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地层油层

合集下载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物性 极 差和 薄油 层形成 的剩余 油 ,
是指 油层 薄 、 性差 , 物 虽然 分 布 面 积较 大 , 因动 用差 但
进 行 二 期 注 聚合 物 至 含 水 率 9 % .注 水 至含 水 率 为 5 9 %结 束 。一 期 注聚 合 物参 数 : 合 物 分子 量 为 6 0 8 聚 0x
3 开 发 方 案 优 选
31 方 案设计 .
效厚 度 、孑 隙度 和原 始含 油饱 和度 ,拟 合地 质储 量 为 L
6 97 1 14 , 际为 6 57 2 1 , 差为 09 4 . × 0 t实 3 5 . x 0 t误 0 .%。
方 案一 : 预测 时 间从 2 0 0 4年 1 0月开 始 , 注水 至含 水率 为 9 %结 束 。 8
根据 地质 和开 发特 征 ,在地 质模 型 中充分 考 虑层 问矛盾 。 在垂 向上 划分 为 9 个模 拟 层 , 中 S l G 2 1 其 l— 26 为 目的层 。平 面上 以 3 / 步 长划 分为 3 x 1 网 5I 为 T 04 个
的采 出程 度分 别为 3 . %,06 %和 2 . %。 04 5 3 .1 17 5 萨一 、萨二 、萨 三和葡 二油 层组 的剩 余地 质储 量 ( .5 l 高于 高一 和 高 二 油层 组 (.1 1 ; 尔 5 x0t 5 4 ) 40 × 0 t 萨 4 ) 图 、 萄花 ( 包 含葡 一 组 ) 高 台子 油 层 ( 葡 不 、 不包 含 高 三
物分 子 量 为 6 0 1 注 入 质量 浓 度 为 1 ・~, 0 x 0, L 注入 速 g
2 . 剩 余油类 型 .1 2
剩 余 油类型 包 括 : ) 注采 井之 间压 力 平衡 带 ( 1在 滞 留 区) 成 的剩余 油 , 形 分布 在相 邻两 三 口油井 或 注水井 之间 , 厚层 或薄 层 中 占有 一定 比例 , 在 但分 布 面积 相对 较 小 。 ) 网失 控 的剩余 油 , 2井 指在原 井 网虽然 钻 遇但未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大庆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储层特点明显。

该油田采用了压裂技术,利用高压水射流将岩石破碎,形成裂缝,从而增加油气的渗透性,提高采收率。

下面将详细分析在大庆油田中应用的压裂裂缝形态及其特征。

1.裂缝形态大庆油田中通过压裂技术形成的裂缝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分别为垂直于井眼的裂缝和平行于地层走向的裂缝。

根据实际情况,多数井口以全深垂直压裂为主,而横向裂缝的应用相对较少。

1.1 垂直裂缝垂直裂缝是在井眼周围的岩石中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为径向裂缝。

它们主要是垂直于井眼的,从而形成一系列沿径向展开的直线型裂缝。

这种形态的裂缝通常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裂缝宽度与深度比较一致,具有较高的渗透性,是压裂技术的居多应用形态。

平行裂缝是指与地层走向平行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是在地层的纹层和节理面等断层和裂缝上形成。

由于沿着地层走向,这种裂缝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强的分段性质的,裂缝宽窄、分布稀密,它们通常比垂直裂缝的渗透性要差。

2.裂缝特征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密度较高,是一种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景观。

由于该油田中岩石质地较硬,所以在压裂时需要更高的压力,才能形成裂缝,因此裂缝密度较高。

2.2 裂缝宽度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宽度大多在0.1~1mm之间。

裂缝宽度的大小与井筒的直径和压裂速度等因素有关。

裂缝宽度对渗透性有很大影响,通常越宽的裂缝渗透性越大,但非常宽的裂缝常常难以形成,这是因为压力会在宽裂缝中分散开来无法使岩石形成一条连续的裂缝。

裂缝长度是指由裂缝开口延伸出来的长度。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长度通常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

裂缝越长,渗透性越好,能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裂缝面积是指水力压裂后在地层中形成的裂缝在横截面上所占的面积。

裂缝面积的计算对于进行流体运移的数值模拟非常重要。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面积通常在0.1~10m\textsuperscript{2}之间,常常通过岩心样本分析来获得。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以 背斜为主,断层、裂 缝次之) 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 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 泉头组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下第三系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一览表(表六)
油田(盆地)名称 盆地类型 充填地层及厚度(m)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江苏油田(苏北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新生界 中生界 古生界 滇黔桂油田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震旦系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1150-6630 170-520 80 7450 1660 642-5234 21.9-1025.9 100-300 0.4-95.7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主要烃源岩及岩性 下第三系 潜江组 泥岩 二叠系 栖霞组 茅口组 泥岩 三叠系 飞仙关组 泥岩 志留系 泥岩 下第三系 阜宁组 戴南组 泥岩 上震旦统 中上寒武统 下二叠统 碳酸岩为主 下三叠 嘉陵江组 第三系 那读组 白岗组 碎屑岩和灰岩 主要油藏类型及岩性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裂隙油气藏 碎屑岩为主 主要勘探层位 下第三系 潜江组 三叠系 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 上石炭统 勘探面临问题 资源潜力 备注 江汉油田 (江汉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构造复断陷 —坳陷盆 地

大庆油田地质参数对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

大庆油田地质参数对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

4 .3 )但 是 对渗透 率 5 ~ m 02% , 0x1 油层采 出程 0
度 影 响较 大 , 低渗透 层采 出程 度 为 1 . l , 5 0 % 比该油 层单 采 时最终 采收率 低 2 .8 , 0 9 % 见表 1 。
作者简介 : 贾庆华 (9 2 ) 女 , 17 , 大庆油 田第二 采油 厂 , 藏工程 油
一 日 ) 霉 龃臀 争 皇 /

2 0
4 0
6 0
8 O
lo 0
10 2
∞ 5∞ ∞ 吣 ∞ . 6∞4321O
油层 ¨ 。 同时 由于 含 聚 污水 回 注及 水 质 影 响 , 油
层动用 状况 较低 , 有 的细 分 标 准 已不 适 合 目前 开 原
采 的低 渗透 油层 。 为 了进 一 步挖 掘 剩余 油 , 控制 区
块 含水 上升 速 度 、 缓 产 状 况 的关 系 , 高 含 水后 期 细 为 分注水 调整提 供依 据 。
度 的 开采 。通 过 分 析 历 年 实 测 吸 水 剖 面 资 料 , 究注 水 层 段 内各 项 参 数 与油 层 效 果 相 关 的 关 系 , 高 含 水 期 油 田进 一 步 细 分 研 为
注水 调 整 提 供 一定 的指 导意 义 。
关 键 词 地 质 参 数 中图法分类号
开 发 效 果
下 , 同采 出 程 度 下 , 差 越 大 , 采 时 间 越 长 , 相 级 开 同
1 渗透率对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
1 1 渗透 率级 差对油 层 开发效 果 的影响 .
时级 差 1 16 2时 , 层 含 水 达 到 9 % 时 , 入 倍 、. 、 合 8 注
数基 本相 同。 1 2 高低 渗透 率油层 组 合对 油层 开发效 果 的影 响 .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上返区块剩余油研究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上返区块剩余油研究

北一 二排 西部 上返 聚合 物驱 区块 为大庆油 田首 个二类 油层 聚合物 驱 区块 ,该 区块 位于松 辽盆 地 中
央 凹陷大 庆长垣 中部的 萨尔 图开发 区 ,上返 聚合 物
驱油 的二类 油层 目的层是 白垩系姚家 组二 段~嫩 江 组一段 的 萨尔 图油层 二段 ( 简称 S 1 l l) O单 元 层 ~ 三 段 ( 称 Sl)1 简 i1 0单 元 层 ,是 一 套 陆 相 河 流 ~ 三角洲 碎屑 岩沉 积 。
宽度为 3 0 5 0 0 ~ 0 m,呈树 枝 状 、坨 状 、 网状 伸 展 。
席状 砂钻 遇率为 3 %~8 % ,钻遇 有效 厚度 0 5 4 8 . ~ 06 . m,分 布较 河道砂 稳定 ,尖 灭井点 小 于 1 。 O ( )非 均质 特征 。分流 平原 相沉 积主 要为分 流 3 平原 相分 流河道砂 、河 问薄层 砂 、河 问淤 泥相 问交
维普资讯
油 气 田地 面工 程第 2 6卷 第 5期 (0 7 5 20. )
大 庆 油 田二 类 油 层 上返 区块 剩 余 油 研 究
李俊 玲 ( 油田 质 安全 保部) 大庆 公司 量 环
摘 要 大 庆 油 田主 力 油层 聚 合 物 驱 油技
水 下分流 河道 的沉积 形态 又可细 分 为枝状 三角洲 砂
花油层I ( 组 简称 葡I 组)主力 油层 聚合物驱 油技术 已 大规模推广应 用 1 ,目前 已无 剩余可 注聚合 物驱 3年 油面积 , “ 十一五”期 问主力油层 聚合物驱 油将 基本 结束 ,油 田后备潜力不足 ,接替稳产潜 力变小 ,为实
2 5- . m,而且厚 度及 主体段 渗 透 率多 平 行 于河 .-3O  ̄

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注采指标变化规律

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注采指标变化规律

类油层 匹配较好 , 具 有较 高 的产液 能力 , 产液 指 数 明显 高 于二类 油层 ( 见图3 ) 。二 类 油层 在 含水 下 降期 产 液 指数递 减率 较大 , 含水 低 值期产 液 指数递 减 率变 小 , 含 水 回升期 产液指 数递 减率 趋 于平缓 阻 o -
2 . 4 采 出 液 聚 合 物 质 量 浓 度
堡瓣繁如如始
第 2 2卷 第 5期
周丛丛. 大 庆油 田 一 、 二类 油 层 聚合 物驱 注 采 指 标 变 化 规 律
6 1 1
1 聚 合 物 驱 阶段 划 分
根 据聚合 物 驱综 合含 水 曲线 的变 化特 点 ,将 聚 合
物 驱 划 分 为 5个 阶 段 ( 见图 1 ) 。 这 5个 阶 段 除 了 含 水
后 续水 驱 阶段 。
聚合物用量/ ( m g - L ・ P V)
图 2 聚 合 物 驱 视 吸水 指 数 变 化 曲线
2 聚 合 物 驱 过 程 注 采 指 标 变 化 特 征
2 . 1 注 入 压 力
2 . 3 产 液 指 数
计 算 了一 、二类 油 层 聚合 物驱 不 同 阶段 单位 用 量 下 的产 液指 数递 减率 ( 见表 3 ) , 一、 二 类油 层 聚合 物 驱
不 同 阶 段 产 液 指 数 递 减 率 差 异 较 大 。 聚 合 物 溶 液 与 一
当聚合 物溶 液 开始 进入 中低 渗 层 时 ,中低 渗层 得
到 动用 , 含 水率 下 降 。一 、 二类 油层 在含 水下 降 期 由于
驱 替液 黏 度增 大 , 注入 压力 上 升速度 快 . 中后 期 注 入 压 力 上 升 的速 度 下 降 或 基 本 稳 定 [ 1 1 - 1 2 ] 。表 1 统 计 了一 、 二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0-417 107-8158.5 0-1621.5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中深层勘探及 滩海地带勘探 难度大,稠油 藏开采难度大
极大
大港油田(渤海湾盆 板内多旋 新生界 第四系 200-400
下第三系孔店组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下第三系
复杂断块稠油 大
地黄骅坳陷为主)
回断陷— 坳陷盆地 中生界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二叠系
4000-12500 0->300 0-1061 1465
沙河街组泥页岩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藏开采难,深 层勘探与钻探 难。
古生界
元古界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1150-6630 170-520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下第三系 核桃园组 湖相泥岩泥质白岩
构造油气藏(鼻状、 下第三系
背斜、断层)
核桃园组
水下扇砂体
详探老区 增加新区 加强高分辨率 和深层的攻 关。
极大
以两带为重点 (西部斜坡带 中央构造带南 部,加强兰聊 断裂带勘探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解释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解释

大庆油田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的地质
解释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其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是研究该油田地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储层渗透率是指岩石中孔隙或裂缝的连通性和大小,是油气储层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

在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不同岩性储层中,渗透率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砂岩储层的渗透率普遍较高,而泥岩储层的渗透率则较低。

此外,同一储层中不同位置的渗透率也存在差异,这与储层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有关。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储层渗透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深部岩石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温度影响,孔隙和裂缝的连通性和大小逐渐减小,导致渗透率降低。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不同区块、不同井位的储层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储层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区块、不同井位的储层渗透率进行详细的地质解释和评价,以制
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大庆油田的储层渗透率分布概型特征是其地质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了解储层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勘探开发方案、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系含淡水,所以电阻基 值比较高,底部为一砂砾层, 电阻呈高峰状,常伴用第二比 例曲线。第四系沉积前虽有剥 蚀现象,与下部地层是一个不 整合接触,但构造形态已经形 成,所以厚度不受构造影响, 一般为40-60米。
底界定在由上而下最高的电 阻尖峰处,对应的自然电位曲 线负异常较大。
2.明水组
1)明二段
讨论内容:
一.大庆长垣基本概况 二.油田构造特征 三.地层、油层划分 四.地层、油层分层基本步骤 五.分层标志描述 六.小结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复杂问题。其中对地层和油层的认识, 既是复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对具有多层、碎屑岩沉积油层的研究, 一般要从油层对比入手,以科学的方式来 描述地层和油层的各种形态特征,正确理 解地层和油层的变化趋势。
明二底界定在由上而下第 二个正旋回结束时出现的第一 个电阻高峰上,且与自然电位 的较大负异常相对应。
2)明一段
岩性由灰绿色块状泥岩、泥 页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 组成两个正旋回。黑色泥页中 含有零星介形虫,灰绿色泥岩 当中含小型螺蚌化石,受剥蚀 影响,构造中部厚度为零,东 西两翼厚度在0-120米左右。
电阻曲线起伏较小, 自然电位平直。
底界定在萨零组上砂岩 结束处的最低点。
②萨零组
萨零组共分8个小层,厚 度在30~40米之间。上砂岩 3个小层,下砂岩5个小层。
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 泥岩、泥岩间互沉积的含油 砂岩,生物化石丰富,有大量的介形虫、叶肢介,层理
发育。
上部曲线呈锯齿状,下部 曲线起伏较大,萨零组下砂岩 似火焰状高峰,自然电位曲线 有负异常。
峰可作为局部对比的标志。
底界定在由上而下最后一 个正旋回,钙质形成的电阻 高尖下,泥岩低值处,对应 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是一明显 基值,基值上下有负异常出
现。
2)嫩三段
由一套灰色的粉砂岩、泥 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组成的三个反旋回,化石丰富, 含有大量的介形虫、叶肢介、 螺蚌化石,植物碎片等,厚度 在全长垣出露,一般在90~ 110米左右。
这两个不整合接触面。
背斜: 背斜就是核部由老的岩层组成,新岩层对称
重复出现在老岩层的两侧,横剖面上的形态是 向上弯曲。 不整合接触:
上下岩层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有缺失, 新老岩层的产状是不平行,其表现为上下两套 岩层被一个侵蚀面所隔开,这个侵蚀面称为不 整合面。 断层:
断层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 破裂,并沿破碎面有显著位移的构造现象。
第 四 系:“Q”;
明 水 组:明二段“m2”、明一段“m1”; 四方台组:“S”;
嫩 江 组:嫩五段“n5”、嫩四段“n4”、 嫩三段“n3”、嫩二段“n2”、 嫩一段“n1”;
姚 家 组:姚二+三段“Y2+3”、姚一段 “Y1”; 青山口组:青二+三段“Q2+3”、青一段 “Q1”; 泉 头 组:泉四段“q4”、泉三段 “q3”、
②葡萄花油层是由葡一组“P1”和葡二组 “P2”组成。葡一组有7个小层,葡二组有 10个小层,在两个油层组中,共计17个小层,
地层沉积厚度70米左右。
③高台子油层是由高一组“G1”、高二 组“G2”、高三组“G3”、高四组“G4”组 成。高一组有20个小层,高二组有34个小层, 高三组有23个小层,高四组有18个小层,共
2)在图上以箭头或横线表示油层组界 线,标注符号的位置均在微电极曲线左 侧一厘米处。
3)钻遇断层的井,首先要找到层组界 线,以比较明显的标志层控制大段。
4)大的层组界线确定后,用砂岩组划 分小段,按照砂岩组内的砂岩组成规 律进行对比。
5)由于设计与实际的误差较大,在设 计断点深度处不要进行硬性对比。
曲线形态反映为一正旋回, 电阻曲线不稳定,多呈锯齿状, 常有两个以上电阻高峰组成一 组,高峰间有低值回反,相对 应的自然电位曲线由两三组负 异常组成。
底界最不易掌握,需要多参 考几口邻井,一般定在电阻高 峰或较高峰处,且与自然电位
负异常较大处相对应。
4.嫩江组
1)嫩四段
松辽盆地嫩江组地层划分为 五段,大庆长垣北部划分为四 段。因为嫩江组后期沉积时遭 受剥蚀,嫩五段地层缺失,嫩 四段在长垣上厚度变化较大, 构造中部厚度较薄,两翼厚度 较大,厚度在260-500米之间。
上部含油组合是由嫩四段和嫩三段地层组成, 油层是黑地庙.嫩四段地层就是黑一组油层 “H1”、嫩三段地层就是黑二组油层“H2”。
中部含油组合是由嫩一段、姚二+三段、姚 一段、青二+三段地层组成。
嫩一段地层包括:萨零组和萨一组油层,嫩 一底就是萨二组顶界。
姚二+三段地层包括:萨二组和萨三组油层, 姚二+三段底就是萨三组底界。
四.地、油层分层基本步骤
1.原则
1)根据新钻井在井位图上的位置,选 择该井周围相邻的已完钻井电测图。
2)选择的对比井在对比井段上不能有 断层。
3)如果待钻井有断层时,所选择的对 比图,要在断层上下盘各选一口井。
2.方法
1)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 比方法。即:标准层控制大段,砂岩组 划分小段,按砂岩组内岩石组成规律对 比小层。
计95个小层,地层沉积厚度350米左右。
下部含油组合是由泉四段和泉三段地层组成。 油层是扶榆和杨大城子。泉四段地层就是扶一 组油层,泉三段地层包括扶二组、扶三组、杨 一组、杨二组、杨三组、杨四组油层,泉三段 底就是杨四组的底。
①扶榆油层是由扶一组“F1”、扶二组 “F2”、扶三组“F3”组成。
②杨大城子油层是由杨一组“Y1”、杨二组 “Y2”、杨三组“Y3”、杨四组“Y4”组成。
姚一段地层包括:萨葡夹层和葡一组油层, 姚一段底就是葡一组底界。
青二+三段地层包括:葡二组、高一组、高 二组、高三组、高四组油层,青二+三段底就 是高四组底界。
中部含油组合的油层就是萨尔图、葡萄花、 高台子。
①萨尔图油层是由萨零组“S0”、萨一组 “S1”、萨二组“ S2”、萨三组“S3”、萨 葡夹层“SP”组成。萨零组有8个小层,萨一 组有4个小层,萨二组有16个小层,萨三组有 7个小层,萨葡夹层有3个小层。在五个油层 组中,共计38个小层,地层沉积厚度160米 左右。
电阻曲线在上部有明显的起伏, 俗称“箱状陡坎”,自然电位曲 线上部有30~40米小的负异常 (就是人们常说的嫩二段上砂岩 是划分浅气层构造深度标准)。 中部大段电阻曲线和自然电位曲 线平直,长垣上分布非常稳定。 底部是油页岩反映的一组电阻尖 峰,一般由七个高电阻组成,沉 积稳定,特征明显,分布范围广, 是全长垣地层对比标准层,从嫩 二底到顶可认为是一个反旋回。
明一段完整的出露时,曲 线为两个明显的正旋回,两个 正旋回的电阻曲线均有一平直 段,平直段下部有一明显低值 洼当,一般上部旋回电阻曲线 值高,有第二比例曲线,下部 旋回电阻曲线值略低,
明一底界定在由上而下第 二个正旋回的电阻曲线高峰上, 且与自然电位曲线较大负异常 相对应。
3.四方台组
岩性为一套棕红色、杂色泥 岩、夹薄层砂岩、砂砾岩,岩 性粗糙、化石少,但稳定矿物 含量高,主要是红色玉髓,正 旋回性明显,因为受剥蚀影响, 构造中部厚度为零,东西两翼 厚度在0~80米左右。
三.地层、油层划分
1.地层
大庆长垣北部(喇、萨、杏)三个油田,目 前所钻遇地层为第四系、第三系、上白垩系、 下白垩系。上白垩系包括:明水组、四方台组, 下白垩系包括: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 泉头组。第三系地层只有在构造翼部见到,而 萨尔图油田除个别探资井钻达泉头组地层外, 大部分生产井、资料井最深也只钻达青山口组 的中下部。因此,在大庆长垣北部的第三系和 泉头组地层暂不进行划分。下面以萨尔图油田 的地层顺序为例:
嫩二段底界定在油页岩 显示的七个电阻尖峰中最 高的一个尖峰处,一般为 从上而下第四个尖峰上。
4)嫩一段
嫩一段至上而下可分为五个
部分,厚度一般在110~140米 左右。其中包括:嫩二至萨零 夹层、萨零组、萨零至萨一夹 层、萨一组、萨一至萨二夹层。
①嫩二至萨零夹层
灰黑色泥岩、含钙页岩,生 物化石丰富,有大量的叶肢介、 介形虫,层理发育,厚度在 40~50米之间。
6)严格确定断层的断点深度,并标 明对比井号、相对井段、断失层位、 断距大小。
7)由于各油田区块构造位置的不同, 厚度变化也不一样,撑握厚度变化有
利确定出层面分界线。
3、任务
1)收集新完钻井的资料(电测图)。 2)对新完钻井的油层组、地层组、砂 岩组以及小层界线要及时进行划分。 3)交出成果(分层数据表)。 4)确定出新完钻井的目的层是否有断 失,做到发现间题及时汇报。
大庆油田的油层对比工作是在总结 大层段对比方法的基础上,延伸到研究 单油层的一种可行手段。根据油田中部 含油组合中,萨、葡、高油层地质条件 的反复研究与实践,现已总结出一整套 适合大庆油田“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的通用油层对比方法。
下面根据钻井地质工作的特点,归 纳了地、油层分层的方法,仅供大家参 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二.油田构造特征
大庆长垣北部喇、萨、杏油田是背斜构造 油气藏,背斜形态呈“S”形。喇嘛甸油田向 西北方向偏,到了萨尔图油田向东偏,再到了 杏树岗油田向西南方向偏,所以形成了“S” 形。背斜构造有很多不整合接触,从第四系至 下白垩系底共有四个明显的不整合接触面,其 中在萨尔图中部没有钻到第三系和白垩系底这 两个不整合面,我们常见的是第四系和四方台
上部为杂色泥岩夹灰色、灰绿色 泥质岩和一些不稳定的砂岩互层,除 偶尔有一些介形虫化石外,一般不含 化石。
下部为一套灰绿色泥岩和砂岩互 层,底部夹黑色泥岩和钙质砂岩薄层, 含叶肢介、介形虫、植物碎屑和大型
软体动物化石。
曲线形态下部电阻呈中高值, 由钙质砂岩形成的中高电阻曲 线呈尖刀形,所夹黑色泥岩形 成的电阻低值在小范围内稳定。 中上部出现较高电阻曲线,纵 观全段可划为五个正旋回,底 部曲线变化较大,但常有低值 出现,明显的低值和尖刀状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