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趣味数学》第2讲 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合集下载

趣味数学小故事ppt课件

趣味数学小故事ppt课件
2024/1/27
数学与艺术的交融
探讨数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分形艺术、 音乐与数学的关系等。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如概 率统计、优化问题等。
31
寄语青少年勇敢追求梦想
勇于探索未知
鼓励青少年勇于探索未知的 数学领域,挑战自己的极限 。
坚持不懈追求梦想
告诉青少年只要坚持不懈地 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 够取得成功。
分享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闻轶事,如数学家的趣 事、数学史上的趣闻等,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和好奇心。
数学之美
展示数学中的美感和艺术性,如分形、对称、黄 金分割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美感。
2024/1/27
22
05
互动式趣味数学活 动设计
2024/1/27
23
现场观众参与游戏环节
2024/1/27
29
学生对趣味数学认识提升
增强数学兴趣
通过接触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故事,激发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拓展数学视野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展 学生的数学视野。
2024/1/27
提升数学素养
通过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0
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可能性
数学与科技的结合
介绍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 应用和发展前景。
通过移动数字方块,将数 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挑战逻辑思维和推理 能力。
数学谜语竞猜
结合数学知识,设计有趣 的谜语题目,激发学习兴 趣和探究欲望。
10
数学游戏与竞技活动
2024/1/27
24点游戏
01
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让自己手中的牌达到24点,锻炼心算能力和

2024年趣味数学小故事

2024年趣味数学小故事
5、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一样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一样,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能够决定皇冠是否掺假。
6、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7、有一个主人,雇用工人,向他们提出以下考核:
“给你一只桶,给它倒上半桶水,既不多也不少。但是你当心,既不能用棍子,也不能用绳子或其他任何东西来测量。”
工人动了番脑筋,终于完成了任务。他是如何做的呢?
8、考试刚过,甲、乙、丙、丁四个人预测谁的成绩最好。
甲说:“丙的分数最高。”
乙说:“甲的分数最高。”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趣味数学--中外数学家故事(第一讲)资料

趣味数学--中外数学家故事(第一讲)资料

陈景润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 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 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 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 润。
陈景润(1933-1996), 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 ,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 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 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 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 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 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 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 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 氏定理”
苏步青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 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 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 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 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 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 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 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 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 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 苏步青 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 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 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 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 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

陈省生
丘成桐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字文远。祖籍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先世迁居江南。父祖 皆谙熟天算,学识渊博,为时人所敬重。冲之少传家业,青年 时代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研究。此后,历仕刘宋、南齐,官 至长水校尉。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 成就。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π的不足近似值(朒数) 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盈数)3.1415927,指出π的真值在盈、 朒两限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并用以校算新莽嘉 量斛的容积。这个圆周率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 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 卡西(al-kāshī)和16世纪法国数 学家韦达(1540~1603)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还确定 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值,约率π=22/7(≈3.14),密率 π=355/113(≈3.1415929),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 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密率为祖冲之首创,直到16世纪才被 德国数学家奥托(1550~1605)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 (1543~1620)重一的冯· 诺依 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 进步.鉴于冯· 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 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 年一1921年,冯· 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 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 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 学论文,此时冯· 诺依曼还不到18岁.

数学家的小故事1 阿基米德

数学家的小故事1 阿基米德

关于阿基米德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美国 的数学史学家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 样评价阿基米德的:
“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 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 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 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 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 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 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 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 中大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 始在大街上裸奔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 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 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他看都没看一眼, 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
阿贝尔的另一篇论文是他在欧洲旅行时通 过别人转交给大数学家柯西手里,柯西连 看都没看就扔到纸篓里。
阿贝尔饥寒交迫的回到了挪威,还欠了一 身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年仅27岁。他活 着最大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当一个讲师,可 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尼尔斯·阿贝尔出生在挪威的小村庄在19岁 那年,他证明了一般五次方程求解公式不存 在,就是说,不能用方程系数和开根号的有 限多次运算来表示方程的根。阿贝尔认为这 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 刷他的论文。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 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国内 外的一些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的高斯, 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可惜他的文章太简 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另外一位伽罗瓦生于巴黎。17岁时,他写出了 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 引入“群”的概念。他把论文寄给经由柯西, 请他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柯西对此根本不 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

成功数学家的趣味短篇故事

成功数学家的趣味短篇故事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1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

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

同时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

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着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

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

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着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

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

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2苏步青(1902.09.23~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着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华罗庚的故事1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2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3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

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以欧拉肖像为图案的10瑞 士法郎的纸币
以欧拉肖像为图案的10瑞士法郎的纸币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
• 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 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 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720年,13岁的欧拉靠 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 伯努利 (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这在当时是个 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 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 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 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 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 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 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 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 《无 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 分析学的化身".
看答案
十月十日
(猜一字)
看答案
一头牛
(猜一字)
看答案
一月七日
(猜一成语)
看 答案
一至十当中,哪 个数最偷懒,哪 个数最勤奋呢?
看答案

下一題
万无一失
下一題
三长两短
下 一題
不三不四
下 一題
一成不变
下一 題
千方百计
下一題

下一 題

下 一題

下一題

数学名家故事

数学名家故事
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212年)
阿基米德故事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 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 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 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 自己泡在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 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 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 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 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 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着名的杠 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 称为“几何之父”。他活跃于托勒 密一世(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3 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最著 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 的基础,提出五大公式,欧几里得 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 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 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 及数论的作品。
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 )值计算 到小数点后六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 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 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1100年,所 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 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 《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
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 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 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 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 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 光宗耀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1、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发现创造是数不胜数,阿基米德螺线,抛物线上的弓形求面积方法含有现代积分思想,等等。

直到现在,全世界活着的人中,至少还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数学知识比不上两千年前的阿基米德。

一个关于他的著名的故事是:叙拉古的国王委托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但是怀疑里面被掺了银子,当然不可能通过把皇冠割开来检验这个王冠,于是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始在大街上裸奔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并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他们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士兵们将沙盘踩坏。

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图!”士兵拔出短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竟死在愚蠢无知的罗马士兵手里。

还有一个版本是他死前说的话是:“让我做完最后一道题。


关于阿基米德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美国的数学史学家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
“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

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2、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的有理数的概念至今对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还是一个难的东西。

他也是历史上最有趣味而又最难理解的人物之一。

他建立了一种宗教,主要的教义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

毕达哥拉斯教派有一些规矩是:
1.禁食豆子。

2.东西落下了,不要拣起来。

3.不要去碰白公鸡。

4.不要擘开面包。

5.不要迈过门闩。

6.不要用铁拨火。

7.不要吃整个的面包。

8 . 不要招花环。

9 .不要坐在斗上。

10 .不要吃心。

11 .不要在大路上行走。

12.房里不许有燕子。

13.锅从火上拿下来的时候,不要把锅的印迹留在灰上,而要把它抹掉。

14.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

15.当你脱下睡衣的时候,要把它卷起,把身上的印迹摩平
毕达哥拉斯在代数上的主张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并且认为一切数都能写成有理数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的在几何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然而不幸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定理立刻引导了无理数的发现,这否定了他的全部哲学。

他的一个学生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了:当正方形的边长是1时,对角线长度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

这个学生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的丧命:他被教众抛进了大海。

3、维纳:
维纳是最早为美洲数学赢得国际荣誉的大数学家,他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长达25年。

他当时是校园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想与他套点近乎
有一次维纳的一个学生看见维纳正在邮局寄东西,很想自我介绍一番。

在麻省理工学院真正能与维纳直接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还是十分难得的。

但这位学生不知道怎样接近他为好。

这时,只见维纳来来回回踱着步,陷于沉思之中。

这位学生更担心了,生怕打断了先生的思维,而损失了某个深刻的数学思想。

但最终还是鼓足勇气,靠近这个伟人:“早上好,维纳教授!”维纳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说道:“对,维纳!”原来维纳正欲往邮签上写寄件人姓名,但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搬家,妻子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这件事。

她还找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门钥匙换下旧房的钥匙。

第二天维纳带着纸条和钥匙上班去了。

白天恰有一人问他一个数学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纸条的背面递给人家。

晚上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旧居。

他很吃惊,家里没人。

从窗子望进去,家具也不见了。

掏出钥匙开门,发现根本对不上齿。

于是使劲拍了几下门,随后在院子里踱步。

突然发现街上跑来一小女孩。

维纳对她讲:“小姑娘,我真不走运。

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钥匙插不进去。

”小女孩说道:“爸爸,没错。

妈妈让我来找你。


4、两个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解,这大概是很久就有的公式了。

其中根和系数的关系被称作韦达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甚至更高阶方程的求解公式一直不被人们所知。

尤其是五
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公式。

可是欧拉高斯等杰出数学家都没有找到求解公式,成了当时数学的难题。

尼尔斯·阿贝尔出生在挪威的小村庄在19岁那年,他证明了一般五次方程求解公式不存在,就是说,不能用方程系数和开根号的有限多次运算来表示方程的根。

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

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国内外的一些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的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

可惜他的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

他看都没看一眼,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

阿贝尔的另一篇论文是他在欧洲旅行时通过别人转交给大数学家柯西手里,柯西连看都没看就扔到纸篓里。

阿贝尔饥寒交迫的回到了挪威,还欠了一身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年仅27岁。

他活着最大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当一个讲师,可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另外一位伽罗华生于巴黎。

17岁时,他写出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引入“群”的概念。

他把论文寄给经由柯西,请他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

柯西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

1830年2月伽罗瓦再次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详细的论文,寄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不料当年5月傅立叶病死,伽罗瓦的文稿再次被丢失。

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将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

泊松院士看了4个月,最后在论文上批道:“完全无法理解”。

这些大数学家的傲慢和自大,使得伽罗瓦的理论被埋没了将近50年。

后来,伽罗瓦因为政治激进,被阴谋的政客们用一件小事怂恿和一个军官决斗。

他知道对手的枪法很好,自己获胜的希望很小,很可能会死去。

在决斗前一个晚上,他急切地写着他的遗言。

想在死亡来临之前尽快把他的思想中那些有意义的东西写出来。

他不时中断,在纸边空白处写上“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


接着伽罗瓦又写下一个潦草的大纲。

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一劳永逸地给一个折磨了数学家几个世纪的难题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开创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群论。

伽罗瓦在决斗中被打成重伤,死在家里,年仅21岁。

阿贝尔和伽罗华创造的群论在后来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利用对称群理论,人们能够事先预测晶体的种类,群论的知识还会出现在魔方中。

5、贝努力家族:
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贝努力家族是一个数学家族,三代出现了十多位杰出的数学家。

这个家族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最奇怪的他们是开始都不是从事数学,可是到后来全部迷上了数学。

家族中父亲因为儿子得了数学大奖,嫉妒之下竟然一脚从窗户把儿子踹到了室外。

1696年,约翰.贝努力在《教师学报》的杂志上面提出最速降线问题,公开针对他的哥哥雅克比.贝努力,这两个人在学术让一直相互不忿,据说当年约翰求悬链线的方程,熬了一
夜就搞定了,雅克比做了一年还认为悬链线应该是抛物线,实在是很没面子。

那个杂志是莱布尼茨主办的,影响很大,欧洲的所有杰出数学家都尝试这来做这个问题。

到最后,约翰收的了5份答案,有他自己的,莱布尼茨的,还有一个罗必达侯爵的,然后是他哥哥的,最后一份是盖着英国邮戳匿名的。

而这份匿名信居然就是牛顿寄来的,据说当年牛顿已经从科学第一线退了下来,揽到了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缺。

劳累了一天以后,回家在壁炉前看到了贝努力的题,,熬夜到凌晨4点,就搞定了。

贝努力看到这个匿名送来的答案,说道:“我看到了狮子露出来了利爪。


贝努力一家在欧洲享有盛誉,有一个传说,讲的是约翰.贝努力的儿子,有一次正在做穿越全欧洲的旅行,他与一个陌生人聊天,他很谦虚的自我介绍:“我是丹尼尔.贝努力。

”那个人当时就怒了,说:“我是还是伊萨克.牛顿呢。


从此之后在很多的场合丹尼尔都深情的回忆起这一次经历,把他当作他曾经听过的最衷心的赞扬。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中外数学名家的故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学习的学
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学生互动,课件展示
课件,多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