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与“他者”

合集下载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杨秀媚(福建莆田学院中文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关键词:形象学;中国形象;他者;西方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06)03-0084-04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近年来形象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不断改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出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在文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

”[1]他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象既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2]。

当代形象学对创造出形象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重点转向想象的创造者。

法国学者保尔・利科将想象理论归纳为“在客体方面,是在场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判意识轴。

”[3]并以此运用于形象学研究。

萨义德《东方主义》开辟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使不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在西方“现代性规划”中被表述的命运,为形象学研究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出版及相关论著的翻译介绍,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们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研究理论,并进一步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探寻,特别是运用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形象学研究的热点,实际研究成果的数目和深度都引人注目。

“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注 视 者 (自我 )”,是 形 象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审视 异 国形象 是注 视 者借 助 “他 者 ”“进行 着 自我 审视 和反 思 ”、发 现 自我 和认 识 自我 的过 程 , 那 么 ,注视 者在 建 构异 国 (他 者 )形 象 时 就 不 能不 受到 注视 者 与 “他 者 ”相 遇 时 的先 见 、身 份 、时 间 等 因素 的影 响 ,这 些 因素 构 成 了 注 视 者 创 建 “他 者 ”形 象 的基 础 ,决 定 着 “他 者 ”形 象 的生 成 方式 和呈 现形 态 。因此 ,注 视 者 的 “注 视 ”不 是 简 单 的 复制 和感 知 ,“注视 ”中饱 含 创 造 、想 象 和表 现 ,而 且 ,这 个 注视 者 可 能 是 个 体 (作 家 )、也 可 能是 半 集体 (思 想流 派 、文学 团体 )、也可 能 是集 体 (一个 民族 、一 个 国家 )。这 里 以 美 国 当代 华 人 作 家 哈 金 的长篇 小说 《等 待 》为 例 。《等 待 》叙 述 了 这样 一 个 故 事 :在 2O世 纪 60年 代 的中 国 ,一个 名 叫孔 林 的军 医 由于父 母 包 办 娶 了 一个 面色 苍 老 、裹 着 小脚 的农 村姑 娘刘 淑 玉为 妻 ,小 脚 妻没 有文 化 ,但 是 贤惠 、善 良、温 顺 ,任 劳任 怨 地 伺 候 着 婆 婆 。实 际上 ,1902年 ,我 国清 末 新 政 就 宣 布 废 除 缠 足 恶 习 ,小脚 女 人 在 60年 代 的 中 国农 村 复 现 ,显 然 是 荒诞 离 奇 的 。华 裔 美 国 作 家 哈 金 ,从 “注 视 者 自 我 ”对 中 国传 统 女 人 的 认 识 观 念 出 发 ,创 造 和 重 新建 构 了一 个 “中 国女 人 ”— — “他 者 ”— —美 国 人 心 目中的“中国女 人 ”。这 里 ,注 视者 哈金 个 体 的想 象 也反 映或 者迎 合 了他所 生 活 的美 国社会 对 “他 者 ”的想 象 ,这 可 能是 哈金 在 美 国受 到追 捧 的 原 因之 一 ,于是 ,《等 待 》1999年 获 得 美 国 国家 图 书奖 ,2000年 获 得 福 克 纳 笔 会 奖 。可 以说 ,脸 色 苍 白、善 良无知的裹足女人是美 国社会对 中国传 统 女人 的社 会集 体想 象 物 。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从形象学视角解读《蝴蝶君》
后 所 隐 藏 的 虚 构性 和 殖 民主 义 意识 。 关键 词 : 自我 ; 他者 ; 互 动 性 中 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黄哲伦的《 蝴蝶君》 是以对著名歌剧《 蝴蝶夫人》 进行 东西方文化的倒置而创作的。国内评论家主要从后殖民主 义和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认为东方主义的思维 模式是“ 加利马尔丧失 自我、 走向毁灭的祸根” , ¨ 黄哲伦 “ 有力地颠覆了长久以来西方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 义” , 但很少有学者从形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因 此, 本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的理论, 通过分析戏剧中伽里玛和 宋丽玲的互动关系来探讨黄哲伦笔下的东方形象。 形象学是2 0世纪中叶在 比较文学领域兴起的一门学 科, 它主要研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但其实质并不在于 研究异国形象的真伪。所以, 狄泽林克作为当代 比较文学 形象学的代表人物认为, “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首要追求是, 认识不 同形 象的各种 表现 形式 以及它 们 的生成 和影 响” 。 在形象学中, 作为建构者的自 我和作为被建构者的 他者形成互动关系, 相互影响。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的概念, 他者的形象是 自我依据社会总体想象物描写和塑造出来 的。二者的互动性正如形象学大师巴柔所言“ 我注视他者, 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出我这个注视、 言说者、 书写者的某 种形象” , l 4 J 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关系。 在《 蝴蝶君》 中, 我们可以找到自我与他者的对应人物。戏剧中典型的 代表异族形象的个体他者, 即来 自 东方的京剧演员宋丽玲。 而戏剧中的“ 我” 来自西方的伽里玛则代表了自我势利, 成 为戏剧中异国他者的形塑者。自 我按照主观臆想去塑造他 者形象 , 宋丽玲便成为美丽、 谦卑、 顺从、 等待被支配的东方 女子形象。同时, 他者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他者, 也 照出自己。也就是说, 创造者 自我的民族形象隐藏在异国 民族形象背后。戏剧中伽里玛最终在法庭上在他者影像中 看到了自 我的形象, 认清 自我, 回归自我的历程 , 揭示出了 东方他者形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形象学与“他者”

形象学与“他者”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 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 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传统形象学 形象的真实与否 形象与“他者” 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 作家主体的研究 他是如何塑造 “他者”形象的 再现式想象 休谟 创造性想象 萨特
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传统形象学形象的真实与否形象与他者的差距?当代形象学作家主体的研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再现式想象休谟?创造性想象萨特2
形象学与“他者”

试讲人:河南大学 陈学芬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洋鬼子 套话 铅版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 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鹰 钩鼻、老毛子。 (2)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 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一个“故事”
三、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事实联系 旅游者 游记 终极目标: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 间的关系、文化关系 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
2.研究、跨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 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 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 原则和惯例。 社会集体想像物: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二、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1.外部研究 2.内部研究

1.外部研究



作家创作的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即形 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作家研究:A.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 B.作 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C.异国形 象是真实的再现还是美化或丑化?《中国变色 龙》 文学社会学研究 跨学科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是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以文学作品分析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注视者和他者是形象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注视者通常是叙述者或故事的主角,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描述他者。

注视者的观点和态度会影响读者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他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为来影响注视者对他们的看法。

通过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作家可以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意义。

他们可以通过注视者的眼睛来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缺陷,也可以通过他者的存在来探索个体的成长与认同。

注视者和他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展示出权力、身份、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分析:研究注视者和他者的个性特点、动机和情感状态。

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对话,推断他们对于彼此的观点和态度。

2. 视角分析:探讨注视者的视角如何影响他对他者的理解和解读。

考虑注视者眼中的他者形象是否受到偏见、刻板印象或主观解读的影响。

3. 语言和符号分析:观察作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构建注视者和他者的形象。

注意作家如何通过对话、描写和象征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总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呈现的社会和心理动态。

通过深入研究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揭示作家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以及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形象学剖析

形象学剖析
《霹雳娇娃》中的查理的天使阿历克斯 芒迪
木兰(Mulan) 《花木兰》(Mulan)中的花木兰 《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中的邦德女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日本女性形 象
凌叔华《异国》《千代子》等
西方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蝴蝶夫人
• 美国人路德郎把这个故事写成 小说《蝴蝶夫人》,男主人公 是个极端自私的海军中尉平克 尔顿,女主人公还是一个痴情 的日本歌妓,巧巧桑。美国人 抛弃了巧巧桑,三年后他的妻 子来向巧巧桑要孩子。巧巧桑 顺从地把儿子送给这位夫人, 然后就自杀了。
• 《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18871948),人类学家,1946年由美国政府委 托的日本研究项目的结晶,49年被译为日 文。书中分析了日本国民性及日本未来的 发展,尤其是后者,几乎一一全部得到印 证,如“日本会成为东方贸易的主角”, “将超过中国”,“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 各国中获得有声誉的地位”,“他们还将 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 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将再次燃气自 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做出 贡献”。鲁斯认为“菊”是日本皇室的家 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这两个意 象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又黜武, 尚礼又好斗,喜新又顽固,服从而不驯。 日本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忠、义务与耻, 日本人非常重视“观我”,即社会对“我” 的评价,这使这个民族在谨小慎微的同时, 变得忧郁厌倦。
19世纪的西方,则从热爱中国到仇 视中国。
“它不再被视作典范却成为批评的 对象,它不再是受人崇敬的理想国 度,而是遭到藐视和嘲笑。”
“那些尖顶的帽子,闪光的袍子, 雨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 以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 了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 绝好假面和道具”。

第6讲形象学

第6讲形象学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3、异国形象类型总结
体现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上。 也即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 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 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晚清小说对卢梭的描写 《血痕花》 《卢梭魂》 《狮子吼》 《孽海花》 ………… 张力 “革命老祖” “儒者”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七、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情节: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 象征:中国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


课外阅读


(法)巴柔:《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学》 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 孟 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 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 化意蕴。 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 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三、当代形象学研究的转变

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换 言之,形象与“他者”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 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即从 “他者”转移到了作家的“自我”,通过 “他者”形象的塑造或描绘,反观塑造者 的“自我”形象。
“他者”的形象就是“我”的形 象
《红楼梦》:西洋真国才女,通晓四书五经,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主要研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 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指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1、意识形态
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 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 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意识形 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功 能。 对他者的态度是“不屑”、“憎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总体性 集体无意识 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
四、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广阔:描写异国方面的 大家受到异国文化的影 响 文化间的对话
形象学与“他者”

试讲人:河南大学 陈学芬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他者”的形象 “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 形象的研究”——(法)巴柔: 《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影响研究 实证方法 “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 间的相互诠释”——(法)伽列: 《〈比较文学〉序言》 “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 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 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 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 又是怎样生存的。”——(法) 基亚《比较文学》
2.研究目的


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 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 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 原则和惯例。 社会集体想像物: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二、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1.外部研究 2.内部研究

1.外部研究



作家创作的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即形 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作家研究:A.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 B.作 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C.异国形 会学研究 跨学科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 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 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法)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传统形象学 形象的真实与否 形象与“他者” 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 作家主体的研究 他是如何塑造 “他者”形象的 再现式想象 休谟 创造性想象 萨特
2.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洋鬼子 套话 铅版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 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鹰 钩鼻、老毛子。 (2)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 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一个“故事”
三、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事实联系 旅游者 游记 终极目标: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 间的关系、文化关系 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