向判定 (1)利用河谷的宽窄来判定流向:由于河流的上游 (shàngyóu)以下切侵蚀为主,所以上游(shàngyóu)河谷深而窄; 下游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所以下游河谷浅而宽。 如图:
小专 题 大智 慧
根据 地貌 景观 ( jǐnɡ ɡuā n)判 读风 向、 河流 流向
专题(zhuāntí) 讲坛
专题(zhuāntí) 专练
第一页,共8页。
第二页,共8页。
1.风向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 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 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fēnglì)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 沙丘侧为上风向。
第六页,共8页。
(2)利用三角洲、冲积扇的形状来判定流向:在山口和河口处 形成的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向着(xiàng zhe)下游方向展开的。
如图:
第七页,共8页。
(3)利用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来判定流向:河流流速降低, 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zǒnɡ shì)先 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 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质量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截至2019年5月3日,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亿人,其中70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图,回答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B )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解析] 读图可知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有的主要缘由为( C )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解析] 南纬40°~50°范围海洋面积占肯定优势,陆地面积小,故人口稀有。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更曲线图”,回答3~4题。
3.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4.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D )A.①B.②C.③D.④[解析] 第3题,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推断,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所以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第4题,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推断,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多,④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肯定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A.政策因素B.斗争因素C.自然因素D.经济因素6.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B )A.极度集中B.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加C.趋于均衡D.60%土地集中全部人口[解析] 第5题,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4省(市),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
“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脉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据此完成1~3题。
1.太行山脉作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①具有明确性特征②具有过渡性特征③大体与我国冬季0 ℃等温线分布一致④属于自然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太行八陉”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边界()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B.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D.只具有联系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3.“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山脉东西两侧()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B.风俗习惯日益接近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D.人口密度日益接近1题,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而自然区域的边界是过渡性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自然区域。
所以①错误,②正确。
1月0 ℃等温线与秦岭—淮河线基本一致,③错误。
自然区域是自然形成的,④正确。
第2题,据材料可知,“太行八陉”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说明“太行八陉”由原来的屏障功能,变成后来的联系功能,故选A。
第3题,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是在长期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不会因公路、铁路的出现而改变,A错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太行山脉东西两侧人们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交流越来越多,因此风俗习惯会日益接近,B正确;农业地域类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C错误;人口会由经济欠发达的太行山脉西部流向东部,D错误。
2.A3.B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同步练习 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政治变革2.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A.基本持平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D.变化不大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3~5题。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3.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4.图示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5.若该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是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6~7题。
6.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丁-乙-甲D.乙-丙-甲-丁7.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过程,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 )A.甲B.乙 C.丙D.丁8128 埃塞俄比亚备注:横坐标为该年份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1)从表中预测可以看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前十位国家排位提升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其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2050年,新增的两个人口大国都在________洲,人口的增长对这两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至少答出2点)(3)2006年的人口大国在2050年排位将跌出前10名的两个国家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年龄构成较轻,_______________比重大,________________压力巨大,老龄化逐渐显现。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其次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必备学问基础练读我国四大自然分区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一样性2.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缘由是( )A.地理环境不同 B.人口多少不同C.文化习惯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2024·四川雅安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3~5题。
3.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矿物能源资源丰富B.皆属我国内陆省区C.地势西高东低D.大部分属长江流域4.甲省南部区域最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C.立体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5.在乙省发展优势最不明显的工业是( )A.有色冶金工业 B.毛纺织工业C.电力工业 D.食品工业[2024·山西大同期末]河北省三河、大厂、永清、固安等邻接北京的县市多年来的城市空间发展都围绕北京,新建成的城区在环北京的东部、南部边界呈密集的带状铺开,主动做好与京津地区的协同发展。
下图为河北省部分县市与京、津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与京津相比,河北省三河、大厂、永清、固安等县市的区位优势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开发潜力较大②海陆交通便利,协作条件良好③矿产资源丰富,其次产业发达④土地租金低,房价较低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①④7.通过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利于河北省三河、大厂、永清、固安等县市( )A.实现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为京津供应农产品B.变更劳动力分布,促进人口向京津地区集聚C.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区域产业分工D.形成环北京高水平经济带[2024·安徽滁州期末]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吊脚楼(下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在凹凸不平的山坡上,用木柱撑起。
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为“木质结构,尖顶宽,支柱架空”。
据此完成8~9题。
8.吊脚楼建设在山坡上的主要缘由有( )①当地平地少②可削减地质灾难威逼③可削减洪涝灾难威逼④利于降低建筑成本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9.吊脚楼的特征体现当地自然环境,下列说明合理的是( )A.本质结构—当地多地震B.支柱架空—当地多潮湿天气C.尖顶—当地冬季多暴雪D.宽檐—当地多大风天气10.[2024·河南许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四川高考)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解析:第1题,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据图分析可知,该省常住人口十年来仅减少193万,人口密度减小不大,故B错;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故C错;城市人口数量2000年为8 235万×27%=2 223.45万,2010年为8 042万×40%=3 216.8万,城市人口增长993.35万,增长率约为44.7%,故D 错;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故A正确。
第2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这不是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A 错;该省在2000~2010年无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行政区域没有缩小,故B、C错误;该省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较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常住人口减少,故D 正确。
答案:1.A 2.D
3.分析数据,了解国情。
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图(不包括港澳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与1990~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人口净增量上升
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________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________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________。
解析:第(1)题,计算可知,2010年比1953年人口增长了125.6%,A项错误;与1990~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人口净增量下降而不是上升,B项错误;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为6.95×40.69%≈2.83亿,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约为3.39亿,C项错误;2010年15~64岁人口为13.40×74.53%≈9.99亿,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第(2)题,读图判断即可。
第(3)题,1964年以来,我国总人口增多,但耕地面积在减少,故人均耕地在减少。
答案:(1)D (2)下降上升(3)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