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基本原理与进展
OLED

分类
(一)从器件结构上进行分类 OLED,是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比较特殊的有机材料构成的,按照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 类型,即单层器件、双层器件、三层器件以及多层器件。 (1)单层器件 单层器件也就是在器件的正、负极之间接入一层可以发光的有机层,其结构为衬底/ITO/发光层/阴极。在这 种结构中由于电子、空穴注入、传输不平衡,导致器件效率、亮度都较低,器件稳定性差。 (2)双层器件 双层器件是在单层器件的基础上,在发光层两侧加入空穴传输层(HTL)或电子传输层(ETL),克服了单层 器件载流子注入不平衡的问题,改善了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 (3)三层器件 三层器件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其结构为衬底/ITO/HTL/发光层/ETL/阴极。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使激 子被局限在发光层中,进而提高器件的效率。
电子产品领域中,OLED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智能手机,其次是笔记本、显示屏、电视、平板、数码相机等 领域,由于OLED显示屏色彩更加浓艳,并且可以对色彩进行调教(不同显示模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 泛,特别是当今的曲面电视,广受群众的好评。
这里需要提一点VR技术,LCD屏观看VR设备有非常严重的拖影,但在OLED屏幕中会缓解非常多,这是因 为OLED屏是点亮光分子,而液晶是光液体流动。因此,在16年OLED屏幕正式超越了LCD屏,成为了手机界的 新宠儿。
(3)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当器件发光层界面处的电子和空穴达到一定数目时,电子和空穴会进行再结合并 在发光层产生激子。
(4)激子的退激发光。
显示技术
分类
优势
1、OLED显示技术依制程方式分为高分子制程及小分子制程两类,高分子制程(PLED)因不需薄膜制程,故 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均远低于TFT-LCD(类似CD—R以旋转涂布spin-coating方式涂模),较利于大尺寸显示器的 发展。但由于PLED每个颜色的衰减常数不同,因此产品多彩化不但困难,产品使用寿命也因而受到影响。小分 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虽在多彩化方面优于高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但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较高(因采加热蒸镀方 式蒸镀多层有机薄膜材料,为避免材料间的相互污染,故必须使用价格昂贵的多腔体的真空设备,且驱动电压大 及产出率较低。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及其发光机理

料 具有 高 的荧光 量 子效 率 、 和 的色 纯度 、 的发 射 饱 窄
[ 收稿 日期 ]2 1 8—1 00—0 1 [ 者 简 介 ]胡 志 新 (9 7一) 男 , 徽 安 庆 人 , 苏 省 梅 村 高级 中 学 一 级 教 师 , 士 作 17 , 安 江 硕
常用 的有 : ( u 、 ( t 、 ( r 、 ( u 等 , 铕 E ) 铂 P ) 铱 I) 钌 R ) 如
多优越 性 : 1 有 机 材料 可获 得 在可 见 光谱 范 围 内的 () 全色 发光 ; 2 可 以直接用 几 十伏 甚 至 几伏 的直 流低 () 压驱 动 , 以和集 成 电路 直 接 相 匹 配 ; 3 有 机 电致 可 () 发光 器件 制作 工 艺 简 单 , 以低 成 本 制 成 超 薄 平 板 可 显示器 件 . 因此 , L D与 当前 已处 于 普 及 应 用 的其 OE 它 L D显 示技 术 包 括 无机 电致 发 光 器件 相 比 , 有 E 具 低压 直 流驱 动 、 高亮 度 、 效 率 、 高 响应 速 度 快 , 适合 于
一
2 — 7
正 向电压驱动 下 , 阳极 向发 光层 注 入空 穴 , 阴极 向发 光层注 入 电子. 注入 的空 穴 和 电子 在 发 光 层 中相遇
光体 . 这方 面较 早报 道 的是 O ( N) ( P , B y以 sC :Ph) P
C —P 0 成 为 红光 聚合 物材料 研究 的先 导 . N P V 10,
与其 它显示 技 术相 同 , L D也采 用 基 于红 、 、 OE 绿 蓝 的三 原 色 的全 色 显 示 方 案. 种 显 示 方 案 要 求 材 这
电致发光及其研究进展

4)发光色度 由于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觉不同,所以不能测量颜色, 仅能判断颜色相等的程度。为了客观地描述和测量颜色,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 E)建立了标准色度系统,推荐 了标准照明物和标准观察者。通过测量物体颜色的三刺激 值(X,Y,Z)或色品坐标(x,y,z)来确定颜色。通常,用 色度计来测量颜色。 5)发光寿命 寿命定义为亮度降低到初始亮度的50%时所需的时间。 应用市场要求OLED在连续操作下的使用寿命达到10000
二、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
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是被加速的过热电子碰撞、激发 发光中心,使发光中心被激发到高能态而发光。
电致发光包括四个基本过程:
(1)载流子从绝缘层和发光层界面处的局域态穿过进 入发光层; (2)载流子在发光层的高电场中加速成为过热电子; (3)过热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 (4)载流子再次被束缚到定域态。
四、有机电致发光的优点及性能参数
1.有机电致发光的优点
有机电致发光比起发展较早的无机电致发光而言, 具有材料选择范围宽、可实现由蓝光区到红光区的全彩 色显示、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视野角 度宽、响应速度快、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成本低,并可 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在制造上,由于采用有机材 料,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方法获得,与无机材料相比较, 不仅不耗费自然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合成,得到新的 更好性能的有机材料,使OLED的性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电致发光的简介
1.发光
光辐射可以分为平衡辐射和非平衡辐射两大类,即 热辐射和发光。任何物体只要具有一定的温度,则该物 体必定具有与此温度下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热辐射。非平 衡辐射是指在某种外界作用的激发下,体系偏离原来的 平衡态,如果物体在向平衡态回复的过程中,其多余的 能量以光辐射方式发射,则称为发光。因此发光是一种 叠加在热辐射背景上的非平衡辐射,其持续时间要超过 光的振动周期。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1.1引言有机光电材料(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是具有光子和电子的产生、转换和传输等特性的有机材料。
目前,有机光电材料可控的光电性能已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1,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ge,OPV)[4,5,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7,8,9],生物/化学/光传感器[10,11,12],储存器[13,14,15],甚至是有机激光器[16,17]。
和传统的无机导体和半导体不同,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可以由不同的有机和高分子化学方法合成,从而可制备出大量多样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这对于提高有机电子器件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近十几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有机电致发光主要有两个应用:一是信息显示,二是固体照明。
在信息显示方面,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产品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它基本在这个世纪初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显示,如电脑屏幕,电视,手机,以及数码照相机等。
但是,液晶显示器也有其特有的缺点,比如响应速度慢,需要背光源,能耗高,视角小,工作温度范围窄等。
所以人们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显示技术来改变这种局面。
有机发光二级管显示器(OLED)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显示器。
因为其是主动发光,相对于液晶显示器有着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广,器件结构可以做的更薄,低温特性出众,甚至可以做成柔性显示屏等优势。
但是,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目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蓝光显示上,还需要面对蓝光显示的色度不纯,效率不高,材料寿命短的挑战。
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的发展显示出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起头并进的局面。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导论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导论引言:近年来,由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易于制备、柔性可折叠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照明、生物传感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基本原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一种能够通过施加电场来实现发光的材料,其基本原理是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注入载流子,通过载流子在材料中的扩散和再组合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从而产生发光。
一般来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包括发光层、载流子注入层和电极层等。
载流子注入层用于实现载流子从电极注入到发光层,电极层用于提供足够的电场以驱动载流子在发光层中运动。
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1.分子设计法: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通常需要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能级分布。
通过分子设计法,可以设计出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有机分子,进而制备出高效的电致发光材料。
2.整体法:整体法是一种将有机分子溶解在溶剂中,通过溶液沉积、旋涂等技术制备电致发光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电致发光材料结构均匀、制备成本较低,但是光电转换效率较低。
3.蒸发法:蒸发法是一种将有机分子在真空条件下蒸发沉积在基板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膜层质量,但是制备过程较为复杂。
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1.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OLED是一种采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的光电器件,具有高亮度、广色域、快速响应等特点。
OLED器件由ITO透明导电玻璃基板、有机电致发光层、载流子注入层和金属电极等组成。
制备OLED器件的方法主要有真空蒸发法、旋转涂敷法和喷墨印刷法等。
2.有机电致发光场效应晶体管(OFET):OFET是一种利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
OFET器件由基底、源极、漏极和门极等组成,其中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层起到了发光的作用。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课件

OLED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材料和工艺的改进,提高OLED的发光效率和 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柔性显示技术
进一步研究柔性OLED显示技术,实现更轻薄、可 弯曲的显示产品。
多功能集成
探索将触摸功能、传感器等集成到OLED显示面板 中,实现更多功能。
OLED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OLED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带动产业的 发展。
技术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OLED产业将面临激烈的技术竞争,促使企 业加大研发投入。
产业布局优化
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OLED产业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更 加合理的产业链结构。
感谢观看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LED课件
• OLED基础知识 • OLED器件结构与性能 • OLED制造工艺与设备 • OLED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 • OLED的未来展望
01
OLED基础知识
OLED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OLED是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自发光的特性,能够实现高对比度、广 视角、快速响应等优点。
OLED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显示器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OLED 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 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 平板等电子产品。
照明领域
OLED具有自发光的特性,可以做 成柔性的照明产品,为室内外照明 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可穿戴设备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OLED的轻 薄、柔性特点使其在智能手表、健 康监测器等设备上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OLED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OLED技术的成本较高,良品率较低,且寿命相对较短,这些 问题制约了OLED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的材料。
发光机理是指发光材料在受激激发下能够产生光的原理和过程。
发光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激活机理和能级机理。
激活机理是指通过激发因素(如电流、电场、光、温度等)对发光材料施加能量,从而使发光材料中的激活剂转移到高能态,然后通过非辐射过程(如振动、自旋翻转等)来传递能量,最终导致发光材料发光。
常见的激活机理包括荧光、磷光和电致发光(EL)等。
能级机理是指在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变化下,通过电子在能级间跃迁的辐射过程来实现发光。
常见的能级机理包括激光、发色中心发光、磷光和电致发光等。
有机发光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可调性等优点,适用于柔性显示、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进材料合成和器件结构设计上,以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无机发光材料有着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适用于照明和显示等领域。
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发色中心调控、杂化发光材料设计和控制发光性质等方面。
半导体发光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发光材料之一,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无机半导体材料。
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好的可溶性和可加工性,但发光效率较低;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但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进材料制备工艺和结构设计上,以提高发光效率和色纯度。
总之,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有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以及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各种类型。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发光机理和材料合成方法,以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稳定性和色纯度,推动发光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和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研究进展

I 莫怡欣 l
驭
小
肺
—辩 —
有 机 电致 发 光 器件 又称 为有 机 发光 二极 管 ( L D) O E ,由透 明 阳 极 IO、 属阴 极 和 有机 薄 T 金 膜 层 构 成 , 图 1 示 。 直 流 电 压 驱动 下 , 如 所 在 阴 极注 入 的 电 子 和 阳极 注 入 的空 穴 向 有机 发 光 层 运 动 ,最 终 在 发 光 层 中 相遇 并 复 合 发 光 。根 据
与液 晶显 示 器 相 比 , 有机 电致 发 光 显 示 器
机 电致 发光 材 料 、 有 机 电致 发光 显 示 器( E 面板 及 其 驱 具有高亮度 、高对比度、宽视 角以及快捷的响 OL D)
动技术 的相 关进展进 行 了阐述 。 最后 ,论文 简单 分析 O E 应速 度等 优 点 , 视 为 下 一 代最 理 想 的 显 示技 L D 被
的应 用 前 景 , 望 了OL D在 未 来 的 产 业 化 进 程 中所 面 临 的 术 ,现 已 开始 应 用 于 MP 、手 机 、P A、音 响 展 E 3 D
机遇和挑 战。 关键 词 有机 电致 发光器件 ;发光材料 ;显示 面板 ;驱动;应 用
显示 面 板 等 小 尺寸 领域 ,近期 的研 发 目标 是 实 现 较 大 尺寸 的 有 机 显 示 , 应 用 于 计 算 机 显示
摘 要
有机 发 光 层 制 备 材料 的不 同 ,有机 发 光 器 件 有 小分 子 和 高 分 子 两 种 类型 。小 分子 器 件 的 有 机
薄 膜 一 般 为 多 层 结 构 ,高 分子 器 件 多为 单 层 结 构 。 目前 ,小 分 子 器件 往 性 能 上 占优 ,基 本 实 现产 业化 ,但 成 本 较 高 ,制 作 较 大 尺 . 示 面 j 显 板 有 困难 ;高 分 子 器件 发光 性 能 稍 差 ,但稳 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基本原理与进展副标题: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基本原理与进展发表日期: 2006-2-14 21:33:35 作者:佚名点击数5224摘要:本文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历史,器件结构、工作特征、获得彩色显示的方法以及所具有的优缺点、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都做了简要的概括。
详细比较了小分子OLED与聚合物PLED、OLED与LCD性质上的比较,对OLED显示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此外,对获得彩色显示的无源驱动电路和有源驱动电路的结构进行了总结,认为有源驱动将是最终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了国内外OLED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无源驱动有源驱动(作者:姚华文,上海华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招贤路928号,201821)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技术被誉为具有梦幻般显示特征的平面显示技术,因其发光机理与发光二极管(LED)相似,所以又称之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2000年以来,OLED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
1.发展历史1936年,Destriau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
20 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探索,A. 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上400V的直流电压观测到发光现象,单晶厚10mm~20mm,所以驱动电压较高。
1963年M. Pope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
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e eger探索了合成金属[1]。
1987年Kodak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低驱动电压(<10V,>1000cd/m2)OL ED器件(Alq作为发光层)[2]。
1990年,Burroughes及其合作者研究成功第一个高分子EL(PLED)(PPV作为发光层),更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实用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997年单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首先在日本产品化,1999年月,日本先锋公司率先推出了为汽车音视通信设备而设计的多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面板,并开始量产,同年9月,使用了先锋公司多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摩托罗拉手机大批量上市[3]。
这一切都表明,OLED技术正在逐步实用化,显示技术又将面临新的革命[4]。
2.器件分类按照组件所使用的载流子传输层和发光层有机薄膜材料的不同,OLED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
一是以有机染料和颜料等为发光材料的小分子基OLED,典型的小分子发光材料为Alq(8-羟基喹啉铝);另一种是以共轭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高分子基OLED,简称为PLED,典型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为PPV(聚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5]。
3.基本结构和发光机理OLED是基于有机材料的一种电流型半导体发光器件。
其典型结构是在ITO玻璃上制作一层几十纳米厚的有机发光材料作发光层,发光层上方有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
当电极上加有电压时,发光层就产生光辐射。
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TFEL)不同,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属于注入式的复合发光,其发光机理是由正极和负极产生的空穴和电子在发光材料中复合成激子,激子的能量转移到发光分子,使发光分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激发态,而激发态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去激过程产生可见光。
为增强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传输能力,通常又在ITO和发光层间增加一层有机空穴传输材料或/和在发光层与金属电极之间增加一层电子传输层,以提高发光效率。
发光过程的Jablonski能级图如图 1所示:其能量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释放:1通过振动驰豫、热效应等耗散途径使体系能量衰减;2通过非辐射的跃迁,耗散能量,比如内部转换、系间窜跃等形式,如S1→T1;3通过辐射跃迁的荧光发光(S1→S0,S2→S0)和磷光发光(T1→S0)。
在能量释放时,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耗散过程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
由于在常温下,有机分子的磷光非常弱,所以只有其中空穴和电子复合成单重态激子的部分才能通过辐射跃迁发射荧光,从而成为有效的有机电致发光。
其中本身能发生辐射跃迁发光的那部分只是所吸收的总体能量中很小的一部分,即总体吸收的能量中能够转化为电致发光部分的能量很少。
而且,在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材料的缺陷、电极的纯度以及不同材料界面对发光强度和整体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的原理是:从阴极注入电子,从阳极注入空穴,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
第一层的作用是传输空穴和阻挡电子,使得没有与空穴复合的电子不能进入正电极,第二层是电致发光层,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并在发光层内复合,从而激发发光层分子产生单重态激子,单重态激子辐射跃迁而发光。
对于聚合物电致发光过程则解释为: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穴和电子分别注入到共轭高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于是就会产生正、负极子,极子在聚合物链段上转移,最后复合形成单重态激子,单重态激子辐射跃迁而发光。
也有人认为,电致发光机理属于注入式发光,在正向偏压的作用下,ITO电极向电荷传输层注入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向传输层界面移动,而由铝电极注入的电子也由电子传输层向界面移动,由于势垒的作用,电子不易进入电荷传输层,而在界面附近的发光层(Alq)一侧积累。
由于激子产生的几率与电子和空穴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在空穴进入Alq层后与电子界面处结合而产生激子的几率很大,因而几乎所有的激子都是在界面处与Alq层一侧很狭窄的区域(约36nm)内产生。
因而发光不仅仅是在Alq层,而且主要在电子/空穴传输层的界面[6]。
小型单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本上都是三层结构。
全色OLED显示器为多层结构,一般超过三层。
4.OLED工作过程及材料(1)注入层理想阴极是以低功函数金属作为注入层,以具有较高功函数的稳定金属(Mg/Ag,Li/Al)作为钝化层。
阳极是由透明或半透明导体制成的。
ITO玻璃表面电阻很容易在80W/•以下。
理想的OLED需要表面粗糙度小的高质量玻璃基片。
(2)输运层有机电致发光薄膜器件的特点是均有电子传输层与空穴传输层,而发光层却不一定单独存在,可以是电子或空穴传输层既为传输层又为发光层。
一般情况下这些薄膜器件都表现出单向极化特性,以便使空穴于电子的复合在发光层中进行,因此在ITO侧加正向电压为阳极,金属电极为阴极。
从器件的电场能带图上看,要使器件具有更好的电光性能,则各薄膜之间的能带匹配是十分重要的。
如金属电极薄膜就应该尽可能低的功函数,以便电子更易注入电子传输层,一般为金属镁,银合金薄膜或铝电极薄膜;从电子与空穴传输的角度,如果有机空穴传输(HTL)薄膜的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比电子传输(ETL)薄膜分子的LUMO高很多,将阻碍电子注入HTL,同样如果ETL的HOMO(分子最高占据轨道)比HTL的低很多,也将限制空穴进入ETL。
有机电致发光由于是一种注入式发光,因此在器件的薄膜设计上除了考虑电子空穴传输特性之外,还要考虑ET L与HTL之间的能带之间的匹配,特别是当发光层在HTL侧或ETL侧时,应充分考虑两层薄膜能级上差异,以尽可能地将电子空穴的复合区放在发光媒介区,以获得最大的发光效率。
电子输运材料(ETM):荧光染料化合物。
必须热稳定和表面稳定,有机金属络合物具有足够的热稳定性。
为了保证有效的电子注入,ETM的LUMO能级(分子最低空轨道)应与阴极的功函数相匹配。
Alq被广泛用于绿光EL,Balq和DPVBi 则被广泛应用于蓝光EL。
空穴输运材料(HTM)属于一类芳香胺化合物。
必须热稳定性要好。
绝大多数HTM用的是TPD(Tg=60°C),最稳定的器件采用NPB(Tg=100°C)。
(3)发光层由在荧光基质材料中掺杂百分之几的荧光掺杂剂来制备。
基质材料通常与ETM或HTM采用的材料相同,荧光掺杂剂是热和光化学稳定的激光染料。
荧光染料必须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和足够的热稳定性,升华而不会分解。
芘作为蓝光发射层的掺杂剂[7];MQA作为绿光发射层的掺杂剂;红荧烯为黄光发射层的掺杂剂;DCM为橙红色光发射层的掺杂剂。
5.彩色显示板的方法获得全色OLED显示器的方法有三种:(1)发光层加滤色片。
这是获得全色显示最简单的方法,它是在研发LCD和CCD时形成的一种成熟的滤色片技术。
(2)采用红绿蓝三种EL发光材料,因此发光层为三层结构。
(3)采用蓝色EL发光材料,及光致发光的颜色转换材料获得全色显示。
除蓝色外,再由蓝色光通过激发光致发光材料分别获得绿色和红色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可不再使用滤色片。
滤色片效率低,大致要浪费三分之二的发射光。
6. 无源矩阵驱动方式平板显示的驱动电路与LCD一样,可分为无源和有源驱动两类,即直接寻址和薄膜晶体管(TFT)矩阵寻址两类。
前者使用普通的矩阵交叉屏,在ITO电极Xi加上正电压,金属电极Yj加上负电压,则在其交叉点像元(Xi,Yj)上即能得到发光(如图所示的一个交叉像元);后者要求每一个发光单元都由TFT寻址独立控制,工艺非常复杂。
无源矩阵驱动的扫描原理如图5所示。
其基本过程是,对某一行需要发光像元的相应列都加上正电压,不需要发光像元的相应列都接地,当该行电极接地时则该行需要发光的像元都能发光而其他的像元都不发光。
如此逐行扫描,就可得到所需显示的图像。
7. 有源矩阵驱动方式OLED固然在轻薄、省电和文字辨识上有利,但在高分辨率上有相当程度的困难,若无法及时解决,将丧失在移动电话手机逐鹿的最佳机会。
TFT驱动技术在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改进应用(与LCD中的TFT驱动不同的是其双晶体管的形式),将克服简单阵列驱动的局限,使得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的分辨率和显示屏尺寸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为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向高清晰度、大尺寸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LTPS所提供的TFT主动矩阵驱动以及驱动电路和TFT可同时整合制造,恰可维持轻薄化优势情形下并解决上述分辨率的问题。
LTPS俨然变成横跨小尺寸LCD和OLED的共同必要技术,可以使2.5寸的面板具备200ppi的高分辨率。
所以O LED的发展需要低温多晶硅强化其驱动电路[8]。
图 6为几种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TFT结构图。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主动式OLED为未来的主流。
随着LTPS技术的日趋成熟,主动式OLED也将逐渐成熟。
8.OLED的技术优势与液晶显示相比,这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具有更薄更轻、主动发光、广视角、高清晰、响应快速、低能耗、低温、抗震性能优异、潜在的低制造成本、柔性和环保设计等等。
可以说OLED具备了信息显示和器件制造所要求的几乎所有优异特征,被业界公认为是最理想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