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翻译技巧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1.直译法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英语谚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英语谚语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点,使中国读者能更好地感觉英语文化。
这种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2.意译法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直译过来后,中国读者很难理解。
采用意译,即舍弃原文形象、比喻,抓住内容、喻义,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
这种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例如:Care killeda cat.(忧虑伤身)3.反译法所谓反译法就是指原文从正面表达的,译文可以从反面着笔翻译。
一些用肯定形式的英语谚语,往往有否定的含义;另一些用否定形式的英语谚语,往往有肯定的含义。
这些英语谚语在汉译时一般要用反译法来处理。
例如:Appearances are deceptive.(勿以貌取人)又如: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无论怎样坏的风也会对某些人有利)4.对应借译法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
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直接对译。
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坚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中国读者接受。
例如: He who wor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英语翻译学习技巧注意事项一. 翻译的技巧没有技巧,只有一个熟字。
华罗庚说过,"苦干猛干埋头干,熟能生出百巧来'。
语法根基深厚,词汇量大,对专业词汇掌握得熟,自然就能驾轻就熟,怎么玩儿怎么转。
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像 的 表 示 。叙 事 再 现 指 图 像 中参 与 者 被 连 接 起 来 后 对 相 互 做 某 件 事 。行 动过 程 中最 为 突 出 的参 与 者 可 以通 过 尺 寸 、 置 、 位 颜 色 等 判断 。克 瑞 斯 和赖 文 认 为 概 念 再 现 中分 类 过 程 是 将 参 与 者分 为 主从 的过 程 : 析 过 程 是 分 析 显性 和 隐性 的 过程 : 分 象 征 过程 是 关 于参 与 者 是 什 么 或 者 意 味着 什 么 会 徽 巾 的 主 要 意 象 基 于 广 州 “ 羊 的 传 说 ” 五 只 羊 演 化 五 . 成 了燃 烧 的火 焰 。 直伸 向 天 空 的 太 阳 , 含 着 行 动 过 程 的 参 一 隐 与 者 ;五 只 羊 又 可 以理 解 成 四条 跑 道 ,一 直 延 伸 到 世 界 的 尽 头 , 意 了 亚 运 会 的 发 展 将 永 无 止境 ; 焰 、 道 的 “ 寓 火 跑 目光 ” 投 向 天空 中 的太 阳 , 成 了反 应 过 程 。在 整 个 图像 中 , 五 只羊 ” 形 “ 是 图像 中最 突 出 的参 与 者 , 演 者 “ 扮 主角 ” 用 红 黄 这 种 高 饱 和 , 的 颜 色填 充 ,强 调 了 五 只羊 的化 身 — — 广 州 人 民将 以最 热 情 的 态度 、 友 好 的方 式 传 递 亚 运 社 火 的 精 神 。 最
32 徽 的 多模 态 话 语 分 析 .会
321 现 意 义 -.再 克瑞斯和赖文认 为再现意义包 括叙事和概念 两大类 . 其 中 叙 事 的再 现 包 括 行 动 过 程 、 应 过 程 、 反 言语 和 心 理 过 程 。 概 念 的再 现 包 括 分 类 过 程 、 析 过 程 和 象 征过 程 。李 战子 指 出 分 在 图 片 中 , 图 中 的元 素 形 成 斜 线 就 形 成矢 量 。 量 是 叙 事 图 语 的 特 点 及 其 翻 译 技 巧
浅析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浅析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摘要] 英语谚语往往蕴涵丰富的寓意,这使得谚语翻译困难重重。
本文从对译法、意译法、借用法、直译加注法、对子译法、合并法对如何把英语谚语翻译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汉语谚语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谚语方法技巧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简洁的句式、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
各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生活经验、表达文化传统、展示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语言,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便是谚语。
英语谚语是在历史改革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印记。
与英语语言民族的自然环境、人物风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素养、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英语谚语结构固定,往往含又大量的比喻,形象思维广泛生动,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特征使得谚语翻译困难重重,所以,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中国人耳熟能详和广为接受的汉语谚语,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灵活性。
如何掌握其技巧性和灵活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如下初步探讨。
英语谚语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实现求同存异的过程。
”同”就是寻求基本语义的对等,以不影响跨文化的顺利进行为准则;“异”主要指边缘语义上的不同,一般的翻译方法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译法有些英语谚语在内容,形式和修辞色彩上同汉语谚语相同或相近,两者的比喻也相同或相近,翻译时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中的成语。
例如: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滴水穿石。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无风不起浪。
He who will not learn when he is young will regret it when he is ol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谚语翻译技巧

英汉谚语的区别与翻译原则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本文主要介绍英汉谚语英汉谚语的特点与区别,并对翻译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作了大致概括。
一、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英语谚语翻译技巧

❹Look like a dying duck in a thunderstorm. 惊慌失措。 ❺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❻An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 对牛弹琴。 ❼The mouse that hath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 狡兔三窟。
有关动物的英语词组或谚语 翻译技巧
沈来松
How to translate those phrases?
①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
②dog’s life.
③horse-play
悲惨的景况.
胡闹;恶作剧;闹 哄哄的游戏。
④neither fish nor fowl. 不伦不类;非驴非马。
翻译的技巧
3.4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 具有典故性质,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 清楚愿意,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 例如,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纽 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读者不一定 理解“纽卡索”的含义,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 为“向(煤区)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或加注,说 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往那运煤, 多此一举。
How to translate those proverb sayings?
❶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❷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人配衣裳,马配鞍
❸Take a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e you. 以毒攻毒
3.3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 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 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 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Put the cart before th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 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当直译有 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 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 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 • 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 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不能将其直 译成“有四条腿的马会失蹄”,而应该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英文俗语翻译技巧

英文俗语翻译技巧英文俗语翻译技巧1. 人山人海:在诗词用语(poetic expression)里,老外也有使用:"a (the) sea of faces",颇有咱的"人山人海"的味道。
例如:Looking out upon the sea of faces, Mr. A delivered a touching speech.(望着一片人山人海的听众,A先生发表一篇动人的演说。
)Standing at his podium, President Clinton saw a sea of faces waving at him.(克林顿总统站在讲台上看到人山人海的人群挥手向他致意。
)。
可见,说话者通常要在台上或高处,才有"人海"的感觉。
因此,可以说:"I saw a sea of faces from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但在平地的人群中,就不说:"I saw the sea of faces."也不说:"There is a sea of faces."只说:"I saw a large crowd of people."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译成:"Every family cooking -pot has a black spot."(意思是:每个家庭的锅子都有黑色的污点。
)这样说法,老外恐怕不能充分了解。
不过老外最常的说法是:"Many families have skeletons in the closet.(许多家庭的衣柜里都有骨骸,骨骸就是指家丑。
)";或者说:"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source of shame.(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丑事)";说白些,就是:"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problem."3、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人直译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老外听后,也许很难体会其中意义。
英语谚语的特点极其翻译技巧

英语谚语的特点极其翻译技巧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
我个人非常喜欢英语谚语,所以我选择这个题目做论文。
第一,我会给出英语谚语的定义:何为谚语呢?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著作谚语以及名人名言。
《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
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
”(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
”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
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
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第二,说明英语谚语所固有的特点: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期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英语谚语大都具有文字简练,形式短小,比喻鲜明,寓意深刻等特点,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情况来明确它的含义。
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8
一些例子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 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直译法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直 译法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 必有一争。) 意译法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意译法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直 译加意译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 直译加意译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 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释义法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 掌管文艺、、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 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释义法
英语谚语的中文翻译技巧
安全1002 包卓冉 王金鹏
引言
“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弗朗西斯培根。 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 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 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 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 后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 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 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 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 朵奇葩。
Page 4
地理环境的影响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 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 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 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举例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 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 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 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 喻意义相似。
Page 6
宗教信仰的影响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 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圣经》Page7来自英语谚语的主要翻译方法
直译法: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 件许可时,在译文 中既保持原文的内 容,又保持原文的 形式-特别指保持原 文的比喻,形象和 民族地方色彩等。 直译法更好地保留 了英语中“原汁原 味”的成分,因此, 如果读者能对译后 的谚语寓意一目了 然,我们首先用直 译法
Page 2
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历史背景
1 2 3
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4
Page
3
历史背景的影响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 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 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 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 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 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 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 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 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 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 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 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 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 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 煌。
Page
10
感谢您的关注
意译法 :所谓意译 是指用译语常用的 语言和熟悉的形象 来翻译英语谚语其 特有的民族文化, 因此其表达方式和 汉语有着某些差异。 当原文的意思内容 与译文的表达形式 有矛盾不宜采取直 译法处理,或用直 译法处理会给读者 带来歧义时,就应 采用意译法。
直译兼意译 :有时 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单纯的直译或意译 都不能确切有效地 表达原来谚语的含 义,这时可采用直 译意译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翻译,以弥 补直译难达意,意 译难传神的不足, 在直译后再加上谚 语的真实含义。
Page 9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 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 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 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 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 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 内涵。
Page
5
风俗习惯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 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 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 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 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 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 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 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西方国家对狗有 特殊的感情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 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 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 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 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 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 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 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 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 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 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 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 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 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 译准确的情况下,可采 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 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 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 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