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已时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当令时间

十二经络当令时间

十二经络当令时间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经当令酉时(下午17点到19点):肾经当令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可见吃早餐的重要,和晚上11点前睡觉的重要,特别是女性一、子时(23∶00—1∶00) 深睡的时候(养睡眠、养胆)子时是夜里11-1点。

这个时间是人体的胆经当令,也就是胆经值班。

在中医里讲,子时是一阳初生,这时阳气开始升发,胆气是主决断的。

十二生肖以鼠打头,用鼠来比喻胆经,鼠在这个时间最活跃。

人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升发,有过熬夜经历的人知道,晚上九十点钟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困,但是过了11点后,反而能感觉到自己变精神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人在这个时候如果不睡觉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失眠。

而且,造成失眠的原因,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心肾不交。

二是胃不合则卧不安。

所以,晚饭一定要少吃,晚上阴气过盛,进入的食物不容易消化。

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气,在脏腑来讲,养的是你的胆气,中医有一句名言叫“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意思就是胆在子时“值班”,胆“值班”情况的好坏,关系到脏腑、全身气机的生发;生发得顺畅,人的胆气就壮,胆量就足。

虚症:头昏、眼睛发黄、视力下降、皮肤灰暗、无光泽、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

实症: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

二、丑时(1∶00—3∶00) 适合养肝血(养肝)子时是养睡眠和养胆的好时机,而丑时正是养肝明目的好时机。

肝对应的时辰是丑时,丑时对应凌晨1-3点。

《黄帝内经》的精髓是顺其自然,如果一个人早上四点钟才睡,而且长此以往,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

八全余一·编辑【巳时养生】

八全余一·编辑【巳时养生】

【12时辰养生·巳时】调理脾胃,从巳时养生开始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

“内伤脾胃,则百病从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

脾主肌肉,此时锻炼便可借天时以养生,健身效果是最好的。

顺天时,得寿延,请关注12时辰养生,一日生活好安排!阴一阳,互为表里。

“内伤脾胃,则百病从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

脾主肌肉,此时锻炼便可借天时以养生,健身效果是最好的。

想要养脾,锻炼时必不可少的,通过锻炼肌肉,便可达到强壮健脾的效果。

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要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

那么哪种锻炼方式最有利于脾的健康呢?【脚趾抓地·健脾益胃】脾胃健壮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

而我们通过对脚趾的锻炼,也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做“脚趾抓地”这个动作,先小腿用力,然后慢慢把力量传到10个脚趾,让脚趾向脚心靠拢,像要抠住地面一样。

坚持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60~90次。

“久坐伤肉”,对于办公族而言,整天不运动对脾的伤害是很大的。

其实,健身无处不在。

上班时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4”字腿就是将一只脚的脚踝在另一只大腿上,这种坐姿可以使脾经暴露在外面,从而每个人易于按摩。

【饮食调理·口水不流】你是否有经常流口水的尴尬呢?可别小瞧这个现象,这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

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了,口唇容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所以当务之急,多吃一些生于土中的食物(脾五行属土),对脾脏有很好的效果。

如土豆、山药、红薯等可以应脾土之气,因此对脾胃有很好的补益效果。

日常生活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烹食,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补益脾胃的功效相当显著。

【穴位保健·按按有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巳时脾经锻炼,突出重点,疏导全面。

脾经保养有诀窍,抓住几个重点穴:隐白、三阴交、血海。

隐白: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在两脚的大脚趾内侧指甲角处,可点按此穴。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养生法养生学家根据古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结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

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养生学家称为“十二时无病法”。

所以,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中国传统延寿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1、卯时(上午5~7点):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6、7遍;揉搓两耳5、6遍;再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击头枕部各24次,这叫“鸣天鼓”。

然后去室外导引。

2、辰时(上午7~9点):导引结束后饮白开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发百余遍,以醒脑明目,防止脱发;然后洗脸、漱口、刷牙;入厕排便。

早餐宜吃饱吃好。

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按摩腹部,以助脾健运。

3、巳时(上午9~11点):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或养花。

疲倦时即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唾液)。

老年人气弱,不宜高声与人长谈。

因说话耗气,宜“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1点):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饱。

食后用茶叶水漱口,可去油腻,但刚饭后不宜饮茶。

静坐或午休。

5、未时(午后1~3点):或午睡,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

6、申时(午后3~5点):或读书,或写作,或练字作画,或抚琴吟诗,或浏览报刊,或去田间小劳。

7、酉时(午后5~7点):练一段导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饮酒一小杯。

晚饭后可在庭院散步、观落霞、听鸟鸣。

8、戌时(晚7~9点):睡前漱口刷牙;用热水洗脚,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实下虚,上重下轻,坐床上练静功,然后安眠。

十二时辰经络脏腑养生——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的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脏腑养生——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的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脏腑养生——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的养生巳时是我们一天当中的第六个时辰,这个时辰是五脏之中存在感最低的脏腑——脾脏当令之时。

说起脾脏存在感最低,这个认识是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开始的。

要知道咱们祖国中医一脉发展中,对人体的内部知识由于文化传统问题并不精确。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发展解剖学,中医认识脏腑靠的是师传、图传,而不是上手解剖人体。

这就给西方医学把中医认为是虚假医学的把柄,什么把柄啊?就是脾脏,中医讲脾脏列为五脏之一,后天之本。

可是在解剖学上的脾脏,却只是一个看似无用的大血包,切除了也看不出什么影响。

这就与其五脏之一的身份大大不符了,要知道其他的五脏要是切除了,人体不是当场玩完,就是支撑几天后去世,可以说是性命交关,可是脾脏却并非如此啊。

因此当时西方的一些医者就拿这个为把柄,攻击中医。

说中医是反科学的,几千年还有着错误的脏腑认识,基础都错了那后面还能不错么?这种攻击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当时很多人都有了中医为假、中医无用的认识。

但事实上中医真的是搞不懂解剖学么?不是的,中医的五脏六腑与解剖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却又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

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是这是一个事实。

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其实指的并不只是我们的五个器官,它其实指的是我们人体功能运转的,五个相互关联影响的体系,是对人体运行规律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而且传统中医记载的脾脏和解剖学上的脾脏,并不是没有关联,这其实也是当时翻译上面的错误。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中医认识我们的体内器官时候是五脏六腑,也就是十一个器官,但是解剖学上并不仅仅如此。

解剖学上我们体内的脏器是十二个,比中医记载多了一个,多了哪个?多了一个胰腺,中医记载中是没有胰腺的,为什么没有?这是因为中医将解剖学上面的胰腺和脾脏认为是一个器官——脾。

也就是说中一个脾是包括胰腺和脾脏的,而中医描述的脾的功能也恰恰涵盖了这两个器官的功能。

胰腺是人体的消化大腺,分泌多种消化液辅助消化,而且能够分泌胰岛素,来促进身体各个器官吸收利用糖分;解剖学上的脾脏呢?之前一度被认为是人体无用的器官,后来进一步进行生理学研究才知道,脾脏是白细胞的大本营,白细胞在骨髓中造出来,但是这时候的白细胞还不能称为人体的卫士,需要到脾脏中进一步的发育、调整才能变成成熟的白细胞。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脾养生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脾养生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脾养生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

对应属相是蛇,蛇一般是巳时开始爬出洞外寻食,故称“巳蛇”。

脾是主运化的,脾不好心脏也好不了,脾不好胃也好不了,脾胃不和就会出现拉肚子o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为了好消化已经吃的食物,起来喝碗放点盐的开水,然后喝杯豆浆最好,把繁忙的工作先放一放,站起身来锻炼一下吧!巳时——脾经正在尽职尽责*认识身体健康的“保护神”*脾经当令,消化食物的关键时刻常流口水暗示脾经出问题*巳时是老年人晨练的最好时间思虑过度,伤心还可能伤脾号称“千年野山参”的关元穴*脾经上的妇科良穴——三阴交脾经要穴对症调治常见病*地机穴——老人便血*公孙穴——胃酸吐酸水*大横穴——阑尾炎*血海穴——老年瘙痒*太白穴——肌肉酸痛巳时——脾经正在尽职尽责地分解食物上午9 -11点是巳时,这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

脾经是主消化的,这个时候,它要吸收营养。

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佳时候,是上学的人效率最高的时段,也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可谓人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经络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强人体的气血。

脾是主消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行。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时候是非常适合工作和学习的。

自然,这个阶段成为很多人卵足了劲“干革命”的时候。

关于脾,要多说两旬,因为对于脾,中西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从大同的角度来看,中医认为脾有统血之功,而西医也认为脾有贮存血液的功能;中医认为脾有升清阳之能,西医也认为脾有提高免疫力的本事,二者算是求得了大同。

所谓的小异则是指中医认为脾具有运化的功效,可以将脾中之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

在西医看来,一个人如果肌肉饱满、气色红润则是其脾之气运化功能旺盛;反之,则脾气虚弱,进而会出现面黄肌瘦、软弱无力之状,而且不管他吃得再多,也会如此。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按摩脾经,身健脑清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按摩脾经,身健脑清

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按摩脾经,身健脑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进入胃中,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其中的营养物质被人体所吸收,储藏在脾中,并且通过脾的作用,向上输送到肺中,最后由肺布散到全身。

养生阐释脾和胃同属中土,吃完早饭后,食物经过胃及小肠的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都储存在脾中,脾发挥它的运化作用,把这些人体所需要的精华物质,上输到肺中,然后肺再布散到全身。

吃过早餐的人,上午通常会感觉精神奕奕,头脑清楚,脑力和体力都达到一天中的顶峰,尤其在上午的9点到11点,聪明的人,都会把重要的事情或者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放到这个时间段来处理。

这是因为此时是脾经最旺的时刻,脾经旺,脾的运化功能就好,脾的运化功能好,进入人体的水谷精微就能被人体有效利用,从而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头脑、四肢提供充足的能源,使其动力十足,运转出一天中的最好成绩。

上午9点到11点,人的头脑清晰,做事条理性强,决断力和判断力都处于最佳状态,还因为脾的升清功能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脾的作用力是向上的。

人体中凡是向上的生理现象,都有脾的参与。

比如脑力活动的敏捷与否,就和脾的升清作用紧密相连。

脑位于人体的最高处,也需要精微物质的供应充养,但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自上向下的,因此要把大脑所需要的营养提供给大脑,必须依赖脾的上升的作用,而且升的是物质中的轻清部分,是阳中之阳,最精华的东西。

而正是因为上午是人大脑最清楚的时候,所以各级教育部门一些最重要的考试,也都是安排在上午举行,这样对考生有利,避免了生理因素对成绩产生的影响。

反过来讲,人们有时觉得很累的时候,都会出现大脑的沉重、迟钝感,这也可以从脾的功能不健运角度来考虑。

脾本身也是比较脆弱的一个脏器,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伤害脾气。

比如人暴饮暴食之后,常常会有大脑昏昏沉沉的感觉,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是因为人吃得过饱时,血液会集中到胃部,帮助保持胃动力,促使胃的消化功能正常进行。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对应表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对应表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对应表一、手太阴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以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因此,人在早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因此要求较深的。

在那个时候,若是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减缓一下,还能够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凉、麻痹、咽喉干、等。

实证:呼吸不顺畅、咽喉异样、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二、手阳明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内外。

肺将充沛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增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进程。

早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茅厕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只是上茅厕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如此引发的。

咱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牙疼、皮肤异样、上脘异样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饭,营养安;人在现在段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饭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物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物容易引发胃火盛,显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饭更易引发多种。

养生之道:现在要吃早饭。

若是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样、食欲异样、口干、易便秘。

子午流注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脾旺,运动健脾正当时

子午流注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脾旺,运动健脾正当时

子午流注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脾旺,运动健脾正当时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人体有十二条经络,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络,气血每天流注一周,始于寅时所旺的肺经,终于丑时所旺的肝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个规律古人称为“子午流注”,用以指导治病和养生。

一日之中的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对应一年之中的孟夏(立夏、小满)。

巳时又名隅中,即接近中午了,阳气正旺之时。

此时气血流注足太阴脾经。

辰时吃的早餐,巳时已经被胃消磨得差不多了,需要脾配合肺、三焦、膀胱等脏腑,将这些饮食精微输布到全身。

这段时间进行一定的劳动或运动,则能更好地帮助脾的运化输布。

吃了早饭后,脾虚的人运化不利,这段时间就容易犯困。

如果巳时睡下或打盹,这阳气就被抑制了,一整天都会不精神,脾也失去了
一天之中最能被激发的时刻。

大部分城市里生活的上班族们,这段时间是坐着进行脑力劳动,这对于脾是不利的。

有条件的话,尽可能活动一下四肢。

尤其是脾胃已经比较虚的人,在这段时间活动四肢是最健脾的。

脾虚易湿,运动有助于祛湿,但也讲究天时。

湿气重的人,在巳时运动是最有助于化湿的,激发脾阳以运全身的水湿之气。

如果在晚上,阳气已弱的时候才运动,可能不但不利于祛湿,反而伤阳助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循行概要
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
养生之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

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

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

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
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脾经疼痛部位图解析
概述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脾经。

脉腧穴有21穴,左右合42穴。

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则感到轻松,全身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大络病症:实证为浑身酸痛;虚证为百节松弛软弱附注足太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足太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语译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舌根足太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语译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髀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

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其病为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酸痛,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