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络详解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足太阴脾经讲解

联系的脏腑与组织器官
联系的脏腑:脾 胃 心 联系的组织器官:咽 舌
足太阴腧穴
腧穴 共21穴 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病(运化问题)食则
呕吐、嗳气(升降)腹胀、便溏、黄 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厥冷。
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当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原穴主治脾胃脏病,输穴主治肢
体病) 本穴 主治:①胃痛,腹胀, 腹痛,泄泻, 痢疾,便秘,纳呆(皆责之
于脾胃功能失调)。脾俞 ②体重节痛,脚气。
配伍举例: ⑴配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⑵配大肠俞,天枢,支沟治疗便秘. 虚秘
地机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 陵泉下3寸
阴陵泉 在小腿内测,当胫 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 摄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主治:①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 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男子遗精,阳痿, 疝气,遗尿等。对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 果。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 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 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方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测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
如下图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
2、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
3、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四、本经腧穴共21个,分别是隐白(井穴)、大都(荥穴)、太白(输穴、原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商丘(经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郄穴)、阴陵泉(合穴)、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二十一穴归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二见,
冲门股沟动脉外,冲上斜七府舍连,
横下寸三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络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
(以上内容均选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略有改编)。
足太阴脾经讲解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
足部5穴
足部5穴。以第1趾骨、第 l 跖趾关节、趾甲角为标志。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距趾甲角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 当足大趾本节(第 l跖趾关 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 l跖趾关节)后下 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1 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③失眠,多梦;
④此外本穴还主治下肢痿痹,脚气等证。应用三阴 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 不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 收良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 针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 加强。
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处.
功能:健脾利湿,舒筋活络。属水,应于肾 主治:①水湿所致疾病:腹胀, 水肿,黄疸,
泄泻,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 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带下 阳虚 ③膝痛. 配伍 : ①配水分可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商丘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 性胃炎,肠炎等。
小腿4穴
小腿4穴。以内踝尖、胫骨 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太阴脾经循⾏路线及图解⾜太阴脾经(⼀)经脉循⾏1.经脉循⾏《灵枢·经脉》:“脾⾜太阴之脉。
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
”2.经脉循⾏特点体表路线:⼤趾→下肢内侧中、前缘→胸腹第三侧线。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
并于⼼、咽、⾆联系。
(⼆)腧⽳概要1.腧⽳特点:腧⽳特点:本经腧⽳有:隐⽩⽳、⼤都⽳、太⽩⽳、公孙⽳、商丘⽳、三阴交⽳、漏⾕⽳、地机⽳、阴陵泉⽳、⾎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
⼀侧21⽳(左右两侧共42⽳),其中11⽳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份,10⽳分布于侧胸腹部。
⾸⽳隐⽩,末⽳⼤包。
腧⽳主治特点:本经腧⽳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症。
2.腧⽳主治特点:(三) 常⽤腧⽳举例:1.三阴交[定位] 在⼩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胫⾻内侧缘后⽅。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失眠,下肢痿痹,脚⽓。
[配伍] 配⾜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经不调;配⼦宫治疗阴挺;配⼤敦治疝⽓;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操作] 直刺1~1.5⼨。
孕妇禁针。
2.阴陵泉合⽳[定位] 在⼩腿内侧,当胫⾻内侧踝后下⽅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肿,黄疸,⼩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操作] 直刺1~2⼨。
作者/夏婧(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3级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研究⽣)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献教研室)编校/雷婕刘伟排版/⾼海燕。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系 统疾病的关系:足太阴 脾经络异常可能导致消 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 良、便秘、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 系统疾病的治疗:通 过调理足太阴脾经络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 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足太阴脾经络与妇科疾病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月经不调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痛经的关 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不孕不育 的关系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线经足
第 三
和络太 章
穴的阴
位路脾
足太阴脾经络的路线
●
穴位名称:隐白穴
●
位置: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
功能:调理脾胃,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的现代研究:现 代医学对足太阴脾经络的研究 和应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基本概念 和组成
足太阴脾经络: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基本概念:足太阴脾经络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大趾,止于胸中
组成:足太阴脾经络由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阴脾络组成
功能:足太阴脾经络具有调节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功能和作 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 及治疗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原则:根据穴位 的功能和位置进行配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穴位配对: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阴陵 泉配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不和、腹胀 等问题。
配对穴位的功效: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阴陵泉配足 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 密切相关。
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 目的。
针灸治疗原理
激发经气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缓解各种脏腑病变引起的不 适症状。
针灸的现代医学应用
镇痛作用
01
针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具有较好
的镇痛作用。
调节免疫
02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对于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03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足太阴脾经气血畅通。例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疲劳。
预防和自我保健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特别是夏季避免长时间 吹空调和风扇,以免影响足太阴脾经的正常功能。
情志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肝气郁结,以免影响足太阴脾 经气血畅通。同时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足太阴脾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不仅与脾胃功能相关,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当出现消 化系统疾病时,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针灸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
2.4 足太阴

第四节足太阴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现以经脉为主,分别介绍如下:一、足太阴脾经(一)循行1.《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支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图2--9)。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阳),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语译]足太阳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图2--9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腹部支脉: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液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注释][1] 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千金》肝脏卷: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内侧白肉际”。
[2] 核骨----核,又作“覈”。
杨注:“人足大指本节后骨名为覈骨也”,窦默《针经指南》解释作“孤拐骨”,滑注从之。
《甲乙》: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楼英《医学纲目》:“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约二寸,内踝骨前约三寸,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是也”,所说是指第—跖骨基底粗隆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二)经脉病候
二、足太阴络脉 三、足太阴经别 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 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 人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 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 腋下三寸,布胸胁)。
2
(1)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股内前缘-入 腹-属脾络胃-膈-咽-舌本、舌下
- 注心中
(2)联络脏腑器官: 脾、胃、膈、咽喉(食道)、舌、心。
3
4
5
一、足太阴经脉
(二)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 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 痛,虚则百节皆纵)。
8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合于阳 明。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贯舌 本。
9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之 筋,起于大指之端 内侧,上结于内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 辅骨,上循阴股结 于髀,聚于阴器。 上腹,结于脐,循 腹里,结于肋,散 于胸中;其内者着 于脊。
10
6
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 全身疼痛。 (2)脏腑病候: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 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 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7
二、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 公孙。去本节后一寸, 别走阳明;其别者入 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 霍乱。实,则腹中切 痛;虚,则鼓胀。取 之所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