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名录

战国时代鬼怪书主要有:《归藏》《黄帝说》(40篇)《汲家琐语》《穆天子传》《山海经》(郭璞注)《禹本纪》《伊尹说》(27篇)……两汉时期鬼怪书主要有:《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汉武故事》(班固著存卷)《汉武内传》(班固著存卷)《括地志》《列仙传》《神仙记》《神异经》(东方朔著卷)《十洲记》(东方朔著卷)《蜀王本纪》《徐偃王志》《玄黄经》《虞初周说》(943篇)《异闻记》……六朝时期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博物志》(张华著400卷)《集灵记》(颜之推著)《旌异记》(侯白著)《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灵鬼志》(荀氏著)《灵异记》《冥祥记》(王琰著10卷)《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神仙传》《神异记》(王浮著)《拾遗记》(王嘉著10卷)《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搜神记》(干宝著20卷)《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宣验记》(刘义庆著)《研神记》《异林》(陆氏著)《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冤魂志》《甄异传》(戴祚著)《志怪》(祖台之著)……唐代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博异志》《补江总白猿传》(1卷)《传奇》(裴铏著)《独异志》《古镜记》(王度著)《河东记》《集异记》《秦梦记》(沈亚之著)《湘中怨》(沈亚之著)《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宣室志》《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异梦录》(沈亚之著)《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周泰行记》(韦瓘著)……宋代鬼怪故事主要有:《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乘异记》(张君房著)《括异志》(张师正著)《洛中纪异》(秦再思著)《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睽车志》(郭彖著5卷)《夷坚志》(洪迈著420卷)《唐太宗入冥记》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潮海新闻夷坚续志》《诚斋杂记》《续夷坚志》《子语》……明代神魔小说等作品盛行主要有:《汴京勼异记》《封神传》(许仲琳著100回)《后西游记》(6卷40回)《剪灯新语》《剪灯余话》《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100回)《涉异志》《四游记》(吴元泰《上洞八仙东游记传》、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杨志和《西游记传》)《松窗梦话》《西游补》(董说著16回)《西游记》(吴承恩著100回)《续西游记》《庚巳编》《语林》……清代鬼怪小说则主要有:《幽冥夜谈》余问天《池上草堂笔记》(梁恭辰著24卷)《遁窟谰言》(王韬著12卷)《耳食录》(乐均著12卷《二录》8卷)《耳邮》(俞樾著4卷)《后聊斋志》(王韬著)《蕉轩摭录》《客窗偶笔》(金捧阊著4卷)《聊斋志异》(蒲松龄著8卷431篇)《里乘》(许奉恩著10卷)《六合内外琐言》(黍食余裔孙20卷)《觅灯因话》《平妖记》《三异笔谈》(许元仲著4卷)《淞滨琐话》(王韬著12卷)《淞隐漫录》(王韬著12卷)《挑灯新录》《闻见异辞》(许秋垞著2卷)《昔柳摭谈》(冯起凤著8卷)《洗愁集》(邹弢著8卷)《谐铎》(沈起凤著10卷)《新齐谐》(袁枚著24卷续10卷)《夜谭随录》(和邦额著12卷)《夜雨秋灯录》(宣鼎著16卷)《翼驹稗编》(汤用中著8卷)《蟫史》(屠绅著)《印雪轩随笔》(俞鸿渐著4卷)《萤窗异草》(浩歌子著3编12卷)《影谈》(管世灏著4卷)《右合仙馆笔记》(俞樾著16卷)《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纪昀著《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聊斋>>。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名录

战国时代鬼怪书主要有:《归藏》《黄帝说》(40篇)《汲家琐语》《穆天子传》《山海经》(郭璞注)《禹本纪》《伊尹说》(27篇)……两汉时期鬼怪书主要有:《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汉武故事》(班固著存卷)《汉武内传》(班固著存卷)《括地志》《列仙传》《神仙记》《神异经》(东方朔著卷)《十洲记》(东方朔著卷)《蜀王本纪》《徐偃王志》《玄黄经》《虞初周说》(943篇)《异闻记》……六朝时期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博物志》(张华著400卷)《集灵记》(颜之推著)《旌异记》(侯白著)《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灵鬼志》(荀氏著)《灵异记》《冥祥记》(王琰著10卷)《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神仙传》《神异记》(王浮著)《拾遗记》(王嘉著10卷)《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搜神记》(干宝著20卷)《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宣验记》(刘义庆著)《研神记》《异林》(陆氏著)《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冤魂志》《甄异传》(戴祚著)《志怪》(祖台之著)……唐代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博异志》《补江总白猿传》(1卷)《传奇》(裴铏著)《独异志》《古镜记》(王度著)《河东记》《集异记》《秦梦记》(沈亚之著)《湘中怨》(沈亚之著)《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宣室志》《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异梦录》(沈亚之著)《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周泰行记》(韦瓘著)……宋代鬼怪故事主要有:《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乘异记》(张君房著)《括异志》(张师正著)《洛中纪异》(秦再思著)《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睽车志》(郭彖著5卷)《夷坚志》(洪迈著420卷)《唐太宗入冥记》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潮海新闻夷坚续志》《诚斋杂记》《续夷坚志》《子语》……明代神魔小说等作品盛行主要有:《汴京勼异记》《封神传》(许仲琳著100回)《后西游记》(6卷40回)《剪灯新语》《剪灯余话》《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100回)《涉异志》《四游记》(吴元泰《上洞八仙东游记传》、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杨志和《西游记传》)《松窗梦话》《西游补》(董说著16回)《西游记》(吴承恩著100回)《续西游记》《庚巳编》《语林》……清代鬼怪小说则主要有:《幽冥夜谈》余问天《池上草堂笔记》(梁恭辰著24卷)《遁窟谰言》(王韬著12卷)《耳食录》(乐均著12卷《二录》8卷)《耳邮》(俞樾著4卷)《后聊斋志》(王韬著)《蕉轩摭录》《客窗偶笔》(金捧阊著4卷)《聊斋志异》(蒲松龄著8卷431篇)《里乘》(许奉恩著10卷)《六合内外琐言》(黍食余裔孙20卷)《觅灯因话》《平妖记》《三异笔谈》(许元仲著4卷)《淞滨琐话》(王韬著12卷)《淞隐漫录》(王韬著12卷)《挑灯新录》《闻见异辞》(许秋垞著2卷)《昔柳摭谈》(冯起凤著8卷)《洗愁集》(邹弢著8卷)《谐铎》(沈起凤著10卷)《新齐谐》(袁枚著24卷续10卷)《夜谭随录》(和邦额著12卷)《夜雨秋灯录》(宣鼎著16卷)《翼驹稗编》(汤用中著8卷)《蟫史》(屠绅著)《印雪轩随笔》(俞鸿渐著4卷)《萤窗异草》(浩歌子著3编12卷)《影谈》(管世灏著4卷)《右合仙馆笔记》(俞樾著16卷)《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纪昀著《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聊斋>>。
志怪小说的含义、背景、分类及影响

志怪小说的含义、背景、分类及影响
(含义)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背景)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的。
(分类及影响)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炫耀地理博物的,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讲述佛法灵异的,如王琰的《冥祥记》等。
志怪小说对后世唐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搜神记》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doc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搜神记》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主要记载神鬼怪异之事。
“志怪”一词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一语。
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黄金时代,《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它的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干宝。
干宝兼善文史,曾做《晋纪》。
据《晋书·干宝传》记载,他做《搜神记》的直接原因缘于他亲自经历的两件事:他父亲的宠婢被埋十几年后不死;他哥哥干庆死而复生。
由此干宝深信人死有灵,于是搜集古今神异奇特的故事,编写成为《搜神记》30卷。
这只是传闻,而干宝编写这本书的真正原因,一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即佛道思想的盛行;二是同他本人对神仙志怪的喜爱有关。
书中记载他“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
另外作为史学家,他也有博览群书的便利条件。
志怪不能入正史,而佛道二教的兴盛,又使鬼怪之事被视为同人事一样实有。
因此史家干宝也要为鬼怪之事做传,干宝也就因此被称为“鬼之董狐”。
《搜神记》一共包括大大小小故事454则,这些故事一部分是在宣传神鬼迷信思想,另一部分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和世俗故事,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有总结和整理,又有加工和创作。
书中内容博杂,总的看来有以下几方面。
记载神仙术士的法术异能之事。
书中仙家术士的画符念咒、隐身变形、驱鬼逐妖、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法术既宣扬宗教思想,也反映了道教兴盛的历史现实。
如“左慈使神通”条载左慈参加曹操的宴会时,在盘中钓得松江鲈鱼,购得蜀中生姜,都是须臾间的事。
一坛酒一块肉干可使百官醉饱。
后来曹操要杀他,到集市上去搜捕他,然而集市上的人突然都和左慈长得一模一样。
后来左慈干脆逃到羊群里,化为羊了。
于此可见神仙方术异能之一斑。
书中记录的其他神仙术士还有赤松子、宁封子、葛玄、管护、郭璞等。
另有一则“天竺胡人”,写印度人来江南表演“断舌、复续、吐火”的魔术,大受欢迎。
2.2.3志怪小说大学语文

• 魏晋志怪小说 中影响最大,价值 最高,最具代表性
《搜神记》的作者叫干 宝,他在西晋后期和东 晋初期为官。除了创作 《搜神记》外,他还创 作了很多其他文学著作, 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
《宋定伯捉鬼》
•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 鬼。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鬼问:“欲 至何所?”答曰:“欲至宛 市。”鬼言:“我亦欲至宛 市。”遂行。
《宋定伯捉鬼》
•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 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 “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 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 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 重。如是再三。
《韩凭妻》
• 这篇小说在鞭挞统治者荒淫 暴虐的同时,热情歌颂了韩 凭夫妻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尤其是高度赞美了韩凭妻子 不贪图富贵、坚强不屈、机 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宋定伯捉鬼》
• 《宋定伯捉鬼》是东晋文人干 宝创作的一篇小说。这则古代 著名的不怕鬼的故事讲述的是 宋定伯和一只鬼斗智斗勇的故 事,他最终用人类的智能和勇 气征服了鬼。故事告诉人们, 人用自己的胆量和智能一定能 够战胜一切妖魔鬼怪。
《宋定伯捉鬼》
•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 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 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 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 声音。定伯自渡,漕漼cuī作声。 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 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勿怪吾也。”
《宋定伯捉鬼》
•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 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 zhà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 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 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 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 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

美2023-11-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研究价值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赏析录0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定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主要记述神仙、鬼怪、妖异之事,以传闻和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加工和再创作而成。
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和想象力,作品中的情节奇幻、夸张、离奇,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诗意。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定义与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笔记小说,如《搜神记》、《幽明录》等,这些作品为后来的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
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死和宇宙的看法更加神秘和超自然化,这种社会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怪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道家和佛教思想逐渐兴起,这种思想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神仙思想和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宗教背景也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文化背景0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多采用短篇故事的形式,叙述简洁明快,情节曲折跌宕,富有戏剧性。
结构特点志怪小说通常以传闻、逸事、奇闻等形式收集、整理,再进行加工润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
叙事方式与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类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包括鬼怪、妖物、神仙等各类奇异角色,以及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塑造手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怪诞元素的运用奇幻描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奇异的生物、神秘的符咒、超自然现象等奇幻元素,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
志怪小说名词解释

志怪小说名词解释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类,是指描写神怪、妖魔、仙佛等超自然现象和人物的小说。
志怪小说在唐代出现并流传至明清时期,其内容多与神话、神仙、妖魔鬼怪、鬼怪、灵异现象等相关,故事情节离奇,具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吸引力。
以下是志怪小说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志怪:志怪,即怪异、奇异的事物。
志怪小说以描写志怪为主题,主要是描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神秘事件和超自然现象。
2. 魍魉:魍魉是志怪小说中常见的怪物形象,形容丑陋而善欺人的妖怪。
常见的魍魉有狐狸精、蛇精、猫头鹰等。
3. 妖魔:妖魔是志怪小说中常见的恶魔形象,有时也指由人类变成的怪物。
妖魔有各种形态,能使人迷失、吃人、害人等。
4. 神仙:神仙多是志怪小说中的正面形象,是具有崇高德行和超人能力的超自然存在。
他们常以守护人间安宁、拯救苍生为目标。
5. 道法:道法是志怪小说中常提到的修行方法,是追求成仙的正道。
修道者要参悟天地之道,修炼身心,以期达到神仙的境界。
6. 降妖伏魔:志怪小说中常出现的一个情节,指道士或有特殊能力之人降伏妖魔鬼怪,除去邪恶势力,保护百姓。
7. 灵符:志怪小说中,道士或修道者常用的一种符咒,用来制伏或驱散妖魔,保护自己及他人。
灵符多有法器、仙草、咒语等组成。
8. 鬼怪:志怪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重要角色,形象多样,有时有人的外貌,有时有畸形或猛兽类的形象。
9. 御魔:志怪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手段,指用神通或法术控制或击退魔怪。
10. 战斗场景:志怪小说中描写与妖魔、魍魉等进行激烈争斗的场景,常以道士、神仙等与邪恶势力展开的生死对决为主题。
总之,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类神怪类故事,以描写超自然现象和人物为主题,常常涉及神仙、妖魔、鬼怪等等,情节曲折离奇,具有很高的虚构性和吸引力。
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有哪些?志怪小说是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样式。
汉魏时期产生了许多艺术成就较高,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神异经》、《博物志》、《十洲记》、《洞冥记》、《玄中记》、《列异传》等等。
《神异经》假托西汉东方朔之名,但可以确定是汉代的作品。
该书记述了殊方异域的山川地理、奇人异物。
《神异经》的结构、内容都是模仿先秦神话作品《山海经》所作,全书分为东、西、南、北、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荒经九篇,共六十一则故事。
《神异经》虽然有意模仿《山海经》,但并不是对古书简单的抄袭,而是有自己的独特创新之处,所记的异人异物都有许多新内容。
《神异经·中荒经》“天柱”一则,就把东王公和西王母当作一对爱侣描写,这两个神话人物一东一西,一男一女,堪称绝配,这篇志怪小说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情味;而“东方善人”一则,则表现出儒家礼教的理想规范,所描写的人物都个性很鲜明,相互之间关系和谐有礼,乐于帮助他人。
东王公、西王母《神异经》虽然具有神话色彩,但不少作品有影射现实、抨击现实的积极意义。
例如《东南荒经》中有位威武豪迈的尺郭鬼,他“以鬼为饭”,颇有为民除害的意味。
《神异经》一书,文笔简朴流畅,想象丰富奇特,有些故事甚至可与《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相媲美,作者用颇有深意的笔调,将所记的奇人异物赋予了人类社会的特点,有深刻的讽喻意味,是汉代文人创作的杰出的志怪小说集。
《博物志》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创作的博物类志怪小说。
也就是说,小说不但“志怪”,而且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它是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奇书,填补了我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
今天流传的《博物志》十卷,是经过后人加工的。
小说内容包括山川地理、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物传说以及神仙方士的故事,囊括了神话、古史、博物、杂说等各种内容,其“博物”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而其中故事性较强的传说最具志怪小说色彩。
《博物志》中的故事大都取材自古书,如女娲补天取材自《淮南子》;轩辕国、君子国、三苗国等取材于《山海经》、《括地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曹 丕
干 宝
作品
《列异传》 《搜神记》 《搜神后记》 《续齐谐记》 《十洲记》 《洞冥记》 《博物志》 《玄中记》 《述异记》 《神仙传》 《拾遗记》 《幽明录》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
午,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 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 “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 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
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
仙凡相通的神灵感应,千奇百怪的精怪鬼魅以及五光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丰富,叙述描写渐趋细致,篇 幅也明显加长。 经常用对话直接披露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在性格,
并对人物动作、生活场面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
使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可感性和生动性。
有的条目用诗歌抒发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烘托环 境气氛,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
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 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 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 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 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 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搜神记》的艺术特点
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
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 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四、重点作品介绍
《搜神记》: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共464条,可能是明代人的
辑本。该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神仙术士的灵异变化,
佛教传入带给文学的影响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
并 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
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 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 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 书生” 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 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 大量的记载。南北
对待死亡的态度
传统对待死亡的态度,如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魏晋人的想法:希望有一个彼岸世界或来世。 这本来就是佛教所倡导的说法,为中国士林 文人提供了通往幽冥世界的理论支持。
三、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态 度
鲁迅如是说: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
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
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
恨而吞声。”(江淹 《恨赋》)
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传合。但其书自宋代以来多不见於目录家著作,疑散
佚或仅有残本行世。现流行本二十卷,当是明人胡应
麟的辑本(辑自《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
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和《太平广
记》)。
姚叔祥《见只编》卷中曰: “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较之馆 阁藏本,目有加益。……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
中国。建和二年(148)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数
年后译出《人本欲生经》等,小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中 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三)
此后, 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 量译成中文,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 护、 道安、鸠摩罗什、法显、佛陀跋陀罗、 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菩提支流、真谛等 众多的翻译家。
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
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
述异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
妄之别矣。
明神道之不诬,证报应之不爽
小说家即史学家。 写小说如写历史。
《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
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
然与佛教 有关。
志怪小说的另一个渊源:
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生命本身的 一种认识,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性 判断。 死亡其实正是人的形而下的生活通向形而 上的生活的一条重要通道,借此打开了恰 恰是生活的意义之门。
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文学的生命主题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 张皇鬼神,称道灵异。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 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 道愈炽。
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和周代的南方楚国,多重 巫术。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继起则阴阳五行、天人合 一,其末流更有谶纬之事。 燕齐多方士,汉代皇帝多信之。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
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 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 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 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 不知所在。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主要内容
叙鬼物奇怪之事,题材较广泛。 写神鬼怪异、人物变化之事,奇幻多姿,质朴简练。 记鬼神灵异变化之事。 既有优美的民俗记述,又有人神交往的婉曲描写。 多涉动植物异 、神仙怪异之谈,颇类《山海经》。 记汉武帝求神仙道术及远国遐方怪异之事。 记异境奇物及古代逸闻杂事,多刺取旧籍,少有新创。 叙山川地理异物,而对精怪的描写尤为出色。 多载神话传说、草木禽兽之属。 记述神仙之异行及修道成仙之方法、经过。 记远古至东晋时之野史传闻。 记述鬼怪神灵变化奇异故事,宣传果报思想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一)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 度创建了佛教。“汉哀帝元寿 元年(公元前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裴松之注引《魏略· 西戎传》),这是中国 佛教
初传的历史坐标。
胡曰:‘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
出者。’” 胡应麟《甲乙剩言》亦有类似说法。但今本《搜神记》 464条中,有157条未见他书征引,据此可知胡应麟手中 可能还有一个《搜神记》的残本,他的辑录工作就是在 此残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 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 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 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合,左右揽之,衣不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
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 《蒿 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 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 的 直接源头。
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